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中国人爱炒房,都说中国人爱买楼,都说中国人全世界差地图的去买房,但事实上,这事儿还真冤枉中国人了,中国人爱买房不假,但如果真要放眼全球,中国人的买房,和全世界范围内,真的太原始了。
跟日本人比起来,那真的是小巫见大巫,最起码中国人没让美国媒体惊呼,卧槽,日本人要把我们的自由女神像都给买了,最起码中国人没把好莱坞都给买了,最起码中国人没把洛克菲勒大厦都给插上太阳旗。
可你以为日本人就算风骚了?想多了,骚年,日本人跟美国人比起来,美国人才是真大爷啊!
知道美国人是怎么炒房的?玩的都玩出次贷危机,并衍生出世界金融危机并倒逼全球不得不跟着放水十年?
今天来给大家八一八,到底什么才是炒房界真正的会玩,看看美国资本家是怎么把炒房这一个领域升华到一个全新的领域,玩出次贷危机的高度的。
一、一切从20世纪伟大的美国梦开始
可能年龄在三十以上的朋友都听过一个梗,什么算是幸福人生?
住美国房子有中国丈母娘开德国汽车娶日本老婆,这特么才是人生巅峰。
这是某些闲极无聊的男人意淫出来的画面,但却总是在特定的年代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鸣。
这个时代,在大量的美国大片烘托下,美国是自由和先进的代名词,某种程度上或许真的如此吧。
而美国梦里面,大房子,花园,阳光,欢乐的下午时光是非常有标志性的识别坐标。
也正是这样的童话式的梦幻才吸引着这个时代全球大量的人口流向美国。
这就是历史背景。
而事实上,真相只和一个有关,那就是bighouse。
那么这个故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20世纪七十年代,一个叫刘易斯·拉涅利,这是一个传奇人物,传奇在哪里?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哥们是现代金融创新的鼻祖。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某种程度上来说,世界民风还是相当的淳朴,银行还处在放贷收贷款利率,不搞这么多金融产品,男神陈老师也还没开始拍视频,我心目中的女神刘亦菲也还没穿黑丝。
怀念下我崇拜的陈老师。
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
这个时候这倒霉的哥们出现了,刘易斯提出一个概念,为啥我们要这么墨守成规呢?
在美国媒体疯狂鼓吹的美国梦背后,大量的美国家庭,如果不是遇到了不可抗力,永远是老老实实的赚钱,老老实实的还房贷,是不会出现任何问题的。
而且这是经过历史验证的,过去那么多年,一直没出现过这样的问题,当然,这哥们选择性的忽略了曾经的弗洛里达房价泡沫事件。
而如果银行如果只放贷,能赚什么钱呢?无非就是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之间的差额,开银行的,哪个不是算盘打得贼精的?
于是乎,美国银行家们一想,对啊,我凭啥老老实实就放点贷款呢?
有更赚钱的事儿等着我呢不是?
于是,在资本家们的影响下,房贷证券化就被推动。
作为美国高层意志的议会一听,恩,确实,如果房贷证券化了之后,确实有助于经济和金融活跃,而且能缓解美国中下阶层的买房压力,美国梦嘛,吹牛总也要有点吹的资本不是?不然谁信啊?
而且借了房贷的这些用户,除非不想过日子了,不然房贷肯定是不会出问题的,否则这日子还过不过了?
所以,房贷违约的概率,从历史数据和逻辑分析来看,都是小概率事件,所以这事儿没毛病。
于是乎,房贷被包装成金融产品上市了,房贷证券化被立法。
而且在美国的很多州法里面,银行拒绝合理的房贷申请,是要吃官司的。
所以房贷就被包装成了金融产品,房贷证券化之后的专有名词——债务抵押债券。
于是,所有的伏笔,就都齐了。
二、特定历史周期的推动和宣扬让每一个美国人都住上大房子的带头大哥
而90年代又赶上日本金融和地产泡沫,全世界政府对房地产谈虎色变。
直到2003年,一个真正让美国次级贷发生本质转变的一个转折出现了。
为了博取民意,这位大神宣称,一定让所有的美国人都住上大房子,并为此奋斗终生。
于是民众当然疯狂了啊,卧槽,让你选一个能让你住上大房子的带头大哥你不愿意啊?
于是乎,大哥就毫无悬念的上位了。
而且,一定程度上来说,大哥确实对美国的房地产事业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最直观的,我还是喜欢用数据来解释。
美国1997年,次级贷的规模是多少?850亿美元,多吗?还好吧。
那么带头大哥上位以后的2003年,是多少呢?4460亿美元。
不多是吧,别急啊,大哥刚上去呢,急啥,第一年就有这种成果,次贷危机可是2007才开始爆呢。
大量的房贷被批出,大量的房贷被包装成债务抵押债券。
房贷证券和资产证券化,不知道大家听着有没有点耳熟呢?总之我咋一开始听到资产证券化第一个反应,是去厕所,没办法,肝儿颤啊!
不过这里不提这个,债务抵押债券的封神之路,由此开始了。
三、债务抵押债券的封神之路历史环境
次级贷的运作机制,当然为了便于理解,所有的东西尽量简单化,所以不要有太多情绪因素在里面。
在那之前,手头有钱,又不知道该怎么投资的金主爸爸们是干啥的呢?
最开始都差不多,不做投资的人都选择把钱存银行,多好啊,啥也不干吃利息爽的一批。
这是原始资金选择。
可大家慢慢发现不爽了,因为利息就那么点,没啥意思啊。
后来金主爸爸们发现了一款产品,叫短期国债,多好啊,由国家信用背书,又是美联储保底,于是美国的国债很受欢迎。
可是两千年后互联网泡沫炸了,又在2002让911给弄了一顿。
把美国经济搞得很伤。
所以时任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为了保障经济的增长,把联储利率调整到只有1%,试图去稳定经济增速和发展的持续性。
几个意思呢?意味着大量的企业可以1%的利率去银行贷款了,加上当时正处于衰退中日本,还有新兴的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有着大量的资本,随着贸易,留学,资本迁徙等原因进入美国,导致美国市场上有着异常充裕的资金。
跟今天可完全不一样,那时候的银行把你当大爷的,能放出钱去那都是业务小能手啊,哪里用得着像今天求爷爷告奶奶的去批贷?
做企业的朋友估计记忆深刻,那年头的钱,是真的好贷啊,而对比今天...........
可这个时候的美国,在资本极度充裕之下,比那时候的中国企业家们过得还舒服,基本上是求着你贷款,因为银行不放贷,企业主们和贷款用户们,真的不缺钱,哪都是钱,不贷出去,储户的利息谁给?
所以这个时候,金融机构爽的一批啊,华尔街轻松就能成百上千亿的融资,想要钱?有的是!骚不骚啊?事实上,真的就是这样,美联储利率1%的时候,真的哪哪都不缺钱,最不缺的
问题是,借到这么多钱,干点啥呢?
放心,真正混迹金融市场的,绝对是人类大环境中精英中精英,没什么地方好投资?这也能是问题?现有金融构架没有一个好的产品可以投资,那我们就搞一个新的出来,这就是金融创新好么小哥哥。
四、债务抵押债券的运作机制
首先要搞明白,原来的房贷是怎么个情况呢?
想买房对吗?
你得先攒够首付吧?然后去看房子,满意,就签合同买了,不满意,没问题,房地产中介在你买房之前,保证比你老婆都对你更加无微不至,看到你满意为止。
当然,如果是不考虑首付,直接全款,甚至喜欢喜欢按栋按小区的买,放心,你绝对是比亲爹还亲的亲爹,这服务,土豪们可以试着体会下,爽的一批告诉你。
不过这里说的是大多数,所以还是攒首付买房的为主。
看满意了干嘛呢?签合同啊,表示你看中了要买了。
然后呢?去办贷款,提供各种有效证件以及收入证明,表示你有还款能力。
中介拿到佣金,银行批出贷款,你拿到房子,大家都得到利益了,皆大欢喜。
事情到这就完了?呵呵,哪有那么简单,记得每个月还贷款啊小哥哥。
然后就有银行跳出来了,找手中承接了房贷的这些机构,可能也是银行或者其他信贷机构,去买这些房贷合同。
对于这些房贷机构来说,本来要分期N年的资本,现在通过出售房贷,就可以快速回笼,然后这些钱有可以干点别的事儿了,划算。
于是银行借用了大量的钱去买了大量的房贷,房贷的承接机构,也爽的一批。
于是,买了这些房贷的银行,每个月都可以收到贷款买房的房主们还的贷款了。
这是为了赚这点钱吗?当然不是。
美国银行家们,首先包装的,是这个产品,也就是说房贷预期收益高于收购价,这就是溢价,且这是一个可以持续赚钱的产品,因为每个月借了房贷的人都在还钱。
所以就利用房贷证券化这个机会把这些包装成金融产品,开始上市分销了。
于是乎,银行家们联合华尔街赚钱的日子开始了,暴利。
四、债务抵押债券的逻辑
债务抵押债券的运作机制是什么呢?
在这个过程中,银行通过收购房贷,把房贷打包成债务抵押债券,并且分级包装,获得评级之后,分类卖给各种不同用户之后,轻轻松松赚取了海量的资金。
把这些资金回收后,扣除要付给储蓄用户的利率之后,剩下的全是利润,爽啊,卖出产品之后,风险也转嫁给购买了这些产品的用户,剩下的,就是躺着赚钱的日子了。
银行家这时候干的事情,就是从贷款用户手里收到贷款,然后拨付给产品的资金池,偶然有违约的,就收回房子,在市场高位套现之后,补充给产品就好了。
那么这好的赚钱模式,银行咋可能放过呢?
于是,慢慢的开始变质了。
五、次级债来了
一方面是债务抵押债券给的利率,确实比国债高,且只要房价继续涨,确实不会出什么问题,所以银行躺着赚钱,所有人都躺着赚钱,源头,是提供房贷的那些购房者,他们买到房子,可以筑巢养育后代,开始没羞没臊的快乐生活,如果故事到了这里,就算结束,那确实是happyending。
但happyending,往往是故事还没有真正结束。
在大家都很满意当前的状况的时候,资本就如潮水般涌来,可问题是,债务抵押债券,就这么多,供不应求怎么办?
于是投资银行又跑去收购了更多的房贷,包装成新的债务抵押债券。
于是更多的人买到了看似稳赚不赔的债务抵押债券,更多的人赚到钱了,银行因为赚到了更多的差价,每个环节的人都赚到钱了。
所以越来越多的资金进入了债务抵押债券市场,银行卖的次级贷越来越多,对于房贷的需求越来越大,因为需要购买更多的房贷,去包装成理财产品,供给给更多的债务抵押债券求购者。
可问题是,符合标准的房贷申请就这么多,全都让投资银行买去包装成金融产品了。
剩下的,不是不符合标准的,就是有房子,没有需求的人了,那怎么办呢?
投资银行们开始有人懂歪脑筋了,何必默守陈规呢?现在市场上债务抵押债券一债难求,你还在跟我扯这个?
再说了,这个这么大,稍微挤进来一些不合规的,也不会怎么样,再说,你不说我不说谁知道?
于是,开始有不符合房屋贷款资格的审批开始发放了,这些非优质房贷也被银行收购,包装成金融产品,进入债券市场,卖给投资者。
这类品种,包装成金融产品呢,就不同于债务抵押债券,叫次级债。
六、次级贷和普通房贷抵押债券有什么不同呢?
债务抵押债券的结构,逻辑上是科学的,最起码通过首付,检验收入和还款能力之后,才决定贷款,所以信贷评级还算比较高的。
那么次级贷,由于信用问题,即便上市了,也只能是评为最差的B级。
评级太低没人鸟啊,怎么办?
华尔街又开始想办法了。
七、鸟枪换炮,从垃圾债券变成AAA级,金融市场里的大变活人
把这部分房贷包装成的次级贷,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信用最优秀,资产构架最优良,违约概率最小的一批房贷用户。这部分资产,由于是最安全的,每个月产品结构中,收到贷款用户还款之后,最先把资金分配到这一个级别的产品。
比如说这部分产品在整个债务抵押债券的占比重占据30%,每个月应收的房贷总额是100亿,那么回收的这100亿优先把资金配给给这个产品。
换句话说,即便违约概率达到70%,这部分产品也是不会受损的,而只有当违约概率大于70%,这部分产品才会收到损失。
所以安全系数最高,因为只要不是的房贷都崩了,买了这部分产品的人,一定是可以拿到钱的哪怕三层结构中其他两层结构的产品都拿不到钱了,这层也拿的到。
而且为了让用户相信,还把这部分产品,拿去保险。
保险机构一听,哟,不错哦,房贷本身就安全,最起码以前的历史数据是这么反应的。
刚性需求嘛,然后每个月还了房贷之后,最先把收回来的房贷资金配给给这个产品,风险性也小,这买卖,能干啊!
不错嘛这帮开银行的,赚钱的事儿还能想着我,可以可以,没看出来这帮满身铜臭的银行家们关键时候还是靠谱的,可以可以,下次请吃饭。
有了这些之后,银行又去找信贷评级机构去评级,我这种本身就超级安全,更加有金融机构去承担保险的产品,评级不会低吧?
于是信贷评级机构,给了能给的最高评级,也就AAA三A级高度信用评级,逻辑上来说仅次于高优质政府的主权级评级,而主权债其实也是AAA,只不过是国家发行的,所以还是习惯说,国家级背书最高级。
那么有了这种超牛逼的AAA评级,银行这个时候还会说这特么是债务抵押债券吗?NO!
银行家们拿着这个AAA评级的产品,去跟原本只愿意买国债这种安全系数最高的品种的理财产品的客户推销了,而客户一看AAA这种评级,安全系数顶级啊,给的利率又比存银行的1%和国债收益率高,何乐不为呢?
这里大家千万别去质疑银行的推销员,你的银行理财产品客户经理的口才能力。
毕竟,人家口才不好,坐不稳这个位置,而你如果真的专业到可以看清这一系列包装背后的产品,实际上是买的房贷,你也不会需要去买理财产品。
就像一个真正懂行的金融专业人士,基本上是从来不买什么理财产品的,反正我认识的高端玩家里面,谁也不买,侬脑子化掉啦?
这部分品种卖给谁呢?卖给大机构,其他银行,美国的州政府以及某些超级牛逼的大玩家。
因为这部分人群,是有着专业评估能力的,所以真要有大风险,这个坑是不会入的,不会纯听别人忽悠。
这部分起个名字,叫AAA级债券,你知道这是次级贷?
第二部分是信用相对还算好好,资产架构相对还算好,违约概率也相对较小的一批房贷用户。
用中国话说,这就是矬子里拔将军的意思呗,反正都是垃圾,但总有相对来说,不那么垃圾的垃圾......
那这部分产品呢,由于处在第二梯队,比如说这部分品种如果在整个次级债里面占比也是30%。
那么就意味着,少量的房贷违约,也不会是问题。
如果违约率低于40%,也就是资金回收率在60%左右,那么当填满AAA级产品的资金池配给之后,仍然能够填满这个产品的资金池。
也就是说,除非房贷违约率达到40%,这个产品也不会受损,是安全的。
而参考出现40%及以上的房贷违约率概率也很小,所以当时信贷评级机构,给了BBB的评级。
这就是BBB级次级贷债券。
同样的,没几个银行产品经理会告诉你这特么是包装过的房贷,可能连他们自己都不搞清楚这是什么,他们只会告诉买产品的人,这是信贷评级机构认证的BBB级良性品种,而且收益率比AAA级高一倍哦。
这部分卖给定位比买AAA级产品的风险承受能力更大,回报率收入更大的银行,机构和个人。
不过通常这种地方州政府是不会买的。
第三个部分,几乎就是垃圾。
基本上,只要有房贷违约,这个部分就会受损,而如果房贷违约大于40%,这个品种就颗粒无收,血亏。
但为什么有人买?因为收益率高达10%。
也就是说一旦房贷不违约,买这些产品的人就能收到10%的利润。
所以这部分产品,也不缺买家,毕竟房贷市场出问题的概率,在房价较为稳定且整体上行的大环境里面,房贷违约的概率还是很小的,即便违约,在房价整体上行的环境下,银行回收资产拍卖后,也还是会把钱补充回来的,无非是一个先赚先亏,但总体还是赚的情况。
这部分大部分是对冲基金,追逐利益的投机者等风险机构。
于是乎,本来是垃圾债券的次级债,就这么摇身一变,成了优秀的BBB+超级优秀的AAA以及最低级垃圾债B级的水准,而不是原来的B级。
八、如何大变活人?垃圾债券怎么就变成AAA级+BBB级+垃圾的组合了?
顾名思义,就是次一级的债务抵押债券,哪里次呢?信用次。
原本这类不符合标准的贷款是不能发放的。
不过华尔街不愧是精英们的聚集地,所以这帮天才们想了个办法,这事儿不合规对吧,没关系,有办法,有钱赚的事情,难道不是一直都是办法比困难多吗?
于是乎,华尔街的天才们倒腾出了一个东西。
也就是说,虽然这玩意儿本身不太合规,但我可以曲线救国啊。
因为收益率的问题,次级贷是杠杆市场,那么我把杠杆加个保险,不就行了
A机构对B保险公司说,我有一笔贷款,动用杠杆,我给我的杠杆保个险,如果说我的投资不违约,我每年付你一个亿保险金,保十年。
在动用杠杆的情况下,只要不违约,那么十年赚多少呢?一百亿。
那我A机构付十个亿的保险金又算得了什么?
而保险想的,卧槽,这特么是十个亿啊!
于是乎,一拍即合。
A聪明,B也不傻啊对不对。
于是B又去找了C,B对C说,我接到一笔买卖,可我自己有点虚啊,你看这样行不行,我每年从我收到的保险金里面,分给一部分,然后咱们搞一个新的东西,叫MBS。
什么意思呢,就是只要不发生风险,ok,保费你白拿,而如果发生了风险,这承保的所有额度,捆绑在一起。
比如有一百个单子,出一个问题,你只需要赔这1%就行了,你看,同时所有的保单都出现问题的概率很小吧?大概率,你还是能赚钱的,所以这买卖你看如何?
C一想,说的有道理啊,少部分出问题还是有可能的,但捆绑成MBS之后,风险分摊了,最起码这么多单子同时出现大规模问题的情况还是很难得,只要不同时大规模出问题,我就赚钱,于是C就接了这单生意。
我说过,真正的危险,不是来自于那些看上去就经不起推敲的谎言,而是来自于那些看上去很有道理,但实际上经不起推敲的谬论。
A和B还有C都没想到,他们对于市场的认知,还停留在过去。
因为在房贷证券化之后,一开始投入的,都是合规的贷款发放,按照过去的历史数据来看,违约率还不足1%。
保险算的是,如果违约率平均不足1%,那即便出现违约,其他的收入也足以填补亏损,划算啊!
但人性是贪婪的啊。
所谓1%的违约率,是建立在大量的房贷,都是合规房贷的情况下,所以房贷违约率低,可问题是次级贷是特么正常的么?
九、你所想象不到的疯狂,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不合规房贷被审批
一开始都是很守规矩的。
可就怕凡事有第一个敢吃螃蟹的,看到有房贷机构开始不遵循标准制度违规发放贷款,其他的房贷机构脑子也开始活跃了,妈个鸡,我遵守规则不发放房贷,我把客户拒绝了之后他跑到别的房贷机构那去贷款了。
而房贷机构的背后,是大量等着要收购房贷要包装成金融产品卖给市场投资者好赚钱的投资银行。
于是,当一条完整的阵线,因为一个点的溃败,最终造成了整个房贷机构阵线的道德和底线的沦丧,最终溃败的一塌糊涂。
极限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有很多美国人,其实没太多的钱,很多家庭手里有五六套房甚至更多,而根本不考虑自己的实际能力。
这些人脑子里想的什么?和当初20世纪30年代在佛罗里达炒房子的美国人一样的思维,我哪管我能不能买的起我现在手头的房子?我只要知道我能支付的起当前的月供就行了,反正房价在涨,大不了房价涨了之后卖给别人,只要卖的钱超出了我的利息钱,我就是赚的。
而首付?不需要的!收入证明?也不需要的!
为了刺激更多的人去贷款买房,你简直不敢相信,当时的房贷机构疯狂到什么程度,不需要首付,零首付购房。不需要收入证明,只需要一个名字,贷款就给你批。
跟你说了你可能不信,曾经有美国人在自己家里的名额都用完之后,用自己的宠物狗的名字跑去贷款,然后贷款批了~
卧槽,用一条汪的名字去贷款,没有收入证明,没有首付要求,甚至连你是不是人都没关系,反正房贷机构也不在乎,唯一在乎的就是,到底有没有更多的人或者是不是人也没关系的存在来办贷款,办了之后我好卖给银行更多房贷。
史称一条狗的房贷事件,这里的狗,是真的狗,犬科动物,而不是泛指像我这种还没结婚的单身灵长类动物~
我去买房不需要提供收入证明是因为我喜欢全款买,而人家美国汪星人是真的就不需要提供啊,擦,这差距。
房贷机构不担心你不还钱,跑得了和尚还能跑得了庙?房子在呢!
你不还钱,大不了我把你的房子收了,反正房价在涨,我也不愁砸手里。
再说很快银行就会把这些房贷买走,我也不怕。
对于投资银行来说,我也无所谓啊,方正我手里只有房贷作为抵押品,真正的资金早就包装成金融产品卖出去了,资金早就回笼,至不济我还有房子啊,房子不愁卖。
对于AAA债券产品的投资者来说,怕什么,底下还有两垫背的呢,他们在底下带着我怕个啥,不把他们亏出血哪轮得到我亏钱呢?
而对于BBB级债券的投资者来说,关我啥事,我底下还有垃圾级的,大不了等他们开始大规模出现亏损的时候,我再跑来得及,有钱赚,先赚着。
垃圾级的购买者心里想的事情就更加简单的,妈个鸡,房价会跌,美股会跌,我会亏钱?这是本世纪最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况且你以为我疯了?老子买了保险的!
MBS想的是,想特么多了,从历史数据来看,之前同时发生大规模规约的极限,也就1%左右,慌个毛线。
至于次级贷和普通房贷抵押债券之间的区别,谁在乎呢?
于是整个资本世界都在疯狂。
所有人都在想,只要我能够买完之后把风险转给下家,我就轻松赚钱。
但恐怖的事情发生了,因为次级贷的疯狂,导致资金疯狂涌入,导致市场对于次级贷债券需求异常旺盛,可这个时候,房贷公司把之前能找到的符合房贷发放资格的贷款人都找过了。
在这个市场需求前所未有强盛的时期,需求量最大的时期,投入的房贷,绝大部分,都是不合规的,也就是次级贷,换句话说,这个时候构成这些金融产品的本质,你以为是良莠不齐?错了,根本上基本都是垃圾,可能要占据70%以上。
而对于次级贷市场来说,还沉浸在自己的美梦里。
只要没超过40%的违约率,受亏损的只能是卖了风险级别分级债券的那部分人啊,如果发生了亏损,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懂么?风险自担。
而如果真的发生了违约炒过70%的情况,不是还有保险么?凭什么这些保险机构光拿钱不办事呢?
在没有发生次贷危机的时候,最起码大家都是满意的。
银行躺着赚了差价,并且风险转嫁给用户和金融机构,以及保险机构。
保险机构在没有遇到大的风险的时候,属于纯拿钱的阶段,这其实就和保险公司一样一样的,只要不发生大的天灾人祸,造成重大财产或者人身损失,这年头保险还能亏钱?
BBB级的同样,发生大规模超过40%房贷违约率的概率极小,所以,躺着赚钱,同时他们也鄙视买了AAA级别的产品的用户,特么的有更高的获利方式还非得要买收益率只有我一半的产品,这帮人真的傻的可以。
同时他们还鄙视买垃圾级债券的人,这帮人,为了那一点利润,真的连命都不要了,买这种一点保障都没有的,短视之辈。
而买垃圾级债券的人,鄙视所有其他两者,卧槽,在房价整体上涨的情况下,有几个傻子会选择违约啊,即便真有傻子违约了,银行回收房子也不愁卖,这种情况肯定没问题啊,不想着赚更多的钱的人,都是傻子,活该你们穷。
这就是人性。
十、次级贷市场的崩盘
在整个金融世界都在疯狂的时候,美联储开始意识到问题了。
可为时已晚,这个时候,光美国政府扶持机构,所发放出来的次级贷,看清楚,是次级贷,不是债务抵押债券,就达到了2.7万亿美元。
也搞清楚,这是在美国七年量化宽松或者说全球十年拼命印钱之前的2.7万亿美元。
而不是现在,经过了十年疯狂印钱之后,到现在全球范围内货币贬值和购买力下降到一个极低水准的2.7万亿美元。
而美国的房贷占据全国贷款总额的59%。
呵呵,骚不骚,一个经济体一年的贷款总额里面有59%都去炒房子了,谁特么还去搞经济啊,傻不傻啊,搞实体?傻了吧这是。
这个篓子到底捅的有多大,大家自己想象下就知道了。
于是为了控制金融市场的疯狂,和市场进一步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美联储宣布了收紧策略。
对于房贷更加是收紧了,选择了加息提升房贷的还款利率。
于是,问题出现了。
很多次级贷的买房者,只是本着房价上涨,反正也不需要收复和收入证明,我就是揣着能还几个月房贷的钱进来赚个快钱的。
极端的情况是什么呢?甚至我这几个月还房贷的钱,都特么是借的,用的杠杆。
可现在利率上升了,资金借贷成本出现了变化,导致市场上原本充裕的钱变少了,原本很多用来借贷的钱,去买了债券和存银行。
导致原本随便就能借到的钱,变得少了。
于是很多借钱供楼等房价上涨好套利的人,借不到钱了。
于是被迫,只能放弃供楼,让银行把房子收走。
一开始当然不会出问题,但随着利率的走高,更多的资金被抽离市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出售手中的房产和断供。
银行收回来越来越多的断供者的房屋。
迫于资本压力,银行只能把变现,而不是像之前一样,即便出现断供,也是把房子当做升值资产压在手里等升值,套现压力不那么大。
可银行把回收的房子放到市场之后,发现市场上已经有很多房子在卖了,房屋供给和需求,随着利率上升,资金使用成本等问题的变化,资本抽离之后,供给发生了变化,导致原本渴求房子的资本量变少了。
可不论是银行,还是房屋套利者,手中的房子在房价不能持续上涨的过程中,从持有的成本小于获利,到持有的成本大于获利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改变。
于是一开始是出现断供者,不得已让银行回收房产,到后来房价停止上涨后,持有房产成本之间的变化,让原本还能够供得起房子的人,也开始选择套现了。
因为在这一轮资本游戏里面,房价会一直涨,是一个最核心的问题,房价不会一直涨下去,那么这所有看似每一个环节都不会出问题的整个全盘逻辑,就会被颠覆。
于是乎,市场上开始有了越来越多的房子代售,有断供者让银行回收的房子,有觉得房价不涨的情况下,持有成本大于收益的资本抛出来的投资房。
可买房者却越来越少了。
于是房价跌了。
房价下跌,第一个有反应的,是那些抱着来赚快的人,他们发现买房子不但不能赚钱,还要亏钱,而且他们是来赚快钱的,手中的资本并不雄厚,于是选择了断供。
银行手里回收的房子更多了,因为房贷在银行手里。
而房价下跌,套利盘也开始大量的撤离,于是更多的房产被抛到市场上。
恶性循环开始了。
在次贷危机爆发前,本来就充斥着大量的次级贷,次级贷什么意思说过了,就是大量没有合格还款能力的购房者的房贷,被审批出来了。
出现问题,本来就是理所当然的。
那为什么原本拥有原先合格还款能力的优质用户,也开始出现问题了呢?
因为在后期,大量的次级贷被审批,烘托出超出市场自身应有水准的假象繁荣,导致供求关系,出现虚假的繁盛和扭曲。
房价虚假走高。
而在次级贷断供崩盘后,大量的房子随着银行回收自断供者手中而被迫变现,以及投机性房产因为房价停滞和供给关系随着市场流通房源变多而发生了改变。
最终市场流通的房子变多,远大于需求量,所以发生了恐慌,房价暴跌。
那么对于原本高位接手的优质信用客户发现了一个很尴尬的问题。
这批人是付了首付,且每个月按月还款且有还款能力的。
可问题是,原本一套房子可能100万美元买的,首付50万,而现在市场恐慌之下,这房子现在就值30万,如果说要继续还款的话,还要还50万。
而现在断供的话,只要三十万就能买一套全新的房子,与继续还款要还50万这个选项比起来,卧槽,我还赚20万美元。
于是,原本这些绝对安全的客户,也选择了违约~
本来由次级贷构成的那一批次级贷债务抵押债券,本身就会出问题,但由于次级贷债务抵押债券繁荣的假象烘托出虚假繁荣的房屋供求关系,导致大量的房子因为房贷泛滥之后由银行回收之后,投入市场,迅速改变了房屋市场的供求关系。
导致房屋价格迅速贬值。
所以垃圾债券,和原本看上去安全的AAA级房贷债券,全盘都出现了问题。
最先出问题的,是MBS,因为这些是承接次级贷的保险公司是最下游。
当买了保险的次级债出现问题,直接先找CDS要保费赔偿,CDS机构找MBS,可MBS一看这么多保单都出问题,一开始小规模的时候当然没问题,这么大规模的,尼玛小伙伴们都特么的惊呆了好不好?
全部钱都赔出去,我有什么办法?干脆破产吧。
而MBS出问题了,破产了,那谁的问题?CDS的问题。
可CDS金融机构们也没这么多钱赔啊?怎么办,得,我也破产吧。
当出现大规模违约,而不是之前预计即使出现问题,也不过是1%这样的规模,完全足以应对。
于是一环扣一环,一个环节出问题了,就所有的链条全崩了。
MBS,CDS,以及次级贷市场,都在想............
原本成立的,无懈可击的逻辑,就不成立了。
而CDO的三级市场,垃圾级,BBB级也都出现了问题,垃圾级是率先亏得血本无归的,然后是BBB级开始亏损,然后因为房价的快速下跌,连AAA级债券都出现亏损。
然后承担保险的公司在房价不能快速回升,让CDO产品中的AAA级用户扭亏,被迫填补亏损,然后在CDO合规用户也因为房价而出现违约之后,就变成了填不满的窟窿,大量承接CDOAAA级保险的保险公司,宣布破产。
美联储和美国政府都不相信这样的情况在真实的发生,尝试了各种努力去阻止这个市场崩盘,但最终,毛用都没有,市场经济的车轮一旦开始运转,就不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权衡,美联储和美国政府也不行。
最终房贷违约数据不停的刷新着所有人的认知。
这还是说出来大多耳熟能详,其他不知名的就不想说了。
个人也就不说了,说说金融机构,华尔街在次贷危机爆发后,不说原本寸土寸金的华尔街随着金融机构的破产潮的到来,十室九空或许有些夸张了,但华尔街在次贷危机爆发后,空了一半,且华尔街各写字楼租金下降到一个历史低位,由此可见一斑这次影响有多大。
实际的数据是什么?
次贷危机中,因为加息和房贷利率上升,很多的美国家庭还不起贷款被迫搬出房子流落街头。
具体数据是多少呢,每个月银行回收20多万套违约房产。
全年277万套回收量,后续的数据就找不到了。
十二、面对历史和真相的反思和延伸的考量
而综合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现状,和美国的次贷危机,不是很像,因为中国的金融资本市场不像美国的华尔街那么发达。
所以类似于债务抵押债券和次级贷这样的衍生品不多或者说几乎没有。
如果说美国的次贷危机,是房价上涨结合金融衍生品复合放大的双轨危机。
那么日本的房地产泡沫和中国当前的房地产现状,则更加偏向于仅限于土地价格和房价的单轨,缺少金融衍生品这另一条轨道。
中国和日本都是把房产和土地自身金融化了。
但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和日本,在房价和土地价格这方面,甚至走的比美国更远。
所以不管是日本还是中国,在房价这一属性上,相对人均收入,可支配财富,以及物理价格上,都比美国巅峰时期更高。
也或许是美国有着金融衍生品,分流了疯狂地资本,才使得房价相对中国和日本要低的原因。
但不管是单轨还是双轨,都对实体经济和金融,以及民生,有着难以想象和估量的破坏力和伤害力。
由此可见,相信房价不跌,不论古今,三十年代的弗洛里达也好,21世纪的次贷危机也罢。
也不分中外,美国人,日本人,中国人,也都笃信或者曾经笃信过。
只是美国人的美国梦醒了,日本人房价和日经永不落的梦也醒了,不得不醒。
那么不知道看客们中国房价永远不跌的中国梦,什么时候醒!或许还是要等到历史真正来敲门的时候,才会真的醒吧,没什么太多值得评价的,这就是人性。
但愿这一天永远不要来。
希望一路走来的朋友,不要购买不必要的房产,比如投资房,更不要举债购房,尤其不要举债购投资房。如果真的要配资大类资产而又没有好的渠道,尽可能去配置点黄金,如果追求稳定性,尽可能以实物金条为主,这是一个金融动荡的年代。
这话,我从2016说到现在,说了三年,不知道今天愿意相信我的人,会不会多一些。
另一句我常说的话,也许只有少部分人听进去了,在资本领域,没人跟你扯鸡毛的诗和远方,能让你长存的,大概只有那一份被别人称为苟且的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