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2.1课程定位与教学实施方案总体框架
2.1.1课程的定位
2.1.2教学实施方案的总体框架
一是课程内容体系结构与传授。如何合理地构建该课程内容体系结构,使之准确地反映课程教学的重点,体现课程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实用性和系统性;如何处理教学难点和重点,使学生能真正地理解所传授的知识点。二是旅游行业管理信息系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如何建立系统化的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实际操作能力训练体系,使学生可以获得旅游行业管理信息系统实际应用能力的训练。针对上述两个问题,本方案从课程的基本描述和整体安排,旅游行业管理信息系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方法等方面,阐释了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实施方案的主体内容。
(1)基本描述和整体安排。本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必修课或大类课程,先修课程包括饭店管理、旅游社管理以及旅游目的地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也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数据库基础等计算机基础课程。基本学时安排64课时,其中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各32课时。实验教学可以单独开设。
(2)旅游行业管理信息系统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的方法。由于对该课程究竟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认识不清,加之没有合适的实践课程教材,目前,关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各高校该课程教学的薄弱环节。从课程定位可知,该课程实际应用能力包括旅游管理软件基本的操控能力,以及通过信息系统提升旅游信息化管理水平的能力,还要能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知识,提出合理的需求以指导信息技术系统开发的能力。因此,可以结合学校实际,编制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实践指导用书,根据上述能力培养目标,组织实践教学知识体系,提出实验课程要求,并安排一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2.2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
2.3重点和难点的解决思路
(1)选好教材;
(2)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
(3)推行“行业环境模拟化”的教学模式,在课程实践中,引进行业版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打造行业模拟环境,鼓励学生参与旅游企业信息管理方面的实习和实践,使学生深刻认识和理解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运营。
2.4实践教学环节与考核
旅游文化课程必须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才能确保课程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如近几年持续的生态旅游热,支撑其发展的文化基础(生态文化),仍处于零散状态,急待研究、整理并充实到课程内容中。旅游文化课程内容没有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及时吸收新的内容,课程内容仍以传统的、历史的文化为主体,对现代旅游有关的其他文化没有或很少涉及。可以说,目前的旅游文化课程内容,仅是中国旅游文化的一部分,课程内容严重缺失,很不健全。
一、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结构框架和程序。近年来我院在进行《文化旅游学》课程教学改革时,主要尝试以下几种教学方式创新:
1.问题启发式
讨论式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有计划、有准备地组织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结合教学材料通过思考、探讨、交流(分析与争辩)来解决问题,从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讨论式常见的方式有同桌讨论、前后(4人)讨论、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或派代表发言)等多种方式,既可以单一使用,也可以多种方式并用。更可以和其他教学方式交叉使用,例如讨论式可以是探究式教学或问题(课题)式教学中的一个环节。Www.133229.cOM
在讨论式教学中,教学材料应是广义的,它包括教材、资料、图表、录像、课件、采访、野外观察中获得的信息。在讨论中师生共同依据系列问题,为解决问题而研究有关信息,在研究、思考与交流中又会受到启发,提出新问题,或将问题引向深入或师生共同得出某种结论、解决某个问题的最佳方案或重要规律。讨论式教学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有行动的勇气,才有真知之收获,才有创造之可能。
2.案例讨论式
3.参与式
二、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估
这门专业选修课,从开设之日起,一直以新的教育理念,采用最新的教学手段,力争以直观的方式解读中国旅游文化。教学内容既规范又新颖,信息量大且富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学术价值。教学方法灵活,且极具启发性和互动性;能以散而不乱技法,娴熟、轻巧地驾驭着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制作精美的课件,文字、图像、声音、动态和谐、统一,能使抽象的旅游文化现象,演绎得直观、生动;条分缕析的图标设计,使纷繁的旅游文化现象变得简约而条理分明;重视文化内涵的挖掘,注重学生专业素养的提高;已经摆脱了传统的一个老师满堂灌的做法,比较注重吸收学术界的新成果和新资料;形象而深刻的语言艺术追求,激发学生在美的陶冶中产生对知识的渴求,从而能主动的学习。
参考文献
经过调查了解,笔者认为目前研究生的心理焦虑主要表现为学术焦虑和就业焦虑。在研究生学业的不同阶段,其心理焦虑的侧重也有所不同。
一、学术焦虑
学术焦虑是指研究生在从事学术研究活动时产生的困惑、厌烦、不安、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在入学和毕业阶段,不少研究生容易产生学术焦虑。
在入学阶段,研究生的学术焦虑主要表现为对自己将要从事学术研究的目标、过程、方法等不甚了解,对研究过程的茫然无措。很多研究生虽然在本科阶段已经参与过一些学术研究活动,但仅限于普通的调查和资料分析,主要目的是为了完成毕业论文或者毕业设计。而研究生阶段对学生的学术要求必然会有较大的提高。笔者召开研究生期中教学检查座谈会时发现,不少学生对自己的科研方向和科研途径感到很迷茫,不知道该如何读书,读哪些书,如何研究,如何写作。他们常常感到心理压力大,觉得自己目前硕士阶段的学习并未达到预想的效果。
在毕业阶段,研究生的学术焦虑主要表现为对学位论文写作的厌烦和恐惧。学位论文是衡量研究生学术水平最重要的成果,学生本该极为认真地对待,但实际上很多学生忙于在外地实习、赴各地参加招聘,很难静下心来完善自己的学位论文,往往在导师的多次催促之下才匆忙交稿。之后又对论文盲审忧心忡忡,对论文答辩忐忑不安。2011年南京某高校就有一位女研究生因为导师对学位论文提出严格修改要求不能按时答辩而跳楼自杀。
对于上述种种情况,如果我们不能及时给予引导,研究生会对学术研究失去兴趣和信心,还会引发各种学术不端行为。
(一)入学之初注重学术引导
(二)学期之中加强学术指导
(三)毕业之时善于学术疏导
二、就业焦虑
(一)改革“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模式
(二)加强职业设计规划与就业指导服务
另外,各级就业指导部门应认真负责研究生的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及时联系用人单位了解用人需求,通过张贴公告、就业网站、手机短信等各类招聘信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就业资源。同时设立就业咨询热线,为研究生及时解答在择业、就业中遇到的种种困惑,热心提出建议供其参考,对于其产生的就业心理问题要耐心疏导,在政策、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尽量为其提供方便。
(三)积极发挥导师的作用
不可否认,有些研究生在选择导师时主要看重其学术声望,也有些研究生选择名导师是为了给自己今后就业带来“便利”。笔者认为导师不仅要指导研究生完成学业过程,也要在平时的交流中对其就业观提出自己的意见。导师应当主动关心研究生的就业状况,督促学生通过不断努力提高自身实力,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就业活动中。对其遇到的就业困难提出合理建议,及时缓解他们的就业焦虑。如果研究生遇到各种挫折,导师还要鼓励学生不要轻言失败,应反思改进自身存在的不足,力争尽早达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要求。
事实表明,研究生这一群体相对于本科生而言心理焦虑的程度明显增大。学校管理部门和导师要认真分析当前研究生产生心理焦虑的原因,充分认识心理焦虑对其学习、生活和就业产生的负面影响甚至危害,通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及时沟通交流,使研究生能正确认识自我,不断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努力走出心理困境,从而以积极、饱满的精神状态完成研究生阶段的各项任务。
参考文献:
【摘要】本项目主要从新时期下可能诱发大学生出现心理疾病的原因出发,讨论预防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中医学方法。“意疗”理论辩证地看待人的七情五志,并将中华医学经典中载入的“情志相胜”、“开导解惑”、“移情变气”等中医学方法进行梳理,对于预防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疾病预防作用有一定的可行性与研究价值。
【关键词】意疗;情志相胜;开导解惑;移情变气
1.研究背景
据教育部门统计,有30%左右的大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更加突出,焦虑、烦躁、自卑、封闭,甚至自杀现象发生的比率不断上升。当前大学生容易因环境变化引发适应障碍;因人际关系紧张导致的焦虑抑郁;或是学习生活压力导致焦虑情绪以及求职择业压力而导致迷茫焦虑,这些都是大学生们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而大部分有一定心理问题的学生介于健康状态与疾病状态之间,这种虽无较大损害但愉小于痛苦感,“很累”、“没劲”、“不高兴”常伴口中的情况比较常见,即所谓的心理亚健康状态,可通过自我调整或心理医生来改善心理状态。
2.研究必要性
中医学“意疗”理论中,采用治疗者与被治疗者间的相互反应与关系,通过人的七情五志来改善心理、情绪、认知与行为有关的问题。古籍经典里早有记载成功的案例,但目前理论整理较少。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大学生很少会认识到自己心理有问题而日渐严重进而产生心理疾病,既不自我调整也不看心理医生,这时候中医学“意疗”理论应用于预防大学生心理疾病,不会给大学生一种“我心理有病”的压力感,而是以一种春风化雨般的方法改善大学生心理状态,从而及时预防其心理产生疾病。因此,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本文基于中医学理论——“意疗”,在浅析其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预防的同时,也希望将我国国粹中医学“意疗”理论推广化,惠及更多的人。
3.大学生出现心理疾病的诱因
3.1外界环境的影响
当前大学生处在多姿多彩的社会中,有丰富的娱乐场所和玩乐方式,外界的刺激让许多大学生沉溺于过度的放纵和享乐,迷失了自我,对心理健康影响较大。
3.2个人因素的影响
3.3人际关系的影响
有的大学生在刚进入大学校园后,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和同学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学校中感到孤独,逐渐变得内向起来,出现了一些心理上的问题。
3.4就业竞争的影响
大学生也面临着就业的压力,激烈的竞争让许多大学生对毕业后的生活产生一定的恐惧心理。在家庭、情感等方面,也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着影响。
4.中医学“意疗”理论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预防研究
当前大学生容易因环境变化引发适应障碍,因人际关系紧张导致的焦虑抑郁,或是学习生活压力导致焦虑情绪以及求职择业压力而导致迷茫焦虑等心理问题。心以知觉功能统领性情,实现性情。中医学“意疗”理论通过研究人的七情五志来改善心理、情绪等,对于大学生预防心理疾病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归纳整理出了中医学经典古籍中的“意疗”方法,并针对一些影响产生大学生心理健康疾病的诱因做出了“情志相胜”、“开导解惑”、“移情变气”针对性的预防方法。
4.1情志相胜法
“情志相胜”理论出自《内经》,是古代中医学中最典型的心理疗法,具有鲜明中医特色,根据五行相克理论而产生的不同情志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以情胜情来预防大学生心理疾病。此外,明代医家张景岳指出:“凡五气之郁,则诸病皆有,此因病而郁也;至若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所以说,欲解大学生心里之郁,则协情志之调。如今激烈的就业竞争让许多大学生对毕业后的生活产生的恐惧心理,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喜伤心,恐胜喜”以及“恐伤肾,思胜恐”的说法,平时大学生应该多思考人生的具体方向,多做准备,做到知行合一,保持一颗知足常乐的平和心态,“中和”状态即为一种心理健康状态。那么面对竞争压力带来的恐惧时,可根据目的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以超越障碍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及时预防大学生因压力太大而产生的心理健康疾病。
4.2开导解惑法
清代名医吴鞠通说“吾谓凡治内伤者,必先祝由,婉言以开导之,重言以振惊之,危言以惊惧之,必使之心悦诚服,而后凑效如神”。对于个人内部的个性缺陷而孤僻忧郁的大学生而言,大多是时候说理开导、同情安慰可以改变其心理环境。由于大学生同老师同学、亲朋好友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关系层面上进行考虑筹划就很重要,询问健康咨询者个人想法的同时,要保持把重点放到他们的关系上。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开导者要委婉指出性格孤僻对其身心发展的不良影响,然后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找到咨询者负面情感中积极的一面,向他展现出爱与友善的表现[6],寻找从孤僻中走出来的突破点,同时也说明想要把孤僻的性格改变确实得要自己下决心养成良好的心态,此法对于预防由人际关系紧张而诱导的心理疾病同样适用。
4.3移情变气法
《素问.移情变气论》言:“古之治病,惟其移情变气,可祝由而已”。古代为了预防心理健康等疾病,只要对病人移易精神和改变气的运行即可。放在当代,对于外界的刺激而日渐消沉的大学生,可运用各种方法转移和分散外界诱惑对其的吸引力,一定程度上做到移情变气。大学生通过派遣情思,改变心志,特别是通过运动,不仅可以增强大学生生命的活力,而且能改善不良情绪,使人精神愉快,把诱发人心理疾病的不良情绪的能量发散出去,预防大学生心理健康疾病。此外运动移情法对于一些大学生因情感问题而可能诱发出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有预防作用。
5.总结与展望
中医学“意疗”方法作为一种将理论推广化的尝试,有利于拓宽心理学方法预防大学生心理健康疾病的渠道。“意疗”将该理论中的“情志相胜”、“开导解惑”、“移情变气”法等应用于预防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疾病,辩证地看待人的七情五志,在心理学本土化的浪潮下,有一定的可行性与研究价值。当然,“意疗”方法目前缺乏一定的实践研究,这也是今后需要不断探索的,也相信不久的将来中醫学“意疗”方法必将实践化,预防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疾病,并且造福越来越多的人民。
中医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中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研究论文
摘要:自从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委出台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以来,长春中医药大学结合中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际情况,对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最后总结出43323的中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
关键词:中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成长为临床医生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学会临床做事的方式方法、建立科学的临床思维逻辑、训练扎实的临床技能的重要阶段,在其整个临床职业生涯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1]
一、搭建四位一体平台
1.构建校院培训基地学生“四位一体”的高效协同管理模式
2.制定院校基础教育基地与住培培训基地接轨管理制度
二、严控三个教学环节
三、打造三支精英团队
三即三支队伍。组建管理团队、考评团队、标准化的导师培养团队。
1.四向管理均衡分工,科学建设管理队伍
2.成立专业的培训考评小组
3.组建标准化导师培养团队
四、搭建两个实践平台
二即两个实践平台。借助国家级临床大赛平台和社区义诊平台。国家级的临床技能大赛和社区义诊是检验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结合及心理素质的有效方法。因此我院特别重视这两个实践平台的建设情况。在国家级大赛前,学院会组织由本、硕、博组成的团队进行比赛。增强了学生梯队培养。同时配备专业教师专职辅导学生大赛。同时,在社区平台建设上,每周都会由经验丰富的医生带队到社区义诊,现场问题现场解决,增加了对诊病、处方的交流沟通,切实地将教学课堂搬到了社区现场。同时,我们针对研究生开设第二课堂德育分制,确保了学生的有效参与性。
五、提升学生三个能力
三即三个能力培养。借助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二课堂活动体系平台、心理健康咨询平台提升研究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能力
1.成立研究生骨干学生组织,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
2.构建研究生第二课堂活动体系,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
1对死亡的心理学研究
目前,国内外关死亡的心理学研究主要分三个方向:一是从发展心理学角度,研究儿童死亡概念与认知的获得。二是从进化、社会学角度,验证以死亡焦虑与恐惧为核心的恐惧管理理论的研究。三是面对死亡时所产生的情绪反应,又包含对于濒死和哀伤心理的研究以及对死亡焦虑,死亡恐惧,死亡态度的研究;其四是对死亡的教育学研究,即生死教育、生命教育方向。
在万分数据平台,用“死亡态度”为关键词得到“年度命中率”图示的“死亡态度研究趋势”是直线上升的,2006年每百万期刊论文中“死亡态度”命中1.83篇论文,而2011年这个数据变成了3.85篇。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媒体技术发达,资讯传播越来越便捷迅速,各类意外事故的传播速度也越来越快,影响范围越来越广,使得人们更多地面对“死亡”话题。因此,对死亡态度的研究也不断增加。其中最多的就是针对大学生及青少年群体的研究。
2对死亡态度的研究
2.1死亡焦虑、死亡恐惧和死亡态度概念区分
有关死亡心理学研究中最常出现三个词是:死亡焦虑、死亡恐惧和死亡态度。现将三者分别加以介绍并试图区分。
死亡焦虑和死亡恐惧是早期研究中用于描述个体对死亡情绪最常使用的两个词。两者不同之处在于,焦虑是弥散的,而恐惧是有具体指向的。而死亡同时具有着确定与不确定性,因此面对死亡往往同时有具体的恐惧和模糊的焦虑,掺杂在一起。所以“死亡恐惧”与“死亡焦虑”两名词常替换使用。
早期研究都焦点都集中在对死亡的恐惧焦虑、逃避否认等负面维度,但后面的研究发现各种正向与负向的情绪与感受可能同时并存。张淑美(1996)综合许多有关死亡态度的研究,认为死亡态度包括:死亡焦虑、死亡恐惧、死亡否认与逃避、死亡威胁、死亡忧郁、死亡接受、死亡理解等。可见死亡态度内涵的复杂与多元性。
综上所述,死亡态度的内涵更广泛,包括了死亡焦虑与死亡恐惧。
2.2死亡态度的内涵
死亡态度的特定对象“死亡”使其内涵非常复杂,一般分为五个维度:(1)死亡焦虑、恐惧(对死亡有较强烈的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2)死亡逃避(对死亡逃避、否认);(3)自然接受(将死亡视为生命中自然存在的部份,既无恐惧也无特别欢迎);(4)趋近接受(将死亡视为通往快乐来生的通道);(5)逃避接受(将死亡视为今生痛苦的解脱之道)。
综上,死亡态度是多维度的,且有可能是同时存在的。适度的死亡焦虑是对死亡意识的觉察,没有死亡焦虑也可能是对死亡的否认,不是凭字面就判断负向与正向死亡态度的好坏。
3大学生死亡态度的研究
徐洁(2011)对北京四所高校1068名大学生的研究发现,大学生死亡态度方面,中性接受排序第一,分别高于死亡逃避、死亡恐惧、趋近接受和逃离接受。这与张东伟(2011)对河南1295名大学生的调查,还有陈四光(2009)对江西四所高校436名学生的研究结果一致。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死亡态度总体上是正向积极的。
除了以上国内近年来的研究结果,更多港台地区的研究表明,影响个人死亡态度的因素很多,包括年龄、性别、健康状态、教育程度、、家庭型态、居住地、性格特征、自我认同,及接触死亡的经验、家中谈论死亡的情形等各种个人背景因素与环境经验因素。
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自然死亡率很低,这可能使他们感觉死亡离自己还很遥远。但随着身心发展、社会灾难事件增多、接触死亡经验增多使得他们对于死亡的态度变得复杂。面对死亡的态度是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大学生的死亡态度,以及受哪些因素影响,有助于我们发现潜在的问题,提升大学生对死亡的认识和思考。同时为进一步在高校开展生命教育奠定理论基础,引导大学生建立健康积极的生命观。
[1]廖芳娟.台湾警察的死亡态度研究[D].南华大学生死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0.
[2]Wong,P.T.,Reker,G.T.,&Gesser,G.(1994).DeathAttitudeProfile-Revised:Amultidimensionalmeasureofattitudestowarddeath.InR.A.Neimeyer(ed):DeathAnxietyHandbook:Research,Instrumentation,andapplication.Washington:Taylor&Francis.
[4]陈四光,安献丽.436名大学生死亡态度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4).
一、概念界定
自我效能(Perceivedself-efficacyorsenseofself-efficacy)是社会认知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最先由Bandura,A.于1977年提出,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①。自我效能总是和特定的领域相联系,职业自我效能便是自我效能在职业领域的具体体现,即个体对自己能否胜任和职业有关的任务或活动所具有的信念②。职业自我效能是一个总称概念③,具体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与职业内容有关的自我效能,即个体对自身完成某一职业所规定的有关内容(如该职业所需教育,某种具体职业任务等)能力的信念;另一方面是有关职业行为过程的自我效能,即个体对自身完成有关职业行为过程(如职业决策、职业找寻等),实现行为目标能力的信念④。职业决策自我效能(careerdecision-makingself-efficacy)就属于后者,它是指决策者在进行职业决策过程中对自己完成各项任务所必需的能力的自我评估或信心。而职业决策(careerdecision-making),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来自乔普森(Jepson,D.)⑤,他认为职业决策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通过此过程,决策者组织有关自我和职业环境的信息,仔细考虑各种可供选择职业的前景,做出职业行为的公开承诺(publiccommitment)。
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研究的起源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研究起源于职业决策理论。决策理论最初起源于经济学领域,后应用于职业心理学领域,继而发展出了现在的职业决策理论。该理论的研究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内容:决策过程的研究、决策模式的研究以及影响决策因素的研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即属于影响因素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领域。有关影响因素的研究,Yun-ChengWei和O’Neil曾提出:职业决策过程受五大因素影响,分别是家庭因素,包括早期童年经历、父母亲的角色模型;社会因素,包括受教育的经历、同辈人的影响、大众媒体;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害怕失败、缺乏自信、缺乏决断能力、角色冲突;个人因素,包括自我期待、能力、兴趣、态度、成就动机;环境因素,包括机会、最小阻力的选择、地理位置、科技的变化等⑥。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在众多影响因素中,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对最终做出成功的职业决策期重要作用。
从20世纪80年代起,Hackett和Betz开始运用Bandura的自我效能理论来研究职业领域中的问题。1983年,Taylor和Betz正式提出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概念,并指出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包括五个部分:了解自己的能力、职业兴趣、与职业有关的需要和价值以及自我概念等的自我评价能力;获得职业信息的能力;将个人的属性与工作特点进行匹配的目标筛选能力;做出职业决策后,对决策实施的职业规划能力;解决或应付在职业决策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或障碍的能力等⑦。随后,他们编制了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careerdecision-makingself-efficacyscale,简称CDMSE),主要用于测量个人需要成功作出职业决策时的信念程度。指导他们研究的一个重要假设就是,影响职业决策的因素不仅包括职业决策技能的发展,而且还包括对具体的职业决策能力的信心,后者更为重要。他们的研究证实了理论假设,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阻碍了个体职业探索行为和职业决策技能的发展,使得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者无法做出有效的职业决策。1994年,他们对量表进行了修订。1996年,他们又编订了“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简式”(CDMSE-SF)。目前该量表已成为我国研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使用最为广泛的测量工具之一。
三、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研究进展
2001年,厦门大学的彭永新和华中师大的龙立荣参照Betz和Taylor“职业生涯决策自我效能量表”,依据对学生进行的访谈资料和学生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编制出“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该研究是抽取武汉地区14所大学30个专业1000名毕业年级的大学生作为研究样本,进行正式施测。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量表的项目特别良好;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均具有较强的辨别效度;作为整体判断使用较好。但是由于该测验的修订范围还不够大,还需要再扩大样本,以获得常模数据,这是今后尚需解决的问题⑧。
在此基础上,彭永新和龙立荣又进行了高中生专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的初步编制⑨。方法仍然是参照CDMSE量表,依据对高中生的访谈资料和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抽取湖北省8所中学高三年级的750名同学作为研究样本,进行正式施测。研究结论证实,该量表可以作为高中生选定大学专业出现困难时的诊断工具试用。但该测验编制仍存在相同的问题,即修订范围不够大,需要扩大样本。
除此以外,团体辅导、团体训练、团体咨询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关系研究也初露锋芒。河北师范大学的李斌(14)在他的硕士论文中研究了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对女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影响。该论文在需求评估的基础上进行实验研究,目的在于探索提高女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途径,协助女大学生克服职业发展上的心理障碍,为大学生的职业指导提供一套可行的实施方案。随后,王金良(15)在其论文中探讨了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团体训练对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影响。他采用文献分析等研究方法,从分析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较低的现状出发,从实证的角度系统探讨了团体训练对于提高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为我国高校就业指导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依据。此外,上海师大的曹丽丽(16)进行了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团体咨询研究。该文也以提高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为目的设计了一套团体咨询干预方案。结果表明,该方案具有良好效果。
四、研究趋势
而且,对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研究,可尝试采用更为先进的实验设计和统计方法,深入探明各因素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探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结构和特点,并据此进一步研究可采用哪些有效的改进方法。
随着心理科学和职业指导学科的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为完善的研究来填补该领域的空白,推动其更大的发展,从而为人们的职业选择提供更为实际和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1]狄敏,黄希庭,张志杰.试论职业自我效能感[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5)22-26.
[2]PatrickFFeehan,JosephAJohnston.Theself-directedsearchandcareerself-efficacy[J].JournalofCareerAssessment,1999,7(2)147-162.
[3]郭本禹,姜飞月.职业自我效能理论及其应用[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3,(5)130-137
[4]姜飞月.职业自我效能理论及其在大四学生职业选择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5]JepsonD.A.Thedevelopmentperspectiveonvocationalbehavior:Areviewoftheoryandresearch[A].BrownSD,LentRW.HandbookofCounselingPsychology[C].NewYork:JohnsWilley&Sons,1984.194-195
[6]Yun-ChengWeiFactorsinfluencingstudents’careerdecision-makinginselectingprogramsingraphiccommunication[J].NewYorkUniversity,1994
[7]GatiI,KrauszM.Ataxonomyofdifficultiesincareerdecision-making[J].JournalofCounselingPsychology,1996,43(4)510-511
[8]彭永新,龙立荣.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测评的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1,(2)38-43
[9]彭永新,龙立荣.高中生专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3)175-177
[10]李莉,马剑虹.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及其归因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3,(4)3-6
[11]徐爱华.目标定向、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与大学生职业选择行为关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2]吴韬.高校临近毕业学生择业焦虑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结核性脑膜炎(以下简称结脑)是由结核菌侵入蛛网膜下腔而引起软脑膜,蛛网膜进而累及脑实质和脑血管的病变,是最严重的结核病。目前死亡率高为20%~30%[1]。通过综合治疗,全面而系统的护理,治愈率已提高到93%[2]。其病情凶险,病程长、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因此早期诊断、及时治疗,精心护理极为重要。我科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结脑10例,均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怎么写论文。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2治疗住院后根据不同情况予抗结核药物异烟肼、链霉素、利福平、吡嗪酰胺等选用4~5种联合正规方案治疗,同时予激素、脱水、对症、支持及营养等治疗,治愈好转。
2护理重点
2.2饮食指导患者由于颅压高致频繁呕吐,抗结核药物对胃肠道刺激降低食欲,持续发热及大剂量
脱水剂应用导致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清醒患者鼓励其多饮水,少量多餐,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及高钙饮食,昏迷患者采用鼻饲流质饮食,合并胃出血及病情危重者增加胃肠外营养。
2.3用药观察
2.3.1应用脱水剂的观察与护理结核性脑膜炎常用的脱水剂为高渗脱水剂和利尿剂,所以,首先要保持静脉通道的通畅,准确记录24h出入量。目前,常用的脱水剂为20%甘露醇,其对血管刺激性非常大,护士应保护好患者血管,如发生渗液、漏液,可立即用50%硫酸镁溶液湿敷,减少对皮肤黏膜的刺激怎么写论文。
2.3.2使用激素的观察与护理激素具有抗炎、抑制纤维组织增生、防止黏连、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渗出,可有效降低颅内压护理论文,防止脑水肿的发生。使用激素用量过大或减量不合适、计量不准确就容易造成反跳现象,因此要严格遵医嘱给药,并嘱患者不能随意增药、减药,如患者出现不适,应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2.3.3抗结核药物的观察与护理抗结核药物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关键,应遵循早期、联合、适量、全程、规律用药原则,否则,就可能造成耐药。此外,抗结核药物副反应大。因此,在服用抗结核药物期间,应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反应,如出现胃肠道的不适、肝肾功能异常,视力减退、听力障碍及变态反应等,应立即报告医生处理,必要时停药。另外,护士应指导患者正确用药,如利福平应空腹服用,可达到最佳疗效,同时也可减少其副反应。
2.4腰椎穿刺的护理进行腰椎穿刺术及鞘内注射是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常用的治疗和诊断方法。因具有一定的损伤性护理论文,患者往往会产生恐惧心理,因此应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耐心解释。术后协助患者去枕平卧4~6h。
2.5发热的护理本组27例患者中有12例患者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41.0℃。因此,应定期测量患者体温,出现体温升高,应立即报告医生,给予处理。对于出汗较多患者应协助其饮水,并加强房间通风,防止复发感染。应及时更换床单、衣服等,防止皮肤感染发生怎么写论文。
2.6高颅压的护理脱水疗法是治疗颅内高压的重要手段,常用20%的甘露醇静滴,应用时速度要快,确保200~500ml甘露醇在30min内滴完,否则影响脱水的效果。同时要注意观察有无低钾血症。
结核性脑膜炎周期长,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常常是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或诱因。因此,护士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生命体征的变化,保证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准确及时执行医嘱,做好基础护理。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预防和处理颅内高压。提高患者依从性,做好服药指导及健康教育。从而提高治疗效果,降低病死率。
精神分析学说是现代西方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一经问世不仅在心理学界引起强烈的反响,而且也一直影响着文学、哲学、伦理学、美学、社会学等领域。如此可见,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之巨大。尽管精神分析理论自身存在缺陷,受到人们的批评和质疑。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诞生近百年的精神分析学说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这不仅与弗洛伊德本人的声望有关,更重要的是弗洛伊德的后继者—新精神分析学派,并未把弗洛伊德和他的着作当作不可怀疑的偶像和一成不变的经典。他们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既有抛弃又有继承更有发展。其
中代表人物有沙利文,霍妮等。
一、精神分析学派人格理论简述
人格理论是精神分析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精神分析学派虽然抛弃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有些观点,但是在他们的人格理论中或多或少的看到了弗洛伊德的影子。所以要想深刻的挖掘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理论的蕴含的教育价值,必须拿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这把钥匙去打开精神分析人格理论的大门。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基于潜意识系统提出了本我概念,进而提出了自我和超我的体系。本我又称伊低,它如一大锅沸腾汹涌的兴奋,激荡不已。它完全是无意识的,非理性的,是快乐原则的出发点,是本能的储存器。在人格结构中,本我是最原始、最隐秘、最模糊的部分。自我是理性的,服从现实原则,“自我是人格结构中的‘行政机构’,是本我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中间环节。自我遵循现实原则,作用是调节本我与外部环境的冲突,对本我的非理性冲动进行控制和压抑,在理性现实的前提下尽量满足本我的欲望”。[2]超我是潜意识中最高的监督和惩罚部分,它主要根据至善原则活动。所谓超我,也就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它主要是习俗教育的产物。超我的主要职责,就是在于指导自我,去限制伊低的冲动。
(二)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理论
1.沙利文的人格理论
沙利文把人格的发展分为六个阶段并认为每个阶段都存在动力过程、人格化过程、和认知过程三个发展过程。
沙利文认为人格乃是一个人在人际关系的交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日趋完善相对持久的模式,人格从来不能够离开人生存在于其中的复杂人际关系,他特别强调人际关系在人格形成中的重要性。在这种模式中有两个基本的倾向。一是对满足的追求,一是对安全的追求。沙利文把这两种基本的倾向看作是人格发展的动力。
沙利文用人格化来表示人的社会化和人格的形式,人格化是个体对他们自己或他人的需要满足和焦虑中产生的情感、态度和概念的综合印象。人格化也分为两种,一种是自己的人格化,一种是他人的人格化。“在儿童人格化过程中影响最大的是焦虑,主要来自于婴儿期的无助情境。假如没有受到很好的养育,婴儿就会焦虑,过多的焦虑会导致儿童企图回避社会情境产生坏妈妈的人格化,反之会产生好妈妈的人格化”。[3]
沙利文把人类的所有经验都概括为三种模式,第一种是未分化模式,这种经验是混乱的、无组织的、模糊的。婴儿的经验就属于这一种。第二是叫前逻辑模式,这是儿童所具有的一种主要模式。第三种是综合反应模式。这三种模式就是沙利文所指的认知过程。
2.霍妮的人格理论
霍妮对弗洛伊德学说的最大改造是在精神分析中引入了社会文化因素。认为环境是形成人格和导致神经症的根本原因。她也强调冲突和心理问题是由环境影响的,她认为由于个人的心理和性格倾向是由个体所处的环境和文化造成的。她也很认同早期经验对一个人的影响。
霍妮人格理论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基本焦虑,她认为一个真正得到父母的关怀和肯定的孩子就有安全感,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有充分的弹性应付和适应外在的变化。如果家庭环境不和谐,父母对待儿童不公平,或是由于父母本人的身心不健康,都会使儿童的情绪受到压抑、形成基本焦虑,结果导致病态人格。
二、新精神分析学派人格理论的特点
(一)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人格理论强调性本能,新派则强调社会环境和文化因素。由此则在几个方面产生了不同,首先是人格动力方面,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是人格的形成的动力因素。沙利文则认为人类行为的发展受满足欲和安全欲两大动力驱使。霍妮说:“人不仅被快乐原则控制,而且也被安全与满足引导。”其次是神经症的归因,弗洛伊德认为是自我,本我,超我之间的冲突。而霍妮认为是个人和其所处环境之间冲突的结果。
(二)弗洛伊德主张性恶论,他所谓潜意识或本我充满不可告人的欲望。新派则倾向性善论,相信人具有向上发展的自尊心,有能力克服罪恶欲望,有能力向前发展。霍妮说:“我个人认为,人不仅期望而且有能力发展自己的潜能,成为高尚的人类。”[4]
(三)新派反对把人格分裂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新派认为人格是统一的整体,是在后天的生活实践中,在与人的交往中逐渐形成的。人的人格不是一成不变的。
(四)新精神分析强调主体性和主观性。弗洛伊德把人的行为看作是由本能欲望决定的。相对于弗洛伊德的这种本能论,新精神分析理论家们则认为“未来目标对人的拉力更强于先天本能对个人的推动作用,目标的产生基于个人为满足自身需要而发挥的主观作用,从而更强调个人在人格形成中的主体作用”。[5]
三、精神分析学派人格理论对我国儿童教育的启示
(一)重视早期经验的重要性
(二)建立儿童健康的心理防御机制防御机制的概念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他认为防御机制是自我应付本我的驱动﹑超我的压力和外在现实的要求的心理措施和防御手段,以解除心理紧张,求得内心平衡。”[7]此理论后经过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的扩充,变得更完善,安娜认为当内在和外在的刺激引起情绪冲动时,防御机制有摆脱不快和焦虑,控制过多的冲动,行为,情感和本能欲望的作用。因此,要帮助儿童建立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这其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是儿童最先接受到教育影响的地方。家庭氛围和父母教养方式的不同,儿童也会形成不同的人格特点。在和谐的家庭氛围以及通情达理父母的教养下,儿童很少动用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相反,经常运用惩罚,限制的方法的父母培养出来的孩子则多采用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
(三)增强儿童的自信心和给予儿童高品质的爱
【论文关键词】冠心病;心理特点;护理
2007年1月一2009年1月期间,我们对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加以分析,积极采取疏导措施,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83例患者均经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肌酶谱等检查确诊,符合WHO缺血性心脏病诊断标准。其中男49例,女34例,年龄42~8O岁,平均年龄58.4岁,病程1h一20年。心绞痛71例,心肌梗塞9例,心力衰竭3例。文化程度:大学23例,中学4O例,小学14例,文盲6例。职业:干部21例,工人33例,农民29例。
1.2方法患者入院后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和艾森克个性问卷评价分析患者的心理特点。
2心理特点
2.1紧张恐惧部分患者进入医院就会产生不同程度地恐惧,加上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突发的胸痛、胸闷、濒死感等,进一步增加了患者的恐惧心理。病情严重者需要给予吸氧、输液、监护等治疗措施,常使患者处于紧张状态。
2.2抑郁焦虑冠心病对患者是一个很强的心理刺激,尤其是再发性心肌梗死、反复心衰发作、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常担心自己是否会突然死亡,同时因病情反复发作,药物疗效差,病友病情恶化而失去治疗信心,产生抑郁、悲观的情绪。
2.4否认心理部分患者不承认、不能接受自己患病或病情加重,对疾病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不能相信,坚信自己身体素质很好,甚至拒绝治疗。
3心理护理
3.1建立良好护患关系责任护士要主动与患者交流、沟通,态度和蔼,语气委婉,耐心地倾听患者的诉说,了解患者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取得患者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指导患者合理休息、饮食、运动,介绍病室环境等,让患者感觉到自己被重视,消除患者紧张恐惧等心理。
3.2健康教育通过在病室内针对性地讲解或者利用多媒体、录像、板报等形式对患者进行介绍冠心病的病因、病理、发作诱因、治疗和预后等知识,让患者明白冠心病是可以治疗的,只要积极配合治疗,预后较好,消除患者对疾病的担心、疑虑和不配合治疗的心理,树立治疗的信心;同时让患者明白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负面情绪对疾病的预后影响很大,从而在思想上给予高度重视,并落实到行动中,消除其盲目乐观的心理状态。
3.3舒缓情绪疗法①放松疗法:鼓励患者看喜欢的电影、电视剧、书籍,听喜欢的相声、小品、音乐等方法,可以达到怡养心情,放松的目的;尤其是音乐疗法,对恢复期患者缓解心绞痛的效果显著。②疏泄疗法:教会患者学会疏泄,当焦虑、愤怒时,找知心的人倾诉、宣泄使心情变得平静安定,达到心身平衡。③移情疗法:指导患者学习或培养情趣,当心情抑郁或焦虑时,可以将患者的注意力逐渐转移到感兴趣方面,以抑制原来的心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