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和父母住得近,过年只是“串个门”,不需要走太远;而有些人远离家乡,每年就盼着这一趟,能回老家和父母团聚。
你有没有想过,当你老了以后,是会独居还是跟子女同住?怎么居住更有利于养老?
今天健康榨知机要讲的话题非常现实,也是中国老人养老情况的真实写照。
将近6成的中国老人,没有和25岁以上子女同住
这项研究采用了中国健康与退休纵向研究(CHARLS)的数据,包含2011-2012年中国28个省份共150个县(区)45岁以上人群的生活状况。本研究选取了60岁及以上的7000多名老人为样本。
1.和子女同住的老人占比
研究数据显示,41.3%的老人是和至少一个25岁以上子女(即研究中定义的“成年子女”)同住的。其中:
和儿子同住的父母,远比和女儿同住的更多。
和最小的儿子同住的尤其多见。这和“父母依赖长子”的刻板印象不同,原因可能是:大儿子很早就走出去,在外面成家立业、站稳脚跟了,这时小儿子仍然和父母住在一起。
和女儿同住的父母中,来自城市的比农村的更多。
孙子孙女多、丧偶、女性、没有自有住房的老年人,更倾向于和子女同住。
而且同样的年龄,与老年男性或中东部省份以及城市地区的女性相比,西部省份和农村地区的老年女性更有可能和子女一起生活。
2.没有和子女同住的老人占比
剩下的老人都没有和25岁以上子女住在一起,住的远近占比分别是:
至少有一个子女住在同一个社区(村):34.3%;
至少有一个子女住在同一个县(区):13.9%;
子女住在别的县(区)甚至更远:4.9%。
其中,高达45%的老年人处于独居状态——36.2%是老两口自己住,还有9%是独自一人居住。这个比例比其他亚洲国家高很多(平均值25%,而印度独居老人只占17%)。
此外,有的老人(7.2%)只和孙辈住一起(有的是老人在带年幼的孙子孙女;还有一部分是成年孙辈在照顾祖父母)。
2.4%的老人身边只有儿媳(小两口因工作等原因异地)。
3.9%的老人和不是子女或儿媳/女婿、也不是孙辈的其他人住在一起。
还有5.6%的老人,子女还不到25岁。
3.老人是否和子女一起住,对健康有影响吗?
在健康状况方面:
与子女同住、有子女在同一个县(区)的老年人中,认为自己“健康状况很差”的人占到了22%;在日常起居活动或工具辅助性活动方面有困难的分别占41%和35%。
而子女在别的县(区)甚至更远的老年人中,认为自己“健康状况差”的人略多一些(26%),但差别并不明显;而日常活动困难的比例却低得多,只有23%。
造成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是,活动能力还可以的老年人,只要有独居的条件,更愿意自己住;而活动能力下降、需要照顾的老年人,才更需要和子女同住。
当然,在这项研究中,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和是否独居的关系并不显著。
但“自评健康状况”有很强的主观性——有一定知识水平的老年人,自评往往更准确;而认知度低的老年人,可能由于迷信等原因,讳疾忌医,即使常年身体不舒服、有潜在的慢性病,也“自我感觉良好”,更没想过去检查。
所以“自评健康状况”这个指标,不如“日常活动困难程度”更具参考性。
接下来对年龄变化的观察,证实了前面的猜测:
77岁之前,年纪越大的老人,独居的越多(这个过程伴随着子女外出求学、工作)。
而78岁之后,年纪越大的老年人,独居的越来越少,和子女同住的变多了(因为父母年纪越大、病痛越多,子女更希望回到年迈的父母身边,或是把父母接到自己家照顾)。
所以,不是“和子女一起住的老人更长寿”,而是“高龄老人身体状况变差、行动不便,才选择和子女一起住”。
4.保持“一碗汤”的距离最舒服
此外,本身是城市居民的父母,和子女同住或就近居住的可能性更高;子女收入越高,住得离父母越远;父母的学历则对此没有明显影响。
研究人员分析,老年人是否与子女同住,主要取决于双方的需求。
虽然之前不少研究指出,独居与经济困难、更高水平的抑郁症状和更多的慢性疾病有关,而且独居的老人更难从家庭获得支持与帮助。
但从这项研究也可以看到,虽然很多中国老人不和25岁以上子女住一起,但大多数住在附近,起码能保证“一碗汤”的距离。
这样可以经常保持联系,定期提供各种支持和帮助,比如老人有时帮儿女带带孙辈,儿女对老人的身体、生活有个照应。
而且,这种模式让老人和儿女各自都有更多的私人独立空间,互不干扰,儿女还能频繁地“常回家看看”;而住得远的子女虽然没办法频繁地探望父母,但收入更高,会提供更多的经济支持。
老年人保持心理健康,比是否独居更重要
1.稳定婚姻和伴侣的影响
2015年,发表在《BMC老年病学》(BMCGeriatrics)、以新加坡老年人为样本的研究也发现:
但在75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和有身体残疾的老人中,独居却与死亡率增加无关了。
这个现象看似矛盾,但根本原因还是前面说的那样:
75岁后,大多数身体不好的老人会选择和其他人同住(包括养老院),不太可能独居;如果75岁后还独居,说明身心状况、自理能力、社交能力大概率比同龄人更好,有“长寿老人潜质”。
还有一个现象更现实:
而在已婚(包括有老伴但暂时分居)的老人和老年女性中,则没有明显的关联。
很明显,没有稳定婚姻的独居老人,更容易缺乏社交、缺少社会和情感支持。
吃饱穿暖、按时吃药、及时就医、拥有良好的社交情感能力,这些稳定婚姻带来的好处,都和健康结局有关。
2.社交的影响
就算你做不到“社牛”,稍微多点社交也大有好处。和从不社交的人相比,哪怕每月至少社交1次,生存的可能性也能增加85%;每周社交一次,生存的可能性就能增加158%。
研究指出,社交的好处不只在心理方面。在很多社交活动不能经常吸烟,同时运动量增加、不能久坐,老人的生活习惯也随之变得更健康了。
哪些老人更容易社牛呢?
哪些老人又容易缺乏社交呢?
2024年,发布在《BMC公共卫生》(BMCPublicHealth)的一项研究发现,中国老年人中,年龄较大、受教育程度较低、生活在农村地区、缺乏养老保障、不会上网、健康状况不佳,是社会隔离的危险因素。
3.带孙子孙女的影响
一些研究表明,照顾孙子孙女会给老年人带来一些积极的好处,让空巢老人不再孤独,还能和其他的带娃家庭有更多“被动社交”。
如果带娃的同时和成年子女住在一起,老人们还要考虑所有家人的生活习惯和作息规律,几点起床、做饭还是带饭、哪些衣服要洗、几点接送孩子……每天要操劳的事不少。
发表在《国际环境研究与公共卫生杂志》(InternationalJournalOfEnvironmentalResearchAndPublicHealth)上的一篇研究发现,在照顾孙子孙女的中国老人中,男性、识字、身体健康、儿女有望给自己长期养老的老人,更不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可能原因是,男性有更好的体力进行大量照料活动;也可能是男性的照料工作不如女性多;识字、受过教育的老年人倾向于学习更多育儿知识,更适应照顾孙子孙女的过程(当然,这部分老年人往往还有更好的就业、养老条件)。
老人和子女最需要的,是相互理解
由此可见,是否独居并不是最重要的。
有的老人喜欢安静,和子女住久了反而容易有一些代沟或矛盾,影响心情——甚至有的老人坚决不跟儿女一起住,声称“住在一块少活10年”。
而有的老人喜欢热闹,和子女相处融洽,一大家子也能其乐融融。
最重要的是,老年人要有好的心态,多社交,多和外界保持联系,同时锻炼好身体,科学养生、预防疾病,生活能自理。这样就能保持身心健康,不容易被独居带来的各种问题影响。
对于那些离父母比较远的子女,尤其是父母在75岁以上、没有其他人照顾的,建议在父母家装一个摄像头,便于远程查看家里的情况。
常回家看看,是父母最大的期盼。
有爱和温暖的地方,就是家的方向。
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龙腾虎跃福满堂,家和人寿乐无疆!
另外,你可能还想看:
长寿的人都有哪些好习惯?
世界上真的有“长寿饮食法“吗?
走路快慢、刷牙频率,竟然都和寿命有关?
在消息对话框回复:长寿
获取更多长寿的科普知识
参考资料
[1]Lei,X.,Strauss,J.,Tian,M.,&Zhao,Y.(2015).LivingarrangementsoftheelderlyinChina:EvidencefromtheCHARLSnationalbaseline.Chinaeconomicjournal,8(3),191-214.doi:10.1080/17538963.2015.1102473
[4]Zhao,Y.,Guyatt,G.,Gao,Y.,Hao,Q.,Abdullah,R.,Basmaji,J.,&Foroutan,F.(2022).Livingaloneandall-causemortalityincommunity-dwellingadults:Asystematicreviewandmeta-analysis.EClinicalMedicine,54.DOI:10.1016/j.eclinm.2022.101677
[6]LinY,ZhuT,ZhangX,ZengZ.(2024).TrendsintheprevalenceofsocialisolationamongmiddleandolderadultsinChinafrom2011to2018:theChinaHealthandRetirementLongitudinalStudy.BMCPublicHealth,24(1),339.doi:10.1186/s12889-024-17734-4.PMID:38302982;PMCID:PMC10832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