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在采用用例模型捕获需求时,需要执行如下(ABCD)操作
A、描述非功能需求
B、用例建模
C、识别用例
D、识别参与者
4.在识别用例时,以下(ABC)问题可以帮助识别用例
A、当系统状态发生故障时,是否需要通知参与者
B、系统是否存在外部事件,如果存在,是哪个能参与者通知系统这些个部事件
C、参与者希望系统为他提供什么样的功能
D、系统运行环境是什么
5.在用例图中,可以用(D)来表示整个软件系统或其中一些子系统的边界,也可以用它表示软件系统的不同发布版本的功能范围
A、执行者
B、关联关系
C、用例
D、边界框
6.(B)作为完成用例任务的责任承担者,协调、控制其他类共同完成用例规定的功能或行为
A、数据对象
B、控制类
C、实体类
D、边界类
7.基于用例图的需求捕获的第一步就是确定系统的参与者,在寻找系统参与者时,可以根据以下(ABCD)等问题来确定
A、系统同环境如何进行交互
B、由谁安装系统
C、系统为哪些对象提供信息、服务
D、系统的使用者是谁
8.如果用例B是用例A的某项子功能,并且建模者确切地知道在A所对应的动作序列中何时将调用B,则称(A)
A、用例A扩展用例B
B、用例A继承用例B
C、用例A包括用例B
D、用例A实现用例B
9.如果用例A与用例B相似,但A的动作序列是通过改写B的部分或者扩展B的动作而获得的,则称(B)
A、用例A实现用例B
C、用例A扩展用例B
D、用例A包括用例B
10.如果用例A与用例B相似,但A的功能较B多,A的动作序列是通过在B的动作序列中的某些执行点上插入附加的动作序列而构成的,则称(C)
B、用例A包含用例B
C、用例A继承用例B
11.在UML中,(A)表示使用软件系统的功能,与软件系统交换信息的外部实体
B、类
D、用例图
12.在用例图中,执行者之间的关系只有(B)一种
A、包含
D、实现
【静态图】
1.对于类,其属性的可见性表示对类的外部世界的可见性,它有以下(ABCD)选项
A、公开(public)
B、包内公开(package)
C、保护(protected)
D、私有(private)
2.在UML中,以下(ABCD)是可以应用于包的构造型
A、框架{《Framework》}
B、虚包{《Facade》}
C、子系统{《Subsystem》}
D、系统{《system》}
3.两个类之间的关联表示他们之间存在一种不适于继承的逻辑关系。在关联关系的表示图元的两端,可以表示参与关联的(ABCD)特性。
A、约束
B、可见性
C、角色名
D、多重性
4.用例之间的关系主要有(ABC)
D、聚合
5.在构件中图中,(D)用于显示构件之间的关联关系。
A、节点
B、包
C、构件
D、依赖关系
6.(D)用于描述相互合作的对象间的交互关系的链接关系。
A、类图
B、通信图
C、用例图
D、协作图
7.(D)是一种不包含操作的实现部分的特殊类。
A、概念类
B、分析类
C、实现类
D、接口
8.在类图中,(C)说明允许候选值范围,如集合可以设定的大小。可以说明可能用于关联端、组成类中的部分、消息迭代次数和其他目的。
A、角色
B、多重性
C、注释
D、监护条件
9.泛化使得(A)操作成为可能,即操作的实现是由它们所使用的对象的类,而不是由调用确定的。
A、多态
B、多重
C、传参
D、传值
10.将下图中的接口映射为Java代码,具有(D)形式。
A、privateinterfaceService{
……}
B、protectinterfaceService{
….}
C、voidinterfaceService{
…..}
D、publicinterfaceService{
11.(A)关系是类元的一般描述和具体描述之间的关系,具体描述建立在一般描述的基础之上,并对其进行了扩展,具体描述与一般描述完全一致所有特性、成员和关系,并且包含补充的信息,它用从子指向父的箭头表示,指向父的是一个空三角形。
A、泛化
C、组成
D、聚集
A、交互图
B、协作图
C、对象图D状态图
13.(A)是用来反映代码的物理结构。
A、构件图
B、用例图
C、类图
D、状态机
14.类元之间的(A)将一个对象的两个版本以连续一方式连接起来,它表示一个对象的值、状态和位置的转换,可以将类元角色在一次相互作用中连接起来。
A、流
B、依赖
C、泛化
D、关联
15.(D)是对象与其外界相互关联的唯一途径。
A、函数调用
B、接口
C、状态转换
D、消息传递
16.以下对部署图说法正确的有(BCD)
A、部署图有主要建模元素是构件
B、使用部署图可以显示运行时系统的结构,同时还传达构成应用程序的硬件和软件的配置的部署方式
C、从部署图中,可以了解到软件与硬件之间物理关系及处理节点的组件分布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