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2013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前教育原理试题
课程代码:00398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现代学前教育的最重要实施形式是
A.社区学前教育B.托幼机构教育
C.家庭学前教育D.大众传媒教育
2.学前教育具有“公有公育”特点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是
A.现代社会B.工业社会
C.原始社会D.农业社会
A.人格形成学园B.品格形成学园
C.体格形成学园D.性格形成学园
4.儿童最早的社会交往对象,也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是
A.幼儿园教师B.产院的护士
C.幼儿的父母D.幼儿的保姆
5.把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过程概括为新手、进步的新手、胜任型、能手、专家五个阶段的是
A.布鲁纳B.伯林纳
C.贝尔纳D.加德纳
6.已有研究发现,5—6岁是幼儿
A.口语学习的敏感期B.掌握词汇最快的时期
C.语言学习的敏感期D.掌握数概念的期
7.人生的第一阶段,也是人生中发展变化最为迅速的时期是
A.青春期B.少年期
C.童年期D.学前期
8.托幼机构教育效益最根本的内涵是
A.托幼机构的教育教学质量B.托幼机构中受教幼儿的数量
C.托幼机构经济效益的提高D.托幼机构办园成本的降低
9.现代(当前)我国的托幼机构一般包括
A.托儿所、幼儿园B.托儿所、幼儿班
C.托儿所、幼儿园和学前班D.托儿所、幼儿班和学前班
10.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家庭教育主要对象是初生到
A.10岁的孩子B.14岁的孩子
C.16岁的孩子D.18岁的孩子
11.儿童最自然的生态环境是
A.大自然B.家庭
C.社区D.托幼机构
12.我国托幼机构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的诸多问题中最明显的是
A.小学化、成人化B.小学化、专业化
C.贵族化、专业化D.贵族化、成人化
13.决定幼儿园班级活动运行特征的主要是
A.幼儿的游戏活动B.幼儿园领导的指示和计划
C.幼儿教师的活动D.幼儿的兴趣活动
14.我国幼儿教育被纳入国家规划发展始于
A.唐朝末年B.明末清初
C.清朝末年D.民国初年
15.期间,陕甘宁边区等解放区创办的一种新型的幼儿教育机构,名为
A.育婴堂B.保育院
C.幼稚园D.保养所
16.幼儿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尚的动机是
A.对幼儿有爱心B.喜欢在幼儿园工作
C.对教师职业向往D.忠诚于人民的幼儿教育事业
17.“全纳式教育”的兴起始于
A.20世纪60年代B.20世纪7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D.20世纪90年代
18.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目标是
A.经验型教师B.专家型教师
C.家长型教师D.知识型教师
19.我国《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规定,每班的游戏场地面积不应小于
A.40平方米B.50平方米
C.60平方米D.80平方米
20.教师对幼儿影响的是在
A.师幼互动的教学活动中B.幼儿的日常生活中
C.幼儿的游戏活动中D.幼儿的体育活动中
A.按兴趣编班B.按年龄编班
C.按能力编班D.按性别编班
22.以分组活动为主,满足不同年龄幼儿活动和发展的需要,这种生活指导方法适合于
A.小班B.中班
C.大班D.混合班
23.现代的行为辅导观点认为,幼儿行为辅导应当是一种
A.矫正性教育B.治疗性教育
C.发展性教育D.干预性教育
A.20世纪上半叶B.本世纪初
C.20世纪下半叶D.上世纪末
A.幼儿园课程即教学科目B.幼儿园课程即教育计划
C.幼儿园课程即教学进度D.幼儿园课程即学习经验
26.20世纪80年代,全美早期教育协会提出的0—8岁儿童教育方案,即
A.“皮亚杰课程模式”方案B.瑞吉欧幼儿教育方案
C.确保“提前开端”计划方案D.早期教育适宜发展性方案
27.创办燕子矶幼稚园、著有《幼稚园之新大陆》的教育家是
A.陶行知B.陈鹤琴
C.张宗麟D.张雪门
28.因人施教的理论基础是
A.“个别差异”B.“智力差异”
C.“兴趣差异”D.“气质差异”
29.在获得师往、教育活动、物质环境的使用情况等资料的最基本方法是
A.与幼教人员交谈B.向幼教人员发放问卷
C.在活动室进行观察D.查阅托幼机构保存的材料
30.整个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程序的中心环节是
A.评价组织准备B.评价方案准备
C.评价实施D.评价结果的分析处理
非选择题部分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31.幼儿教育观
32.幼儿园物质环境
33.整个教学法
34.小组教学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36.简述专业化幼儿教师的特征。
37.简述幼儿园教学活动组织的实践要点。
38.简述我国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的集中点。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9.论述大班幼儿班级生活的年龄特点与指导。
40.评述蒙台梭利幼儿教育思想体系。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0分)
关键词:蒙氏教育蒙氏实操教学实践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1.选题缘由
蒙氏教育法是由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蒙台梭利开创的推广了百年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其教育理论及教育书籍不断完善和发展,得到了世界各地幼教界的普遍推崇和认同,许多国家纷纷设立了蒙台梭利协会及各类培训机构,促进了现代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日益重视素质教育的中国,以她的思想为基础创立的蒙台梭利婴幼儿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家长的青睐。许多早教机构如红黄蓝亲子园、新爱婴早教中心、华夏爱婴早教中心等都引进了蒙氏教育课程,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2.研究目的
(2)通过9张教学讲义的设计,平日的课堂教学实录和实训操作的课例分析等有效形式,系统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势与弊端,运用行动研究法,不断实践和反思、改进的循环方式,强化蒙氏公选课的教学效果。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蒙台梭利教育法简称蒙氏教育,由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玛利亚·蒙台梭利创办,她是世界第一所“儿童之家”的创办者,并在实验、观察和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童年的秘密》、《儿童的发现》、《有吸收力的心理》等著作,创设了一整套蒙台梭利教具。在多年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中,形成了独特的教育理念,其独特魅力源于对儿童的充分观察、实验研究与了解,遵守儿童的敏感期,开发儿童潜能,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发展孩子独立、自信、专注、创造等性格和能力,为将来孩子的成长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她的教育理念被誉为“20世纪西方最卓越、最科学、最完美的育儿经典”。
(三)研究内容与范围限定
本研究主要将蒙氏教育公选课本身和每个参加蒙氏公选课学习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课堂教学教案的书写、设计、课堂实录、教后反思的方式,不断强化教学效果;通过调查和观察每个学生的实践操作,既帮助学生有效掌握一门技能,又通过这种教学反馈形式解除理论教学的弊端。
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的研究还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如仅以幼师课堂为例,因此有区域限制,不能推广至其他地区。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完成,简述如下:
(一)文献法
(二)观察法
每周在两次课堂活动中进行系统的事件取样观察,完整记录学生的蒙氏教具的实践操作情况,进行案例及课例分析,将有利于弥补课堂讲授的弊端,强化教学效果。
(三)调查法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系统了解学生掌握蒙氏理论知识的情况。
(四)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是以提高行动质量,改进实际工作,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方法,适合理论和实践研究,这点很符合蒙氏教育公选课的特征。研究环境适用于课堂,教师可以边教学边研究,通过自我反思的形式,不断强化教学效果,本研究通过课堂教学教案的书写、设计、课堂实录、教后反思的方式进行研究。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教学讲义的设计与分析
1.蒙氏公选课的宣传资料,旨在帮助学生在每个学期未能够直接、简洁地了解下学期公选课的基本内容,快速做出选择。讲义内容包括蒙氏教育的目的与意义、蒙氏教育的现状及就业前景、蒙氏教育课程的基本内容。通过此讲义每学期都有150名左右的学生选择该课程,可见所列内容基本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及兴趣点,无须做大的修改。
2.蒙氏实训室管理条例,此内容适用于平日的教学管理。在不断实践中发现问题,并修改如下:分为登记制度、管理制度及借还制度,其中明确规定蒙氏教具操作的内容,并新增了借还要求,比原本的条例更规范和明确,可操作性更强。
(二)实训室实操案例分析
1.学生实操分析
除课堂的正常教学外,每周二、四还分批对学生进行蒙氏实训操作练习。因学校条件便利,设有专门的蒙氏实训室,这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先决条件。在观察记录和指导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对日常生活教具、感官教具的操作得心应手,对数学教具的操作较差。分析如下:(1)日常生活教具,为衣饰架、两只捏、三只捏、倒铃铛、拧螺丝、清扫豆子、穿线板等,内容贴近生活,学生容易接受,并能很好地进行教学延伸设计。(2)感官教具,形式多样、新鲜有趣,教具变化组合性较丰富,学生兴趣点浓厚。如在操作粉红塔时,既可以学小等差概念,又可以进行造型组合,学生练习时创新不断。(3)数学教具类型多样,对于幼儿学习早期数学基本概念,具有良好的启蒙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不能举一反三,操作技巧差。究其原因发现,多数学生的基础数学概念差,不知道如何将知识转化为幼儿能够理解的语言进行操作。
2.学生指导幼儿实操分析
(三)调查问卷结果与分析
1.选择题结果与分析
(1)蒙氏教育初知
问卷的第1题,即了解学生在选择该门课题时,是否已经听过或者多少了解一些有关蒙氏教育的知识。其中95.7%的学生听说过蒙氏教育,可见选择该课程的学生是有目的性的学习。
(2)蒙氏教育学知
问卷中的第3题,旨在了解通过学习蒙氏教育学生掌握蒙氏理论的基本情况。其中了解一点的选项35个,占52.2%,非常了解的选项32个,占47.8%。问卷中的第4题,考量学生对蒙氏教育是否是创新性的认同感,其中(是)选项67个,占95.7%,(不是)选项1个,占1.4%,(不知道)选项2个,占2.9%。由以上两个题目可知,大多数学生通过选修课还是很认同蒙氏教育这种教育理念的,同时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大多数同学基本上掌握了蒙氏教育的理论及实操要求。
(3)蒙氏教育教学效果分析
问卷中的第五题,(满意)选项55个,占78.6%,(一般)选项15个,占21.4%。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认同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少数学生认为一般,个别访谈了解得知,课程中基本理论太多,学生难以理解和记忆;实训室实践操作的实践太少,无法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些数据都为以后的教学效果分析提供了真实数据,也为下学期的备课提供了改进方向。
2.问答题结果与分析
问卷中唯一的问答题是:“你认为蒙氏教育给你最大的启发是什么?”旨在了解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课程学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分析如下:
(1)不教的教育
(2)蒙氏教具
蒙氏教具兼有玩具和教学材料的特点,而且教具具有组合性、延伸性。这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
(3)有准备的环境
蒙台梭利认为,“有准备的环境”需具备以下几个条件:适合儿童的发展水平和节奏;能够使儿童自由操作各种活动材料;活动材料的多寡适度;与成人环境有关联;能够保护儿童并让儿童有安全感;对儿童具有吸引力。在有准备的环境中,幼儿可以自主学习获得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与提高。①这是我们需要借鉴的地方。
(4)教师的作用
蒙台梭利通过教师守则对蒙氏教师进行规范,针对现代蒙氏教学,是否有“蒙氏教师初级资格证”应该是合格的蒙氏教师的先决条件;其次,应该结合新《纲要》中的要求,做幼儿学习的指导者、观察者、参与者,尊重儿童、热爱儿童,用平等、谦逊的态度协助儿童的成长,使儿童在环境中自我学习、自我建构、自我完善;再次,运用蒙氏教育的先进理念,积极投入到学习和研究中,不断提高教科研能力,探索开拓新的教育天地。
综上所述,蒙氏教育公选课的开设具有必要性,它能为学生提供学习理论和掌握实践的机会。然而教学相长,通过这三年的教学,我不断修正教学方案,希望更符合学生兴趣、更贴近市场需求,通过不懈努力,提高教学效率,做一名优秀的蒙氏教师。
注释:
①李淑英.《了解蒙台梭利,了解蒙氏教育精髓》[J]父母必读,2005(3).
参考文献:
[1]玛利亚·蒙台梭利.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方法与训练指南[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7).
[2]吴金岭.图解蒙特梭利教育法[M].海潮出版社,2008(1).
[3]林丽,曲小溪,王玉廷,宋茂蕾.蒙台梭利标准教具与制作[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3).
[4]曹冬.蒙台梭利教育法在中国的实践与改革[D].山东师范大学,2006.
[5]陈萍.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引进及其影响[D].山西大学,2008.
[6]鲍亚.蒙台梭利儿童课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二、蒙学读物的价值精髓是当前幼儿教育的重要资源
虽然大部分蒙学读物的价值观念体现了它所处的时代特征,但其中不乏具有普遍性的价值观念,这成为当代幼儿教育的重要资源。
(二)“孝悌”的家庭观。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在家庭中培养幼儿的“孝悌”之道是极为重要的。幼儿与人交往中所体现的团结友爱、互帮互助、长幼有序、尊老爱幼等都是“孝悌”家庭观的具体体现。我国古代的多数家庭中,成员结构庞大、分支复杂,具有血亲的家庭成员共同生活在一起,组成一个庞大的家族体系,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之道散见在大量蒙学读物中,例如《弟子规》中有: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幼儿所应继承和发扬的的基本原则为“长幼有序”和“孝悌之道”。目前,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受到的关爱太多,有的甚至是溺爱,致使幼儿很少体会到父母及他人的爱心,不懂得感恩与回报,因此从小对幼儿进行正确家庭观的引导,教会幼儿懂得亲情、友情,都会对幼儿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蒙学读物中所宣扬的个人对家庭伦理道德规范的遵守,维护了家庭稳定和幸福,进而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孝悌观念一直都是蒙学读物所强调的,当前的道德规范仍强调作为家庭伦理道德的孝悌之道。“孝悌”的家庭观能够推动幼儿全面发展,对幼儿的行为产生约束力。
(三)“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观“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是古人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行为规范,不仅富于深邃的哲理,而且闪耀着智慧的火花,散见于各个时期的蒙学读物中,如《增广贤文》中有:“守口如瓶,防意如城。宁可人负我,切莫我负人。再三须重事,第一莫欺心。虎身犹可近,人毒不堪亲”。又如《千字文》中有:“仁慈隐恻,造次弗离。节义廉退,颠沛匪亏。性静情逸,心动神疲。守真志满,逐物意移”。这些都是强调人性的教育,引导幼儿为人谦和、仁爱、宽厚。如今时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价值理念虽然具有旧时代的气息,但在不断地充实和调整中,一些不适宜幼儿发展的内容被剔除,新的内容被增添进来。在幼儿尚未有不良行为之前,就把行为准则、道德准则灌输给他们,会使幼儿在遇见问题时有可以参照的价值标准,促进幼儿道德行为的自觉性,培养他们正确的道德观。
三、蒙学读物的内容和形式促进幼儿身心发展
(一)识字教育类读物有助于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长期的教育实践和幼儿心理发展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的一生中掌握语言最关键、最迅速的时期是幼儿时期,幼儿的早期识字阅读是培养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蒙学读物的最初目的就是帮助幼儿识字。基于幼儿的识字目的和语言特点,识字教育类蒙学读物行文多采用韵文的形式,句式短小整齐,符合幼儿期语言的句式特点,适合幼儿语言接受水平。如《千字文》、《三字经》等,都以隔句押韵或者三言、四言的形式,短小精炼,琅琅上口,便于幼儿记忆。经常性的欣赏和朗诵会使幼儿对各种语言层次如语音、语感、语义、语法、修辞以及各种语言单位如词、词组、句子和篇章结构等所具有的特征产生较强的直觉敏感性,从而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同时,识字教育类读物内容多选用幼儿日常生活中需要掌握的字词,使幼儿获得语言发展能力以及对事物的初步概念。
(二)伦理道德教育类读物和历史教育类读物有助于幼儿社会认知发展儿童的认知发展更多地依赖于周围人们的帮助,幼儿的知识、思想、态度、价值观都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发展起来的。幼儿在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幼儿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所以,通过蒙学读物向幼儿传授伦理道德知识和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准则以及介绍历史人物的嘉言善行或历史典故都与幼儿的社会认知发展相适宜,激发和促进幼儿内在潜力的发展。幼儿通过蒙学读物认识到各种行为标准和社会价值观,如《弟子规》中的“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就是对幼儿在社会礼仪方面所作的细致规定。在历史教育类读物中通过大量的举例论证,为幼儿提供榜样示范。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通过观察可以学习某些行为或人格品质。由于儿童天性喜欢模仿,可利用广为流传的道德故事中人物的优良品性来激发幼儿榜样学习的兴趣。因此,在蒙学读物中,尤其是历史教育类读物中,以榜样故事的形式为幼儿提供一个个鲜活闪光、形象逼真的榜样示范内容,有利于幼儿通过榜样的模仿习得社会规范,促进幼儿社会认知发展。
(三)诗歌教育类读物有助于幼儿艺术领域发展目标的实现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艺术领域包括两方面的目标: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目标在于使幼儿喜欢欣赏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作品,喜欢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具有初步的艺术表现与创造能力。诗歌教育类读物多以韵文的形式进行内容组织。内涵丰富,文字优美,考虑了幼儿的接受水平和兴趣需要,多种文本形式交错运用,读起来才不至于乏味枯燥,并且五言和七言绝句都有严格的格律,只要按照这些格律,顺着音调,幼儿可以进行吟诵,其音乐性特点很适合幼儿学习,使幼儿充分感受到诗歌语言的音乐美,在情感的乐律中去理解诗人的情怀,在乐曲中去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诗歌教育类读物法度谨严而又张弛有度,与建筑之美有异曲同工之妙,使幼儿得到精湛的文化熏陶。内容具有画面感,引人入胜,令幼儿产生丰富联想,获得了对汉语音律、修辞的美感体验,字句编写斟酌精妙,使幼儿感受中国语言的优美。
(四)名物制度和自然常识教育类读物有助于培养幼儿科学探究兴趣蒙学读物虽然都是以识字写字为主,但一些名物制度和自然常识类读物知识面十分宽广,包括丰富的自然社会人文知识,上至天文地理、宇宙形成,下至风土人情、历史发展。名物常识类知识包括生活类、科技类、农业类和艺术类等,对事物的概念表述以及分类表述都适宜幼儿接受。多数蒙学读物的内容大多是幼儿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和事物,利于幼儿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同时也满足幼儿的科学探究欲望,培养科学探究兴趣。如《千字文》中描述了常见的自然现象“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尺,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激发了幼儿的求知欲望和对未知事物的探究热情。幼儿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使得幼儿的知识得到主动建构。通过蒙学读物的探索,培养幼儿仔细认真严谨的科学活动态度,激发他们探索世界的兴趣。
四、总结
关键词:福禄贝尔;生活经历;教育思想
Abstract:Froebel’seducationtheories,whichtheeducationconformtothenaturalandpre-schooleducationtheory,arestillbeused.EspeciallyFroebelGiftsissignificantenlightenedtothekindergarten’steachingmethod.ThispaperanalyzeshisLifeExperienceandHisEducationTheoryfromanewperspectieinordertounderstandtheessenceofhistheorymoredeeplyandbroadly.
Keyword:FroebelLifeExperienceEducationTheory
福禄贝尔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教育家,他继承了卢梭和赫尔巴特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观,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尤其对幼儿教育的理念,创造了恩物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创办了第一所幼儿园,从而使学前教育走向正规化,其意义不容小窥。深析福禄贝尔的学前教育思想,儿童教育应顺应自然,母爱对于儿童早期教育起核心的作用,而从恩物的思想中,不难看出有自然科学和数学的学科影响,而这种影响与福禄贝尔的早期的生活经历不无关联。本文试从对福禄贝尔早期的生活经历和教育思想的研究,探析早期生活经历对其思想的隐形影响,从而更加深入的理解这位伟大的幼儿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的精华。
一、关于福禄贝尔的主要教育思想
(一)教育顺应自然的原则
(二)重视母爱和家庭教育
福禄贝尔认为母亲和家庭在幼儿教育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他说:“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妨说是在母亲手中。”[2]母爱是激发幼儿与父亲和兄弟姐妹之间的爱的基础。只有家庭和睦,才会使得儿童爱上帝,爱周围的人。他特别强调母亲也是培养幼儿的重要教育者。福禄倍尔同样指出家庭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家庭教育是启蒙教育奠基教育,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之上的。”[3]福禄倍尔把家庭教育的作用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表明家庭教育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意义。他在谈到儿童期的教育时曾经指出,儿童的游戏智力发展以及儿童的性格、情感、意志与他的家庭生活都是分不开的。家庭生活是儿童生活的楷模,具有很好的榜样作用。他认为唯有家庭生活才能使儿童获得善良的心灵和见解,温和的性情和积极的有力的发展与教育。家庭生活在儿童生长的每一个时期,以及在人的整个一生中,是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但是有很多家庭缺少对幼儿的教育知识,无法给孩子一个完美的家庭教育,所以他萌生了创立幼儿园的想法,他认为幼儿需要一个专门的场所引导他们游戏和学习。他起初希望建立这样一所学校――教育幼儿的场所,后来正式命名为“幼儿园”。
(三)恩物和作业的创造
二、童年经历对其幼儿教育思想的影响
(一)对大自然的密切接触奠基了顺应自然思想形成的基础
(三)丰富的学科知识激发了创造“恩物”的灵感
三、结语
通过对福禄贝尔生平经历及其教育思想的深入探索,显而易见,其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的经历在其教育思想中有不可磨灭的影子。虽然福禄贝尔的这些生活经历都是偶然的,但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必然的。他取得的成就和他的坚持不懈,刻苦努力是分不开的,但是环境的影响同样不可小觑。可以说福禄贝尔的特殊经历铸就了其思想在教育界的熠熠发光,这些特殊的经历使他对自然主义教育观进行了很好的诠释。
[1]福禄倍尔.人的教育.[M]孙祖复译(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3]闫静,李静.谈福禄贝尔恩物教学在幼儿数学教育中的应用价值[J].内蒙古教育,2009.12.
[4]周香.福禄贝尔教育思想对我国幼儿园艺术课程构建的启示[J].基础教育研究,2009年第4期
关键词:儿童游戏;社会化机制;社会学
Abstract:Achildgamereferstoasysteminwhichchildrenassubjectssociallyinteractwithnoproduction,noconsumptionandwiththeintrinsicpurposeofself-satisfaction;fromtheperspectiveofsociology,itisakindofsociolizationmechanism;byconstructing“playingsociety”reflectingthestructureofrealsociety,socializingnormsandinteractionpatterns,andplayinginroles,itmakeschildren,throughthepracticein“playingsociety”,socializedintoindividulswithsocialityandcreatespracticalconditionsfortheirtransformationofnaturalpersonsintosocialpersons.
Keywords:childgame;socializationmechanism;sociology
1引言
2儿童游戏概念的阐释
从构词法角度来看,儿童游戏概念是一个合成概念,由儿童和游戏两个词构成。那么要理解儿童游戏概念的内涵,就必须以理解儿童概念和游戏概念的内涵为前提。那么儿童是如何被界定的呢?游戏,又是指什么呢?
1989年11月20日第44届联合国大会第25号决议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ConventionontheRightsoftheChild),该公约对儿童概念给予了明确的界定:“儿童系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除非对其适用之法律规定成年年龄低于18岁”。根据该界定,凡是18岁以下的人,均被认为是儿童。这种以年龄来界定儿童概念的做法虽然遭到了人们的批评,但却成为国际惯例。不过就中国社会而言,人们习惯将十四岁以下的人称为儿童,例如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0-14岁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6.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1)。笔者以为,尽管不同的社会文化对儿童有着不同的社会建构,但儿童在每一个社会中都是客观存在的社会人口事实,这种社会人口事实本身就足以说明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儿童是可能的,而不必拘泥于普适的儿童概念界定的窠臼。就本文来看,我们尊重国人的文化习惯,将14岁以下的人口称为儿童。
近年来,游戏概念也成为国内学者的探讨对象。春水(2000)从目的与手段的方法论层次上认为生命活动由劳动、消费和游戏构成,而游戏是目的与手段的内在统一即自足的活动。董志强(2002)批判了伽达默尔的游戏观,认为游戏对游戏者的主宰是游戏者主动赋予游戏的,通过这种转换,人象征性地获得了对存在命运的自我把握,因而游戏通过摹仿提供了一个与日常生活不同的世界,表达了人对主宰自我命运的渴望。然而,就目前来看,在国内有关游戏的研究中,学者们更多的是将游戏作为一个既定概念加以运用,而没有对游戏概念本身进行追问。
3作为社会化机制的儿童游戏
3.1社会化和社会化机制
上述几种定义,均是在个人与社会二元对立且将个人视为被社会化的客体之逻辑预设上来界定社会化的,因而它们忽视了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的能动性。前苏联学者安德烈耶娃(1984:311)就认为,“社会化是一个双方面的过程。它一方面包括个体通过进入社会环境、社会体系,掌握社会经验;另一方面(在研究中对这一方面常常强调不够)包括个体的积极活动,积极介入社会环境,而对社会关系体系积极再现的过程。”前苏联学者对社会化的定义,与我国学者庞树奇和范明林(2000:109)的社会化定义非常相似,后者认为社会化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个人在社会中通过学习、接受教化等各种手段,了解和掌握社会的知识、技能、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过程;二是个人积极活动,介入社会生活,参加社会关系系统,对已有的社会经验和社会观念进行再生产和再创造的过程。这两种社会化定义虽然理论视角有别,但却共享了同样的逻辑预设,即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个人既是客体又是主体。换句话说,社会化就是指作为“社会学习者”和“社会参与者”的个人之个性和社会性的互动发展过程。本文接受这种强调个人与社会相互作用的社会化定义。
然而,社会化并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它需要借助一定的社会机制来实现。瑞典社会学家赫斯特洛姆(2010:27)认为“社会机制,就是能够规律性地产生某个特定结果的一系列主体和行为的组合。通过发现和验证总是导致某个社会现象的基于行动和主体的社会机制,我们才能解释这个被观察到的社会现象”。据此观点,能够规律性地产生社会化结果的一系列主体和行为的组合,就是社会化机制。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说,儿童游戏为什么能够产生社会化结果呢?它是怎样的一系列主体和行为的组合?换句话说,作为社会化机制的儿童游戏是何以可能的呢?对此问题的回答,必然基于儿童游戏的社会化功能分析。接下来,我们将具体探讨儿童游戏的社会化功能是如何实现的。
3.2儿童游戏的社会化功能
3.2.1“游戏社会”映射社会结构
一般来说,儿童游戏都具有一种结构性,而游戏又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下进行的。正如赫伊津哈(1997:11)认为的那样,游戏是一个在特定时空界限内的秩序,而这种秩序与真实的生活世界是隔绝的、无关的。在这个特定的时空界限内,游戏主体依据游戏规则生产了自身的秩序,我们可以称之为“游戏社会”。在这种“游戏社会”里,不同游戏主体之间形成的游戏关系建构了“游戏社会”的结构,而每个游戏主体都在这种“游戏社会”的结构里占据了一定的位置。游戏主体在“游戏社会”里所占据的位置决定了他们或处于游戏中的支配者地位,或处于游戏中的被支配者地位,而“游戏社会”正是在二者之间的社会互动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我生产和再生产的。需要指出的是,在“游戏社会”里,这种处于对立状态的地位结构是由游戏的自身性质决定的,因为冲突(竞争)是“游戏社会”的主要社会机制之一,另一种主要的社会机制就是合作。
3.2.2规范的社会化
规范俗称“玩法”,是游戏的核心要素,正是规范将游戏秩序化,并使游戏自身形成了独立于游戏主体之外的结构。也就是说,任何一种游戏都是由规范构成的,规范规定了游戏自身的存在形式。不论在何时何地,只要是同一种游戏,它的规范就应当是一致的,或者说游戏主体都要遵循相同的游戏规范,而不同的只是游戏主体的变化和游戏时空界限的变更。在这个意义上说,游戏是独立于游戏主体的存在。例如传统儿童游戏“老鹰抓小鸡”,该游戏由老鹰、母鸡和小鸡构成,一般玩法是小鸡依次排在母鸡背后,母鸡在前面双手展开试图阻止老鹰抓小鸡;对于老鹰来说,它试图抓住母鸡背后的小鸡,但不准直接绕过母鸡跑到其背后抓小鸡,那样的话,老鹰就破坏了游戏规范,也就意味着游戏中止或结束。这些规范决定了“老鹰抓小鸡”游戏的结构,每个参与游戏的游戏主体都熟知这个游戏的结构,才能确保游戏的正常进行。当不同的游戏主体进行“老鹰抓小鸡”游戏时,游戏规范不会因为游戏主体的变化而变化,他们必须遵守同样的游戏规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游戏是独立于游戏主体的。用社会学的话语来表述的话,就是游戏主体通过游戏再生产了游戏的结构。
当然,就“老鹰抓小鸡”游戏来看,不仅老鹰有可能破坏游戏规范,母鸡和小鸡都有可能破坏游戏的规范,换句话说,任何一个游戏主体都有破坏游戏规范的可能性。当游戏规范一旦遭到破坏,游戏就不得不终止或重新开始。这也就意味着游戏规范的破坏导致了“游戏社会”的解体,而建构新的“游戏社会”必须以重新开始游戏为前提。由此看来,无论是建构“游戏社会”还是解体“游戏社会”,都是以游戏规范的遵守或破坏为客观尺度的。因此,游戏规范不仅赋予游戏自身以独立于游戏主体的结构,而且通过制约游戏主体的游戏实践建构或解构了一个“游戏社会”。儿童通过游戏实践,不仅理解了游戏规范对于游戏结构的重要性,而且他们也理解了游戏规范对于“游戏社会”的重要性,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理解了遵守规范的重要性和违背规范的严重性。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儿童游戏的社会化功能之一就是通过游戏实践,儿童获得了对社会规范及其重要性的认知和理解。
3.2.3互动模式的社会化
在“游戏社会”里,冲突(竞争)和合作是普遍的社会互动模式。我们还是以传统儿童游戏“老鹰抓小鸡”为例。在这个游戏里面,社会互动发生在老鹰、母鸡和小鸡三方之间,具体说来可分为老鹰-母鸡互动、母鸡-小鸡互动以及老鹰-小鸡互动。这三种互动形式虽然都发生在“游戏社会”里,但是它们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其中老鹰-母鸡互动和老鹰-小鸡互动属于冲突(竞争)性质,而母鸡-小鸡互动属于合作性质。前者互动形式的冲突性质表现在老鹰试图抓住小鸡而母鸡试图保护小鸡以及小鸡试图通过母鸡获得保护,因此这两种互动性质是冲突(竞争)性的;后者互动形式的合作性质表现在母鸡保护小鸡而且小鸡寻求母鸡保护,因此二者之间的互动是合作性质的。通过这种游戏实践,儿童体验和感知了“游戏社会”里的冲突(竞争)和合作的存在,并且理解了冲突(竞争)和合作的关系,即要在冲突(竞争)中获胜,合作是重要的。也正是如此,游戏实现了互动模式的社会化功能。
3.2.4角色扮演
美国社会学家、符号互动论创始人乔治·米德在研究自我的形成过程时,提出了角色扮演的概念。他将自我分为“主我”和“客我”,前者是有机体对他人态度的反应,后者是有机体自己采取的一组有组织的他人态度(米德,2008:157)。在他看来,人的自我概念是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而他对其观点的论证过程恰恰就是以我们这里讨论的儿童游戏为出发点的。米德讨论了儿童角色扮演的三个阶段,即玩耍、游戏和泛化的他人。在玩耍阶段,个体扮演的是单一角色;在游戏阶段,个体扮演的是多重角色;在泛化的他人阶段,个体扮演的是“泛化的他人”角色。自我正是在这些不同阶段的角色扮演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而角色扮演就是采取他人的态度而行动。“儿童确实采取他人的态度并允许以这种态度决定他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准备做的事,就此而言,他正在成为社会的一个有机成员。”(米德,2008:143)换句话说,儿童通过角色扮演被游戏社会化了。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仍旧是以传统儿童游戏“老鹰抓小鸡”为例。在这个游戏里,有三种角色扮演,分别为老鹰、母鸡和小鸡,而且每一种角色都被赋予不同的角色期待。对于老鹰角色来说,它被赋予与母鸡和小鸡冲突(竞争)而抓住小鸡的角色期待;对于母鸡角色来说,它被赋予与老鹰冲突(竞争)但与小鸡合作而保护小鸡的角色期待;对于小鸡角色来说,它被赋予与老鹰冲突(竞争)但与母鸡合作以寻求保护的角色期待。作为每种角色扮演者的游戏主体必须在“游戏社会”里努力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角色期待,并以他人的角色期待来组织自己的行动。例如对于老鹰来说,它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角色期待是要与母鸡和小鸡冲突(竞争)而试图抓住小鸡,同时它也知道母鸡和小鸡会与自己冲突(竞争)而试图保护小鸡,因此老鹰的行动必然会受到两种相互对立的角色期待所制约。同样地,母鸡和小鸡的角色扮演也受到各自自身角色期待和他人的角色期待的制约。这种通过对自身角色的扮演并以他人的角色期待来组织自己的行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将行动者自己置于与他人的社会关系之中,从而使自己由作为个体的人转变为社会的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游戏社会”里的角色扮演,将儿童社会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