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为自己和亲人的“百年之后”,作出“毫无保留”的安排?1988年,广州便领风气之先,率先在全国举办骨灰集体撒海活动。截至2019年,广州已有2.66万具骨灰,在逝者在世之时提前规划,或者开明的家人事后决定下随水往生。
“广州海葬服务”办事大厅
为尊重和支持作出海葬决定的逝者,广州过去32年不断提升对海葬人群的服务。原本粗糙的海葬安排,如今已趋向常态化和个性化。
新冠肺炎疫情尚未解除的2020年清明节,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走近早已习惯有别传统拜祭逝者方式的海葬者家属以及服务他们的机构,聆听文明广州背后的故事。
历经32年,广州骨灰撒海活动已获社会认可
随水往生,既有“早已安排”也有“顺水推舟”
对于广州市民谢宜茹来说,为母亲选择骨灰撒海是非常自然的事情。身为老师,谢宜茹的母亲一直有个心愿,要参加海葬。“她会告诉我,她喜欢大海。”谢宜茹表示,她的母亲经常这么提起。母亲去世多年,谢宜茹一直把母亲的骨灰寄存在广州市火葬场。2019年,谢宜茹终于完成母亲的遗愿。
“她生前没有提过如何处理自己身后事,我们家人则一直想着有没有比较环保的方式。”2018年,广州市民周先生93岁的祖母过世。遵循丧事从简的家人,曾比较过多种环保的殡葬方式。祖母遗体告别仪式后,领取祖母骨灰的周先生和家人,看到当时广州市火葬场内的骨灰撒海办理点,便决定采用骨灰撒海的方式让祖母随水往生。
或生前早已安排,或逝去家人决定,谢宜茹的母亲和周先生的祖母,分别成为2.66万位广州接受海葬者之一。
广州市天河区燕岭路394号“广州海葬服务”办事大厅
没有实体墓地和骨灰寄存,海葬者家人早已习惯凭思念缅怀先人
采用传统方式为逝者安排后事的广州家庭,早已习惯清明节时一家大小团聚,或赴骨灰楼或赴墓地带上各种祭品的拜祭先人方式。没有将逝者入土为安也没有为先人寄存骨灰的海葬者家人,又会怎样过清明节?
“对于我来说,看到水,就看到妈妈了。”谢宜茹说,母亲随水往生,自己看到水,都可以祭拜。平时的日常用水,或者其他场合流动的水,会让她感觉妈妈一直在身边。每一滴水,对于谢宜茹来说都带着思念和慰藉。
“相比传统方式办后事的家庭,我觉得我自己和家人,怀念和拜祭祖母更频繁和方便。”周先生告诉记者,家人将一张祖母的遗照摆放在家里,遗照旁边会摆放一些祖母生前用过的遗物。由于纪念祖母的角落就在家中,自己和家人只要想念祖母,便可随时拜祭。往年的清明节,周先生身在外地的亲戚也会到达广州,聚在纪念祖母角落的房屋里拜祭并讨论祖母在生时往事。这一场景,周先生觉得热闹不输传统家庭前往墓地或骨灰楼的拜祭。
可将海葬者骨灰作少量保留制成晶石的纪念品
32年来,广州不断提升骨灰撒海的服务与关怀
“整个仪式下来,我感觉简朴不失庄重,感受到主办方贴心的服务。”尽管已过去一年,谢宜茹仍清晰记得母亲骨灰撒海当天的细节。据谢宜茹介绍,她记得专用船只载着所有参与骨灰撒海活动的人,从广州市区沿珠江驶至一处开阔的水域。在骨灰撒海仪式上,有专人负责为大家抛洒骨灰。除了抛洒骨灰,谢宜茹和所有参与人员,还被主办方按10个家庭为一批次,分批往大海抛撒鲜花,现场还有献花、献果、献茶等流程。最让谢宜茹感到贴心的,是主办方现场设置的“天堂信箱”环节,主办方向谢宜茹提供纸笔,让谢宜茹把对母亲的思念写成一封信并投入信箱中。在骨灰撒海仪式结束后,主办方还会对信箱中的信件组织火化仪式,传递哀思。
“这是一种简朴和环保的殡葬方式。”周先生告诉记者,他会向有丧事需求的亲友推荐骨灰撒海,他觉得骨灰撒海适合期望丧事从简的家庭。整个流程下来,周先生没有感受到任何铺张浪费。“不需要豪华的墓地,不受传统的入土为安思维困扰,觉得需要拜祭怀念了可以随时在家庭角落拜祭怀念。”周先生表示,也许他的观点不是每个人都赞成,但他会尊重在殡葬安排上与他观点不一的人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