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的萌宠乐园现在并不少见,与同样常见的室内动物园不同,萌宠乐园大多选择避开需要繁复许可证的野生动物,打着“擦边球”专攻合法小宠,如猫狗、合法鹦鹉、兔子、仓鼠等,也有不少将农场动物,如羊、猪、羊驼等搬进商场。主打就是“亲密接触”,因此对很多家长来说是“遛娃”的好去处。
上海某萌宠乐园中的羊,守护鹦鹉工作组
但是这样的“零距离”接触,对接触的双方——动物和你——到底意味着什么?如果萌宠乐园不是萌宠的乐园,也不一定是人类的乐园。当你开开心心带着孩子享受“乐园”的时候,你知道在你周遭可能隐藏着怎样的风险吗?
有多少萌宠乐园会在你入园前或接触动物前明确告诉你你需要知道的风险事实,谁来为这些风险买单?一纸检疫证明保证的是什么?是否足以为所有风险保险?
chlamydiapsittacicellculture.RoyalVeterinaryCollege.Attribution-NonCommercial4.0International(CCBY-NC4.0)
鹦鹉或其他动物存在多少人畜共患病的风险、自己和孩子到底适不适合与动物进行接触、如何在接触中做好防护措施、接触后又应该如何最大化减少感染......当动物在被动互动时,动物可能承受什么样的伤害,经营者和游客对牠们可能承受的伤害同样需要提前评估和郑重考量。
这篇里,我们主要以鹦鹉及鹦鹉热为例,讲一讲店家不会告诉你;检疫证不能为你保证的人畜共患病。
此文的目的不是制造无谓的恐慌,只为了给公众提供一种知情权,以及风险自评和自控的方向,同时为检疫部门提供建议和借鉴。
鸟类存在哪些人畜共患病?.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屠宰、经营、运输以及参加展览、演出和比赛的动物,应当附有检疫证明。
但是我国现在并没有专门的针对鹦鹉等野生鸟类专门的检疫规章,仅参照《家禽产地检疫》中的规程执行(“合法捕获的同种野禽参照本规程执行”)。检疫对象中,针对鹦鹉仅进行一项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检测,其它病种使用目测的方式。显然,鹦鹉不属于家禽,仅仅照搬家禽的检疫方式是不够的。
但是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文献显示,鹦鹉还可能传播其他传染病,其中也包括几种人畜共患病。在人鸟接触的产业或活动中,针对感染风险有没有相应的防范和管理措施?
人鸟共患病可能包括:高致病性禽流感、螨虫感染、衣原体感染、隐球菌感染、马脑炎、新城疫、禽类结核病、贾第虫病等。
疾病名称
病原体
传播的物种
传播途径
临床症状
禽螨
Avianmites
寄生螨
家附近的鸽子或鸟巢、宠物鸟、沙鼠、活禽
D.gallinae存在于鸟类的环境中,包括筑巢材料。O.sylvarium在宿主身上度过一生,并通过与受感染鸟类的密切接触传播
人们最常经历瘙痒性皮肤损伤。鸟类可能表现出抑郁、可能危及生命的贫血和增加的雏鸡死亡率
衣原体Chlamydophila
鹦鹉热衣原体
鹦鹉科鸟类、家禽。
吸入雾化鸟类粪便或呼吸道分泌物,无论是直接接触受感染的鸟类,还是间接接触环境
人们的疾病严重程度可能从更常见的自限性流感样疾病到不太常见的暴发性鹦鹉热。很少会发生母亲或胎儿疾病和死亡(Thomas等人,2017)。鸟类可能有亚临床感染,或有轻度上呼吸道疾病或非特异性症状,包括腹泻,以及肝脏疾病症状,如排泄绿色至黄绿色尿酸。在严重情况下,可能会发生死亡
隐球菌病Cryptococcosis
新生隐球菌
鸽子最常见,但也可能出现在宠物鹦鹉和雀形目鸟类中
吸入含有干污染鸟粪的灰尘和土壤
人的症状类似肺炎,包括咳嗽、呼吸急促和发烧。隐球菌性脑膜炎可引起头痛、发烧和颈部疼痛。
东部马脑炎
EEE
虫媒病毒
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鸟类、鸸鹋、马和其他哺乳动物
蚊子叮咬
EEE是脑炎的罕见原因;约30%的EEE患者死亡。
鸸鹋出现明显的抑郁、出血性腹泻和呕吐
纽卡斯尔病Newcastledisease
新城疫病毒
活禽、鸽子、鹦鹉和其他鸟类
直接接触受感染动物的大量病毒,或其环境中的污染物质,包括粪便
人们通常会有轻微的疾病,结膜炎是最常见的症状。
鸟类疾病的严重程度和进展取决于病毒株和鸟类种类。有些鸟类可能是亚临床感染。轻度菌株感染可能导致呼吸道症状,包括咳嗽、喘气和打喷嚏。感染更严重的毒株,尤其是在鸡身上,还可能导致产蛋量下降、头颈部组织肿胀、水样绿色或白色腹泻、神经症状,甚至突然死亡
沙门氏菌病Salmonellosis
沙门氏菌属
啮齿动物和其他小型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其他水生物种、肉用动物(冷冻和活的)、后院家禽和其他动物
接触受感染的粪便、受污染的笼子、鸡笼和床上用品或受污染的毛皮、羽毛或鸡蛋后摄入
人畜流感
Zoonoticinfluenza
甲型流感病毒
家禽、猪和其他动物
与感染动物直接接触;与病毒污染表面的间接接触;吸入雾化病毒
感染人畜共患动物流感病毒的人可能有轻微到严重的症状,包括发烧、咳嗽、喉咙痛、肌肉疼痛、呼吸困难、肺炎,甚至死亡。雪貂很容易感染流感病毒,包括人类季节性流感A病毒以及禽流感和猪流感A病毒。雪貂可能有多种症状,包括发烧、流鼻涕、打喷嚏、咳嗽、食欲减退和虚弱家禽可能患有从产蛋量减少到死亡的轻到重的疾病,具体取决于禽流感病毒的亚型和致病性。其他动物,如猫和狗,可能有轻微到严重的体征。
贾第虫病
Giardiasis
贾第虫
在啮齿动物中相对罕见,但与灰鼠、老鼠和其他小型哺乳动物(如兔子)有关
摄入受感染粪便污染的食物或水
人和动物腹泻,油腻大便和脱水。人们可能会体验到腹部痉挛、恶心、和呕吐持续长达两周。
以下主要参考来自美国国家公共卫生兽医协会(NASPHV)发表的《控制人类及宠物鸟感染鹦鹉热的措施纲要2017》(CompendiumofMeasurestoControlChlamydiapsittaciInfectionAmongHumans(Psittacosis)andPetBirds(AvianChlamydiosis),2017)。
以下简称《纲要》。
什么是鹦鹉热?.
根据美国的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定义(CDC,2022),鹦鹉热又称鸟类衣原体病,是一种常见于鹦鹉类的慢性感染。同时也会感染一些其他禽类,例如鸽子、火鸡、鸭子等。不太常见的是,这些细菌也会感染人,形成一种叫做鹦鹉热的疾病(Harkinezhad,GeensandVanrompay,2009)。
传播途径(Balsamoetal.,2017):受感染的鸟群通过粪便和鼻腔分泌物散播病毒,人类一般是通过和这些物体直接或者间接性接触而受到感染。鹦鹉热病毒所在的环境会对它的存活产生不稳定性,当受到有机残留物(如垃圾和粪便)的保护,该病毒可以维持一个多月的传染性。一些已感染的鸟只可以在看似健康或有轻微症状的状态下产生带有鹦鹉热病毒的脱落物(例如:鹦鹉的羽毛屑、排泄物、眼部分泌物)。
高风险/易受感染人群:那些通过参观动物园或宠物店间接接触或因为职业和饲养直接接触到鸟类的人,例如宠物鸟的主人、饲养员、宠物店员工、动物园员工、家禽工人、兽医、诊断实验室人员和野生动物工作者等等。在美国2006-2012年累计报告的26例接触记录中,有19例(73%)报告有禽类接触。除了通过与鸟类的直接接触(特别是在禽类患病或新获得的情况下)传播外,人类感染还可由间接环境接触引起。
鹦鹉热的处理.
据《纲要》,感染人类的鹦鹉热疾病案例是一种全国必须报告的疾病,大多数州卫生部都有严格要求医生向地方公共卫生当局报告确证病例。对于感染鹦鹉热的患者治疗应尽早在疾病的临床过程中开始进行。及时诊断和报告有助于确定鹦鹉热接触源,从而控制感染传播。各地、州卫生局也可以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制定额外的疾病控制措施。
如在美国华盛顿州,法律要求所有医疗服务提供者、医疗服务设施以及实验室务必在24小时内向当地卫生管辖部门报告鹦鹉衣原体人类感染案例;兽医务必在24小时内向华盛顿州农业部报告禽类衣原体感染案例;地方卫生管辖部门必须在案例调查完后的7天内向卫生部的传染病流行病学部门(CDE)呈报,或在21天内提供摘要资料(华盛顿卫生部官网2022)。
疑似感染鹦鹉热的禽鸟应送往兽医处进行评估和治疗。兽医应该注意所有鸟类感染鹦鹉热的迹象,包括嗜睡、眼或鼻分泌物、腹泻、羽毛蓬乱或体重过轻。如有疑似案例,兽医应采集样本进行化验并提供适当的实验室样本以证实化验结果。
图为一只在兽医院隔离并接受治疗的黄头亚马逊鹦鹉,
如何预防?.
拍摄于上海某萌宠乐园,图中小鸟有明显生病迹象,守护鹦鹉工作组
(1)鸟类症状:鹦鹉热感染症状对于鸟类的潜伏期通常为3天至数周。疾病的严重程度取决于特定衣原体菌株的毒性强弱和宿主的免疫程度可从轻微的上呼吸道疾病或轻度结膜炎到死亡。感染鹦鹉热的鸟会出现嗜睡、厌食、羽毛蓬乱、结膜炎、眼或鼻分泌物或其他与上呼吸道疾病一致的临床症状、腹泻,以及肝脏疾病的症状,如排泄绿色至黄绿色尿酸盐。繁殖鸟类可能发生生殖损失和新生幼鸟死亡。
(2)人类症状:鹦鹉热感染症状对于人类而言一般持续5-14天。症状的严重程度从轻微的非特异性疾病到伴有严重肺炎的全身性疾病,死亡率低。感染鹦鹉热的人通常会突然出现发热、寒战、头痛、不适和肌痛等症状。
2.对高危人群(5岁以下的儿童、65岁以上的老人、孕妇及免疫系统较弱的人群,参观动物园或宠物店间接接触或因为职业和饲养直接接触到鸟类的人)和医疗服务提供者进行鹦鹉热的知识教育。
3.从定期检测禽衣原体病并保证其禽鸟健康的地方购买新鸟。
5.对新获得或新接触的禽鸟进行检疫以及隔离。鹦鹉热试验结果阴性不能保证该鸟不受感染。根据澳大利亚政府农业、渔业和林业部要求(BirdBiosecurity,2022),隔离应包括与其他鸟类和非饲养者隔离在一个单独的空间内。对禽类进行隔离,包括在展览、展览、博览会和其他活动中接触其他禽类的禽类。隔离至少30天,并在测试后将其返回或添加到一个组中。
6.给经常与公众接触的鸟只做定期检查。在美国,参与类似“鸟类邂逅”(“BirdEncounters”,类似可以和展示鸟互动的活动)、护理机构、校园出展等活动的鹦鹉都必须接受PCR和抗体检测筛查以减少鸟类衣原体感染病的传播
7.清洁消毒
1)经常清除笼子里的废物(建议每天清除),在清除所有废物之前,用消毒溶液湿润笼子里的废物,以防止雾化。
2)每天及每次给禽鸟更换笼子时都需要对所有鸟笼、食碗及水碗进行清洁及消毒。用清洁剂清洗后并用水冲洗,彻底消毒后用水再次冲洗。
3)经常用消毒液拖地,以减少干燥的粪便、灰尘和羽毛雾化。清扫前先喷洒消毒剂。请勿使用真空吸尘器或高压清洗机。
4)有效的消毒剂包括漂白剂和水(1:32稀释或杯漂白剂每加仑水),1%来lysol,季氨化合物(quaternaryammoniacompounds)或加速过氧化氢产品(acceleratedhydrogenperoxideproducts)。
5)大多数消毒剂需要在没有任何粪便物质和/或笼内杂物的表面接触5-10分钟才能发挥作用。(Balsamoetal,2017;PsittacosisPreventionChecklistforPetStoresandAviaries)
8、良好的饲养减少鸟类的压力,看起来健康的鸟类在受到压力时可能会被感染并释放细菌
1)保持良好的营养,并将所有的食物放在封闭的容器里,放在单独的房间里。
2)减少生理和精神上的压力(例如,换新环境、不必要的接触、温度过冷过热)。
如何照顾病鸟和密接鸟?.
依照《纲要》显示,必须对所有确诊鹦鹉热的禽鸟和与确诊鸟接触过的鸟采取隔离措施,并且严禁鸟只持有者将病鸟和密接鸟售卖及送出。
鸟主应依照兽医的嘱咐对病鸟进行隔离、治疗、喂药、和医疗检查。鸟主还需移除鸟笼里含有钙的物品和零食。因为这些补品可能会抑制治疗药物的吸收,降低治疗成功的可能性。
公众场所基础防疫指南和措施.
除了鹦鹉之外,任何与动物接触的场所或活动都应该严肃规范,防范人畜共患病。外表健康的动物也可能携带能够使游客生病的病菌。在触摸动物及其排泄物,或进入动物环境时(即便未直接接触动物),游客也可能会感染有害病菌。
对部分或全体公共场合的观众来说,与某些动物的直接接触是不合适的。
1)游客不应当与生病的动物接触。
拍摄于武汉鸟局,这只小鸟泄殖腔附近沾污,很大可能患病,图片由网友提供
2)有较高风险感染人畜共患病的人群(5岁以下的儿童、65岁以上的老人、孕妇及免疫系统较弱的人群)不适宜与未断奶的牛犊、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及活体家禽的直接接触,与其他物种的反刍动物幼崽(如山羊、绵羊)的直接接触也应当引起注意。
3)危险动物(如非人类的灵长类动物、某些食肉动物、其他携带狂犬病病原的物种及有毒的爬行动物)应当被禁止与公众产生直接接触。
4)活体动物,尤其是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及活体家禽,不应当被用作集市、嘉年华或其他活动的奖品。
该活动存在感染疾病或受伤的风险。5岁以下的儿童、65岁以上的老人、孕妇及免疫系统较弱的人群感染严重人畜共患病的风险更高。
在参观动物区域后,立刻洗手,并帮助儿童洗手。
在与动物接触或参观动物区域后,在洗手前,避免饮食及将物品放入口中。
监护人应严格看管儿童。
以安全为考量设计场地,划分出动物区域、非动物区域及过渡区域。短期的展演与农场参观、农家乐旅游中的动物互动区域需采取额外措施,使受伤或疾病传播的风险最低化。(见下图)
除服务(服役)动物外,其余动物不得进入非动物区域。
指派经过训练的工作人员来监控动物接触区域,保证游客的安全。
禁止在动物接触区域内携带饮食、玩具、安抚奶嘴、防溢杯、婴儿奶瓶,禁止吸烟。
尽可能保持动物区域清洁消毒,禁止游客接触动物粪便或垫料。
在动物可以被控制时(如:有障碍物阻挡),方可喂食动物;不得利用可能被人所使用的容器(如:冰激凌蛋筒)提供喂食。
确保动物接受适当的预防性照料,包括针对不同物种的接种疫苗、和寄生虫控制。
为动物提供安全的饮用水。
图为武汉鸟局,明显可以看到不净的饮水,照片由网友提供
图为场地设计参考,划分出动物区域、非动物区域及过渡区域,受伤或疾病传播的风险最低化。
人和动物之间的“零距离”不仅缩短的是物理的距离,还可能缩短安全距离。现在看来,连规范和界限也一并架空了,真正做到了与风险也“零距离”。
正如我们对鸟局提出的质疑所说,当越来越多企业家、经营者看中动物行业的蓝海,想要抢占这一行业前,你们是否考虑清楚你们的行业责任、社会责任到底是什么?
让公众暴露在风险之中(不知情本身就是风险)、被迫为自己的风险买单;强迫动物经营、为了业绩效益承担痛苦、甚至“奉献”出自己生命,这样的由无辜者“牺牲”换来的成果是可怕的,应该在恶化和扩张前及时制止。如果萌宠乐园不是动物的乐园,那它一定不可能是人类的乐园。
鸟局不是个例,他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是绝大多数同行业存在的通病。那么这个时候,职能部门是否应该站出来,主动弥补“零距离”中缺失的规范和界限,真正让风险“清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