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技术、文化、习惯、体制政策等原因,并不是所有的被拷贝的模式都能够在中国互联网土壤中生存下来。
CopytoChina,将国外已证明成功的商业模式复制到中国,在十几年的互联网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或者说,中国互联网并不讳言“模仿式创新”。
自门户时代起,模仿国外互联网产品的CopytoChina模式就已经成为一条成功捷径,从腾讯、百度、阿里巴巴,到后来的人人网、开心网、赶集网、58同城、优酷土豆,当然近些年被火热模仿的还有Tumblr、Instagram、Color和Pintrest等等。“CopytoChina”的模式一直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屡试不爽。在某种情况下,这已经成为了创业者吸引投资人最有效的武器。然而,由于技术、文化、习惯、体制政策等原因,并不是所有的被拷贝的模式都能够在中国互联网土壤中生存下来,这包括谷歌、ebay在中国区的折戟,也包括大批倒下的模仿者。创业是一个艰难的任务,许多产品团队和投资者想要借助已被证实的成功产品模式来规避风险的想法非常容易理解。但在参考产品模式时,不应该盲目抄袭那些成功的产品,而是要考虑这些产品模式是否可以被拷贝。本期新应用视点,我们尝试对国外一些新兴的、但也许并不适合中国的互联网模式进行介绍,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些模式在中国难以复制的原因进行独家点评。
在线音乐交易平台:
虚伪繁荣的市场难有前景
国内方面,已经有坚果音乐、歪歪在线等几家小型音乐交易平台上线,并初步生存了下来。
个人私有云服务:
太过细分,外部竞争激烈
目前的云服务分为公共和私有两种模式,前者经过数年发展,已拥有不少成熟度较高的产品,如亚马逊S3、苹果iCloud、Google系列云应用等。虽然公共云拥有服务器容量大、速度快、性能稳定等各种优势,但是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对于私密数据的处理依旧存在泄密的尴尬,尤其是各种大型网络信息泄密的事件更是让人担忧云服务的数据安全,2011年爆发的包括索尼、花旗银行等国外企业以及国内CSDN(微博)、天涯、新浪等多家互联网公司的数据都发生了大规模泄露。
从以上泄密主角来看,基本上涵盖了各数据敏感行业的龙头企业,如果说像索尼,花旗甚至军方的网络没有办法保证信息的绝对安全的时候,那公共云服务对于普通用户的信息安全保证也将是一个大大的疑问,基于这个原因,私有云可以部分解决云服务使用过程中的数据安全隐患。
国外方面,针对小型企业和家庭以及个人用户的个人私有云服务已经兴起,包括思杰、红帽等软件巨头以及一系列小型创业公司都开始提供相应服务,如AKiTiO的MyCloud、开源的OwnCloud等。
国内方面,泡泡云服务器(PopoBox)、迷你筋斗云、云宝等产品逐渐出现,意图在云计算时代瓜分一块市场。
但是个人私有云服务能否兴盛起来在国内越来越繁华且免费的网盘(云存储)市场以及各种数据文件同步应用的夹攻下,用户是否会为一个新的概念买单综合来看,这仍是一个不成熟的、太过细分的市场。我们相信一旦腾讯、金山等大公司的云存储产品提供了类似的服务,这个市场将迅速被占领,甚至消失。
宠物社交:
国内市场远未成熟
互联网行业发展至今越来越多的行业都已经出现垂直化趋势或者步入了垂直化时代,最明显的莫过于电商领域,从过去的淘宝杂货铺到现在的各种分类垂直电子商务,如衣服,食品,鞋,童装等,从大而全转向细分市场,而社交领域亦是如此,大而全的SNS永远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求,于是基于SNS理念的社交圈子被再次细分,新形态的社交方式也随之显现,垂直SNS的需求越发明显。从Facebook的全民社交到Linkin的商务社交,这就属于垂直社交的一种。
不过,笔者对这个颇具互联网噱头和新时代特色“宠物社交”领域在国内的发展持谨慎态度。国内宠物市场刚刚起步,并未达到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成熟度和规模化,而且只在有限的几个大城市才相对繁荣。寻找到个性化的发展之路也并不容易。而且国内宠物网站普遍规模较小,大多属于业余兴趣,并未形成一个规范化、系统化的产业,缺乏必要的战略规划。如果不能顺势而为,真正挖掘出宠物主人们的兴趣和爱好并形成独特模式,国内宠物社区类网站很难发展起来,离盈利更是相去甚远。
社交旅游网站:
旅游没问题,社交有难度
旅游社交网站是社交网站细分出来的一种类别。旅游社交网站同时具备旅游出行与旅游社区交往的特征,既有基于旅游活动的异地性,也有基于人际交往关系的聚合性,很容易达成目的地与出发地之间的文化交流。
这个领域已经细分化已经很成熟,有和专家互动的,有和朋友交流的,有个性定制的等等,满足各种不同需求。
Trippy属于第一种。它的目的是让旅行者与旅行专家走到一块,这些专家包括旅游记者、宣传人员、代理商、产品供应商以及其他本地旅行专家,曾一度被《纽约邮报》形容为“旅行者的Facebook”。Gogobot和Trippy非常类似,它让你利用你的朋友给你的旅游计划出主意。人们也许原本就会私底下咨询他们的朋友,但是Gogobot将社交网络和旅游彻底融合在了一起。另一家较为著名的旅行社交网站Tripl则走定制路线,旨在将旅行者、当地人和用户在社交网站的联系人相连结,并利用社会化图表、用户的兴趣和位置,建立了最具综合性的旅游平台。Tripl采取讲故事的方式将你的旅行呈现给周围的朋友,并将记录你外出旅行的点点滴滴,将你们的旅行计划整理好,并制定出个性化的图标。
打车应用:
“接地气”也难成大器
出租车打车应用近来屡见不鲜,“不论身在何处,只需轻轻点击智能手机上的小按钮,便可每个人在一分钟之内就能打到车”,这个愿景正是一些人看好打车应用巨大前景的原因。
目前,国外一些走在前列的应用产品已经获得了巨额融资。两个月前,GetTaxi日前宣布获得了高达2000万美元的新一轮融资,将用以加快国际化步伐,目标直指纽约市;此前移动应用Hailo也在A轮融资中获得1700万美元,作为一家私家车搭乘服务商,Uber的目的也是竭力拓展其国际市场。
国内方面,“打车小秘”、“易打车”、“嗨的哥打车”等应用都早已上线,并拥有了一定的下载量,但是从真实使用情况和效益来看,这类应用照国外同行还相距甚远,暂时也看不到明显的上升势头。
从生活出发,直面无数生活在大城市人群的刚需,就是这样一款十分“接地气”的应用,为什么不适合中国市场
一方面,国内的出租车市场发展虽然几近成熟,但却有些畸形。在很多城市里,由于几大出租车公司的垄断,司机们领的的是相对固定的工资,积极性有限,至少在北京各种理由的“拒载”现象层出不穷。另一方面,国内的出租车生意固有渠道和方式已经形成规模和习惯,出租车司机们使用智能手机应用完成业务的情况很难大规模发生。而想要简单复制UBer等与私家车主合作的打车服务,在政策上更是绝对的雷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