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葬一只宠物狗花费超过万元,这是北京郊区宠物殡葬行业的最高报价。
临近清明,宠物墓园里“扫墓”的市民日渐增多。为宠物猫狗焚香烧纸、播放超度经文,这些情形虽然在旁人看来颇为夸张,但对于当事人来说,他们寻找某种方式来寄托哀思似乎也无可厚非。真正应该讨论的,还是种种新鲜事物背后的法律规范问题。
首当其冲的就是宠物尸体的处理问题。从报道的情况看,只有极少数宠物殡葬机构具备无公害处理资质,无资质的机构即使对宠物尸体实施火化,也无法保证安全和环保。更有甚者,宠物墓园里安葬的宠物中,有95%选择了土葬。大量动物尸体集中埯埋,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卫生隐患都不容小觑。有些宠物墓园的选址靠近京密引水渠,这是北京市最主要的供水线路,素来有“北京市民日常饮用的三杯水中,就有两杯是通过京密引水渠输送”这样的说法。在靠近城市供水线路的附近集中埯埋动物尸体,造成的水源安全和卫生风险可想而知。
在大型城市以及城市郊区,人地矛盾都十分突出。在土地资源十分紧缺珍贵的情况下,将大片土地开发成宠物墓园,这种做法也亟待规范。北京市郊的宠物墓园里,大多数墓地都占地1—2平方米左右,最大的竟然高达12平方米。据统计,北京现有登记在册宠物300万只,如果这种安葬宠物的方式得到推广,无疑将要占用大量土地资源。如此严重的土地资源浪费,显然与保护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政策环境相违背。
从目前的情况看,由于法律体系不够健全完善,监管工作仍然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宠物饲养领域成为乱象丛生的重灾区。单拿宠物犬的情况为例,目前各地未免疫、未办证的犬只数量庞大。违法养犬行为数量多、取证难、处罚程序要求严,而且很容易引发矛盾,使监管部门存在较多顾虑,不能切实履行监管职责。
以全国1亿只在册宠物的规模来看,宠物饲养已经成为无法回避的社会现实,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应该得到正视和重视。长期滞后的法律规范应该尽快跟上社会实践的脚步,有关部门的监管职责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完善。有法可依、依法管理、依法规范,宠物饲养热潮所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才有可能得到妥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