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终于下定决心要离开这个世界了,世界真是不美好,一点也不,再也不留恋了。真的好不容易,挣扎……”
这是一个17岁少女在生命中最后一天更新的微博,不久后她便选择了跳湖的方式与这个世界告别。
让人心痛的是,她是带着10岁的妹妹一起跳湖自杀的,只因为她觉得妹妹和自己经历一样“自私不合群,很难在社会上立足”,担心她会和自己一样过得不好,所以想帮妹妹也获得解脱。
成年人常觉得17、8岁是最美好的年纪,那时候有梦想有活力,有改变世界的冲劲。
但不知从何时开始,青少年抑郁自杀的新闻不断刺痛我们的眼球,抑郁的乌云开始慢慢吞噬年轻一代的光芒。
抑郁就像一条发了疯的黑狗,当它不只是属于大人的专属“宠物”之后,便开始一步步接近90后,甚至00后的一代。
“低龄抑郁”患者已经占据了整个抑郁群体的四分之一。
往往带着脆弱,不懂事的标签,而忽视了他们内心真正的心理需求,导致“低龄抑郁”的自杀率一直居高不下。
原生家庭是诱发低龄抑郁的根源
“低龄抑郁”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但最终都可以追溯到原生家庭的因素。在百度上搜“抑郁,原生家庭”的关键词,结果竟然高达200多万条!
“他们总是为了一些鸡皮琐事吵架,家里没有一天安宁,我宁愿住外面也不愿回家。”
“想要跟父母说说心理话,却总是被嫌弃想太多了,久而久之都不想在家里说话了。”
“我跟家人的话题永远都离不开钱,没有钱就没有话题可聊。”
每个有抑郁的人都在控诉他们原生家庭的黑暗,但每个人的故事又大同小异:原生家庭关系的不和谐,父母的专制强势或忙碌忽视,导致“低龄抑郁”患者与父母沟通永远都隔着一层不可逾越的屏障!
有了抑郁症却没有得到亲密家人的信任与理解,这才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年轻女性是低龄抑郁的高发人群
“年轻”是低龄抑郁最大的病因。在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年轻人的焦虑感、孤独感和疲惫感都是前所未有的。
有一个很悲观的现实:女性患抑郁症的几率,是比男性要高出2倍。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导致男女抑郁症的诱因不同。人们从青春期开始,抑郁症的诱因就开始增多,而女性的因素比男性更多。
女性把自己的自尊较多地建立在人际关系上,用他人的评价衡量自己,所以容易不自信、不独立。而男性则相反,会更多认为是对方的问题。
有时候我们误以为小女生的无理取闹,恰恰是低龄抑郁的前兆。
抑郁症是治愈率最高的心理疾病之一,但每次走进大众视野的时候,却总是以自杀的面孔见人。
既然客观的因素我们无法改变,但主观可以选择抗争。重视自己的抑郁情绪,才能避免悲剧的发生。
《年轻人群体的抑郁症》(《Depressioninyoungpeople》)一文中,从流行病学、风险因素、病理生理学、预防、筛查、诊断评估等多个角度对年轻群体的抑郁症进行讨论。
1.青少年抑郁症更为常见的临床症状:
(1)情绪烦躁或情绪低落
(2)体重或食欲的显著增加或减少
(3)失眠或嗜睡
(4)活力丧失或疲劳
2.关于复发:
(1)约50%的青少年会再次患抑郁症。
(2)在成年后患抑郁症的风险比其他人高3倍。
(3)青少年抑郁症人群有更高的其他精神病理学风险,如焦虑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等。
3.抑郁症的风险因素:
个体层面
(1)遗传因素
(2)社会压力源
(3)气质
(4)特定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5)慢性病病史
家庭、学校、同伴关系层面
(1)父母有抑郁症病史
(2)早年创伤经历或遭受虐待
(3)校园欺凌或被孤立或人际不和谐
(4)亲人(重要人物)的离世
社会环境层面
(1)生活环境不良(经济因素与社会因素)
(2)战争或恐怖主义的影响
(3)新冠大流行带来的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探索神经回路和认知行为过程的研究中,基于长期观察的神经影像学记录到患有抑郁症的青少年可能存在的神经网络中的障碍:
1.对奖赏反应的环路障碍
2.自上而下的情绪认知控制障碍
4.消极的自我反思回路
1.学校开展普遍的心理教育
2.提供针对社交-情感能力的通用干预
3.正念、人际治疗或社会心理支持
4.对于高危的青少年给予更多的干预
5.政府加强立法、公共运动和同伴支持项目
6.对不良导向信息给予及时的干预
7.为遭遇童年期创伤或欺凌的群体提供及时的帮助
在社论《不确定时期中的青少年心理健康》(《Anageofuncertainty:mentalhealthinyoungpeople》)中指出,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时代背景下既不寻常也不意外的问题,当下的任务是确保今天的青少年有能力应对他们这一代人特有的挑战,这需要政府、学校、社区和家庭各个层面的探索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