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常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常熟国家大学科技园、虞山高新区(筹)、服装城管委会,市各委办局、直属单位(公司):
经市政府第1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将《关于推进常熟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常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10月20日
(此件公开发布)
关于推进常熟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建设的实施意见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是指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服务半径为步行15分钟左右的范围内,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基本消费和品质消费为目标,以多业态集聚形成的村(社区)商圈。根据《商务部等12部门关于推进城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意见》(商流通函〔2021〕176号)、《省商务厅等12部门关于转发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意见的通知》(苏商建〔2021〕261号)、《关于推进苏州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实施意见》(苏府办〔2022〕84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基本情况
自2008年起,按照商务部关于实施“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的社区商业“双进”工程,我市积极开展社区商业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先后获评全国级社区商业示范社区1个、省级1个、苏州级9个。近年来,常熟市坚持以“便民、利民、惠民”为出发点,加快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发展社区商业新业态,努力为市民提供快捷、便利、优质、安全的生活服务。通过重点建设改造商业综合体、购物中心、社区商业中心等,满足消费者一站式生活服务需求。截至2021年底,常熟城区共有大型商业设施39个,商业营业面积100多万平方米。
目前,全市共有城市社区135个、农村社区214个。社区商业积极承担养老、文化教育、快递终端等社会职能。全市建有日间照料中心381家、助餐点361家,已实现助餐点全域覆盖,日间照料中心覆盖率100%。全市建有各类艺术馆、博物馆41家、美术馆4家。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1个、24小时图书馆14个,全市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0.44平方米。全市现有快递网点437个、农村网点189个;建成快递驿站39个,打造“虞城共配”一市一品牌的快递末端设施;共设置智能快件箱935组,格口数105575个,末端网点一公里覆盖率100%。
二、总体要求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按照加强顶层设计、注重点面结合、坚持分类推进的思路,建立市、镇(街道)、社区联动机制,以城区为实施主体,充分调动各镇(街道)的积极性,着力配齐配优配强基本保障类业态、加快发展品质提升类业态、鼓励发展智慧升级类业态,努力建设高水平普惠均衡的便民服务体系,将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打造成为服务保障民生、推动便利消费的重要载体,全面提升常熟城乡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工作目标
高品质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以居民需求为导向,通过整合政府、社会等各方面资源,完善商业服务设施,深化便民服务项目,规范运行管理模式,确保全市5年内建成15个以上、努力争取建成20个布局合理、业态齐全、功能完善、智慧便捷、规范有序、服务优质、商居和谐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其中2022年建成星海、世茂、珠海3个、2023年建成闽江、颜北、东湖3个,促进我市社区商业便利化、标准化、数字化、品质化水平全面提升,着力提升百姓“家门口的幸福感”。
三、重点任务
(一)优化规划布局
1.明确配置标准。按照《苏州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标准》,结合各板块实际和不同社区商业发展形态,明确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商业设施设置规模、功能要求、配置标准、业态组合等。严格落实国务院关于新建社区商业和综合服务设施面积占社区总建筑面积的比例要求,合理配置商业设施,确保商业面积、商业业态、建筑规格等满足需求。
2.确定实施范围。以商业网点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分布相对均衡的主城区、高新区作为我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建设重点范围,到2026年底力争实现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全覆盖,全面提升居民日常生活服务便利化、标准化、智慧化、品质化水平。有条件的乡镇板块在镇区范围参照建设。
4.推动商居和谐。商业设施建设要充分考虑周边商业发展基础,兼顾社交、文化、休闲等功能,因地制宜形成不同的主题街区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规划布局要统筹考虑社区风格、周边环境等,有条件的社区商业和住宅要相对分离,实现商业与居民生活和谐发展。
(二)丰富商业业态
1.优先配齐基本保障类业态。通过优化扩充现有网点功能等方式,优先配齐满足社区居民一日三餐、生活必需品、家庭生活服务等消费需求的26项基本保障类业态。按照商业性、类公益性的分类,明确不同基本保障类业态的属性,将类公益性业态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或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内容,适度发展可移动商业设施作为有益补充。已建居住区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补齐基本保障类业态配置短板,新建居住区应统一规划和建设基本保障类业态网点。着力推进早餐工程建设,加快菜市场标准化改造升级。
2.因地制宜发展品质提升类业态。根据社区发展基础和居民消费需求,加快发展满足社区居民休闲、健康、托育、社交、娱乐、购物、一站式政务服务站等个性化、多样化、特色化的更高层次消费便民利民需求的24项品质提升类业态。提高品牌连锁化覆盖率,鼓励杂货店、副食店等自愿向加盟连锁发展,支持品牌连锁企业完善门店的前置仓和配送功能。完善适老化服务,探索简便易行、满足老年人基本需要的服务方式,加快建设改造一批充分兼顾老年人及特殊群体生活便利需要的无障碍服务设施。结合“10分钟体育健身圈”“10分钟文化生活圈”和社区家庭医生服务站等工作,建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公共文化设施等。
3.鼓励发展智慧升级类业态。积极抢抓数字经济时代发展机遇,鼓励有条件的社区借助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发展满足社区居民定制化、数字化、智能化消费需求的11项智慧升级类业态。拓展智能体验,推动智能技术和设施设备进社区、进门店,提高便民生活圈智能化水平。建设智慧社区信息系统,构建城市便民生活圈智慧服务平台,打造集约式发展生态圈。鼓励数字化赋能,支持在开店布局、进销存管理、物流配送、商品追溯等各个环节深度运用大数据技术,促进模式创新和市场要素精准配置。推进智慧菜篮子工程网点建设,支持社区电商(社区团购)健康发展。
(三)强化运营管理
1.建立多方共商共管机制。发挥多方协同作用,整合社区、物业、商户等各方力量,完善管理制度,强化诚信经营和守法意识,通过共建共管加强环境整治和自律规范。公共设施的规划、建设和改造,以及重要业态的调整和引进等,及时向居民了解需求、听取意见建议,实现服务规范、商户共赢、居民满意的良性循环。探索建立商户信用等级评价机制,引导商户提升服务品质。推进线下购物无理由退货服务,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规范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和不正当竞争等行为。
2.探索多种建设运营模式。鼓励社会力量在便民利民惠民的原则下参与便民生活圈投资建设和招商运营,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支持“政府建设、企业运营”“企业投资、政府补贴”等市场化驱动模式发展。
3.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促进集聚式发展。鼓励本地社区商业企业提升运营管理水平,打造专业化管理团队,支持邻里中心等管理模式和管理团队积极走出去。提升本地餐饮、休闲、培训、健身、养老、托育等企业品牌意识,探索打造一批知名度和社会认可度高的社区商业品牌。发挥地摊经济和夜市经济在促进城市经济“微循环”中的重要作用,让市场发挥提升消费便利化、品质化的主导作用。
四、组织实施
(三)注重政府引导。加大公共服务产品投入,强化用地、用房、财政、金融、营商环境等方面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国有资源、社区资源向市场主体共享,探索“企业运营+社区管理”的合作模式,推动市场主体与社区共同创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同时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支持常熟本土餐饮、休闲、培训、健身、养老等企业发展,积极引进一批知名度高、社区认可度强的社区商业品牌连锁店,发挥地摊经济和夜市经济在促进城市经济“微循环”中的重要作用,让市场发挥提升消费便利化、品质化的主导作用。
(四)加大宣传推广。对我市已相对成熟的3个试点社区,要加快制订标准化服务指南,探索社区全服务App平台等一系列工作举措,让更多群众更清晰了解所属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范围内基础服务设施情况。同时注重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融合,鼓励便民服务设施网点应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推动业态和模式创新,拓展便民生活圈应用场景,构建起便民生活圈智慧服务平台。并以此为纽带,进一步整合街道、社区、居民、物业、商户等各方力量,共同推动社区规划、建设和管理顺利开展,加强环境整治和自律规范。
(五)推动落地见效。通过建好“一本账”,打造“一个特色品牌”,制定“一套创新举措”,以点带面推进我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落地见效。各镇、街道要根据《苏州市商贸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和《苏州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标准(试行)》,摸清商业网点底数以及村(社区)人口结构、收入水平、消费习惯和需求等,结合总规及控规,科学制定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规划,按照下达的任务指标加快创建进程,明确完成目标任务。
附件:常熟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重点任务分解表
附件
常熟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重点任务分解表
序号
重点任务
责任分工
责任单位
1
明确建设标准
落实《苏州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标准》,明确设置规模、功能要求、配置标准、业态组合等。
市商务局、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资规局、市住建局、市城管局、市交通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体旅局、市卫健委、市市场监管局、市邮政管理局、市税务局、市银保监组、市供电公司等
2
严格落实国务院关于新建社区商业和综合服务设施面积占社区总建筑面积的比例要求,合理配置商业设施,确保商业面积、商业业态、建筑规格等满足需求。
市资源规划局、市住建局、市商务局等;各镇(街道)
3
注重分类建设
鼓励老旧社区统筹利用好闲置厂房、公有物业划拨等存量资源,鼓励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一点多用、一店多能”,鼓励临近居住区的商场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转型,加快补齐商业设施短板。
市资源规划局、市住建局、市商务局、国资办、江南集团、城投公司、文旅集团等;各镇(街道)
4
商业设施配备相对齐全的社区要重点优化调整业态组合,加强新业态、新服务引进,提升现有功能和服务水平。
市商务局、国资办、江南集团、城投公司、文旅集团等;各镇(街道)
5
新建居住区要坚持相对集中原则,优先考虑发展集聚式商业形态,实现商业综合体、邻里中心等集聚式商业配套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和同步交付。
6
推动商居和谐
商业设施建设要充分考虑周边商业发展基础,兼顾社交、文化、休闲等功能,因地制宜形成不同的主题街区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
市商务局、市资源规划局、市住建局、市文体旅局等;各镇(街道)
7
规划布局要统筹考虑社区风格、周边环境等,引导住宅和商业适当分离,实现商业与居民生活和谐发展。
市资源规划局、市住建局、市城管局、市商务局等;各镇(街道)
8
优先配齐基本保障类业态
配齐、配优、配强满足社区居民一日三餐、生活必需品、家庭生活服务等基本消费需求的基本保障类业态。主要包括便利店、社区商业中心、农贸市场/菜市场、生鲜超市/菜店、早餐店/早餐车、洗染店、缝纫店、美容美发店、照相文印店、药店、家政服务点、邮政快递综合服务点(含快件箱组)、再生资源回收点、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房/亭、银行营业网点、电信营业网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点、文化活动中心/点、室外综合健身场地、公共交通站点、机动车停车泊位、公共自行车服务点、非机动车服务点、应急保障点等。
市商务局、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城管局、市交通局、市文体旅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健委、市市场监管局、市邮政管理局、市银保监组等;各镇(街道)
9
按照商业性、类公益性的分类,明确不同基本保障类业态的属性,将类公益性业态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或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内容,适度发展可移动商业设施作为有益补充。
市商务局、市发改委、市资源规划局、市住建局、市城管局、国资办、江南集团、城投公司、文旅集团等;各镇(街道)
10
已建居住区要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补齐基本保障类业态设施短板,新建居住区应统一规划和建设基本保障类业态网点。
市商务局、市资源规划局、市住建局等;各镇(街道)
11
大力推进早餐工程建设,加快菜市场标准化改造升级。
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国资办、江南集团、城投公司、文旅集团等;各镇(街道)
12
加快发展品质提升类业态
加快发展满足社区居民休闲、健康、托育、社交、娱乐、购物等个性化、多样化、特色化的更高层次消费需求的品质提升类业态。主要包括公共文化特色空间、培训教育点、特色餐饮店、保健养生店、休闲娱乐店、宠物服务站、鲜花礼品店、旅游服务点、蛋糕烘焙店、茶艺咖啡酒吧、酒店住宿、托育机构、儿童托管机构、运动游泳馆、健身舞蹈房、多功能运动(球类)场地、健身公园、养老机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助餐点、法律顾问服务点、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电动汽车充电桩等。
市商务局、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文体旅局、市卫健委、市市场监管局、供电公司等;各镇(街道)
13
提高品牌连锁化覆盖率,鼓励杂货店、副食店等自愿向加盟连锁发展,支持品牌连锁企业完善门店的前置仓和配送功能。
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等;各镇(街道)
14
完善适老化服务,探索简便易行、满足老年人基本需要的服务方式,加快建设改造一批充分兼顾老年人及特殊群体生活便利需要的无障碍服务设施。
市民政局、市资源规划局、市住建局等;各镇(街道)
15
结合“10分钟体育健身圈”“10分钟文化生活圈”等工作,建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公共文化设施等。
市文体旅局等;各镇(街道)
16
鼓励发展智慧升级类业态
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借助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发展满足社区居民定制化、数字化、智能化消费需求的智慧升级类业态。主要包括智能冷冻柜、智能信包箱、自助售卖机、无人值守便利店、智慧服务平台、社区团购、数字菜场、一店多能、平台集成、物联网监测、综合能源设施等。
市商务局、市住建局、市城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邮政管理局等;各镇(街道)
17
拓展智能体验,推动智能技术和设施设备进社区、进门店,提高便民生活圈智能化水平。建设智慧社区信息系统,构建城市便民生活圈智慧服务平台,打造集约式发展生态圈。
市商务局、市住建局等;各镇(街道)
18
鼓励数字化赋能,支持在开店布局、进销存管理、物流配送、商品追溯等各个环节深度运用大数据技术,促进模式创新和市场要素精准配置。
市商务局、市邮政管理局等;各镇(街道)
19
推进智慧菜篮子工程网点建设,支持社区电商(社区团购)健康发展。
20
建立多方共商共管机制
发挥多方协同作用,整合街道、社区、物业、商户等各方力量,完善管理制度,强化诚信经营和守法意识,通过共建共管加强环境整治和自律规范。公共设施的规划、建设和改造,以及重要业态的调整和引进等,要向居民了解需求、听取意见建议,实现服务规范、商户共赢、居民满意的良性循环。
市商务局、市发改委、市资源规划局、市住建局、市市场监管局等;各镇(街道)
21
探索多种建设运营模式
鼓励社会力量在便民利民惠民的原则下参与便民生活圈投资建设和招商运营,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支持“政府建设、企业运营”“企业投资、政府补贴”等市场化驱动模式发展。
国资办、江南集团、城投公司、文旅集团;各镇(街道)
22
规范商户经营行为
探索建立商户信用等级评价机制,引导商户提升服务品质。推进线下购物无理由退货服务,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规范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消费欺诈和不正当竞争、垄断经营等行为。
市市场监管局、市商务局等;各镇(街道)
23
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促进集聚式发展。鼓励本地社区商业企业提升运营管理水平,打造专业化管理团队,支持邻里中心等管理模式和管理团队积极走出去。提升本地餐饮、休闲、培训、健身、养老、托育等企业品牌意识,探索打造一批知名度和社会认可度高的社区商业品牌。
市商务局、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文体旅局、国资办、江南集团、城投公司、文旅集团;各镇(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