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宠物经济迈入高速增长阶段,缺乏相应的行业标准等问题也开始显现。宠物食品、宠物服务、宠物医疗等领域从业门槛低,企业鱼龙混杂,产品和服务质量良莠不齐,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趋势,亟待进一步规范。
宠物医疗市场迅猛发展,但另一方面,这一市场成了消费者投诉的重灾区,主要被诟病的是收费不透明、过度检查、再次加价、误诊造成更大伤害等问题。而宠物医疗是非常专业的领域,宠物主人只有被动接受的份。
要降低高昂的宠物医疗费用,首先需要分析宠物医疗费用的构成。宠物不会说话,就导致了兽医在诊断中必须更多地依赖检查结果作为诊断依据,那么检查所需要的设备、药品就是必然的成本。动物的医疗仪器和药品采购成本与人类的不相上下,但使用次数却只有后者的十分之一,甚至更低。这就导致分摊到单价时,价格较贵。除了设备和药品,动物诊疗中的人力成本也更高,因为有些动物检查要靠麻醉和保定(钳制动物)使动物固定,这些都需要受过专业训练的医疗助理辅助完成。此外,由于行业竞争加剧,为了方便治疗,锁定顾客,一些宠物医院也在不断增加新的医疗辅助设备。这部分“刚性成本”的存在,是导致宠物医疗收费整体偏高的重要原因。
但是“刚性成本”之外,宠物医疗中的水分必须被挤掉。在制度设计上,应逐步区分伴侣宠物和畜禽经济动物,针对两者间的不同需求和特点,制定不同的法规政策,比如在兽药审批上,对宠物医疗中需求增大的抗肿瘤等非经济动物常用药物的研制,予以规范和支持。
在这些企业中,主粮、零食、营养品等宠物食品行业仍是宠物行业的主流赛道,其次,包括药品、诊疗、疫苗、体检等在内的宠物医疗服务也在不断扩张,洗澡美容、训练、寄养、保险等服务以及宠物用品市场也在蓬勃兴起。
中国农科院饲料研究所宠物营养首席研究员王金全表示,目前我国宠物用品的消费比例还很低,预计未来十年,中国宠物经济规模将超万亿元。
在巨大的需求驱动下,越来越多企业布局宠物市场。据天眼查App显示,腾讯在2021年投资了宠物用品品牌宠幸;小米不仅投资了智能硬件品牌“猫猫狗狗”,还通过小米有品以众筹的方式上线了宠物智能烘干箱。
2022年,全球兽药巨头勃林格殷格翰(BI)的犬用口服驱虫药超可信系列产品全球净销售额为10.64亿欧元(约合11.65亿美元)——成为兽药史上首个“重磅炸弹”产品。
2018年,美国宠物主人花在宠物非处方药和用品上的费用估计高达155亿美元,是2001年62亿美元的两倍有余。
这一增长也直接反映在各家药企的销售额上。CEESA的药品数据显示,近年来,头部公司的宠物产品销售超过了大动物产品,国外伴侣动物的兽药使用量也较大,普遍占比达到40%。
以头部公司为例,据2021财年业绩报告,拆分于辉瑞的硕腾动保全年营收约78亿美元,其中犬猫业务营收为44.26亿美元,占比约57%。BI动保业务净销售额近43亿欧元,其中伴侣动物营占比64%。剥离于礼来的礼蓝动保营收为47.65亿美元,宠物业务营收达23.51亿美元,占比约一半。
相较之下,国内宠物市场起步较晚,但增速更快。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内开始出现宠物医院,2010年后,随着人均GDP快速增长,宠物医疗市场开始蓬勃发展。2020年,中美两国养宠家庭的比例分别为22%、67%,宠物药市场增长率则分别为16%、13%。
目前,国内宠物用药市场以外资为主导,其在宠物疫苗领域的市场份额更高达70%~80%。以“猫奴”熟知的猫三联苗为例,国内至今无国产企业获批,仅有硕腾的“妙三多”一家独大。
不过当下,国内多家上市药企开始进入这一领域。今年2月,丽珠医药与健康元合资成立丽健动物保健,将动保业务独立出来,并披露已制定宠物药品5-10年的研发规划。4月,华东医药宣布拟以2.65亿元控股动保公司南农动药,后者专注于宠物、水产动保细分领域。此外,康辰药业、康华生物、国药动保等公司均在宠物药上发力、加码。
早在1987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兽药管理条例》,此后经多次修改,成为整个兽药行业的基石性文件。直到2017年,原农业部修订《兽药注册评审工作程序》,首次增设“优先评审”的方式,符合条件的情形之一即为临床急需、市场短缺的赛马和宠物专用兽药。
随后,农业部又在2020年出台《人用化学药品转宠物用化学药品注册资料要求》,允许已批准上市的人用化学药品,通过减少产品注册资料等进行注册后,转化为宠物用兽药产品。
从产品种类而言,预防类产品是各家动保公司营收最大的板块,也在刚刚进入养宠时代的国内市场占据较多销售额。据《2021中国宠物医疗白皮书》,在宠物医院动保产品销售板块中,驱虫药、宠物疫苗的销售额占比分别为25.1%、22.5%。随着当下的“小猫老狗”年龄渐长,各种老年病、慢性病将浮出水面,治疗性药物的需求即会凸显。
在前述宠物业务负责人看来,传统预防医学产品已经相对成熟,头部企业已经做得比较好,对于后来者来说“打是打不过的,没什么优势”。他认为,未来的机会是在治疗药物上,毕竟人药比较强的也是治疗性药物。
但当下的问题是,治疗药物市场比较小,药企可能会考虑投入产出比的问题。对药企来说,关键要看怎么选品,怎么培育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