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气象局大楼、原东电医院大楼昨晨爆破
爆破之现场特写
A
“咚——”9月29日清晨5时30分,一条火舌在晨空像一道闪电划过,随着一声巨响,辽宁省气象局大楼、原东电医院大楼同时起爆,随后相继轰然倒塌。当日清晨,沈阳晚报、沈阳网记者赶到距爆破现场200米处的警戒点位,追踪采访了爆破全程。
4时30分:沈城酣睡
当日清晨4时30分,记者赶到了文化路、青年大街立交桥附近。此时,初秋的沈城仍在酣睡,街路华灯笼罩,一切静悄悄的。从青年大街、文艺路交通岗路口往南,数百米的青年大街路段上,到处都是全副武装的警察和保安。
4时50分,在即将爆破的省气象局楼、原东电医院楼位置,身穿迷彩服、头戴钢盔的工程人员正紧张地忙碌着;几名指挥人员手持手台,相互询问、联络。5时许,省气象局楼爆破现场,工程人员开始分批撤离;与此同时,原东电医院“U”形楼内,也在清空现场,地面上铺着厚厚的草垫子,以减轻爆破后的楼体对地面的撞击力。
5时25分:准备起爆
5时25分,爆破现场工程人员开始撤离,最后是流动警察及巡视车撤离。
5时30分:同时爆破
“一切准备工作就绪,请示爆破!”从工作人员对讲机里,传来爆破现场总指挥的口令。5时29分,清场工作完毕。楼体四周变得静寂无声。
“现在开始起爆倒计时,五、四、三、二、一,起爆!”
5时30分,一道刺眼的火红闪电照亮周围天空,“咚!”一声巨大的闷响传出,记者感到脚下大地瞬间发生剧烈震动,与此同时,省气象局大楼楼根部塌陷。从北向南观看,19层高的楼体瞬间向北倾斜倒塌——“咣”,从起爆到楼体全部倒地,仅用了不足10秒。伴随着楼体倒塌,漫天灰尘腾空而起,像一朵巨大的蘑菇云。与此同时,原东电医院“U”形楼也应声倒下,北楼、东楼、南楼倒塌方向与原先设计方向相同。随后,近10辆洒水车分别从东西南北不同方向驶向爆破现场,一些环卫工人也陆续抵达清扫点位……15分钟后,扬尘引发的“蘑菇云”才渐渐散去,落在青年大街、文化路以及立交桥上的灰尘,有厚厚一层。
6时10分,交通管制结束,周围交通恢复正常。
爆破之专家解读
俩楼爆破引发的意外
省气象局楼倒塌方向咋有变化?原东电医院楼为什么剩5层楼没爆倒?另外,原东电医院东楼爆破时发生后坐,建筑残体散落向东侧的建院街是为何?9月29日,爆破引发的意外困惑着众多市民,记者请教了爆破专家一一解读。
爆破方向
为啥偏差15度?
按照事前预先设计方案,省气象局楼倒塌方向应为正北偏东10度。但爆破后,事实倒塌方向与事先设计方向有偏差:偏西5度。这是为什么?
一位爆破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大温度计”直径8.5米,总高69.3米,自身重心对整栋大楼产生偏转力。如果事前设计方案中矫正偏转技术环节不够精细,就有可能达不到预期倒塌效果。
爆破负责人刘总则解释,正北向东或向西正负5度的偏差是合乎规律的。爆破前预想倒塌结果有三种:正北、正北偏东、正北偏西。事实倒塌方向正是第三种。
5层楼体
为啥没被爆倒?
C
爆破之市民质疑
“绿色爆破”为何升起“蘑菇云”
要想减震、降尘需投入更多成本
网友@马弯弯儿:沈阳温度计大楼今早爆破,因为不知道这个事儿,大早上5点多就听见轰轰轰的响声,然后家里就开始摇晃,把我和老公直接给摇醒,以为是地震……唉唉,后面的觉就没睡明白!
当日,爆破专家告诉记者,爆破实则震动速度为0.06厘米/毫秒,比预先设计的0.91厘米/毫秒还小。那么,老百姓的感受与实测结果为啥反差如此巨大呢?“其实,爆破本身的声响及震动并不大,但楼体倒地引发的震动远远超出前者。”一位爆破业内人士说,首先,按行业要求,为了降低爆破震动与塌落震动,施工方应在被爆大楼与保护目标之间挖有减震沟,还要在倒塌范围内砌筑3道减震土堤和一道防冲墙。事实上,此次爆破施工方在上述细节上可能做得不到位。
其次,省气象局楼此次爆破共使用了90公斤炸药、470枚非电雷管、3000米塑料导爆管。按照事前爆破人员的介绍,两处楼体均采用了“毫秒延时起爆”——理论上,该手段可实现微差起爆,促使大楼分段塌落,降低塌落时对地面的冲击力。可是,实际观察,楼体属于整体倒地。
爆破专家分析认为,上述减震措施需要投入较大成本,投入不到位就会导致震动过大的结果。
同样道理,“绿色爆破”针对降尘需采取洒水车、洒水袋等种种举措,同样需要大量成本投入,否则引发灰尘“蘑菇云”产生。
D
爆破之影响地铁
地铁站延时开放一些市民急够呛
29日清晨,地铁2号线工业展览馆站因爆破暂时封闭。直到6时10分,才开站迎客。
记者与等候市民闲聊时得知,看到本报27日就刊发的《29日爆破当天,二号线或将延迟发车》消息,他们事前做了规划,没影响到出行。而不知道爆破消息的市民,则显得手足无措,连声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