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论:在您撰写小学科学实验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一、在交流中生成方案
二、在实验中亲历过程
作者:尤金田单位:南安市教师进修学校
1、实验材料的准备以安全性为第一
教师始终要把安全放在第一,将隐患消除在准备阶段。有些实验在操作过程中存在一些安全因素问题,教师在提供材料时就要注意。如酒精灯的使用方法、试管的正确夹放、对物体正确的尝与闻等,教师一定要在实验前进行安全教育和说明,消除安全隐患。但教师不要怕完成不了实验或出于安全的因素,就直接替学生完成实验。这样做的结果是影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我们要尽量让学生完成自己设计的一些实验,只要不出现大的问题就放手让学生自己来做实验进行探究。例如热胀冷缩的实验,教师在提供了装满红水的小瓶后,要求学生自己想办法通过实验来观察受热和受冷后的变化,强调一下实验安全问题,具体过程教师并不干预。
2、实验活动材料应具有科学性、趣味性
3、观察活动的材料应联系当地实际进行选择
4、实验研究的材料要具有多样性
首先,在归纳事物本质特征时,要选取多种代表性事物,提供足够证据。例如:《我们周围的土壤》一课,一般一个地方的范围是一种土壤。为此,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利用外出的机会在不同地方采集不同的土壤,有机会也可带学生多去几个地方,选取不同的土壤,观察认识不同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植物,才能分析不同种类土壤的差异。《纺织材料》一课,纺织材料有柔软性、透气性、牢固性、吸水性、防水性等,要让学生选取多种不同的纺织品进行观察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纺织品的多样化然后展开发散思维,想象设计未来的衣服样子,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总之,科学实验准备材料,是科学教师必备的基本功。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及学校和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如教师之间的材料交流使用,发动学生收集,教师平时的积累等,做好科学实验课前准备,以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王启仟单位:福建省永安市南门小学
一、实验应当突出它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科学课这门课的特点就是实验教学,而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科学基础知识,发展科学能力的很重要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所从事的学习活动,说到底就是让学生“把手动起来”。因此,实验应当突出实践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1.要拓展实验的内容。选择学生生活实践密不可分的小实验,或配合课堂教学的系列实验或补充实验,或有趣味的和新颖的实验等。
二、创设比较良好的实验环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动起手来,每一个学生都能有事可做
1.让学生在实验室中,就好像在家中、在学校里、在课堂上一样。创造一个安全、舒适、温馨的实验环境,让学生乐于其中,也在乐中学到了知识,增长了见识。
2.将动手操作进行完整,要形成书面文字,让同学们做好记录。为此,每一次实际动手操作之后,都要形成书面文字,比方说今天做了什么实验,哪些同学合作参加了,用了什么仪器,步骤是怎样的,有什么现象发生,结果又是怎样的,都要详细地记录下来,最后还要写下自己的感受,文字不需要写得太多,但最主要的还是要写上自己的真实想法
3.不要为操作而操作,而是通过操作,让同学们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加深印象,更加牢固的掌握知识。操作要有一定的目标性,盲目而杂乱的课堂实验教学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了课堂效率。
三、在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时,教师要组织学生先进行一番讨论,让学生对同一个问题进行猜测和假设
作者:苏浩单位:山东省苍山县长城镇中心小学
一、我国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现状
2.老师的实验指导过于详细。在进行实验操作前,老师将方法、步骤等都讲解得很详细,学生只是按老师的讲解去操作,没有自己的想象空间,从而失去对实验的兴趣,不能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
二、小学科学实验的目的
1.培养小学生的感官协调能力。小学科学实验的目的在于通过提高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来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老师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口、眼、耳、鼻等各感官协调合作、共同参与,使小学生明白观察事物不是只能用眼睛,其他感官也可以参与“观察”。
2.让小学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在科学实验中,老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掌握实验技能,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通过启发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理解能力,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科学术语的掌握。小学生处于习惯养成时期,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注意运用科学术语进行讲述,使学生在掌握科学术语的同时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态度。
4.培养学生主动“发现”的能力。通过主动学习来获得知识,能够加强小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通过主动提问和思考,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小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当中。
5.结合学生能力解决生活问题。培养小学生能够利用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对小学生进行适当的表扬,鼓励小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培养独立处事能力。
三、小学科学实验设计
1.基本实验。这是科学实验的初级阶段,先向小学生展示在科学实验中需要用到的基本设备和仪器,学生需要认清实验时要用到的基本物品和材料,并能够掌握基本仪器的操作方法。对于处在起步阶段的小学生来讲,经过这个阶段的实验学习,小学生可以对实验内容进行准确的表述,并能够清楚地了解实验的方法,目的以及步骤,从而得到正确的实验结论。在老师示范过程中,清楚实验的观察对象,并能够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和解释实验对象。
2.基础实验。是在基本实验的基础上,对小学生已经掌握的重要的科学结论进行验证的实验部分。通过实验,小学生可以运用已掌握的实验技能,讲述实验的要点、方法、目的、原理、步骤以及注意事项,学生可以对简单的图标和文字资料进行讲解和说明。
3.有关社会生活的科学实验。当小学生已经很好的掌握了前面的基础实验后,在生活中运用科学实验来解决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在这个阶段,学生可以运用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自己制定实验计划、方法、步骤,通过自己的实验去解决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当然这也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学生在实验选材方面需要做到经济、环保;所进行的实验对象要在自己能力控制范围之内;可以选择多种不同的途径进行实验操作。
4.科学探究实验。这已经达到科学实验的最高境界。通过以上实验教学,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也拥有了一定的探究能力,这个阶段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对身边不清楚的问题提出猜想,然后自己设计实验过程,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实验来得出结论,验证自己的假设,直到实验成功。国家的发展立足于教育,从小抓起,着重培养小学生观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关键,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小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从而推动国家的建设和发展。
作者:孙立单位: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伊通镇第四小学校
一、优化实验方案精简所需的实验器材
我们常在教学中发现教材中所设计的实验方案繁杂所需实验器材较多实验材料准备起来困难、麻烦。我们为什么不能在达到同等探究目的的前提下更换材料或者实验呢变“为实验而实验”为“为探究而实验”。如在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静电》这一课中,为了探究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役计了在直尺上悬挂两个气球的实验,同步用不同的方式摩擦两个气球使气球上带上电荷再靠近两个气球观察现象从而得到实验结论。在这个实验中需要气球、棉线、丝绸、毛皮等多种材料而且还需要对气球吹气、悬挂、摩擦整个过程复杂淮备工作较多而且对环境要求较高。实验室我们可以把气球换做生活中常见的塑料泡沫,并直接把它悬挂起来,再摩擦、靠近、观察,过程就方便得多了,也达到了同样的实验效果,并且塑料泡沫非常常见岸生可以自己准备省去了教师的很多准备环节。
二、充分调动学生准备材料的主动性
三、不同实验材料分类存放便于下次使用
我们有的教师往往在精心准备完一个实验材料后就会随意丢弃下次教学时又要经过收集、准备这样的重复过程无疑增加了工作量。我们可以在第一次收集、使用后按照“年级一单元一课程”这样的模式独立存放起来便于其他教师或自己的再使用而且在使用时还可以对上一次的材料再更新、再优化。
四、一物多用尽显其能
我们有时准备的实验器材并非只有一个用途启也可以用于其他实验中。如四年级下册一单元中《简单电路》中所使用的各种电路小元件也可以用在《点亮小灯泡》《不一样的电路连接》中。再如在《导体和绝缘体》一课中待检测的铜片、塑料片、铁片、瓷片等也可以用在五年级下册二单元《传热比赛》中的“谁热得最快,’中。这样一物多用显示了材料的多种功能更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究。实验材料的准备是我们实验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科学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想全、想细、敢于创新通过优化使其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赴它们在我们科学教师手里成为学生科学探究的启蒙工具。
作者:赵静单位:陕西省汉中洋县南街小学
一、合理选择科学、典型、贴近生活的材料
二、合理组织探究活动,加强小组分工合作
1.实验探究要有明确目的任务和活动要求
探究目的和任务不明确,就会导致学生置身于探究活动之外,显得漫无目的。虽然有时学生的兴致很高,但不能达到探究活动的目的。因此在组织探究之前要让学生明确所要探究的问题和目的,知道他们要完成的任务,并以适当的激励语言激励他们,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探讨的主动性。我觉得较好的一个方法是在课件上黑板上写上学生要探究完成的目的和任务,或是要验证的假设和注意的事项。明确的活动要求是指引学生顺利完成探究的保障。如果没有明确的要求,学生不按正确或是特定的要求去做,那么探究目标的完成就没有保障,也可能出现事与愿违的相反结论。小组探究活动前有时教师应当给学生做必要的引导或演示实验方法,步骤。如教学《运动后会怎样》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收集一瓶新鲜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用什么方法对它们加以比较等问题,同时把收集一瓶纯正的空气和一瓶呼出的气体的过程方法用图文形式在课件中展示给学生参考,达到很好的引领示范效果。
2.合理分工合作
小组合作是当今课堂组织探究活动的主要形式,小组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划分成几个小组,而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小组合理搭配。在课堂教学中将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结合起来,组成若干个四人学习小组,每一位学生都要被指定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小组长、记录员、中心发言人、操作员、协调员等,这些角色可以轮流互换,保证每个成员都体验难度不同的角色,都有动手操作和记录观察的机会,可以采取小组长负责制。小组成员的合作分工,具体任务事项要落实到人。小组合作探究时,教师可以在组间巡视、注意观察学生的操作、学习情况,在一些活动的关键之处适时予于指导和讲解,化解难点,使探究顺利进行。
三、组织交流汇报,引导实验现象分析,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重视实验与生活的联系,将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促学生形成探究的意识
科学源于生活,生活蕴含科学。小学科学教学应该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生活化,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科学,在实践中探究科学,将学习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让学生明白自然界中处处有科学,生活中到处是科学,特别是经过实验后,及时出示一些与实验结果联系紧密的例子或问题,使学生真正意识到科学的重要,对后续的学习将产生很深的影响。如在学生认识了电可生磁、利用电可以制造电磁铁之后,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观察哪些地方用到了电磁铁,它们各自起着什么作用自己能不能制作一个磁力强大的电磁铁又如教学《种子的萌发》时,经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特别是实验、交流、总结后,可以提出了下面一些问题:
(1)插秧前,为什么要把稻谷种子浸泡后堆起来,用稻草盖几天后种在地里
(2)为什么粮食必须晒干后才能入库贮存这些问题让学生感到很有兴趣,他们当然就乐于探索。长此以往,他们的探究习惯就会不知不觉地养成。总之,在科学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使学生乐此不疲地进行探究,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是一个科学教师教学的出发点和目的所在。要进行有效的实验教学,就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学生认知水平和实验教学设备等,不拘一格地灵活选择适当的教学形式,设计行之有效的实验方案,使实验教学与科学探究过程实现互相和谐的统一。
作者:鞠荣庆单位:江西新建县实验小学
一、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现状
1.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时基本是黑板上画、嘴巴上说
本来,小学科学课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培养小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要让学生观察演示实验,动手做分组实验。此外,要让学生走出教室,观察大自然中的各种小动物的外观特征和行为习惯;要让学生走进树林、走进草地、走进庄稼地观察了解植物的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的过程,这样,就能达到前面所说的目的。而现在的状况是教师在黑板上画实验、嘴上说实验,学生背实验,这和前面所说的目的完全是背道而驰的。
2.对于实验教学情况学校没有实查
在进行教学工作检查时,检查组找来教务主任,了解开课设节情况,汇报的情况都是按文件、按规定开课设节,看课表也有科学课,数量也是足额的,查实验开出情况,文字记载都有。看来,科学课的教学基本没问题。然而,当检查组走进教室,走到学生中间,再了解实验教学的情况,又会是什么情况呢?我们先拿出科学课本问学生,这个实验做了吗?学生答,做了,又问那个实验做了吗?又答,也做了。看来,实验教学真没问题。然而,当我们拿出仪器,让学生重复他们所说的做了的实验时,学生傻眼了,他们说不出仪器名称,更不能重复实验过程。那他们为什么说做了实验呢?经详细了解,学生道出了实情。原来,为了应付检查,教师统一交待说,课本上的实验如果有人问,就说都做了。当我们再和教务主任交流时,教务主任说他们也知道实验教学的真实情况,但教师要么是年纪偏大,要么是兼课教师,要么是新上岗教师,要真上实验课有难度。此外,开展实验事前要准备,事后要归还清理仪器,教师觉得很麻烦。我们提醒:做实验不是有实验教师准备吗?教务主任告诉我们,实验教师都是兼的,农村小学没有专职的实验教师。
3.实验教学纳入绩效考核力度不够
学校为了正常有序运转,制定了各种制度,备课、上课、辅导学生、各种值班等,期末或年终对照制度,对应逐项检查,扣分加分与绩效工资挂钩。而实验教学搞不搞,对绩效工资的影响微乎其微,更不要说与职务晋升、评先评优有联系了。有了这些理由,哪位教师还愿意搞实验教学呢?
二、加强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对策
1.领导要切实提高认识
2.农村小学的科学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实验操作能力
3.实验仪器因地制宜,重点配置,提倡就地取材和自制
小学实验仪器配备有国家标准、省级标准,农村小学如果都按这个标准配备,难度大,“普九”以后,虽然配备的力度大,配备的仪器数量多,但按标准查差距还很大。就目前的现状来说,农村各校要在有限的经费范围内精打细算,根据本校的规模重点配置。建议小学的仪器配置不要分科,按通用仪器、专用仪器两类配置,优先考虑通用仪器,其次考虑专用仪器。通用仪器使用的频率高,而对于专用仪器学校要量力而行,尽量配置。目前,仪器配置的现状往往会让科学课教师以仪器配置不全为借口,不积极开展实验教学,这需要学校领导鼓励、督促教师围绕所做的实验想办法,能替则替,能代则代,对于简单的仪器则鼓励教师自制,小学科学实验中用到的材料都很普通,农村小学一般都能找到,至于观察实验中用到的小动物、植物则可以实地观察。在小学实验仪器配备中,教师要摒弃“高、精、全”的想法。
4.用制度保证小学实验教学切实开展
农村小学条件差,人手少,主管的上级部门多,每个部门都发有相应的规定、制度,汇集到学校就多了,检查也多了,对于制度及检查,学校领导先恐惧,再松懈,然后应付,最后也就找不到重点了。其实,学校工作的重点说一千道一万,那就是“教学”,小学科学实验也是教学,应成为小学领导管理工作的重点,并制定相应制度。实验教学有了制度就要有检查,检查的结果要和语文、数学等课程的检查结果一样,进行绩效考核评价,直接影响绩效工资、职务晋升、评先评优等,只有与教师的切身利益挂钩,教师才会真正重视实验教学。
作者:卓尚位单位:湖南省慈利县通津完小
一、引导设计法
课堂上,学生自主探究,亲身经历探究活动,并不等于教师就不管了,教师要发挥课堂组织者和引领者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研究、交流和讨论。引导设计法,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或在全班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小结出一个方案,再根据方案进行实验的方法。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一课时,教者就要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制定一个研究计划。如“100毫升的水是多少?是否用量筒量还是用有刻度的烧杯?食盐又是怎样取?是把一大包盐倒在杯里,还是一份(一勺)儿一份(一勺)儿地加?一份(一勺)是多少?一克、两克还是五克好?是否搅拌……”这些都要让学生充分讨论,理解清楚,然后再制订一个研究计划,学生再根据研究计划进行实验。再如教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4课《空气的热胀冷缩》这一课时,我们要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空气和液体等物质不一样,空气是看不见的物体,我们怎么知道它的体积有没有变化呢?如果用瓶子装,瓶内的空气体积膨胀,瓶内的空气就会往外挤,我们又看不见空气,怎么办?怎样才能看到瓶内的空气往外跑……”通过研究、交流、讨论等,最后制定出一个可行方案进行实验。
二、仪器提示法
三、放手实验法
四、结语
总之,要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在小学科学实验课堂上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根据不同的实验内容,指导学生探究“自学课本法、引导设计法、仪器提示法、放手实验法”,可以使学生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获取知识(成果),又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等技能。
作者:聂有礼单位:福建省武平县实验小学
一、实验材料简单易得,却忽略了其科学性
在教学中是分三个层次来说明的:①由生活中用筷子搅拌引出实验室用玻璃棒搅拌(同一水平上的介绍)。②引导学生在更广泛的应用上思考两者的适用性。可以介绍两者本身的性质差异,一个是木制,一个是玻璃的。学生了解到木制品虽不会摔碎,轻便,但易腐蚀,有吸附性。玻璃虽易摔碎,稍重,滑手,但却耐腐蚀,吸附性弱。无论是从实验效果还是科学规范来看,玻璃棒都胜过筷子。③玻璃棒是为科学实验专门制造的,筷子是为吃饭专门制造的。虽然他们在特定情况下都还有其他功能,但是我们在从事严谨的操作时,最好选择特长功能就是所需功能的器材。也许我们会认为反正在小学阶段也区分不出两者的差异,只要生活化的实验能让学生更加热爱科学,回家也会主动用随手可得的生活用品做探究,就不必用那些规范来过早束缚他们。
看上去是这样,但事实是,抱着这种想法会把生活化等同于浅显化、自由化。随意的材料和不规范的操作会带来不尽人意的实验结果。若没有良好的实验效果作为激励,学生的探索的积极性会被慢慢消磨。而且,从中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来分析,他们更倾向于“有游戏规则的游戏”。所以,无须担心科学规范带来的死板。只有知道了规则带来的好处才能更有效地开展探究活动。所以,作为科学课,教给学生一些标准化仪器的用法,让他们熟练地使用到各种实验中,本身就是不需回避的教育目标之一,也更容易激发学生“我是小小科学家”的自信与自豪。
二、实验情境缺乏实际意义
如《食物的消化》教学片段:(分发实验材料:白面馒头,碘酒溶液。)师:大家喜欢吃馒头吗生:喜欢。师:请大家品尝一下吧。(学生伸手欲拿馒头。)师:哎,等一下!大家的手干净吗(学生一愣,看手。)生:要先洗手才能抓着吃。生:手上有很多细菌的。师:平时大家用过碘酒吗它可以帮我们杀菌消毒。(教师指导学生在手指尖上涂抹碘酒,然后学生用手抓馒头。)生:啊!馒头变黑啦!生:是变蓝了!师:这样的馒头你还敢吃吗(学生摇头,有好奇为什么变色的,也有因为没吃到馒头略显失望的。)教师想用“吃馒头”来巧妙地使学生无意间发现淀粉遇碘酒变蓝的科学现象,进而引导探究。但看似自然而然的过程却有诸多疑点:第一,学生会在生活中用碘酒当成“洗手液”或水来用吗第二,碘酒沾在食物上即使没有变色,吃下去安全吗第三,本来是先“洗手”后吃馒头的,怎么最后又不能吃了推敲之下,发现教师可能只是为了设计一个生活情境来承载科学知识,却忽略了这个情境的现实意义。
三、实验教学的内容停留在感性层面,缺乏理性提升
这六个层次组成的学习内容具有良好的生成性,使松散的课堂有了主心骨,层层提升之后,整节课就环环相扣,步步向上,充满紧凑感和节奏感。最重要的是学生的探究思路持续向前,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欣然领会了“预测”的要点,提升了思维品质。从前后两次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中,看出实验与“游戏”,与“玩”的根本区别在于它本身的科学性和其中贯穿的严谨的科学思维。
在实验的科学性方面上,我们还会发现一些误区。如教师语言表达的不规范,随意性大,缺乏对学生语言的有效指导;以现象的再现、观察、描述和操作流程为实验教学的重心,缺乏对科学原理的了解;在一些对比实验中,忽视对数据的分析。所有这些问题,可能源于老师觉得一旦涉及科学概念、原理、公式、数据就不再是小学科学,而是跨界到中学了,同时也担心学生会因此失去兴趣。而事实呢比起“一切尽在掌握”的潇洒,“一切皆有可能”的探索让学生更有自我效能感。一个有自我效能感的人,又怎么会没有兴趣呢
作者:薛玲单位: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心小学
一、实验器材课时化准备的概念与内涵
1.实验器材。实验器材主要指在科学教学中支撑师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各类仪器、耗材等物品,包括学校统一订购的器材、自购器材、自制教具、学生自带材料等。
2.有效准备。实验器材的有效准备主要指对实验器材的储存、管理、课前准备等环节进行优化,这样做不仅能减轻教师负担,还能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3.课时化。课时化主要指按照教材编排,整理出每节课所需要的实验器材,然后用一定的载体把材料分装好,最后在仪器柜中按一定方法有序存放。实验器材的课时化准备最终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为更好地满足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服务。
二、实验器材课时化准备的操作策略
1.建立器材清单
按照常规性实验教学要求,一课一课地建立实验器材清单,列出每一节课所需要的材料名称及数量,且清单中要注明每个实验活动的类型。教师把实验分成分组实验、演示实验、搜集整理实验、过程性实验四类,不同类型的实验准备要求是不同的。实验器材还要从学生准备、教师准备两方面来说明。此外,教师要对所准备的器材易耗品进行标注。为了便于使用,部分有难度或特殊的实验,教师还要给出操作建议,比如六年级下册“放大镜”一课实验器材清单。
2.配齐实验器材
目前大部分学校都能按照省一类或二类标准配备实验器材,但是从教学实际看,仅有这些器材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根据教材的实验要求添置更多的器材,包括器材种类的增加和原有器材数量的扩充等。例如,六年级上册“简单机械”单元,就要用到羊角锤、尖嘴钳、核桃钳、开瓶器、螺丝刀等许多物品,这些大都需要教师为学生准备,而且最好是每组准备一套。
3.备齐辅助用品
实验器材的课时化准备基本上是一课或一个实验活动一个实验器材包。因此,需要很多辅助用品来帮助整理。在实验器材的整理中需要用到的辅助用品主要有塑料自封袋、塑料框、塑料瓶、塑料带盖盒子、塑料或不锈钢托盘、橡皮筋、滴瓶、工具箱(整理箱)等等。
4.合理分装器材
选用不同的辅助用品对实验器材进行分装整理,使这些实验器材便于小组分发与学生操作等。塑料自封袋:适合封装纸片、豆类等易零散的物品,例如,六年级上册“形状和抗弯曲能力”需要用到一些纸来折成各种不同的形状,这些纸可用自封袋封装在一起。大号的自封袋有时还能把同一小组的所有器材一起打包。塑料瓶:适合盛放粉末类物品,例如,四年级上册“溶解”单元食盐、小苏打的准备等。塑料盒:适合盛放一些小物品,例如,在四年级下册“导体与绝缘体”中要检测近20种物体,可把这些物体找齐后统一放在盒子中,扣上盖子后存放,便于以后上课使用。橡皮筋:适合捆绑一些棍棒等易散的器材,例如,六年级上册“做框架”中的细竹棒。塑料筐:适合盛放较多数量的实验器材,如可以把同类器材(一般12个小组的器材)集中存放在一个筐内,一般可以一课一筐或几筐,上课的时候直接把筐子带走即可。滴瓶:适合盛放液体类的物质,如水、食用油、碘酒等。工具箱(整理箱):适合盛放一些体积较大的物品或工具,例如,六年级上册“认识工具”一课中需要用到剪刀、螺丝刀、榔头等十多件物品,对此选用工具箱存放比较好。
5.有序存放器材
(1)专用性实验器材的存放。我们把仅用于某个实验活动的器材称为专用性实验器材。这类器材一般按照课时统一用大塑料筐盛放在一起,朝外一侧贴上标签纸做好标注,然后存放在仪器柜的指定位置。仪器室的仪器柜按照年级—学期—单元—课时的顺序分成三上、三下、四上、四下、五上、五下、六上、六下8个区域,每一区域按单元数量再划分成若干区域,每个单元区域再按照课时顺序存放专用性实验器材,力争做到一课一存放。仪器柜的外面统一制作标签,对实验器材进行标注,这样就便于教师以后查找与整理器材。
(2)通用性实验器材的存放。通用性实验器材主要指像小刀、剪刀、尺子、放大镜、酒精灯、三脚架、烧杯、烧瓶、滴管、药匙、托盘、水槽等多个实验活动中都可以用到的物品。这些物品也专门设立一个或多个仪器柜存放。
(3)特殊性实验器材的存放。特殊性实验器材主要指酒精、稀盐酸等化学试剂和化学药品。这些物品由于比较特殊,对人有危害性,因此,要专门设立一个或多个仪器柜存放。
三、注意事项
1.器材准备要提早。一般在开学前或上学期末,就要对实验室的材料进行排查与整理,列出缺少的材料清单,然后统一由教研组向学校提出采购申请,力争在开学前或上课前准备好相应的材料。
2.管理制度要规范。实验器材的课时化准备是对实验器材分门别类地进行存放。如果实验后器材不能得到及时整理,就会给后面的实验活动带来影响,从而降低准备的有效度。因此,教师需要在原有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规范实验器材课时化管理制度,加大约束力,提高教师的自觉性。
3.实验器材要优化。在教学过程中,随着教学理念的提升,教学设计的优化,实验器材也会得到改进与调整。因此,教师还要及时用优化后的器材替换以前的老器材,让实验器材与实验教学发展同步。
4.准备方式要多样。实验器材的课时化准备给教师的实验教学带来了很大便利。然而,课时化准备也不能准备好实验所需要的全部器材,例如,动物、植物、冰块等一些难以保存的物品。因此,教师必须将课时化准备与其他准备方式(如临时准备、学生准备)结合使用,以确保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
实验器材的课时化准备是笔者在科学教学中的有益尝试。通过实验器材的课时化准备,不但教师的负担减轻了,而且教学效率也提高了。同时,学生在充分的实验探究活动中增强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动手动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