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住院,全家奔波。老人患病住院陪护难是困扰很多家庭的难题。为减轻家属负担、提供更好的服务,国内部分医院已开展“无陪护”病房试点。其实,昆明市第二人民医院早在2001年就已经探索开展免陪护照护服务。
没有家属陪护同样能被照顾好
“石爷爷,吃什么好吃的?”11月5日11点50分,市二院老年医学部老年六科病房内,87岁的石书令老人正坐在病床边吃午饭,进来更换氧气湿化瓶的护士与老人打着招呼。
“这是郭老师从食堂打来的午饭。”石书令抬头回应,“我在市二院住了2年多,这里的医生、护士、郭老师对我的情况都很熟悉,感觉就像在家里一样。”石书令口中的“郭老师”是他的护工郭有飞。
石书令曾从事地质勘察工作,退休后和老伴定居昆明。2年前,他突然瘫软倒地后站不起来,送到家附近的医院系统检查后,发现是颈椎管狭窄压迫神经所致。“当时医生说如果做颈椎手术,我这么大年纪,风险很高;保守治疗又治不好,可能仍然走不了路。我想到老伴那时刚好在市二院康复治疗,索性让家人也把我送到市二院。”石书令说。
石书令和老伴只有一个女儿,女儿也已步入老年,女儿如何照顾自己和老伴?正在石书令犯难时,市二院医护人员告诉他不用担心,市二院是云南省唯一三甲老年病医院,也是云南省最具规模的老年医疗与康复机构,没有家属陪护也能把他和老伴照护得很好。
“这里的护工不是机械式地帮我们翻身、擦身、喂药、喂饭,而是跟我们聊天,了解我们的需求,就像家人一样陪伴鼓励我。”石书令才来医院时下不了床,护工就让他和同病床的老人一起抛排球活动,带他在阳光明媚的午后去院子里看花草,陪他做康复训练。
他们有职业归属感
“免陪护照护服务”不是简单地陪着,而是由接受专业培训的医疗护理员为住院患者提供24小时不间断生活照护服务,实现无家属陪护。
“市民通常把医院里陪护老人的人员统称为护工,但其实医院陪护分为医疗护理、养老护理和健康照护。我们医院的护工,经过培训之后,兼具了养老护理和辅助医疗护理的职能。毕竟他们对老人的陪护照护,直接影响老人的生活质量。”市二院护理部护工管理中心主管护师曹莉莉介绍。
市二院给所有护工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办法,每名护工都必须经过理论、实操、带教培训,考试合格后才能上岗。每个月,医院还要对护工进行质量考核、督导、反馈等,形成培训—评价—考核体系,对护工进行标准化管理。并且,医院还给护工进行星级评定,并以此作为后续病人分配、绩效分配等工作的依据。
每天清晨5点半,郭有飞就开始忙碌,给照护的老人依次清洁皮肤、刷牙、按摩、涂抹润肤露、根据老人的口味去食堂买不同食物……即使是老人上厕所、睡觉,郭有飞也不敢松懈。
“要时刻注意老人呼吸、表情、肤色变化等,从细微的地方发现问题。”郭有飞说,有一次一名老人上厕所时突发低血糖,察觉到老人表情不对劲后,郭有飞立即上前扶住即将从马桶上跌落的老人,并把老人抱到病床上平躺、给老人喂食糖果。
在郭有飞看来,职业归属感也很重要。
“我于2012年来到市二院当护工,才开始也不习惯。”郭有飞说,自己照护的第一个老人叫冯军,当时他的情况不是很好,有一次家属因为担忧老人情况,态度不太好,自己顿时觉得心里很委屈。
正当郭有飞想放弃这份工作时,偶然听说这名老人曾是东北抗联的一名战士。“这是英雄,能照顾他是我的荣幸。”想到这里,郭有飞觉得这点委屈不算什么。
老人情况稍好一些的时候,家属握着郭有飞的手说:“你别走,留下来,我们就要你照顾。”这句话也让郭有飞很有感触,并一直照顾老人直至去世。处理完后事,家属来到医院,郑重地把一枚淮海战役纪念章送给郭有飞,告诉他这是老人临终前的遗愿。
牵头成立全市护工协会
病房“无陪护”,承担陪护照护工作的人员必须给力。
“医院制定了各项措施,推进护工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以专业服务获取患者、家属的信任。但目前,这个市场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市二院党委委员、护理部主任田志禾介绍,云南省医疗机构里的护工,都是由第三方机构提供,照护能力和照护质量参差不齐。各医疗机构、医养结合机构、康养机构、养老机构、护理院等单位,所使用的护工难以达到专业护理员的要求,也有大量没有经过正规培训的护工从事老人照护的情况。
同时,田志禾也呼吁年轻人正视养老护理员这份工作。在老龄化社会趋势下,养老护理员的市场缺口大,拥有高文化水平、掌握专业技能的养老护理员在薪资待遇、职业发展等方面都具有很大优势,在当下的就业环境中未尝不是一种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