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拖着箱子在上海街头到处找小店买蝴蝶酥,太不方便了。”五一期间,上海旅游市场火爆,来自各个国家和城市的游客穿梭游玩在大街小巷,而其中也有一些拖着大箱子、提着大包裹观光购物的游客。
“上海旅游环境日益完善,却也有美中不足。”上海市人大代表厉明观察发现,游客在商业街观光消费时,有时会遇到行李或物品无处存放的尴尬,这一“小小的缺憾”会降低人们旅游购物的体验,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消费。
早在疫情前,厉明就曾提交过类似的建议。“当前上海旅游行业迎来复苏,寄存服务这一细节更需得到重视。”他认为,这些年上海也在完善购物环境,在商场车站增设了一些寄存点,但离市民游客的期待还有距离。
目前,上海机场、火车站、地铁、各大商场的寄存服务到底做得如何?记者实地作了一番探访。
实地探访:游客通过线上搜索找到寄存点
寄存处柜台旁有一个房间,里面设置了好几排灰色柜子,设了小件、中件和超大件等尺寸。其中,小件和中件是分时段收费,比如小件4小时内15元,4-10小时内20元、10-24小时内25元,超大件一律收50元/24小时。
记者也探访了几处商场。人民广场附近的来福士设有寄存点,环顾商场,发现有小小的指引标示,和地铁、厕所、停车等指引符号并列,但不够明显,游客一般需要通过问询才能得知具体位置。
记者来到三楼的寄存点,只见一排黄色的寄存柜子,分有大柜、中柜、小柜等三种规格,收费分别是1.5元/小时、2元/小时、3元/小时,现场看到没有用户,看得出使用率并不太高。
静安嘉里中心B1楼层也设置有灰色寄存柜,共有20多个柜子,这里的寄存服务是免费的,使用率也相对高。但设置的标识也不够清晰,很多游客是通过社交软件找到这里的。
代表建议:提升指引标识,及时发布信息
“建设物品存放点有利于上海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在厉明看来,要打造更优质的旅游消费环境,就需要支持商场、企业推出打包托运等特色化、人性化服务模式,解决消费者携带大包小包逛街的苦恼。
“不仅仅是游客,作为上海市民,有时也会遇到类似的难题。”厉明说,有时在商场购物后,想顺便看个电影或吃个饭,但不少商场买的物品无处存放,大包小包只能沉甸甸地拎在手里,多少减了几分继续逛街购物的兴致。
反观国外一些城市,比如日本每个火车站、购物商场都标准一致地配置有储物箱,数量充足。尤其对短途游客绝对是上佳的体验。乘火车每到一地,下来火车不必急着赶去宾馆,先把行李寄存好,立刻轻装上阵去旅游了。购物也一样轻松,每次可以把所购之物存放在自己租用的箱子里,然后,空出双手又可以再去购物。厉明认为,这种旅游集散地、商业购物区储物箱合理设置的做法值得上海借鉴,一旦建成必将把上海的旅游购物体验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这几年上海一些商场和企业开始有寄存服务这个意识,但是设置的寄存点数量还不够。”厉明建议,积极引导和倡导商业购物区、交通集散地内建设更多的寄存点,为市民游客提供更加便利的旅游购物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