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小山村藏大爱,王家滩22年养育1560多名孤残儿童

王家滩,是一个距昆明城区约50公里的小山村。22年来,作为昆明孤残儿童寄养试点村之一,这个仅有1300多人的村庄,共养育了1560多名孤残儿童。一家又一家的“寄养爸妈”,把爱与牵挂,献给了这些遭受离散创伤的孩子

据民政部2021年5月公布的数据,我国孤儿总数19万人。养育孤儿是福利院的重要职责,开展家庭寄养可以减轻福利院的压力,更重要的是,让孤残儿童更有家的感觉

一家人在家为阿彬庆祝他的19岁生日。照片均由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周磊摄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李银、庞明广、周磊

“女孩,约五六岁,口齿不清,在盘龙区的火车站被发现……”

昆明市儿童福利院一份尘封的档案里,这样记录着一名孤儿的身世。福利院给她取了一个名字——盘站华。

到福利院不久,小女孩的命运就出现转机。她在福利院老师陪伴下,来到一个小山村。刚下车,一位留着齐刘海、笑容如阳光般温暖的陌生阿姨,把她紧紧抱在怀里,对她说:“以后,我就是你的妈妈了。”

盘站华带着孩子回到妈妈家里,为阿彬过生日。

这一幕,成为盘站华儿时记忆的起点。2001年6月13日,这个在火车站与家人走散的小女孩,重新有了一个家。

27岁的盘站华,如今也有了自己的小家庭,有一个两岁的儿子。“没有爸妈,就没有今天的我。”她说,“我和爸妈、哥哥、妹妹都是A型血。好像冥冥之中注定,我们就是一家人。”

盘站华的“家乡”,安宁市王家滩村,是一个距离昆明城区约50公里、淳朴恬静的小山村。2000年以来,作为昆明孤残儿童寄养试点村之一,这座仅有1300多人的小村庄已养育1560多名孤残儿童,不少村民家累计寄养孤儿达二三十个。

时光如梭。曾经年富力强的“爸爸”“妈妈”们如今已双鬓斑白,他们把一生最好的时光,献给了曾遭受离散创伤的孤残儿童,为孩子们撑起了温暖的家……

阿彬(右一)小时候,曹丽琼和丈夫带着自己的儿子(上左)、女儿(上右)与阿彬和其他三个寄养孩子在家合影。

“那一刻我打定主意,给这些娃娃一个家”

王家滩寄养孤残儿童,始于22年前的一个偶然。

2000年11月的一天,在听自己的好友、时任安宁市草铺镇党委书记张富强说,镇上有个村子山清水秀、民风淳朴,很适合开展孤残儿童寄养后,时任昆明市儿童福利院党总支书记曹国正迫不及待地赶到王家滩。

刚到村里,曹国正便开门见山,询问能不能在村里试点孤残儿童寄养,负责接待的村委会原副主任、现村党总支书记王炳能一头雾水。

“寄养是个什么意思?”王炳能纳闷。听完福利院干部详细介绍后他才明白,寄养就是把福利院的孩子送到农村家庭,由村民负责养育,福利院向村民支付孤儿的生活费。

“刚开始我还以为他是骗子,把孩子丢下不管怎么办?”王炳能说。在得知一名孤儿一个月生活费仅216元、村民劳务费只有100元后,他更觉得这事干不成。

王家滩虽不算富裕,但因邻近工业园区,附近有很多工厂,当时村民打两天小工也有100元。“谁会愿意干这事?”王炳能一口回绝。

但对儿童福利院来说,尽快找到一个愿意接收孤残儿童的村子却十分迫切。昆明市儿童福利院寄养科科长吴发顺回忆说,那时昆明市儿童福利院的孤儿最多曾达七八百个,工作压力巨大。

阿彬和妈妈在村里的小广场锻炼。

“福利院一个班有二三十个孩子,老师才五六个,没法做到一对一照顾。”吴发顺说,他和同事还经常要作为“家长”去学校开家长会。因为同一所学校里孩子太多,吴发顺经常在一个班里坐几分钟,又得赶紧跑去另外一个班,一天要参加十几个孩子的家长会。

“当时我才二十出头,开家长会时老师还问我,你是哥哥还是爸爸,搞得我和孩子都很尴尬。”吴发顺说,福利院的孩子大多很敏感,因为没有父母,在老师、同学面前会很自卑。

2000年,民政部提出,要使家庭寄养成为儿童福利事业社会化的重要途径。“随后,我们便开始寻找适合做家庭寄养的村子。”吴发顺说,家庭寄养可以减轻福利院的压力,更重要的是,对孩子来说有没有家是完全不一样的。另外,农村因为住房宽裕、劳动力充足,比城市更适合开展寄养。

第一次被拒绝后,福利院干部又接连到王家滩考察好几次,还请来镇党委书记张富强劝说王炳能。

“这是积德行善的好事,希望你们村能把这个事扛起来。”张富强说。

王炳能只好硬着头皮,答应试一试。

他在村里接连问了十几家,果不其然,村民有和他一样的顾虑。

“福利院是不是想甩包袱?”

“如果分到残疾娃娃,我们有能力照顾吗?”

实在没办法,王炳能只能找自家亲戚、村里的党员做工作。最终,只有6家人答应先去福利院看看再做决定,其中还包括他的妻子、父母。

廖学仙是王家滩最早参与寄养的6位妈妈之一。当时,她46岁,儿女都已长大成家,和丈夫正好有些余力,便想着可以试试参与寄养。但她也很担心,家里本就不宽裕,福利院会不会把孩子丢下不管。

阿彬在他生日这天格外地开心。

第一次到福利院,廖学仙一边参观,一边听老师讲一个个孤残儿童的身世,忍不住抹起眼泪。

在听福利院老师说每周都会来村里看孩子、给村民做培训后,廖学仙开始相信,福利院不是甩包袱,而是真心想和村民一起做好事。

“村里人都说我胆子大。”同样是第一批寄养妈妈的邓自英说,她在福利院参观时,本来心里一点儿底都没有,但刚走进房间,就有一个约四五岁的小男孩,大大的眼睛望着她,一直拉着她的手不肯放,正是这一瞬间让她鼓起了勇气。

“我的心一下子就软了。”邓自英说,“那一刻我就打定主意,不管多难,也要给这些娃娃一个家。”

就这样,在2000年底,第一批12名孤残儿童来到了王家滩。

王炳能说,第一批孤残儿童来到村里后,寄养父母都把他们当自己的亲生子女一样抚养。父母每天带着他们出去串门,逢年过节亲戚聚会时,也会带着这些孤儿一起去。

“大家发现,这些孤残儿童和自己的孩子没什么两样。有的娃娃还非常聪明伶俐,招人喜欢。”王炳能说,村民们打消顾虑后,报名参与孤残儿童寄养的家庭越来越多。很快,村里又来了第二批、第三批孩子……

1个妈、21年、31个娃

4月1日,天冷了,阿瑕中午把小便解在床上。

4月9日,阿瑕早上梳头时会主动递头绳。

4月15日,阿瑕下雨会主动收被子。

5月24日,阿彬下雨会给妈妈打伞了。

……

阿彬在家帮着妈妈曹丽琼洗衣服。

给阿彬(化名)和阿瑕(化名)写成长日记,是54岁寄养妈妈曹丽琼每天都要做的事。两本厚厚的成长日记,记录着阿彬、阿瑕每天的成长变化,也记录了曹丽琼为孩子们付出的点点滴滴。

曹丽琼是王家滩村第三批参与孤残儿童寄养的村民之一,她家寄养的第一个孤儿就是盘站华。村里人都习惯称呼这个说话大嗓门、性格大大咧咧的女人为“老曹”。自2001年以来,曹丽琼家已经累计收养了31个孤残儿童,是全村寄养孤残儿童最多的家庭之一。

阿彬小时候在家和妈妈的合影。

“身体健康、年龄较小的孩子,一般养几个月就有好心人收养接走了。”曹丽琼说,像阿彬和阿瑕,因为天生残疾,已经跟她一起生活了多年。

19岁的阿彬天生有智力障碍,他6岁来到曹丽琼家时,连衣服都不会穿,晚上睡觉还经常尿床;14岁的女孩阿瑕智力、视力都有障碍,能听见一点声音,但从小不会说话。

为了培养阿彬的生活自理能力,曹丽琼每天夜里都要定点把他喊醒上厕所,坚持两三年后,阿彬才慢慢不尿床了。“穿衣服也学了四五年,现在他已经基本可以生活自理了。”曹丽琼说。

照顾像阿彬、阿瑕这样的残疾儿童,曹丽琼要付出更多心血,稍有疏忽就可能发生意外。

阿彬帮着妈妈在地里摘玉米。

2017年的一天,14岁的阿彬突然走失,曹丽琼至今都觉得后怕。那天,她让阿彬去大门外给哥哥送车钥匙,仅仅几十米的距离,阿彬出去几分钟还没回来。

“我喊了好几声没人答应,整个人一下子从头凉到脚后跟。”曹丽琼说,她赶快发动村里人一起出去找,可从傍晚一直找到深夜一点多,全村房前屋后都找遍了,还是没找到。当晚报警后,曹丽琼一整夜没合眼,她坐在院子里,一直呆呆地望着大门口。

“我把大门开着,就担心他回来敲门我听不见。”她说。

直到第二天下午两点半,村民们才在村后山的一湾水塘边找到阿彬。原来,他一个人在水塘边玩堆石头,玩了一整个晚上。

在山上待了一夜,阿彬冻得全身发抖。曹丽琼赶紧给他煮了一大碗红糖鸡蛋,等他吃完后,又在床上一直抱着他,才慢慢把他哄睡着。“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让他一个人出去。”曹丽琼说。

吴发顺说,现在,王家滩寄养的孤儿大多是患有脑瘫、癫痫、唐氏综合征等重症的残疾儿童,寄养家庭的护理难度也越来越大。

阿彬跟着妈妈去地里摘菜。

为了更好照顾这些特殊的孩子,昆明市儿童福利院会定期培训寄养父母,教他们如何给孩子做营养餐、日常护理、做康复操等,还投资几十万元把原来的村小学改造成康复中心,寄养父母每天都要定点带孩子来做运动。

39岁的李春美是王家滩最年轻的寄养妈妈。她的父母2004年开始做寄养工作,受父母影响,很喜欢孩子的李春美在结婚后,便辞去酒店前台工作,回老家和父母一起照顾寄养儿童。至今,李春美和父母家已经合计寄养了超过50个孤残儿童。

李春美家目前寄养着两个女孩,17岁的女儿小敏(化名)患有唐氏综合征,9岁的女儿小雨(化名)患有先天性脑瘫。

“没接触过脑瘫儿童的人,可能看着他们都很难接受,更别提做护理。”李春美说。

患有脑瘫的小雨,连舌头都不能动,吃饭吞咽十分困难。每次给小雨做营养餐时,李春美都要把菜剁得细细的,但即便如此,她每次至少要喂三四十分钟。“喂下去,吐出来,再喂下去,又吐出来,反复好几次,才能吃下去一勺饭。”

“有时候会觉得很累,但相处久了就觉得,这些娃娃其实很可爱。”李春美说,自己做家务时,小雨坐在轮椅上,会努力地转过头来望着她,对着她笑。

“她不会说话,一个笑容我就觉得很满足了。”李春美说。

阿彬跟着妈妈去地里挖洋芋。

“为什么我家要养这么多孩子?”

23岁的杨甜是曹丽琼的亲生女儿,从小她就有一个藏在心里的疑问:“为什么我家要养这么多孩子?”

“从上小学开始,我每天回来都要洗碗,因为我妈在抱孩子,没空做家务。”杨甜说,当时读初中的哥哥,周末回来也要帮着看孩子。

最让杨甜感到无助的一次,正在读高中的她放暑假回家,当时家里有个一岁多的小婴儿,妈妈让她帮着照看,可小婴儿一直哭,她怎么哄都不管用。

“最后我实在没办法了,就跟他一起哭。”杨甜说。后来,父亲杨治富回家看到女儿坐在沙发上哭得稀里哗啦,便赶紧把小婴儿抱走。“老爸把娃娃哄好了又来哄我,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哭笑不得。”

更让杨甜“耿耿于怀”很久的是,从小到大,自己的家长会妈妈有时不会参加。但家里寄养孩子的家长会,她却一次都没缺席过。

阿彬在家带着姐姐盘站华的孩子玩耍。

女儿的委屈,曹丽琼始终记在心里,十分内疚。“对这些寄养的娃娃,我花的心思确实比自己儿女更多。”她说,“因为老师同学知道他们是孤儿,如果我不去开家长会,不付出更多的爱,他们会被同学看不起。”

“父母的重心都在我们身上,所以小妹会觉得我们分走了很多原本属于她的父爱、母爱。”盘站华说,从小到大,妹妹杨甜一直都是穿自己穿旧的衣服,“爸爸有时候带好吃的回来,怕我的那份被妹妹抢去,会悄悄跟我说赶快藏起来,别让阿甜发现。”

上小学时,班里有一个男孩很调皮,抓破了盘站华的脸。放学后,曹丽琼二话不说就带着她到这个男孩家里,一定要让小男孩当面向盘站华道歉。

寄养妈妈李春美陪伴两个女儿在院子里晒太阳、玩耍。

2019年,盘站华准备和男友结婚,曹丽琼要求,男方父母必须亲自来家里提亲。“要让他家父母知道,你也有爹有妈,这里就是你的家。”曹丽琼说。

读初中时还十分叛逆的杨甜,长大后才慢慢理解妈妈的不易。“每次回家,都觉得妈妈又变老了,她真的太累了。换作是我,肯定做不到。”她说。

盘站华和杨甜这两个从小吵到大的女孩,如今也成了无话不说的姐妹。2017年,杨甜去浙江上大学,已经工作的盘站华坚持要陪她去报到,直到把她送到学校宿舍,把生活用品全部置办好才回来。

爸爸妈妈与阿彬(左上)、阿瑕的合影。

一次次和孩子别离,成了每个寄养家庭的“必修课”

一次次和孩子别离,成了每个寄养家庭的“必修课”。

悉心养育一年多后,满2岁的阿成长到了13公斤,脸蛋肉嘟嘟的,原本有残疾的腿能慢慢走路了。就在这时候,福利院通知王秉秀,有家庭想要收养阿成,过几天就要把孩子接走。

“阿成走后我难过了一年,到现在都想他。”王秉秀说,阿成被接走时正在午睡,她不忍心把孩子弄醒,可转身自己就哭成了泪人。

一位寄养妈妈在村里的康复中心为患脑瘫的女儿做康复锻炼。

第二天,王秉秀实在是想孩子,就让丈夫开车送她到福利院,夫妻俩在福利院又陪了孩子一晚。“那就是最后一面了。”王秉秀说,“院长告诉我,娃娃被一个很好的家庭收养了,是享福去了,我想想也是,这样对娃娃也好。”

“村里每送走一个娃娃,就有妈妈要哭一场。”这样的别离,养育了31个孤儿的曹丽琼已经历许多次。曹丽琼家有一本大相册,里面存放的都是她和寄养孤儿的合影,每个孩子的名字她都记得清清楚楚。“娃娃们不管去了哪里,都是我们的儿女,是我们一辈子的牵挂。”

几年前,有个名为“宝贝回家”的公益组织找到盘站华,告诉她可以通过DNA比对帮她寻找亲生父母。盘站华思考半天后说:“都这么多年了,我不想找了。”

“你别傻了,能找还是要努力找。”曹丽琼劝她。

“你们就是我的父母。”盘站华还是不肯。

“一码归一码,养你的是父母,生你的也是父母。”终于,在曹丽琼的劝说下,盘站华去做了DNA比对,但至今还未找到亲生父母。

阿彬和妈妈在地里摘菜后的合影。

“有这么多娃娃喊我妈妈,我知足了”

19岁的阿彬,去年满18周岁后,原本要被福利院接走,送去昆明西郊的农场开始适应独立生活。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他与父母的分别也被推迟到今年年底。

“这10多年阿彬从来没离开我身边,村里人都说他是我的警卫员。”说起养了13年的儿子,曹丽琼满是不舍。

有智力障碍的阿彬,在父母教育下,如今已基本能生活自理,还能做一些不太重的家务农活。和妈妈一起去地里摘菜时,他从不让妈妈背菜,总是抢着把背篓背在身上。

阿彬喜欢唱歌,虽然不一定明白歌词的意思,但他最爱唱的一首歌是《母亲》。“我相信,他能感受到家的温暖。”曹丽琼说,阿彬在外面,别人给他吃的,他不会跟着走。

“他知道,这里才是他的家。”曹丽琼说。

在给阿彬过生日的这天,妈妈看着正在吃蛋糕的阿彬,眼里满是慈爱与不舍。

今年5月20日,是阿彬19岁的生日,这或许是阿彬独立生活前,在家过的最后一个生日。这一天,曹丽琼把在昆明工作的儿女们全都叫回家,还让盘站华买了一个大大的生日蛋糕。

傍晚时分,生日蜡烛点亮,这个特殊的家庭全家人围成一圈,为阿彬唱起生日快乐歌。唱完后,曹丽琼让阿彬许愿,阿彬虽然不懂愿望是什么意思,却笑得合不拢嘴,一口气吹灭蜡烛。

“我替阿彬许了个愿,希望他一辈子都健康快乐。”曹丽琼说。

寄养妈妈李春美在给患脑瘫的女儿喂饭。

据民政部2021年5月公布的数据,我国孤儿总数已从2012年的57万人减少至19万人,下降了约66%。目前,在王家滩寄养的孤残儿童,也已经从最多时的300多个、占全村人口近四分之一,减少到约90个。

“娃娃少了是好事,说明现在拐卖、遗弃娃娃的少了。”王炳能说。

和盘站华一样,许多孤残儿童如今已长大成人,而养育他们的父母大多已年近花甲、满头华发。

因为丈夫杨治富以前是包工头,曹丽琼家早在1995年就盖起了二层小楼。可自从参加孤残儿童寄养后,两口子几乎把所有精力都用在照顾这些孩子上,曾经让村里人羡慕的小楼也变成了近30年的老屋,从没翻新过。但曹丽琼从不羡慕别人家的大房子。

THE END
1.青岛市拟推荐第八届全省道德模范候选人公示李林娜,女,1983年11月生,青岛市城阳区棘洪滩街道中华埠社区居民。被评为青岛市文明市民、山东好人之星,荣登中国好人榜,荣获山东好人2019十大年度人物称号。 主要事迹 2019年1月,李林娜7岁儿子查出患有脑干胶质瘤,一家人平静的生活被打破。看着弥留的儿子,绝望中她突然有一个想法:捐献儿子器官,把希望留给别的家庭!征得...http://qd.wenming.cn/dtt/202104/t20210422_7075747.html
2.什么是儿童家庭寄养,名词解释定义是?儿童家庭寄养 参考答案:儿童家庭寄养是指经过法定程序将民政部门监护的儿童寄居于居民家中,由民政部门委托居民家庭对寄居的儿童进行养育的孤残儿童照料... 点击查看答案进入题库练习 查答案就用赞题库小程序 还有拍照搜题 语音搜题 快来试试吧 无需下载 立即使用 你可能喜欢 问答题 寄养家庭的义务有哪些? 参考...https://m.ppkao.com/mip/tiku/shiti/8813036.html
3.由建筑师和设计师创造的七个有趣的狗舍行业资讯寄养家庭+合伙人的圆顶屋 英国建筑公司福斯特+合伙人设计了一个短程木制狗窝,由英国家具制造商手工打造基准. 狗舍的外部由樱桃木制成,内部有衬垫,前面有一个长方形开口。 内部有一个可移动的填充织物衬里,延续了镶嵌几何的主题。 《狗屋》是由潘和迈克尔·翁制作的 ...http://www.333cn.com/shejizixun/202235/43495_450589.html
4.“来,认识一下吧!”社工日,儿童社工这样介绍自己!2.家庭寄养服务 经过规定的程序,将永久和临时失去了家庭监护的儿童委托给其他家庭养育的照料模式就是家庭寄养。在家庭寄养的情况下,寄养的儿童的监护权不变,任由委托机构承担儿童户籍,仍然在原来的福利机构。 Part.4 面对不同群体,我们有着不同的身份 http://www.bnu1.org/show_2526.html
1.内江:持续推进“类家庭”养育,为收留抚育儿童构建幸福家园据市儿童福利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17年筹建第一户类家庭以来,市儿童福利院持续推进类家庭养育,不断创新探索类家庭养育运行过程的管理、服务规范,从爱心家长的招募、入住儿童的筛选、家庭氛围的营造、家长与孩子的融合、服务质量评估等,都在探索中找到了答案。类家庭养育模式体系的建立,为全院持续推广类家庭打下了坚实...https://www.scnj.tv/bencandy.php?fid=137&id=2000934
2.中国实施家庭寄养新规或带来更多挑战中国民政部最新修订的《家庭寄养管理办法》12月1日起正式实施,取代2003年颁布的“暂行办法”,旨在为孤儿和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提供更多保障。 与“暂行办法”相比,新办法提高了家庭寄养标准,将原来每个家庭寄养儿童数量从不超过3人改为不超过2人,且要求该家庭无未满6周岁的儿童。业内人士表示,新规确实能够更好地...http://3g.sdchina.com/show/3142092.html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令家庭寄养管理办法第54号 《家庭寄养管理办法》已经2014年9月14日民政部部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4年12月1日起施行。 部长 李立国 2014年9月24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家庭寄养工作,促进寄养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http://www.yidu.edu.cn/detail/article/577820cdede4fe1a938eab0e.html?q=C/N
4.中国孤儿状况研究家庭寄养, 就是指由政府出资, 由福利机构为孤残儿童选择合适的家庭, 由家庭为儿童提供所需的生活照料和服务, 使儿童能够在家庭环境中得到细致的照顾和关爱。 为了分析家庭寄养是否有利于孤儿的社会性发展, 崔丽娟、杨志勇 (2002年) 随机选取儿童福利院儿童和家庭寄养儿童各30名。采用了儿童社会适应量表、信任他人量表...https://www.360wenmi.com/f/fileq4k25fo5.html
5.家庭学习生活现状5篇(全文)经过几十年的探究, 国外日渐成熟的家庭寄养模式进入了研究者的视角:家庭寄养, 即foster care, 是一种由社会儿童福利院机构, 以一定的法定手续使孤残儿童, 进入那些愿意对他们提供家庭照顾责任的家庭实施养育的模式。 我国民政部颁布了《家庭寄养管理暂行办法》 (民发〔2003〕144号) , 为中国家庭寄养模式的运行提供...https://www.99xueshu.com/w/ikey6dbpouzy.html
6.《家庭寄养管理暂行办法》详细解读中国法院网综合报道(薛勇秀) 民政部近日发布的《家庭寄养管理暂行办法》,明确阐述了家庭寄养工作的目标、管理、服务、标准及责任,暂行办法自2004年1月1日起施行。《家庭寄养管理暂行办法》详细解读如下: 寄养儿童:家庭软硬件须“达标” 《家庭寄养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寄养家庭必须要有稳定的经济收入,家庭成员人均...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03/10/id/88844.shtml
7.美国留学生怎么寄养家庭?美国留学寄宿家庭友好吗?美国留学美国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家,不同的地区和家庭都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留学生在选择寄宿家庭时,需要了解寄宿家庭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以便更好地适应生活。好的寄宿家庭会尊重留学生的文化背景,帮助留学生更好地了解当地文化。 以上就是小编为同学们带来的美国留学生怎么寄养家庭的相关内容了,同学们都了解清楚了吗?中国教育...https://www.eol.cn/liuxue/meiguo/20231110295809.html
8.中国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制度研究提起“儿童福利”,人们通常会想到负责儿童福利工作的政府机构的一系列工作,包括就虐待、忽视案件进行调查,提供寄养服务,帮助寄养儿童能够被收养,和儿童的亲属一起对遭受虐待忽视的儿童予以安置,以及在必要情况下向法庭申请终止父母的监护人资格。儿童福利也包括对寄养家庭以及集中安置儿童机构的批准和监督工作,以及为了使被...https://www.chinachild.org/?p=5155
9.儿童与青少年社会工作知识点①儿童福利院,或称院内救助、机关教养②家庭寄养③收养 ⑼残疾儿童的康复和教育 ①首先是身体的康复 ②教育 ③要通过多种形式使之去适应其他人群,适应主流社会,扩大儿童的接触面,引导他们接触社会,使他们建立信心,培养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21、儿童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 ...https://www.yjbys.com/edu/shehuigongzuo/326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