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材料工程学校创业指导站建站汇报
上海市材料工程学校创建于1979年,为市属公办中等职业学校,现隶属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托管于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是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首批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特色示范学校、上海优质中职培育学校。学校连续多次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校园)、上海市平安示范单位,并获上海市依法治校示范校、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校、上海市家庭教育示范校、上海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现拥有中专、中高职贯通、中本贯通,三大类17专业及方向,在校生1302名,教职工151名,2个上海市职业教育开放实训中心,2个上海市现代学徒制试点,1个上海市双证融通项目,主持中高职贯通机电一体化专业市级专业教学标准开发、建设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市级高水平专业。
我校历年来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贯彻“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的教育理念,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根植“慧·竹”文化土壤,围绕“慧”生活(材料应用专业群:材料+环保+装饰)、“慧”制造(智能制造专业群:机电+工业机器人)、“慧”创联(数字云创专业群:数字媒体+电商营销),以普及学生创新创业观念,鼓励学生捕捉市场机遇为导向,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努力培养造就一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积极推动我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
现将通过工作机制、配置情况、创业教育、创业活动、创业孵化、工作展望等六个方面对我校创业工作和运行情况作出汇报:
我校创业指导站工作机制
我校创业指导站配置情况
我校自2016年加入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成立创新创业指导中心以来,在制度建设、人才培养、实践培育、特色打造等方面不断探索,在加强双创教育工作研究的同时,十分注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创业实践平台建设。
管理方面,我校创业指导站下设“一中心、三基地”,即“慧·智创客中心”、创业技能训练基地(材料实训室)、创业项目孵化实践基地(装饰实训室、校园电视台、数控实训室)、创业能力模拟实训基地(工程实践实训室),总建筑面积1500平米,前后投资1870
元,可以同时容纳15个创业项目入驻,2个项目正在孵化。我校创业指导站由学生工作部主管,创客中心由学工部副主任(分管双创工作)负责,各创业基地分别由教研组组长担任负责人,强化双创理念,落实岗位职责,明确责任意识。
我校创业指导站创业教育开展情况
在创业课程开发与建设方面,我校于2016年开发了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创业基础》、《创业实践指导》教材。并列入选修课程。将创业教育课程纳入教学主渠道。以大众化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为切入点,对创业教育课程进行系统开发、整合与优化,强化其对学生的影响面和渗透力。突破传统理论知识的编写模式,按照创业流程组织教材体系,构建基于知识、实训、实战、拓展、评估“五位一体”的多层次、立体化的创业教育课程教学体系。
于2017年完成《创新创业课程》软件开发,结合星光计划等大赛项目,将创业任务所需知识与技能运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利用模拟软件和创业沙盘等实训教具,强化体验式创业教育,增强课程的体验性和趣味性。
2018年,在学校现有的毕业生就业跟踪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根据调研情况,学校和软件公司共同协作,开发了创业跟踪模块。利用信息化的平台,不断更新和完善现有数据。完善就业和创业跟踪制度。做好就业跟踪服务工作,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
在实训实践课程方面,学校制定《上海市材料工程学校软技能指标考核体系》,强化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增设创业教育实践学分,形成参与创业文化活动的政策导向,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侧面的创业文化渗透,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针对全校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创业篇教育,强化学生双创意识,增加学生对企业运作模式的了解度,提升学生团队合作、资源配置等综合素养。
同时,结合各专业特色,开展“一专一品”的创业实践课程,如材料环测专业利用“轻工检测生产型联合实训中心”,在校内教师和校外导师带领下,对外开展技术服务,对内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同年建成企业培训岛,开展环境监测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2017年,“生产型联合实训中心‘定岗跟单’实践教学模式的创建与实施”获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我校多媒体工作室、装饰工作室在人才培养模式工作基础上,先后通过开设36课时、2学分的创业教育课程,职业生涯规划,写生活动等,达到学生创新理念培育,创业实践能力提升。
我校机电专业与未来伙伴机器人有限公司共建共享了能力源创新实训室,与上海迈腾电子有限公司合作建设了自动化生产线实训室和电子实训室,并共建企业培训岛,为机电专业师生提供了产学研支持和顶岗实习、企业实践的机会。此外,改专业还承担着《电工》等社会培训项目。
我校创业指导站创业活动
近年来,我校紧密联系徐汇区就业促进中心、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先后开展、参与了“筑梦生涯——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梦之星”、“就业创业与家庭影响”专题讲座、“shiningself,shiningdream”就业起航、“上海青年创业夏令营”等活动。积极协助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承办2021“新营销·创未来”全国校园新媒体营销创新大赛上海邀请赛中职赛道,6月25日,由党委书记金怡带队参加大赛启动仪式。
秉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创”的理念,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彩虹人生”大赛为风向标,广泛组织学生参与各级各类创新创业赛事。在有序组织开展校园“三节”的基础上,以“互联网+”及“挑战杯”两大创新创业比赛为契机,于2020年组织开展“慧之创”——材料“双创节”。本次大赛历时5个月,共有326名学生参与,组建75支队伍,15个项目进入校内决赛,其中不乏有创意、有技术、有突破的好项目。赛后更多学生参与其中,截止6月18日,大创网平台累计注册498人,908人次参与,报名254个项目,完成26个复赛项目线上资料上交。在近几年的“挑战杯——彩虹人生”、“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1个特等奖、2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1个银奖、1个铜奖、10个优胜奖以及优秀组织奖、优秀工作人员,并在全国比赛中获得1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同时,在全国文明风采、上海市挑战杯、徐汇区未来杯、徐汇区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大赛中,多次获得一、二、三等奖及优秀组织奖。
学校的创新创业典型案例得到《青年报》、《成才与就业》、《上海教育台》等多家媒体公开采访、报道。
五、我校创业指导站创业孵化情况
结合我校“一专一品”的创业实践课程设计理念,于2014年建成轻工检测生产型联合实训中心,同年起,陆续在博优测试、国齐检测、炯测环保建成企业培训岛,建成企业孵化基地。以“固体环保废弃物”为研究课题,成立了上海固废宝保温砂浆有限公司,由上海市材料开放实训中心做技术后盾,邀请到长期从事固体废弃物研究的上海高新技术专家陆文雄教授为顾问,上海建工集团材料分公司朱敏涛高工担任行业市场顾问。
我校多媒体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工作基础上,先后与“北京超星尔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千纸鹤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化合作协议,设立多媒体创业基地,设立经理室、项目部和市场部以及售后服务部,参与摄影摄像和后期影视剪辑工作。同时,对接市场需求,承接社会订单,制作各种相片、创意衬衫、茶杯、宠物摄影等产品。
六、我校创业指导站工作展望
我校将着力构建“全覆盖”、“有重点”、“分层次”的三层次创业教育体系,以“慧竹”文化为引领,紧扣时代主题和社会对人才的新需求,形成“慧之创”创新创业教育特色。将创新创业融入专业教学,深入挖掘校内外资源,通过社团、实践、大赛等各类活动,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创新规划:
(1)在课程教育方面,加快探索、开发创新创业校本课程2.0版,倡导知行合一学创业,创新性设置实践教学环节,探索创新创业学分制建设,切实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在实践活动方面,学校将在现有的活动基础上,按年级、专业开展创新创业菜单式活动模式,定期举行创新创业能力训练营,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体验、可参与、可实践的双创氛围,在活动中提升创业能力,形成“慧之创”品牌特色活动,并加强宣传报道,发挥辐射作用,扩大影响力。
(3)在平台建设方面,继续深化创业教育二课堂及学生创新类社团,以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为目标,以双创为抓手,整合软硬件、校内外资源,搭建多功能双创主题实践实训平台。
创业规划:
加强“校—企—社—生”四方联动,结合专业特色,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校—校”联动:加强加强与西南工程、奉贤中专、公用事业等兄弟学校的创业教育交流、资源共享;依托中本贯通、中高职贯通专业,与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建桥学院、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上海城建职业学院、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等高校一同加强学生双创教育可持续发展。
“校—企”联动:加强与32个校外实训基地,4个企业培训岛的联系,完善产教融合下的校企合作机制与就业创业服务体系,达到“学生创业见习”、“教师企业实践”、“校企创业项目孵化”三赢。
“校—社”联动:加强与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上海及及徐汇区就业促进中心、职教联盟、慈善教育培训中心等组织机构的紧密联系,为学生搭建活动平台,提供政策解读,更好地支持及服务学生创业。
创教规划:
(1)加强校内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全体教师双创教育意识,发动全体教师参与和实施双创教育。
(2)培养一批专兼结合的高素质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鼓励专业教师在完成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通过校本培训、外派进修、工学结合、研讨交流等多种途径进行自我提升。
(3)完成实践资源整合,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鼓励指导教师形成课题和论文。在课题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形成典型案例,并加大线上线下同步宣传。
我校现已将双创工作纳入校十四五规划及优质校建设目标中,定将举全校之力,促进创新创业工作有效开展,将我校双创工作推向一个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