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是培养青少年品质的主要阵地,因此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决定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但留守儿童不仅缺少家庭环境,有的甚至于体会不到家的温暖和父母的关爱,当然就更不要说什么家庭教育和引导了。我所知道的一个非常聪明的女学生,其父母就是长年在外打工,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引导,就形成了问题学生:虽然文化学习一直不错,但行为和思想就出现了偏差。性格极度要强,经常称王称霸,对她自己来说,她看不惯的事,她一定出面干涉,干涉不听就用武力征服。对她看不惯的人,就召集她的追随者一个一个的对之进行惩罚,还不允许别人反抗。更不允许别人告诉其他人。否则就是违背了她的意愿,就会变本加厉,她自己认为她是老大,所以她自己可以早恋,但绝对不允许她的追随者也早恋,否则就是对她的大不敬。
留守儿童往往都是一些隔代教育,上代教育或自我教育,而这些教育方式往往都是一些不良的教养方式。比如:一些人一遇见孩子犯错误就简单的以体罚就完事,但另一些人则完全相反,对孩子的错误熟视无睹,听之任之。特别放纵孩子的过错;对孩子的需要上,一些人是一味的拒绝,表现为极度的冷漠,而另一些人则是创造条件满足孩子的需要,生怕孩子不够,尤其是在金钱等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这就使得这些农村留守儿童养成不良的行为模式和行为习惯。尤其是在缺乏感情和责任感的家庭,孩子耳濡目染,更容易形成自我控制力差,易冲动,具有攻击性,情绪不安,对任何事都漠不关心等不良人格特征。在家庭结构上,父母离异或一方亡故的家庭,使孩子缺少较全面的关爱和呵护,孩子的不良行为有时会得不到及时纠正,结果感情发展不健全,容易形成孤僻、偏激、仇视,冲突较多,对孩子的消极感情较多,这些都容易引发孩子的暴力攻击。因此一个温暖而又和睦的家庭,将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人格特征。
【关键词】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家庭教育
一、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
二、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隔代教育造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首先,家庭教育观念落后。担负起“隔代教育”重任的爷爷奶奶们大多文化程度比较低,监护人和儿童的年龄差距较大,他们只是按照以前他们教育子女的经验来照顾和教育现在的孩子,甚至有些教育是不科学的。其次,教育方法不当:祖父母人群更多的是照顾儿童的生活起居,并且他们往往溺爱孩子,对孩子的错误想法和行为不能及时地否定,这就导致了孩子对自身的纵容,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因此,当留守儿童在生活或学业上取得成功或遇到失败时,隔代监护人很少能以正确的方法给以他们正确引导。
(二)农村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忽视
(三)社会生活对留守儿童的负面影响
三、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家庭教育,正确处理外出务工与教育子女的关系
(二)要充分发挥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监护作用
第一,学校一方面要加强对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和心理等方面的一些特别帮助和支持。另一方面,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及其监护人联系和沟通,真正形成临时监护人、学校和家长共同管理留守儿童的教育网络体系,帮助留守学生健康成长。同时,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儿童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第二,加大对小学阶段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投资力度。建立起小学和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相配套的寄宿制学校,让留守儿童享受正规而科学的教育。
(三)政府出台相应的制度性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表现在农村,但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应该在城市。改善流动农民在城市里的就业环境,特别是改善流动儿童在城市就学的社会政策环境,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治本之策。[2]通过将留守儿童转移到城市的中小学校中去,即实现由“留守儿童”到“随迁子女”的身份转变,使他们能够在父母身边接受更高质量的教育。
参考文献:
一、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一)学习与生活的问题
(二)心理问题
父母的缺失除了会对儿童的行为举止和学习造成阻碍以外,笔者发现部分留守儿童也存在极大的心理问题。之所以会产生这一类的问题,是因为留守儿童很少能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这样就会使得他们在情感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除了向外界寻求新的情感寄托以外,更多时候也会对儿童性格的形成造成影响。比如说抑郁和孤僻,就是当前留守儿童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心理问题。然而,由于当前农村的发展问题,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更多的时候是保持着一种放任自流的态度。由于儿童并不具有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因此一旦出现这一类问题,就会对儿童的成长造成长期的影响,不仅会影响到儿童看待世界的方式,严重的抑郁症甚至会使得儿童出现自残或者是自杀的情况。
二、针对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保持良好的心态
(二)注重每一件小事
要想帮助留守儿童更好的成长,那么工作人员一定要注重于留守儿童有关的每一件小事。所有的关爱绝对不能仅仅停留在嘴上,而应该用实际的行动让留守儿童认识到,他们并不是没有人关心和疼爱,这样才可以让留守儿童的心中产生正面的、积极的情感。比如说,面对一些家庭条件较为困难的留守儿童,工作人员可以在生活上给予帮助,包括学习用品的赠送以及衣物的添置,这些都能够让留守儿童感觉到还有人在关心他们,这样才可以抚慰留守儿童有效的心灵,让他们在未来可以更好的成长。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管理
面对这样的问题,我有以下思考:
1.父母亲的选择题:要生活质量还是要孩子
2.临时监护人的选择题:管不住还是不想管
留守儿童一般为学龄前儿童、小学生、初中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刻。如果是有祖父母来隔代抚养教育,往往意味着由文盲来抚养孩子;而托付亲戚照管的,亲戚普遍认为不便过多管教或经常盘问,毕竟不是自己的孩子。所以留守孩子由于长期处于这种状况中,在行为习惯上容易发生消极变化,且难以及时得到纠正,有的甚至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违法乱纪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品德方面。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远离,无法感受父母在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在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行为示范方面缺乏应有的指导,加上隔代教育本身存在的许多弊端,如纵容溺爱,重物质满足轻道德教育,又因农村环境的特殊性,留守儿童在道德评价、行为习惯上极易发生消极变化。主要表现在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反校纪,小偷小摸,看不良录像,沉湎于网络游戏之中,或者同学之间拉帮结派,与社会上的问题青年纠合在一起抽烟、酗酒、赌博、抢劫等。
3.学校的选择题:用爱感化还是听任自由
学校对这些留守儿童的管理,也缺少良策,心有余而力不足。农村没有寄宿制学校,学校只能管理在校这一段。放学后,他们的作业没人督促和辅导,生活缺少约束和指导。这都是令学校和老师头疼的问题。我认为,留守儿童已是农村教育中的一个普遍而又棘手的问题,须综合治理,方能解决问题:要帮助家长克服新的读书无用论的思想,要有教子成才、教子成人的远视目光;学校要建立以村为单位的学习互助小组,帮助留守儿童搞好学习;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配备专门的心理老师,及时与他们沟通疏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品质,培养其健全的人格;要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解决一部分家长的后顾之忧,从体制上保证这群孩子顺利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使他们健康成长,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人才。
4.社会的选择题:包容并帮助改变还是听之任之与己无关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制度
留守儿童的出现虽然在农民工之前就已经产生,但是随着农民工的大量增加,留守儿童的数量也急剧增加。“2011儿童早期发展国际研讨会”上的数据称,在农村五周岁以下双亲外出留守儿童占留守儿童总数的40.19%,为2300万人,四川、安徽、河南、湖南、江西、贵州、广东等7省0-5周岁留守幼儿均超过百万人1。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量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农民工数量继续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4月27日的《2011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2011年农民工总量达25278万人,比上年增加1055万人,增长4.4%。其中,外出农民工15863万人,增加528万人,增长3.4%。住户中外出农民工12584万人,比上年增加320万人,增长2.6%;举家外出农民工3279万人,增加208万人,增长6.8%。本地农民工9415万人,增加527万人,增长5.9%。可以看出,举家外出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的比例约为20.7%,仍有接近80%的农民工的子女留守在家。
一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
学者谭深总结了近十年的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并有把研究分为两个阶段,2002—2006年和2007年—2010年。第一个阶段涉及了留守儿童在心理、行为、道德、学习等各方面的状况,提出安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隔代抚养等诸种问题,是关于留守儿童的全景式的描述研究。其中也有把留守儿童问题化、污名化的倾向。
二微观分析:家庭的结构和功能变迁
1.规模变小,功能弱化
家庭是社会中先于经济、政治、宗教、教育等制度出现的最早的制度3。家庭通常是因着血缘或姻缘结合起来的群体,其结构形式有:未生育家庭,核心家庭,完整主干家庭,残缺主干家庭,联合家庭,隔代家庭等。近年来,中国的家庭户规模持续缩小,家庭结构以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为主。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我国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
家庭的功能包括性规范功能、生产功能、社会化功能、情感功能、身份认同功能、保护功能、经济功能等。虽然家庭只是实施社会化的场所之一,但是家庭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发挥的功能是无法取代的。家庭是儿童的第一个首要群体,是培养孩子的性格的场所。在家庭中,儿童进行角色模仿,男孩模仿父亲,女孩模仿母亲,一旦父亲或母亲不在身边,儿童就无从模仿,造成角色缺失。此外,家庭如果缺乏稳定的经济和情感的保护,不能发挥其经济功能和情感功能,儿童不仅可能因营养不良影响身体和智力发育导致学校表现不佳,更有可能缺乏爱、关心,产生与社会隔离、无助和迷茫的情感。这也是很多研究认为留守儿童是有某种问题的儿童的原因。
许多农村家庭中的父母亲外出务工使原本规模小的家庭变得不完整而且松散,家庭近乎衰落甚至解体。有学者把农民工的家庭分居模式称为“拆分型家庭”,指在城镇的劳动力个人的再生产和在乡土村社的抚养子嗣老弱在空间上的隔离(谭深.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