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不断提供刷新图像的信号,必须把一帧图像信息存储在刷新存储器,也叫视频存储器。其存储容量由图像灰度级决定。
分辨率越高,灰度级越多,刷新存储器容量越大。
根据外围设备的I/O控制方式,可以将其分为以下三类:
空间上讲,从内存读出的指令流流向控制器(指令寄存器)。从内存读出的数据流流向运算器(通用寄存器)。
DMA(DirectMemoryAccess,直接内存访问)是一种数据传输方式,允许外设直接访问主存,而无需CPU的干预。外设进行DMA操作的过程如下:
DMA方式的主要优点如下:
同步通信和异步通信的主要区别:
前者有公共时钟,总线上的所有设备按统一的时序,统一的传输周期进行信息传输,通信双方按约定好的时序联络。
后者没有公共时钟,没有固定的传输周期,采用应答方式通信,具体的联络方式有不互锁、半互锁和全互锁三种。不互锁方式通信双方没有相互制约关系;半互锁方式通信双方有简单的制约关系;全互锁方式通信双方有完全的制约关系。其中全互锁通信可靠性最高。
外围设备要通过接口与CPU相连的原因主要有:
(1)一台机器通常配有多台外设,它们各自有其设备号(地址),通过接口可实现对设备的选择。
(2)I/O设备种类繁多,速度不一,与CPU速度相差可能很大,通过接口可实现数据缓冲,达到速度匹配。
(3)I/O设备可能串行传送数据,而CPU一般并行传送,通过接口可实现数据串并格式转换。
(4)I/O设备的入/出电平可能与CPU的入/出电平不同,通过接口可实现电平转换。
可见归纳起来,接口应具有选址的功能、传送命令的功能、反映设备状态的功能以及传送数据的功能(包括缓冲、数据格式及电平的转换)。
CPU有以下寄存器:
(1)指令寄存器(IR):用来保存当前正在执行的一条指令。
(2)程序计数器(PC):用来确定下一条指令的地址。
(3)地址寄存器(MAR):用来保存当前CPU所访问的内存单元的地址。
(4)数据寄存器(MDR):存储从主存中读取或写入的数据,类似缓冲区中转站(5)通用寄存器(AC):当运算器的算术逻辑单元(ALU)执行全部算术和逻辑运算时,为ALU提供一个工作区。(6)状态条件寄存器:保存由算术指令和逻辑指令运行或测试的结果建立的各种条件码内容。除此之外,还保存中断和系统工作状态等信息,以便使CPU和系统能及时了解机器运行状态和程序运行状态。
常见的总线仲裁策略有以下几种:
分辨率是指显示器所能表示的像素个数。像素越密,分辨率越高,图像越清晰。分辨率取决于显像管荧光粉的粒度、荧光屏的尺寸和CRT电子束的聚焦能力。同时刷新存储器要有与显示像素数相对应的存储空间,用来存储每个像素的信息。灰度级是指黑白显示器中所显示的像素点的亮暗差别,在彩色显示器中则表现为颜色的不同。灰度级越多,图像层次越清楚逼真。
除了中断请求信号外,CPU响应中断还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包括:数据传送指令、算术运算指令、逻辑运算指令、程序控制指令、输入输出指令、堆栈指令、字符串指令、特权指令等。
闪速存储器是高密度、非易失性的读/写半导体存储器。从原理上看,它属于ROM型存储器,但是它又可随机改写信息;从功能上看,它又相当于RAM,所以传统ROM与RAM的定义和划分已失去意义。因而它是一种全新的存储器技术。
闪速存储器的特点:(1)固有的非易失性(2)廉价的高密度(3)可直接执行(4)固态性能
(1)水平型微指令并行操作能力强、效率高、灵活性强,垂直型微指令则较差。
(3)由水平型微指令解释指令的微程序,具有微指令字比较长,但微程序短的特点,而垂直型微指令正好相反。(4)水平型微指令用户难以掌握,而垂直型微指令与指令比较相似,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掌握
软件配置管理(SoftwareConfigurationManagement,SCM)是一种管理软件开发过程的方法,它的主要目标是确保软件的可追溯性、可重复性和可维护性。SCM通过对软件的版本控制、变更管理、构建管理、发布管理等方面进行规范化和自动化,以确保软件开发过程的可控性和可预测性。
基线在SCM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记录软件开发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状态和版本,以便进行版本控制、变更管理、构建管理和发布管理的基础。
面向对象方法学中,三类模型分别为对象模型、动态模型和功能模型,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下面是它们之间的关系:
这三类模型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它们相互补充、相互作用,形成了完整的系统模型。对象模型提供了系统的静态结构,动态模型描述了系统的行为,功能模型则描述了系统的功能和业务需求。三类模型共同构成了系统的整体模型,为系统的开发和维护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软件生命周期是指软件开发过程中,从需求分析到维护的全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需求分析是软件开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主要任务是收集和分析用户需求,确定软件的功能和性能要求,以及系统的约束条件和限制。需求分析的重要性如下:
在需求分析过程中,需求文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它记录了用户需求、软件功能和性能要求、系统约束条件和限制等信息,具体作用如下:
尽管单个组件的有效性已经得到全面验证,但是在一个完整的系统中,组件之间的交互和协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集成测试是为了验证系统中各个组件之间的交互和协作是否符合要求,以确保整个系统的功能和性能都能够满足需求。
在集成测试中,渐增式集成方法比非渐增式集成方法更好的原因如下:
面向对象开发方法与结构化开发方法的异同:
相同点:
不同点:
软件的逆向工程、正向工程和再工程是软件工程领域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分别表示为从不同的角度来处理软件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这三个概念之间有以下联系和区别:
联系:逆向工程、正向工程和再工程都是为了对软件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实现,都是软件工程领域中的重要概念。
区别:逆向工程是对已有的软件系统进行分析和研究,目的是为了理解、维护或者修改已有的软件系统;正向工程是从软件需求或者设计文档出发,使用软件工程的方法和技术,来实现软件系统;再工程则是通过对已有的软件系统进行逆向工程分析,然后使用正向工程的方法和技术,来重新生成新的、具有相同或者类似功能的软件系统。
CMM(能力成熟度模型)的策略是为了帮助组织实现其业务目标,提高组织的软件开发和维护能力。CMM的目标是通过评估和改进组织的软件开发过程,提高软件开发的质量和效率,降低软件开发的风险。CMM认为组织的软件开发过程应该是可管理、可预测和可持续的。CMM将软件开发过程分为五个不同的级别,每个级别标识出软件开发过程的不同的成熟度水平:
软件概要设计过程中应遵循模块化、抽象、统一、可测试和可重用等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可以帮助开发人员更好地设计和实现软件系统,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可靠性和可重用性。具体包括将系统划分为多个独立的模块、使用抽象概念简化设计、统一设计标准和规范、考虑测试需求、提高组件的可重用性等。
从需求分析阶段的数据流图DFD产生概要设计说明书或模块说明书,需要经过以下步骤:
软件工程是指应用系统化和量化的方法,来开发、操作和维护软件。它是一个涵盖软件开发、运营、维护和管理等全过程的学科,旨在提高软件产业的效率和质量,降低软件开发的风险和成本。
软件过程是软件工程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指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活动和任务,用于开发、维护和运营软件。软件过程包括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编码、测试、部署和维护等各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输入、输出、方法和工具。
软件过程可以被视为一种管理方法,用于指导软件开发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执行和控制。通过软件过程,可以确保软件开发过程中的质量和效率,同时帮助开发团队管理进度和风险。
软件总体结构设计是指根据软件需求分析的结果,确定软件的总体结构和模块间的关系,以及确定软件的算法、数据结构和程序流程等。其主要目标如下: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最基本的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OSI参考模型共有七层,从下往上依次是:
客户/服务器模式是一种常见的分布式计算模式,它基于一种客户/服务器模型,将计算任务分配到不同的计算节点上进行处理。在这种模式下,客户端和服务器分别承担不同的角色,客户端向服务器请求服务,服务器响应客户端请求并提供服务。
客户/服务器模式通常包括以下几个组件:
互联网络是指由多个计算机网络互联而成的网络,这些计算机网络可能来自不同的组织、地区、甚至国家,通过互联网络可以实现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和数据共享。
网络互连是指将不同的计算机网络通过特定的协议和设备进行连接,以实现不同网络之间的通信和数据交换。常见的网络互连类型包括以下几种:
TCP和UDP是两种常见的传输层协议,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如下:
总之,TCP和UDP是两种不同的传输层协议,TCP是可靠的、面向连接的协议,适用于大量数据传输和数据可靠性要求高的应用;而UDP是不可靠的、无连接的协议,适用于实时性要求高、数据可靠性要求低的应用。
在TCP协议中,建立连接时进行三次握手的应答过程如下:
在这个过程中,三次握手的主要作用是确认双方的通信能力和状态,确保数据能够可靠地传输。第一次握手主要是为了告诉服务器客户端的发送能力,第二次握手主要是为了告诉客户端服务器的接收能力,第三次握手主要是为了告诉服务器客户端的接收能力。
总之,TCP协议中的三次握手过程是建立连接的必要步骤,通过三次握手可以确认双方的通信能力和状态,确保数据能够可靠地传输。
TCP协议通过以下方式保证数据包的可靠性:
总之,TCP协议通过序列号和确认应答、超时重传、滑动窗口、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等机制,保证了数据包的可靠性和传输的稳定性。这些机制可以确保数据包在传输过程中不会丢失、损坏或重复,并可以自动调整发送速度,避免网络拥塞和丢包。
流量控制是指在发送方和接收方之间调节数据流量的过程。TCP使用滑动窗口协议来实现流量控制,通过在TCP报文中的窗口字段来指定接收方的可用缓冲区大小。发送方根据窗口大小来调整发送数据的速率,以避免接收方的缓冲区溢出,从而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和可靠性。
拥塞控制是指在网络中调节数据流量的过程,以避免网络拥塞和数据包丢失。TCP使用拥塞窗口协议来实现拥塞控制。简单来说,发送方会在发送数据时根据网络的拥塞程度调整发送速率。当网络出现拥塞时,TCP会降低拥塞窗口的大小,从而减少数据包的发送速率,以避免网络拥塞和数据包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