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少年的概念与特征:①概念:一般来说,青少年是指身心加速发育直至完全成熟阶段的人群,或者说是介于儿童与成人之间的一个过渡年龄阶段,年龄一般在14-25岁之间(可后延至30岁)
②青少年本质:成长性和基础性,发展性.③青少年观:青少年观问题是一个关于青少年的社会定位问题,它是对青少年群体和每一个青少年个体社会本质的认识。
传统青少年观特征:青少年在社会结构和社会意识里都处于一种附属地位。
当代青少年观:功利观认为青少年是社会客体,权力观认为青少年是能动的主体。
社会工作中的青少年观:一种以青少年为本的青少年观。
◆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征:
(1)生理特征(出现生理困扰):①体像与体态烦恼;②第二性征的困扰;③性发育和成熟
(2)心理特征(心理上的“暴风骤雨”期)①心身发展快速而不均衡;②自我的同一和矛盾;③依恋关系的变化;④认知的变化
◆青少年期几个特别要素的发展:
1、青少年智力的发展
2、青少年情感的发展
3、青少年的情绪模式及其发展
4、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二)青少年社会工作:是指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动机需求、兴趣爱好,以青少年为工作对象,以科学的、专业的服务方法为手段,解决青少年问题,促进其全面发展,进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社会工作领域。
(三)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①全体青少年:广义社会工作,涉及青少年成长、发展过程中的各个方面;②问题青少年:狭义社会工作,针对“问题”与偏差青少年的补救性服务。
二、为什么要开展青少年社会工作
(一)为什么要开展青少年社会工作:微观上看:个人发展的需要;宏观上看:社会发展的需要。(二)青少年问题
1.青少年心理和情绪问题:焦虑、紧张、抑郁、恐惧、强迫、对立行为、多动、进食障碍、睡眠障碍等
2.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游戏、过度沉溺网络中虚拟的角色
3.青少年犯罪问题:犯罪率上升:盗窃、抢劫、伤害、绑架、敲诈勒索、吸毒贩毒等
4.家庭矛盾冲突,亲子关系失衡:边界不清,父母过度保护;关系疏离,父母不闻不问;单亲家庭,家庭结构不完整
5.失学失业问题:失学,辍学、就业难
6.其他问题:道德品质、生活方式、人际交往、弱势青少年权益保障
(三)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内容分类:
1.发展性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针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需要,提供社会资源,协助正常发展而涉及的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
2.治疗性、矫正性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针对已经发生问题之青少年的个人、家庭、社区环境的不良因素而提供的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
3.预防性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针对青少年个人及其家庭、学校、社区现况而开展的青少年社工服务(四)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特点:
◆社会工作价值观是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核心基础:接纳、不批判、尊重、保密、个别化、服务对象自决◆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和技巧是开展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手段:个别辅导、角色扮演、小组游戏、技巧训练、集体活动
◆“人与环境互动”的视角是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基本视角
◆青少年社会功能的改善和提高是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目标
(五)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原则:尊重青少年的价值与尊严、接纳与关爱青少年、注重青少年的个体需求、协助青少年具备适应社会变化不断成长的能力
【第二章青少年发展的有关理论】
进化论的观点推动了人们对行为个体发展过程的研究,给青少年工作和研究一个视角,即从生物进化的观点去认识和理解青少年的行为;可以给青少年社会工作一个命题,即第一章:青少年社会工作(概念、服务对象、内容分类、特点)、青少年观、青少年问题、第二章:青少年发展的有1
如何帮助青少年适应环境,培养他们的生存能力;
霍尔的复演论认为,婴幼儿期是在重现人类发展初期的“似猴”阶段,感官与动作的探索对个体的发展最为重要;儿童期则是狩猎时代的再现;少年期是人类进化中农牧社会的反映;青年期则是狂暴与冲突,风暴与压力并存的阶段,复演20世纪以来人类所处的骚乱状态。
面对儿童的工作,对应的理念为爱;面对少年的工作,对应的理念为虔诚;青年时期充满不安和躁动,
认为青少年工作者需要了解和熟悉青少年各个时期生理发展的规律,掌握各个阶段的发展特征,帮助青少年对自己作为一个成长中的生物体行程正确认识;要认识青少年生理发展的差异性,帮助青少年克服
美国著名生理学家格赛尔
导的成熟才是成长的基本机制;2.成长是像螺旋一样,具有前进和后退的律动现象。顺境与鼓励可能促进青少年的发展,挫折和问题也可能造成青少年发展停滞;3.各种基因组合影响着人的心理、行为、人格、智力、性取向等等多方面发展,因为遗传编码是多重的、世代的、独特的,其间会有变异和违常,这就造成了青少年发展的复杂性和差异性;
班杜拉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大于所处的自然的产物,人的生存环境与认知状态一样,决定着人的行为,用函数表示为B=f(P-E)。其中,B指人的行为,P指个人的一切内在事件,
皮亚杰,这一理论的两个基本概念是基模和适应。
·基模是个体适应环境的思考与动机的基本模式,基模的改变是学习的结果。
·适应是指当个体碰到新的情景,会用基模去解释这一情境,而后将解释结果融入原有的基模之中,从
而引发基模的改变,促进个体的成长,个体知识的形成和获得是适应的结果。
——精神分析学派
人格的心理分析理论包含两个学派,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和以荣格为代表的人格派
1、无意识理论:
人的心理是由有意识和无意识构成的。意识只是心理结构中的一小部分。
无意识又可以分为前意识和潜意识。
荣格把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扩展到了整个人类群体范围内来讨论。他把无意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个人无意识,一部分是集体无意识。
2、人格结构理论:将心理功能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
所有的行为背后都有动机存在,很多行为受制于不自觉的潜意识;
弗洛伊德的理论强调,青少年的发展过程中,认同作用对其社会化有重大影响,接受认同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心理历程,缺少这一环节,会造成个体发展过程的减慢、停滞甚至倒退;
对个体成长和适应的研究中,一直很重视人的早年生活经验,认为儿童时期,个体会逐渐形成调节自我需要与现实条件之间的矛盾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会伴随个体走过一生;
3、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定义:个体在心理平衡受到干扰时,自我为了保持心理结构的平衡,即化解本我、超我和现实的矛盾冲突,所运用的心理策略和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