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
也说颜值
①过去,我们夸奖一个人长相英俊、风度潇洒,喜欢用“一表人才”。现在,网友们又发明了一个热词:颜值。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颜值”呢?
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相貌从未被大家忘记,“貌比潘安”的赞誉流传至今。但潘安被称赞并不单单因为他的相貌,他的德行、他的才华、他对妻子的专情才是他被后人记住的关键所在。所以,颜值高固然是优势,但仅有高颜值是远远不够的。
④如果仔细研究人类发展史,颜值不高的人,对这个世界大可不必失望。就长远发展来说,一个人更重要的是拥有德行和才华。
⑤貌因德而美。外表是皮囊,德行才是核心,若非如此,再好的相貌也没有价值。汪精卫长相英俊,气度不凡,可谓“颜值高”,但这样一位相貌出众的热血青年后来却做了汉奸,至今仍遭到中国人的唾弃。德不配颜,徒有“颜值”之虚名,其“高颜值”反倒成了一个笑话。
⑥才补颜不足。颜值低是一种“先天不足”,才华却是弥补这种“不足”的营养剂。英国人戈登在他的著述中对晚清大臣曾国藩有如此描述:个子中等,身材肥胖,脸上皱纹密布,脸色阴沉,目光迟钝;穿着陈旧,衣服打皱,上面还有斑斑的油迹。可以看出,曾国藩的外貌并不“漂亮”,可谓“颜值不高”,但他却在大风大浪中凭借过人才华,成就一番事业,名留青史,令人敬仰。
⑦古语云“腹有诗书气自华”,现在也有流行语“欣赏一个人,始于颜值,敬于才华,终于人品”。无论是一个人如何风华绝代,最后沉淀下来值得祢道的只有两样——德行和才华,然后才可能说,这个人还有“颜值”。
(有删改)
曾国藩自己也说:“余性鲁钝,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
A有“值”不在“颜”高
B德才兼备,无“颜”何妨
C“颜”外之意
【答案】(1)①欣赏一个人首先是德行和才华,其次才是颜值。(提出如何正确看“颜值”)
②才补颜不足;
③总结中心论点
(2)①曾国藩自己也说:“余性鲁钝,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这句话的意思是:性格特点是反应缓慢,行动拘执,读书速度慢。自己性格鲁钝,别人一目二三行,自己怎么快也不能看完一行。②原稿引用这一资料,证明曾国藩性格特点是反应缓慢,行动拘执,读书速度慢,判断比一般人要慢。③文段的分论点是:“才补颜不足”。如果引用这一资料,则不能证明分论点。因此应该删去。
(3)A。理由:A项:有“值”不在“颜”高,表明“值”最重要,处首位,“颜高”处次要地位。符合本文的主要内容:对人的判断首先是德行和才华,其次才是颜值。故选A。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概括提炼论点。题目和开头,都是在提出关于“颜值”的论题,最后一句“无论是一个人如何风华绝代,最后沉淀下来值得祢道的只有两样——德行和才华,然后才可能说,这个人还有“颜值”。”作为总结,但是当做论点不够凝练,提炼为:欣赏一个人首先是德行和才华,其次才是颜值。第二空就是6段中心句:才补颜不足,3空分析结构:最后一段总结中心论点。
(2)本题考查论据的作用。判断论据是否符合原文的要求,关键是分析论据是否可以支撑论点,答题时应该首先明确观点。结合第六段内容可知,这段是论证“才补颜不足”这一论点的,曾国藩的例子侧重于表现他性格中的“慢”,不能证明这一观点,因此应该删去。
故答案为:(1)①欣赏一个人首先是德行和才华,其次才是颜值。(提出如何正确看“颜值”);②才补颜不足;③总结中心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