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早期的芙蓉姐姐、凤姐,到后来走红的郭老师、giao哥、药水哥、人类高质量男性等等,都是靠“丑、怪、俗”的消极情绪或表演来吸引眼球,用低级趣味来迎合受众。——延伸评述:2020年《3.28土味文化:郭老师走红网络》《11.26马保国闹剧事件》
如何看待短视频审丑乱象?
评述提示:
“丑”的意义在于唤起人们对于“美”的欣赏和追求。但是当“审丑”现象进入互联网之中,各种各样的丑相就迅速传播,形成对应的审丑流量、审丑经济。我觉得“审丑”类短视频虽然有揭示社会问题的作用,但更多的是消极影响,比如误导社会风气、渗透错误价值观等等。
当下,短视频已经成为映照生活景观的一面镜子,影响着人们的认知和行为。在我看来,短视频中存在的审丑问题,不仅是一个形式问题,更体现在伦理道德、社会规范和精神修养上的偏离,这种现象所产生的不良影响也开始寄生在现实社会中。年轻一代开始追捧“一给我里giao”等“审丑”口号,“审丑”主播人生的第一需要和成功的唯一标志就是赚钱(或:流量变现),低俗文化也在审丑的狂欢中不断滋长。
治理短视频审丑现象,需要政府部门健全制度机制,做好“把关人”和“引路人”,也离不开多元治理,平台+受众,形成监管矩阵同向发力。最后,还要教育的助力,打造“短视频+美育”模式,形成健康理性的审美思维和能力。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