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犬细小病毒后的犬,在临床上可分为肠炎型和心肌炎型。
肠炎型:自然感染潜伏期为7天~14天,病初表现发热,体温可达40℃以上,精神沉郁,不食,呕吐。初期呕吐物为未消化的食物以及白色泡沫(胃酸),之后为粘液状及黄绿色液体。发病一天以后开始腹泻。病初粪便为稀糊状或半成形状,有一定的腥臭味。随着病情发展粪便成为深绿色或黄色的果冻状。随后粪便呈番茄酱色或咖啡色,味腥臭,排便次数不定,有里急后重的症状。血便后病犬表现为眼球下陷,鼻镜干燥,全身无力,体重明显下降,同时伴有眼结膜、口腔粘膜苍白,严重的贫血症状,该病如不及时治疗可造成肠内容物的毒素吸收中毒,直至休克、死亡。偶有犬类出现以下情况:粪便为透明水状物,里面带有血丝,带有腥臭味,或者粪便为白色稀状粪便。
2细小病毒的防治措施
第二,当犬群暴发本病后,应及时隔离,对犬舍和饲具,用2%~4%烧碱、1%福尔马林、0。5%过氧乙酸或5%~6%次氯酸钠反复消毒。
3小儿人类细小病毒B19感染应该如何预防
1.采取呼吸道隔离措施发现急性HPVB19病毒感染患者,应及时采取呼吸道隔离措施,特别要注意控制在儿童集体机构、家庭和病房内的暴发流行。
2.进行HPVB19病毒抗体监测
(1)育龄期、妊娠期妇女:育龄期妇女尽量进行HPVB19病毒抗体监测,阴性者避免与HPVB19病毒感染患者接触,妊娠期间要重点保护。
(2)免疫功能低下和贫血患者:
①予以保护:对免疫功能低下者、慢性贫血患者应予以保护,减少传播。
②用免疫球蛋白:对慢性溶血或有免疫缺陷的病人及妊娠妇女,可考虑用免疫球蛋白预防B19感染。暴露前或暴露后给予免疫球蛋白是否能防止感染,尚不清楚。
③勤洗手:对这些人,在一个已知有B19感染的社区,用餐前、接触呼吸道或其他分泌物后洗手,可减少发生B19感染的危险。
(3)有引起医源性传播危险的人:有暂时性再生障碍危象或慢性B19感染的病人(而不是传染性红斑或关节病的病人),有引起医源性传播的危险。对这些病人,应当安排在单独的病室内住院治疗,并对他们进行呼吸道隔离。
3.疫苗当前对B19尚无疫苗可用。然而,有人正对一种以杆状病毒感染并能表达无感染性但有免疫源性B19衣壳蛋白质的一种昆虫细胞系作为候选疫苗进行评价。
4细小病毒潜伏期的症状
主要症状:
在流行中可有20%无症状感染者,潜伏期1~2周。患者出现咽痛、轻咳、鼻炎等上感症状,伴有全身不适、肌肉疼痛、低热等全身症状,有的患者仅持续2~3天即好。此类患者多于流行区经病原学或免疫学检查才能确诊。此外,本病毒可引起以下几种有不同临床表现的疾病。
1.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危象,本病为HPV-B19感染已有溶血性贫血的患者发生的疾病,多见于小儿。患者先有发热(多为低到中度程度)、全身不适、倦怠、肌痛、头痛、轻咳等症状,2~3天后,网状红细胞数开始减少,血红蛋白下降,部分患者白细胞及血小板亦有轻度减少。血红蛋白可减少20~50g/L,致使患者贫血症状更加明显:心悸、苍白、无力,严重者需输血。随着病毒血症的消失、特异性抗体的产生,骨髓造血功能受到的抑制作用缓解,患者血象可于l周后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免疫功能缺损者可引起慢性骨髓功能低下而造成长期贫血。有1名27岁男性黑人,贫血已持续了13年。另1名27个月的婴儿,在1年之中反复急性发作了3次,再障危象经增强免疫功能治疗后均可缓解。这种再障危象可以发生于镰状细胞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丙酮酸激酶缺乏症,以及遗传性多核幼细胞症等。
2.皮肤、血管受损性疾病
(1)血管性紫癜(vascularpurpura):患者有小儿,也有成人。首先出现发热、咽痛、流涕等,48h后出现皮疹,其特征为血管性紫癜。先出现于四肢,后向躯干、颈部甚至面部扩展。紫癜持续数日即退,同时可伴有短期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部分患者伴有腹痛或大关节痛。组织学检查有坏死性血管炎亦有非坏死性血管炎表现。
(2)传染性红斑(erythemainfectiosum):本病亦称第五病。1889年Tschamer对此病已做过详细描述。在世界各地曾有多次流行,直到1981年才明确HPV-B19为其病原。
小儿患传染性红斑的临床表现,先有发热、全身不适、咽痛、鼻流涕等症状。2~3天后出现皮疹,多始于面部,很快融合成片并伴有轻度水肿,形成“巴掌脸”特殊表现。皮疹很快扩展到躯干及四肢。先为斑丘疹,后中间先褪色形成网状或花边样。皮疹可因日晒、运动、洗澡而加重,伴有瘙痒感。持续2~4天皮疹消退,留有色素沉着可于数日后消退,全病程为5~9天。
成人感染HPV-B19亦有少数表现为传染性红斑者,但很少出现“巴掌脸”,皮疹亦较少。但在病后数日至数周,80%的人出现关节痛。
5犬瘟热与细小的区别
犬瘟热与犬细小病毒病都是高发性传染病,临床上很常见,治疗措施也有较大差别,但因为二者都表现沉郁、高热、腹泻、呕吐等相似症状,搞好鉴别诊断就显得十分重要,否则,就很难做到正确施治。
犬瘟热临床主要特征:
3—12月龄的幼犬易感性最高,2月龄以内的仔犬很少发生。病犬精神沉郁,体温升高,呈现双相热特征。有明显的鼻炎和结膜炎症状,鼻流水样分泌物,打喷嚏、咳嗽,鼻镜干燥龟裂,病程深入发展会因粘稠的脓性分泌物增多而呈现唇式呼吸或颊式呼吸;眼睑肿胀,有脓性分泌物,后期可发生角膜溃疡或穿孔,严重影响视力。腹下及股内侧、耳壳等处皮肤上可能会出现小红点、水肿及脓性丘疹。病犬呕吐。起初大便干燥,不久即下痢,粪便中常有血液和气泡,少数病例可见掌部皮肤和鼻翼皮肤过度角化现象,约有10%—30%的病犬在病初出现神经症状。
犬细小病毒病临床主要特征:
犬细小病毒病在临床上表现为两种类型:心肌炎型、肠炎型。心肌炎型多发生于4—6周龄的仔犬。主要表现体质衰弱、黏膜苍白、呼吸困难,与犬瘟热有着明显的区别。肠炎型多发生于5月龄以下的幼犬。主要表现为呕吐、腹泻。病犬精神沉郁,喜钻黑角。食欲减退以至废绝,即使少量饮水也会很快出现明显的呕吐现象。病初粪便呈现黄色或灰白色,含有较多的黏液和伪膜,不久,粪便变为液状并混有血液,尾部及后腹部常被粪便污染,严重者肛门松弛哆开。
犬瘟热与细小病毒性肠炎的主要区别:
大瘟热呈现双相热,即病初体温达40℃左右,持续1—2天后降至常温,2—3天后体温再次升高;眼角先是“流泪”,后有脓性分泌物附着在上下眼睑、睫毛、内外眼角;鼻部起初流清鼻涕,后有脓性分泌物,同时有明显的呼吸困难症状。犬细小病毒病无以上现象。
犬瘟热病例下腹部皮疹,部分病例表现皮肤过度角化现象,尤其是足垫增厚,具有较好的鉴别诊断意义。犬细小病毒病无此现象。
犬瘟热与犬细小病毒性肠炎都有呕吐、腹泻现象,但是,犬细小病毒病呕吐频繁、顽固,口渴明显,饮水后立即出现呕吐,粪便先是有大量黏液和伪膜,后混有血液,如番茄汁样,有特殊的腥臭味。而犬瘟热病例,大、中型犬先是排少量稀粪或柏油壮粪便,不久即便秘,多日不见排便,小型犬以腹泻多见,粪便中混有黏液、血液和气泡等。
因为犬瘟热和犬细小病毒病都是病毒性传染病,临床上没有特效药治疗,只能以对症治疗为主,常见的治疗原则是:
止吐,止泻,止血,补液,对抗过敏,缓解抽搐,降低颅内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