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无菌针灸针(0.22mm×13mm,北京中研太和),蚁族宠物剃毛器(DDG-S01型,温州卓创电器有限公司),小动物麻醉仪(美国Matrx公司),手动打孔器(得力集团有限公司),PeriCamPSI激光散斑血流仪(瑞典PerimedAB公司),微电流刺激仪(美国BioMedicalLifeSystem公司),血糖仪[活力型,罗氏诊断产品(上海)有限公司]。链脲佐菌素(STZ,美国Selleck公司),水合氯醛(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异氟烷(上海玉研科学仪器有限公司),薇婷牌脱毛膏(利洁时家化有限公司)。
1.3造模方法
糖尿病小鼠模型制备[12]:造模前将STZ避光充分溶解于无菌的0.1mol/L柠檬酸钠缓冲液(pH4.5)中。小鼠适应性喂养1周,禁食水12h后造模。予小鼠腹腔注射STZ(50mg/kg),连续注射5d,期间小鼠自由进食水,14d后鼠尾取血测量空腹血糖(fastingbloodglucose,FBG),以FBG≥13.88mmol/L为糖尿病小鼠模型成功的标准。
皮肤创伤模型制备:糖尿病造模成功后,参照文献[13]的方法,在小鼠背部制作局部皮肤全层切除伤模型。糖尿病小鼠造模前12h禁食水,造模时置于小动物面罩内,异氟烷吸入麻醉,在腰骶部先用剃毛刀剃毛,再用脱毛膏脱毛,0.9%氯化钠溶液冲洗后碘伏消毒。用直径6mm的圆形打孔器在手术区建立1个全层皮肤切除创口,深至皮下,制造皮肤全层切除伤模型。术后创面自然止血,不包扎。将小鼠置于清洁笼内单笼喂养,给予清洁饮水、自由进食,保持伤口干燥,防止伤口感染。正常组小鼠不做处理。
1.4针刺方法
傍刺组:皮肤创伤造模1h后,异氟烷麻醉后用压敏胶带将小鼠四肢固定于鼠板上。碘伏消毒创面,选取创面中心和距离创面边缘正常皮肤0.5cm处各1点进行平刺,针尖的方向朝向伤口,不施用行针手法以防伤口加重。连接微电流刺激仪进行治疗。负极连接创面中心毫针,正极连接边缘处毫针,电流强度为0.5mA,频率为0.5Hz,每日1次,每次30min,连续干预11d。
模型组仅给予相同条件的麻醉和捆绑固定,不做其他处理。
1.5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创面情况的大体观察:治疗期间,于造模后第3、5、7、9、11天观察各组小鼠创面的颜色、肿胀程度、渗出及结痂情况,肉芽组织是否覆盖创面,并测量创面的直径。
创面收缩率的计算:于造模后第3、5、7、9、11天进行创面面积的测量。将消毒后的半透明硫酸纸置于创面上用铅笔进行透绘,转存电脑后,用Image-ProPlus软件等比例放大10倍,用求积仪测定面积再除以10即为实际创面面积,为减小误差,每个创面测量3次取平均值。创面收缩率=[(原始面积-测量面积)/原始面积]×100%,原始面积为皮肤创伤造模当天实际创面面积。
1.6统计学方法
用Excel2007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24.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若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采用LSD检验,若方差不齐则采用Tamhane’sT2法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结果
2.1各组糖尿病小鼠创面情况的大体观察
2.2各组糖尿病小鼠创面收缩率的变化
如图4所示,在造模后第1天,模型组血流灌注量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傍刺组和围刺组血流灌注量也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第3、5、7、9天时,模型组的血流灌注量虽有下降,但均依然高于正常组(P<0.01),且傍刺组和围刺组血流灌注量下降速度快于模型组(P<0.05,P<0.01)。在第11天时,模型组的血流灌注量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围刺组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造模后第3、5、7天,围刺组的血流灌注量明显低于傍刺组(P<0.01);造模后第9、11天,围刺组的血流灌注量明显高于傍刺组(P<0.01)。
2.5干预前后各组糖尿病小鼠创面血流灌注量的变化
3、讨论
正常创口愈合包括4个阶段:止血期、炎性期、增殖期及组织重构期[14]14],各阶段需要不同细胞相互协调和密切配合,是相互叠加的动态修复过程。然而,在糖尿病创口愈合中,高血糖导致的生理病理缺陷使得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能力改变,阻碍了毛细血管新生。成纤维细胞分泌的紊乱又促使肉芽组织变硬、过度纤维化,同时伴有的上皮再生缺失及异常细胞浸润等,是糖尿病伤口较正常皮肤创伤愈合困难的重要因素[15]15]。因此,促进微血管新生,调节成纤维细胞功能是改善糖尿病创口难愈合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3]关威,李师,张晓明,穴位灸结合创面灸法对低位肛瘘术后愈合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20(5):107-110,
[4]周志勇,张广林,中药外敷合针刺治疗烧伤30例[J],中国针灸,2007,27(11):849-850,
[5]宁静,陈亚丽,田亚振,针刺治疗骶尾部褥疮90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6,8(2):31-33,
[6]阚宇,张晓宁,于清泉,等,艾灸干预促进创伤大鼠伤口愈合的机制研究[J],针刺研究,2019,44(5):352-357,
[7]阚宇,张晓宁,于清泉,等,艾灸促进皮肤外伤愈合及对局部组织的修复作用[J],针刺研究,2019,44(4):288-292,
[8]于杰,孙忠人,李洪玲,等,艾灸对压力性损伤大鼠创面修复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8,15(25):4-8,
[9]郭玉红,孙忠人,孙琦,等,电针傍刺对褥疮大鼠创面修复的影响[J],中医药学报,2017,45(5):26-30,
[10]魏庆双,孙忠人,杨添淞,等,电针上调皮肤切除伤小鼠创缘组织eNOS的表达[J],针灸临床杂志,2015,31(6):69-72,
[11]孙琦,孙忠人,张秦宏,等,艾灸对大鼠创伤皮肤组织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J],中国针灸,2014,34(7):679-684,
[13]赵京禹,付小兵,雷永红,等,大鼠小面积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的制备[J],感染,炎症,修复,2008,9(1):64,
[16]胡啸明,柳国斌,糖尿病足性溃疡愈合机制的研究进展[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7,51(S1):217-219,
[17]何飞,吕延伟,李大勇,等,针刺联合中药熏洗治疗湿热血瘀型糖尿病足病[J],吉林中医药,2018,38(4):468-471,
[18]孙立虹,梁玉磊,孙彦辉,等,温和灸对大鼠慢性难愈性创面组织巨噬细胞及胶原表达的影响[J],针刺研究,2012,37(4):259-265,
[21]翟煦,荣培晶,王宏才,等,电针刺激对2型糖尿病大鼠皮肤屏障及色泽的影响[J],针刺研究,2013,38(1):7-13,
[22]陈超,王宏才,翟煦,等,针灸治疗糖尿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针刺研究,2018,43(9):601-605,
[23]王一,赵彤,于蓓蓓,等,护场理论源流与应用范围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7):2286-2288,
[24]覃歌,闫小宁,围刺法治疗皮肤病的临床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2):52-53,
[25]郝丹丹,白慧梅,围刺法为主治疗皮肤病临证举隅[J],湖南中医杂志,2018,34(5):123-124.
魏庆双,吴建丽,梁吉,祁美慧,姜凡,刘昱秀,王承斌,孙忠人.不同针刺方法对糖尿病小鼠皮肤创伤愈合的影响[J].针刺研究,2020,45(05):373-378.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81804206);黑龙江省教育厅科技创新人才计划(No.UPYSCT-201823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博士创新基金项目(No.2018bs06).
银屑病俗称“牛皮癣”,中医名白疕,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率高、病程长、易复发,尤以青壮年发病为多,对患者身心健康影响甚大。目前,认为本病是遗传因素与感染、内分泌、药物或环境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多基因遗传病。银屑病西医按临床表现可分为寻常型、脓疱型、红皮病型、关节炎型4种,其中以寻常型最多见。
带状疱疹神经痛(postherpeticneuralgia,PHN)是疱疹痊愈后,仍具有刺痛、烧灼痛或锐痛并伴有患区感觉障碍等症状且持续超过1个月的一种疾病,好发于中老年群体或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中[1]。近期流调显示,我国约有29.8%的带状疱疹患者可发展为PHN,其中疼痛持续1年以上的患者占30%~50%,已严重影响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2]。
痤疮是好发于青少年的一种皮肤的慢性感染疾病。由内分泌异常等其他多种原因造成皮脂腺分泌功能发生异常,较为旺盛,使大量的脂质堵塞腺管,脂肪酸水平显著上升,痤疮丙酸杆菌在密闭环境内大量增殖导致发病[1]。痤疮的发病部位大多数集中在面部、胸以及后背等位置,原因是上述位置皮脂腺较为丰富。
皮类中药通常指木本植物茎干之皮、根皮或枝皮,或指直接取自动物皮革或其他动物组织的中药材。皮类中药治疗皮肤病的历史源远流长。汉代的《神农本草经》中已有运用皮类药物治疗皮肤病的记载;至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出了“以皮治皮”理论,这是中医“取象比类”的思想延伸。
痤疮是多见于面部的皮肤疾病,青壮年高发,一般不会造成严重健康问题,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交活动。痤疮是雄性激素、角蛋白、皮脂腺及细菌等因素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导致的结果,一般从青春期发病,青春期结束后逐步消退,也有患者青春期结束后持续加重,最终形成更严重的脓疱型痤疮。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neuralgia,PHN)为带状疱疹(herpeszoster,HZ)最常见的后遗症,我国发病率约为3%[1],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感染后未及时进行抗病毒治疗、疱疹发作面积大或合并其他病变等因素所导致,患者年龄大也是PHN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2]。
扁平疣是临床多发的有损于外观美感的病毒性皮肤疾病,由感染人乳头状瘤病毒引起,主要表现为肌肤暴露部位骤然出现扁平丘疹,边界清,质硬,形态、大小不等,浅褐色或正常皮色,常合并同形反应,部分患者会有瘙痒感觉[1]。西医治疗该病以抗病毒剂、免疫调节剂等全身治疗或局部治疗为主,中医治疗以调气活血,解毒软坚为主。
中医将白癜风称为“白驳风”“白斑”“癜风”“白定”等[2],有研究表明,约20%的白癜风患者有家族遗传史,与多种基因有关[3-4]。本病易诊难治,西医学上主要采取一些新型药物对其进行干预,但这些新出现的药物缺乏一定的临床研究数据支撑其稳定疗效,故临床还未广泛应用[5-8]。
目前,西医治疗本病以使用环氧化酶-2抑制剂、维生素B6、维生素E、糖皮质激素和止痛药等口服为主,并嘱患者穿着宽松衣物、使用润肤剂等,但疗效不甚理想,患者常因症状加重而致化疗药物减量、化疗间隔延长,甚至停药[2]。
慢性荨麻疹(chronicurticaria,CU)是以24h内能完全消退的风团伴皮肤瘙痒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局限性水肿反应,该病病程往往超过6周,反复发作,迁延难愈[1]。现代医学研究指出,慢性荨麻疹的核心病理机制在于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炎性介质,从而增加血管的通透性,引起局部的暂时性水肿[2]。
人气:14657
人气:14648
人气:13114
人气:12991
人气:12216
期刊人气:1669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天津市中西结合皮肤病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