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一种发病急、传染性强、病死率高的烈性传染病。《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鼠疫列为甲类传染病。
鼠疫的主要传染源和传播途径是什么?
感染鼠疫菌的鼠类(包括旱獭)、野兔、狐狸、狼、狗、猫、黄羊等动物,是鼠疫的主要动物传染源,也称疫源动物。鼠疫还可通过肺鼠疫患者传染给人。
鼠疫的主要传播途径包括:一是经跳蚤叮咬传播。跳蚤叮咬鼠疫患者或感染鼠疫的动物后,再叮咬人,可致人感染疫情。二是经直接接触传播。人们在捕猎、宰杀、处理感染鼠疫的动物时,鼠疫菌可通过人们皮肤上的伤口(包括非常细小的伤口)进入人体,致人感染。三是经飞沫传播。肺鼠疫患者或动物通过呼吸、咳嗽将鼠疫菌排入周围空气中,导致肺鼠疫传播。
什么是鼠疫防控的“三不三报”?
预防鼠疫必须做到“三不三报”。“三不”即不私自捕猎疫源动物、不剥食疫源动物、不私自携带疫源动物及产品出疫区。“三报”即报告病死鼠、报告疑似鼠疫患者、报告不明原因的高热患者和急死患者。
去鼠疫疫源地旅游要注意哪些?
(1)不捕猎疫源动物;
(2)不剥食、处理疫源动物;
(3)不携带疫源动物及产品;
(4)不接触病、死鼠类(包括旱獭)、野兔、狐狸、狼、狗、猫等动物;
(5)不在鼠疫疫源地的鼠类(包括旱獭)、野兔等动物洞穴边休憩,或挖刨动物洞穴。
如果在鼠疫疫源地被跳蚤叮咬了怎么办?
在鼠疫疫源地被跳蚤叮咬,不用恐慌,注意观察。如在1-2天后出现叮咬部位的所属淋巴结肿大(以腹股沟、腋下、颈部等为多见)、疼痛,以及发热等症状,要怀疑可能感染了鼠疫,及时到附近的医院就诊。
感染鼠疫后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哪些?
鼠疫的临床分型主要有腺鼠疫、肺鼠疫、败血型鼠疫、皮肤型鼠疫、肠鼠疫、眼鼠疫、脑膜炎型鼠疫、扁桃体鼠疫,其中腺鼠疫在临床上最常见,其次是肺鼠疫和败血型鼠疫。
鼠疫潜伏期较短,一般在1-6天之间,多为2-3天,个别病例可达8-9天。各型鼠疫患者的一般症状表现为发病急剧,高热、寒战、体温突然上升至39-41℃,呈稽留热。剧烈头痛,有时出现中枢性呕吐、呼吸促迫,心动过速,血压下降。重症病人早期即可出现血压下降、意识不清、谵语等。
鼠疫是否有有效的治疗药物?
目前,鼠疫可应用链霉素治疗。为了达到更好的预后,临床上常常会联合其他类型抗生素,如喹诺酮、多西环素、b-内酰胺类或磺胺等。若不能使用链霉素治疗,临床上也可选用庆大霉素、氯霉素、四环素、多西环素、环丙沙星等。
鼠疫疫情是否可防可控?
鼠疫可防可控。通过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以及做好个人防护,尤其是减少暴露鼠疫感染的风险等,可有效防范感染鼠疫。
疫源地内的居民应该如何防护?
(1)居民要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日常生产生活中保持室内清洁整齐;粪堆、草堆及时清理出村,柴堆放置保持离地、离墙0.3米的距离;保持房屋周围200米内无杂草。彻底消除鼠、蚤孳生场所。
(2)居民应定期对生活环境周围进行灭鼠、灭蚤。必须是在灭鼠前先灭蚤,或者进行鼠蚤同灭。重点对室内、粪堆、草堆、宠物等范围实施灭蚤。
(3)有家养宠物的居民应实施猫要入笼,犬要拴养的管理方式。并定期对宠物及笼舍进行灭蚤处理。
(4)在疫源地内进行野外活动时居民需做好个人防护。佩戴防蚤手套,穿防蚤袜,并且不在野外坐卧。回家脱防蚤袜前应先喷洒灭蚤药物,防治蚤类攀附在防蚤袜上。
(5)居民发现不明原因死亡动物应及时向当地疾控机构报告,并在专业人员到达前看护现场,禁止非专业人员靠近,触碰,掩埋死亡动物。
(6)居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如有感染鼠疫的高危行为,如在疫源地接触不明原因死亡的动物、被蚤类叮咬等可能发生感染鼠疫的情况,可以进行预防性服药。
(7)居民应主动学习“三不三报”为主的鼠疫防控知识。“三不”即不私自捕猎和剥食疫源动物、不私自携带疫源动物及产品出疫区、不在疫源地野外坐卧。“三报”即报告病死鼠、报告疑似鼠疫患者、报告不明原因的高热患者和急死患者。
怀疑自己感染鼠疫去医疗机构,要注意什么?
(1)要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2)不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最好拨打120车去医疗机构就诊,并说明情况。
(3)出门要佩戴口罩。
(4)到达医院,要遵从医院安排,并主动报告自己可能存在的感染鼠疫高危行为,以及自己周围是否还有人出现发热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