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方将继续展示部分优秀建议,感谢市民为南京发展出谋划策。
针对“南京发展商圈或特色街区”的建议
在校学生陈**:吸收小西湖等地的成功经验,在保留部分居住功能的同时振兴老城区的消费业态。随着荷花塘片区城市更新的开启,对于南京“老城南”的城市更新即将进入深水区。在荷花塘片区这一老城南历史文脉的核心部分,在参考小西湖保留部分原住民、引入特色酒店及民宿业态的同时,可以考虑基于现有历史建筑引入更加多样化的业态,比如青年公寓、商务办公,刺激多样化的消费发展,并区别于与夫子庙、老门东、小西湖片区,形成差异化。
网友谈**:建议在南艺后街鼓楼水岸艺术街区,打造以文化旅游、夜间经济为主导功能的新兴街区,建议在街区中部建设特色网红型步行桥,更便捷将河西地区人流客流引入街区,打通区域步行系统、停车系统。在现有游船码头功能基础上增加夜读图书馆等功能,形成以长江和秦淮河水文化为特色的标志性空间,有利于后续整个外秦淮河夜游经济开发。
针对“打造家门口15分钟便民生活圈”的建议
网友“shi**ie”:建议茶南附近多开辟非机动车和机动车的停车场,加强环卫工作,人们才有更多消费欲望。
企业人士/商协会代表王**:打造社群经济,以志愿文化为核心,打造不同类型的社团活动,低于市场价值来收费,可以增加社区的收入。
网友“姐*”:适当扶持发展一些小修理、小缝补的摊位,方便群众生活。
针对“餐饮消费提档升级、推陈出新”的建议
网友陈**:多引进些老字号的餐饮企业,入驻保障房片区,让居民感受到以前老城南那些老字号的老味道,如四川酒家、绿柳居等。
网友“金陵**二哥”:大环境下商家不易,多组织自媒体博主探店,搭建沟通桥梁。
针对“打造消费新业态、新场景”的建议
企业人士/商协会代表王*:后备箱市集和微露营这两个时下热点可以相互融合,可在有条件的公园有序开辟一些区域,作为后备箱市集的固定场所,包括一些有空地或者空置厂房的园区也可以。
经济新媒体专委会@新眸:在夫子庙、1912街区等商圈可流动举办南京后备箱集市等活动,邀请市民合理合规参与摆摊,售卖小吃、装饰品等促进人流。也可以举办文化节、啤酒节,赏灯节等吸引市民光顾,使商圈先具烟火气。在文化节或者美食节中可以引入异国元素,使商圈国际化。
针对“文商旅体创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
网友范**:打造宠物休闲旅游产业。现在养狗狗猫猫等宠物的基数很大,比如可以有会员制的公园等场所,不仅解决遛狗问题,还会带来创收。
其他建议
网友刘**:南京的“首店经济”是个很好的政策,要提高人口以及高素质人口的流入,提供更多的优质岗位,提高各行各业的福利和薪资待遇,来提高南京在长三角地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网友周**:针对外地消费者推出来宁消费免高速费活动,凭高速过路费发票或ETC记录领取消费券,促进外省市消费者来宁消费。
专家建议
徐锋(南京市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针对“助企纾困,加快恢复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的建议:(1)完善政策支持,形成措施联动合力。一是发挥财政资金对南京市各新消费业态和场景发展的促进作用,加大对新消费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加快推进新消费供给产业转型升级。二是全面落实新兴企业支持政策,持续推进商业企业减税降费,加大中小微企业融资支持,鼓励金融企业创新融资方式,多方位满足中小微企业发展、商圈升级、新业态新模式创新的融资需求,支持企业开展挂牌上市融资。(2)建设新型消费重点项目库,加强创新示范引领。一是建立重点项目库准入和退出机制以及奖励机制,对新型消费重点建设场景及重点项目予以资金保障、人才支持和税收政策倾斜。二是强化新场景项目策划招引建设,引进规划设计、建设运营、产品运营等专业服务机构,共建消费新场景。
针对“文商旅体创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1)打造系列特色旅游体系。利用南京市内的温泉、森林、湖泊等特色资源,开发养生类特色康养旅游产品,鼓励主题文化旅游、健康旅游、体育旅游、创意民宿产品、研学旅游等新兴旅游业态发展,建设一批体育旅游和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做强汤山、汤泉等温泉特色旅游度假区,推进栖霞山文旅融合领航区、牛首山综合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建设。(2)依托文旅资源优势,融入现代体育项目。大力发展山地户外、水上、冰雪、航空运动、马术等新兴时尚运动项目,建设一批集运动健身、休闲娱乐和旅游于一体的山地户外营地、徒步骑行服务站、运动船艇码头、航空飞行营地等健身休闲空间。
王兢(专业规划人士,南京摩天汉自媒体主理人)
发展首店经济,进一步促进品质消费。(1)合理划定首店品牌边界,不盲目追求“首店”数量。为规避无效的首店引入和刻意骗补的行为,需结合品牌知名度和品牌的含金量,制定清晰的品牌分类依据,并据此进行首店引入的宣传和奖励。(2)细分首店品牌分类,建立更有针对性的首店品牌库。结合上文所述之首店边界划定,结合不同业态类型建立涵盖全消费领域的首店品牌库,具体类型可涵盖零售、酒店、配套服务(包括公寓管理、养老服务)。(3)建立更有梯度的商企奖励机制。为了更好地提高“中部商企”和“新开商企”的招商动力,可以加大对于此类企业的奖励力度,避免品牌过度的集中于某一些商场,促进南京品牌布局的合理发展。(4)加强首店的“南京主题”设计引导。在不影响自身定位和形象的前提下,鼓励首店品牌加入南京主题元素,打造南京主题店,可通过南京元素的店内美陈、包装展示、品牌赠品等方面做功课,实现品牌与城市营销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