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公司就有百万人次信息?部分理财公司涉嫌非法购买个人信息调查
究竟这些理财公司的工作人员是怎么拿到我们个人信息的?记者调查发现,一些理财公司涉嫌非法获取和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消费者隐私被肆意侵犯成为突出隐患。
执法人员调查发现,这是P2P理财公司普遍采取的一种营销方式。记者查询上海市工商局的公开信息发现,2015年上海至少有10家理财公司因违法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被工商部门处罚,单个罚款金额大多在50万元左右。
理财公司非法获取信息普遍一家公司就有百万人次名单
这种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的范围之广令人瞠目。例如在对某财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的调查中发现,纸质资料涉及的个人信息共有38000余人次,电子数据保存的120M(兆)个人信息名单涉及了100万余人次。
法规实施近两年个人信息保护仍艰难
2014年实施的修订后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消费者同意。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公开其收集、使用规则,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双方的约定收集、使用信息。
然而近两年过去,个人隐私信息的保护仍是一大难题。比如,消费者如果发现信息遭泄露想要维权,自己需要承担举证责任,然而究竟是如何泄露的、谁泄露给谁的、带来了哪些损失,一系列举证的难题靠个人难以完成。
“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面临防范难、举证难、索赔难等问题,需要尽快从制度、法律、措施、企业责任、消费者自我防范等多方面解决。”同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刘春彦说,从根本上看,有必要尽快推动呼吁已久的个人信息保护法立法,明确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责任。
上海泛洋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刘春泉说,需要从完善企业管理和法律约束的角度,让企业员工真正自觉尊重用户的隐私,从客观条件上不能轻易接触或者泄露个人信息做起。现实中总结出了很多有效的保护隐私的做法,比如,把客服人员过去能接触用户全部手机号码改为只能看到末几位数字,对接触个人信息的岗位和计算机根据具体情况设置权限和管理等等。这样一点一滴地积累,个人信息被窃取和滥用的情况才能逐步得到好转。
编辑:吴海波
在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被泄露和倒卖越发猖獗,以至于当人大代表杨震提出尽早启动个人信息保护法立法的建议时,引发了舆论的共鸣。工信部网络安全管理局发布的《2015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显示:78.2%的网民个人身份信息、63.4%的网民个人网上活动信息被泄露过。
2016-03-1509:46:00
湖北鄂州警方今天透露,抓获一名贩卖他人信息非法获利36万元的犯罪嫌疑人。男子因怀疑店主涉嫌非法窃取他人信息,于是报警,2016年1月20日,鄂州警方通过网络技术手段,成功将出售他人信息、非法获利36万余元的店主抓获,现场查扣900余条个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