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憨态可掬的形象和珍稀物种的身份,大熊猫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参观,看熊猫成为众多游客出行的重要目的。火热的大熊猫参观之旅,不仅拉动了当地餐饮、住宿、娱乐等业态的发展和复苏,也促进了熊猫文化产业的加速升级。
新春走基层
成都的“花花”、北京的“萌兰”、重庆的“渝可”和“渝爱”……这些名字在2023年火爆出圈,几乎家喻户晓,它们正是中国的国宝大熊猫。
到都江堰、雅安、汶川看熊猫
四川是大熊猫的故乡。在四川,不仅有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雅安、汶川、都江堰的熊猫饲养基地也成为游客参观大熊猫的新选择。
由于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过于火爆,许多游客转而选择离成都市区距离更远一些的饲养基地去参观。隶属于中国大熊猫研究保护研究中心的都江堰中华大熊猫苑、雅安碧峰峡基地以及卧龙中华大熊猫苑神树坪基地成为游客的新选择。这三个基地距离成都市区60至150公里不等,卧龙中华大熊猫苑神树坪基地更是位于成都以西约100公里的汶川县耿达镇,园区依山而建,环境更仿野外,大熊猫活泼可爱,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往。在游客需求增加的背景下,去年下半年,成都市春熙路至卧龙中华大熊猫苑神树坪基地开通了旅游直通车。
日前四川普降大雪,记者在白雪覆盖的都江堰中华大熊猫苑看到,寒冷的天气下,前来参观的游客依然络绎不绝。来自福建的许女士告诉记者:“其实早就想带娃来看了,但来之前做了攻略,听说大熊猫喜冷怕热,夏天不活跃,所以我们暑假就没来,一直等到寒假,一放假就来了。”许女士的儿子则表示,很喜欢看大熊猫在雪地里玩耍。
常年以大熊猫作为拍摄对象的摄影爱好者吴女士,深切感受到了2023年大熊猫火爆出圈前后的变化。她告诉记者,几乎每个月都会去上述几个基地拍摄大熊猫。“以前卧龙、都江堰基地游客不算多,但去年夏天这几个基地都爆满了,停车场停满了汽车,入园人数也好几次被限流。”吴女士笑道,游客太多她连拍照都找不到好位置了。
推动当地旅游产业强劲复苏
参观大熊猫的游客人数大增,无疑带动了当地门票、餐饮、住宿等旅游收入的增长,推动了旅游产业的强劲复苏。
卧龙中华大熊猫苑海拔在1700米左右,是夏季纳凉避暑的好地方。2023年在熊猫大热的背景下,卧龙神树坪基地周边住宿一房难求。到了冬天,当地民宿业联合旅行团推出了多项活动,除了看大熊猫外,还有赏冰雪、体验农家杀年猪等,拓展了熊猫热引领下的旅游业新内涵。
今年1月,来自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的4只大熊猫也在重庆永川乐和乐都动物主题乐园熊猫馆正式与游客见面了。
熊猫IP赋能文创产业链创新
“这大半年,来店里买熊猫周边的客人比以往要多,而且今年的客人买周边有一个特点,就是会专门买某一只或者某几只熊猫的周边,比如有的人想买‘花花’的,有的要买‘萌兰’的。我感觉,熊猫对于人们来说,已经不再只是一个模糊的形象,而是对它们有更多真情实感。”成都市某文创商店的店员告诉记者。
各地有关管理部门也在积极推动熊猫文化的发展。据了解,2023年,雅安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主办、雅安市旅游协会和雅安文旅集团共同承办了2023年雅安大熊猫文创旅游商品大赛,旨在推进大熊猫文化旅游重要目的地建设,加快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做强旅游业“主引擎”,培育“熊猫雅礼”文创产品品牌,进一步激发全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带动全市文创产业链深度融合发展。
业内人士指出,近年来,继“龙”“长城”等形象之后,大熊猫逐渐成为又一个可以代表中国的视觉符号。大熊猫不仅珍贵稀有,更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四川这样的拥有丰富资源的省份而言,应当利用好熊猫文化IP、用好熊猫形象、讲好四川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推动地区文旅经济多产业全面发展,让熊猫价值为经济赋能。
大熊猫吃饱没事干,躺地上装死,奶爸无奈:不就是要抱抱吗
闻气味、想脱单?瓦屋山野生大熊猫集体出游
我国将多举措发力全面提升大熊猫种群保护水平
★卡塔尔很少人去看大熊猫
★美国拒绝归还大熊猫后续如何处理
★大熊猫给国外要钱吗
★真实大熊猫吃人记录
主人被救护车接走,狗狗在后面跟着跑了二十个街区,最终被接上车
怀孕流浪狗妈被车撞死,女士紧急给它剖腹产救出6只小狗,大义啊
主人没将晒在路上的稻谷收回来,平时睡狗窝的狗,竟站岗守了一夜
构建人宠和谐社会、共赴绿色可持续未来,皇家宠物食品荣膺“2023国民消费创新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