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差异大全11篇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民族文化差异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Abstract:Underthebackgroundofeconomicalglobalization,astheresultofdiversityofnationalcultureandregionculture,tablewareenterprisesneedaneffectivemarketingstrategy.Someadvicesabouthowtoimplementculturalmarketstrategyfortablewareenterprisesweregiveninthisarticlethroughtheanalysisofnationalculturedifference.

Keywords:ceramicculture,nationalculturedifference,culturalmarketing

1引言

日用陶瓷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但蕴藏着历史、政治、经济的广阔背景,还包裹着科学、工艺和美学的内涵。作为日常生活用品和艺术品,其丰富多变的造型、五彩斑澜的釉色,反映了一国或一个地区人民的社会生活、世态人情和人们的审美价值、审美情趣与审美追求,既是一种工艺美术,也是一种民俗艺术、民俗文化。因此,将本土文化融入陶瓷的国际营销中,运用文化营销策略迎合当地顾客的喜好,从而获得优势竞争力是陶瓷企业成功销售的必要手段。

民族文化是指由历史延传下来的、现在仍起作用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文化,主要包括特定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生活方式、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等。它是特定的民族群体在其所处的特定历史条件和地域环境中形成的。

3文化营销策略的重要作用

3.1文化营销有助于陶瓷企业转变经营管理理念

当今国际陶瓷市场产品、文化需求日趋多元化、多层次,生产企业之间竞争日趋激烈,商品处于明显的“优存"、“劣汰"的买方市场,这就需要日用陶瓷企业转变经营管理观念,以适应全球市场竞争的需要。

3.2文化营销有助于陶瓷企业的产品实现差异化

生活水平的提高、艺术欣赏个性化促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追求新颖和创新。因此,陶瓷企业应根据不同顾客群体的特殊文化需求,生产出相应的个性化、差异化的陶瓷产品,为顾客提供独特的产品文化。

3.3文化营销有助于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现代的产品观念已突破了传统的产品观念,它不仅仅是一种有使用价值的有形物质,满足消费者物质上的需求,还是一种高附加值的无形产品,给予消费者心理和精神上的满足。文化营销正是适应了这种产品概念和消费趋势,使陶瓷产品有可能超越其物质意义而成为某种精神的象征,从精神方面充裕和丰富产品的价值。

3.4文化营销有助于满足不同消费者的情感需求

陶瓷产品本身包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陶瓷用品逐步由传统日用品向日常观赏品转变,其功能也逐渐从存储器具发展至精神文化制品。赋予陶瓷制品文化内涵,可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

3.5文化营销有助于构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是一种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力,日用陶瓷企业应该有意识地逐步构筑企业文化,并将其附加在产品之中,从而形成独具竞争力的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

4民族文化差异对文化营销的影响

各民族因历史发展的不同,产生了差异很大的民族文化,这些差异将导致不同民族对陶瓷文化的不同需求。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4.1各民族利益不同

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不同利益是跨文化冲突的根本原因。当附有中国文化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时,人们会对这种不同产品文化产生抵触行为,为保护本民族产品和文化,他们会团结一致,共同抵制外来产品和文化。

共2页:1

论文出处(作者):

4.2各民族个性不同

不同的民族文化抚育了不同的民族行为方式、生活态度。不同民族中的群体及成员有着特定的价值取向,遵循着特定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规范。

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文化差异给文化营销带来很大影响:

首先,文化差异影响了企业的生产营销组合。民族文化的差异使企业在多目标营销过程中无法兼顾各个市场的需求,而我国的陶瓷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资金不足的情况,使得企业无法扩大自己的生产销售规模,也就不能扩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

其次,文化差异成为进入目标市场的一个天然屏障。由于民族文化、民族个性的不同,导致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时会碰上巨大的阻力;

最后,文化差异使企业进入目标市场时陷入两种文化困惑。每个企业的发展都或多或少受本地文化的影响,在进行国际营销的过程中,目标市场与本地市场的文化会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企业的生产、管理、营销要充分考虑两地的不同文化,若两种文化无法兼顾,最终跨文化营销只能以失败告终。

5陶瓷企业进行本土化的文化营销策略

在国际市场营销过程中,陶瓷企业必须考虑目标市场的特殊文化,将它的文化融入产品中,以适应目标顾客的需求。

5.1对目标市场进行详细周密的市场调研

一方面,要求企业在进行市场调研时,必须全面认真地分析目标市场的消费者特有的文化因素、文化背景,以便将能充分体现其心愿和价值的文化因素融入到产品中。例如,德国消费者喜欢淡雅的颜色,喜欢小动物的造型;而法国消费者喜欢马的图案,马在法国意为着幸福;日本喜欢仙鹤乌龟图案,有延年益寿的意思。另一方面,要求企业注意目标市场忌讳的文化,避免将此类文化带入产品中,否则产品的营销之路必定不顺。例如销往日本的陶瓷产品中不能有“四"之类的含意,因为日本人对“四"忌讳,认为不吉利。

5.2品牌文化的本土化,不断提升企业品牌的国际知名度

在企业开展国际化营销中,将企业品牌文化做到深入人心、赢得目标市场的广大消费者认同是企业产品进入异文化市场的关键。因此,陶瓷企业在进入目标市场之后要竭力在品牌文化上大下功夫,在本企业品牌中加入目标市场的特殊文化,以满足不同文化消费者的情感需求。

品牌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内涵,是最需要本土化的内容。品牌知名度的提高不仅可以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提升陶瓷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声誉和竞争力,也能极大地带动陶瓷产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5.3全方位、多渠道的文化营销组合策略

我国日用陶瓷在其文化艺术表现形式上,一般只针对陶瓷产品的花色品种、款式进行设计,比如为满足西方人对陶瓷制品上图案的喜好,将中国传统的喜庆文化改为西方的个人英雄主义文化。然而,在文化营销中,不仅要求将目标市场的群体文化融入到陶瓷产品的开发、设计、制作工艺、艺术造型等各个方面,还应该将这种特定文化体现在企业的文化、品牌、营销渠道、产品服务等方面,全方位地将目标文化融入企业整体的价值链中,用多种营销组合将目标市场的文化体现在企业的各个方面,从而更好地满足目标顾客的情感需求。

5.4营销人员本土化的管理

陶瓷企业在国际营销过程中,应尽可能雇用当地人员。一方面减少语言沟通方面的障碍,顾客更易接受该产品;另一方面,他们更加熟悉本地的地理位置、交通要道、生活习惯、社会习俗、价值理念等,使企业产品更易融入本地文化之中。

(二)和谐与发展的关系

二、文化差异与民族和谐发展的逻辑证伪

汉英两个民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传统,英汉两种语言都是丰富而又发达的语言。英语、汉语都有很多极富民族文化语义的词语。然而,事物本身的属性是一致的,人门对某些事物及其现象的认识能力大同小异,因此,英汉对应词的民族文化语义有共性,其民族文化语义基本相同。例如,汉语中的“狼”和英语中的wolf具有基本相同的民族文化语义,两者均可表示“残忍凶暴”或“贪婪成性”。汉语说某人“狼心狗肺”,则是说他心肠狠毒,忘恩负义;说某人“有狼子野心”,则是指此人如狼一样,毫无良心。此外,汉语中有色狼之说法,英语也有类似说法。又如,“狐狸”和fox,有相同的民族文化意义,两者均表示“狡猾”、“多疑”。例如,英语的cunningasafox和汉语“像狐狸一样狡猾.,英语anoldfox和汉语老狐狸均有“老尖巨滑、诡计多端”的民族文化意义。

同样,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同一词语在构成比喻中具有相同的民族文化语义,如,英语的“stone-hearted”和汉语的“铁石心肠”英语的”meekasalamb“和汉语的“驯服得像羔羊”英语的“lightasafeather”和汉语的“轻如鸿毛”英语的“pureasthedrivensnow”和汉语的“洁白如雪”,英语的“sweetashoney”和汉语的“甜如蜜”等等。

二、民族文化语义部分相同

三、民族文化语义不同或截然相反

汉英语言中对应词在各自的文化中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语义,有些语义在不同的文化中大相径庭,差异很大,甚至截然相反。由于英、汉语言是使用这两种语言的社会成员的不同生活经验和风俗习惯的产物,而英、汉民族在认识、观察问题的角度和方法、方式上存在很大差异。中国与英国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差异很大,这就决定了英汉民族文化语义的差异性。除此,英、汉两民族的不同,以及各自所处的地理环境、政治制度等诸多因素的差异决定了英、汉语言中的对应词的民族文化语义差异。如:“西风”和westwind在汉英两种语言中有不同的民族文化语义。当西风吹起来的候,英国正是春天来临,万物复苏的季节,而中国,则正至深秋或隆冬。

再如,“龙”与dragon在汉英文化中有截然不同的民族文化语义。在汉语中,“龙,,象征吉祥、尊严、权力等,如,“龙凤呈祥”,“龙颜”,“望子成龙”等等。中国人甚至称自己为“龙的传人”,称“龙年”为大吉大利之年。然而,在英语中,dragon却是“神话中的一种妖怪,口吐火焰,全身长鳞,长有双翼,爪子和长尾”,象征邪恶、灾难、凶狠等。Adragonyear就是adisasteryear(灾年)。注意到了西方dragon的民族文化语义,在翻译亚洲“四小龙”时,就译成了fourtigers,因为英语的tiger有褒义的民族文化语义。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不能把自己文化中的某一意义套用到其它文化中。

一、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文化的经典性定义出自英国学者泰勒(E.B.Tylor,1871)。泰勒指出,所谓文化或者文明,即知识、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其它作为社会成员的人们能够获得的包括一切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合整体。萨莫伐尔扩大了“文化”概念的指涉范围。在《跨文化传播概论》中他提出:文化是一种积淀物,是知识、经验、信仰、价值观、处世态度、意指方式、社会阶层的结构、宗教、时问观念、空间观念、宇宙观以及物质财富的积淀。鉴于文化具有明显的综合性特点,而产品品牌的实效性决定了研究中西文化差异要侧重以下几个方面所涉及的语言中的文化信息问题,包括种种文化行为――具有特征的语言差异、民族心理行为和表层的消费好恶习惯,宗教习惯等。

1.语言差异。汉语是一种典型的表意语言,它的根本单位是字,一个字一个词能表达出很丰富的意境或情感。英语的最小单位是音节,音节记录的是发音,每个单词都是由一个或多个节所组成的,记录丰富的发音和强大的造字能力是英语的大优势。可见英语单词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它只是一个表符号。汉语是表意文字,汉语的最小单位是字,每个字都有在的意义,字与字组合成词,就能表达丰富的内容,这种巨大的意义组合能力正是汉语的独特优势。国际品牌的汉译,之所以大部分都有美好的联想意义,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由汉语的这种内在特点决定的。不少国际品牌其本身的英文名并没有深刻的含义,只是在译成汉语之后,由于汉语凝练意的独特优势,才具有了丰富而美好的联想意义,如奔驰(Benz)、宝马(BMW)等。

2.民族心理差异。民族心理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衍变过程中由民族文化积淀而成的心理特征,不同国家和民族有不同的心理特征,由此形成不同的价值观念。因此会产生不同的消费心理和对品牌名称的不同联想。

西方文化非常强调“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常常提倡个人的努力与贡献,高度重视自我的尊重,一向提倡征服大自然的信息,希望能够战胜大自然,认为个人权利和自由是社会中最重要的财产和思想。这个想法可谓与中国的“社会主义”(socialism)背道而驰,东方人对“家”的重视,与西方人对自身的宣扬相映成趣,两者在民族文化上有着莫大的影响。其中可在西方的商品命名中明显地反映出来,以人名作品牌名称的例子在西方的确随处可见。

3.消费习惯差异。出于结家、国的重视,中国人一直都有喜欢一些具有良好含义的字词,以盼望为自己带来好运气,比如含有快乐、成功、美丽、高雅、健康、活力等含义的词语。如字符“吉”(运气)、“乐”、“喜”(幸福、快乐)、“佳”(优秀、美好)、“宝”(珍贵)、“美”(美丽)、“雅”(优雅)、“益”(有益,好处)、“健”(健康)、“能”(能力、精力充沛)、“富”(丰富、富有)等等。西方国家的人们有着不同的消费习惯,他们更喜欢新颖,有特点、简洁、明快的产品品牌才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4.差异。宗教是某社群对所认知的主宰的崇拜和文化风俗,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宗教: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不同种族不同国家的人们通常有着不同的,相应的也有着不同的宗教禁忌。了解这些禁忌对商标翻译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因为人们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观念和行为。

二、中西品牌命名上的现实差异

由于中西文化差异甚大,尤其在语言文字使用方面,两地各自都存在着文化色彩。品牌名称亦是一种商业文化,品牌命名直接受着民族文化的影响。所以,在探讨品牌命名方法之前,要先分别看看中西品牌命名上的民族差异,从而再细分中国品牌英译及西方品牌汉译的做法。

1.东方品牌命名的民族特色:(1)品牌名称与大自然融合。中国人喜欢用“天”、“地”和“海”替其品牌命名,将商品与大自然融合,合符我国的传统特色。很多中国商品都能验证以上说法,其中例子有香港龟苓膏品牌“海天堂”饮品及国内电器产品“海尔”(Haier)等,这些都是用了“天”、“地”和“海”作商品名称的一部分,以表示出中国人对大自然的重视。(2)产品名称多象征吉祥。凡传统中国人都崇尚吉祥、如意。这观念在众多中国品牌中都轻易看到,例子有新顺福集团其下的“寿桃牌拉面”、健康食品集团“鸿福堂”(“寿桃”在中国社会中是用来祝寿,品牌的喻意是,在使用这些商品之后,就可以“寿比南山”及“鸿福齐天”,背后的意思完全迎合中国人的民族思想。不过在英译这些据有中国文化色彩的品牌时,很难把其中国思想放进外国文化)。

三、民族品牌字母化中的具体策略

1.注意字面意义上的差异。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会发现一些带有良好祝愿的中文词超一个很好的名称,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有时在西方却有不同步的意义。比如:“芳”通常用来形容美丽芬芳的花和漂亮优雅的姑娘。当它根据中国拼音翻译成英文时,在英国读者的心理,它不是美丽优雅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恐惧感油然而生。其英文意思如下:(1)长而锋利的牙齿,尤其是狼和狗。(2)注入毒药的蛇的牙齿。随之,很容易想象英国人在读了这个商标时,一只长而有锋利牙齿的狗或蛇代替了此口红,字面意义非常差。仙牌洗衣机英译名为“Narcissus”。水仙在汉语里象征着“冰清玉洁,正直高尚”,而其对应的英译名“Narcissus”在英语却有“自恋狂,极其自负狂傲的人”之意。上海著名内衣品牌“飞马”内衣,她的英译名“FLYINGHORSE”也不甚理想。“飞马”在汉语中给人的印象是腾飞、进取。而“FLYINGHORSE”在英语中却无法表达这个含义,不能在西方人心中激起类似的联想。再如。爱多VCD的品牌源于流行歌曲“每天爱你多一些”,但它的英译名“IDALL”却很容易让英语国家的人误认为“IDLE”(懒洋洋的),与“爱多”的原意相差十万八千里,容易使消费者怀疑爱多VCD的质量。

2.注意文字内涵差异。东西方不同的土地和文化使人们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如一种被命名为“蜜蜂”的香皂,制造商可能想要告诉消费者这是一块含有很多香料的香皂,这些香皂都是在蜜蜂的帮助下从几百万花中采集而成的。但是,这种内涵超出了英语国家认的理解范围,他们不喜欢这个名字,因为他们认为蜜蜂上可能有很多无形的细毛使他们感到不舒服。因此,很少有人愿意购买这种产品。

以上只是对品牌字母化的初步探索。当然,品牌字母化还涉及语言学、语音学、社会学、美学、营销学等等学科。在品牌字母化的过程中必须根据原名的发音、含义、产品的特性、译入语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因地制宜区别对待,既做到发音优美、易于记忆,又做到避免负面意思,深谙中西文化的异同赋予品牌美好的含义,这样才能真正把品牌建设好,使品牌跨越东南西北,有的放矢。为企业顺利打开市场赢得消费者的信赖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张成智,李敏.品牌翻译和中国企业的世界化之路.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2006(1)

[2]周剑波.品牌翻译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文化因素研究.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J].2005(6)

[3]王远.从文化角度看商品品牌翻译.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2007(5)

[4]黄泽萍.文化差异与品牌翻译的原则与方法.科教文汇[J].2007(6)

关键词:英语教学;习语;民族文化;差异

Keywords:Englishteaching;idioms;nationalculture;differences

1英汉文化差异在习语中的体现

1.2生活习俗差异生活习俗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岁月中逐渐形成的文化意识的反映,民俗是习语赖以生长并获得顽强生命力的深厚土壤,许多习语就出自民俗。英汉习俗差异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义,如“狗仗人势、丧家之犬、狼心狗肺、狐群狗党、狗腿子、狗头军师”等。尽管近些年来养宠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arealucky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doghashisday(凡人皆有得意日),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等等。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asadog,“累极了”是dog-tired。

1.4宗教差异与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地出在英汉语言中。佛教传人中国已一千多年,人们相信佛主和因果报应及生死轮回,很多习语如“万事皆空、五体投地、借花献佛、回头是岸”等与此有关。在英美,人们多信奉基督教,习语“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Gotohell(下地狱),theswordofDamocles(即将临头的危险),attheeleventhhour(最后时刻)”等来自《圣经》。

2英汉文化差异在教学中的导入

2.1设置选修课程开设如《圣经》、《欧洲文化》、《古希腊神话》等课程,或就有关专题以讲座形式向学生全面介绍西方国家的民族特性、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等,使学生对这些国家、民族情况有一个整体把握和了解,并从中比较出它们与本国、本民族的总体差异所在。

2.2充分利用外籍教师的优势在英语教学中,外籍教师有着中国教师所无法企及的优势,这就是英语是他们本民族的语言,甚至可以说他们本身就是这种民族文化特性的体现。因此利用外教的这一优势,让他们在课内外与中国学生交流的时候,在思维和行为方式上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到书本上所不能学到的东西。

2.3广泛运用英文电影和歌曲的教学方法运用英文电影歌曲教学的最大的好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那些英语基础薄弱、对英语学习抱有排斥甚至恐惧心理的学生,在教学中能够使用图文并茂,有情节有故事的电影无疑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而有效的学习环境。另外教师选择的影片应该是具有西方文化底蕴,影片的故事情节反映了西方社会的文化内容,在影片中所使用的语言取材于现实生活,更加生动和规范。歌曲应该通俗易懂易学。在愉悦的环境中引导学生思考、提炼影片歌曲里的文化内涵以及语言习惯,将之与中国文化和汉语语法进行比较,在比较中达到学习的目的、巩固学习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艳芹.从英汉习语看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J].平原大学学报,2006(4):87-89.

英汉民族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生活方式有异而形成各具特点的习语。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因而英语中产生了大量的来自航海用语的习语。如:togowiththestream随波逐流,totaketheropes了如指掌,totrimone’sailstothewind随机应变,nailone’scolorstothema坚持到底等等。英语中有不少用鱼来比喻人的习语:apoorfish可怜的家伙,acoldfish冷淡的人,queerfish怪人,ashyfish羞答答的家伙等……

二、风俗习惯差异

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岁月中逐渐形成的文化意识的反映和表现,民俗是习语赖以生长并获得顽强生命力的深厚土壤,许多习语就出自民俗。要表示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汉语有习语“小菜一碟”英语有习语apieceofcake。汉语的“小菜”与英语的“蛋糕”都有“容易(或轻松愉快)的事情”之义,这与两国的饮食习惯有关系。蛋糕是英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食用的一种食品,所以他们就用pieceofcake表示一件容易做的事情。在中国,小菜在中国人的一日三餐中必不可少,吃一碟小菜对中国人来说易如反掌,因此常用“小菜一碟”来形容一件事情很容易。这两个习语反映了英汉两个民族不同的饮食风俗习惯。

在性格方面,中国人质朴凝重,谦虚宽容;英美人性格外向开朗,看重自我,从不贬低自己。汉语习语如“不为祸死,不为福先”、“知足常乐”、“安贫乐道”、“枪打出头鸟”、“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命中无者莫强求”…等表现了中国人以自苦、中庸、明哲保身为特点的为人处世哲学。而英美人则强调人要不断创新,不满足现状,标新立异,寻找新的机会。如Nomoney,nohoney.没有钱就休想得到称心如意的女人为伴侣;Allisfairinloveandwar.在爱情和战争中,采取任何手段都是正当的”等习语就是这种形象的反映,这些对于礼仪之邦的中国人是接受不了的。

三、历史文化差异

四、典故和神话故事

大量英汉习语源于典故。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叶公好龙、守株待兔、刻舟求剑、黔驴技穷”等是源于寓言故事,“夸父追日、女娲补天、嫦娥奔月、精卫填海、画龙点睛、愚公移山”等出自神话传说。英语习语如cat’spaw受人愚弄的人,thebearandthetwotravelers患难见人心,thedogandthecook吃一堑,长一智”等出自《伊索寓言》,Aladdin’slame能满足人的一切愿望的东西等出自神话故事。神话故事以其久远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丰富了习语,成为语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五、对事物认知的差异

汉英民族对客观事物各持己见,赋予事物不同的内涵。如“龙”在汉语中象征着吉祥尊贵、威严和力量。习语有“望子成龙、生龙活虎、龙腾虎跃”等。有时也用“腾飞的巨龙”来形容我们的国家,称自己为“龙的传人”。然而在英语中dragon是邪恶的代表,是一种凶残狰狞的怪兽。撒旦被称为dragon,凶暴的女人称为dragon,“亚洲四小龙”是Fourtigers,而不是Fourdragons。又如在中国北方,猫头鹰出现就是一种凶兆,和吉祥全然无缘。英语中却有aswiseasanowl,表明西方人把owl象征“狡猾、机警、聪明”。两个民族都养狗,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多含有贬义,如“狗仗人势、丧家之犬、狼心狗肺、狐群狗党、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腿子、狗头军师”等口语。由此可见中国人对狗讨厌之至,对狗没有任何赞美之意。

然而,对西方人而言,狗既可以看门或打猎,也可以做人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多数有褒义。如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atopdog优胜者;agaydog快活人;awaterdog水性好的人;Youarealuckydog.你真幸运。”又如中国人用“花花公子”表示“只追求享受、过纸醉金迷生活的轻浮阔少爷”,用“拈花惹草”表示作风不正派的男人。而英语的flower却无汉语中提到的含义。再如daffodil汉语中是“黄水仙”,仅仅是一种花而已,但在英语中它是春天、欢乐的象征。在色彩方面,英语中的白色象征着快乐、纯洁。例如习语“daysmarkedwithawhitestone幸福的日子,awhitelie无恶意的谎言,whiteelephant大、笨而无用之物”…。但在汉语中,白色蕴涵悲怆贫寒,衰败死亡之意。如“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一穷二白”,都勾勒出苍凉寂凄、衰败哀愁的意境。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提高,现今,在少数民族不断汉化,各民族不断交融的过程中,凤庆茶道文化中的民族民间音乐已失去了其原生态的色彩,其音乐形式也受到了一定影响和变异。

1.早期采用的佤族音乐

1990年,凤庆茶道文化的音乐早期以佤族茶道音乐为主,通过佤族歌舞音乐形式直接引用于茶道表演,体现佤族民间单一音乐风格,以此传播佤族民间风情,乐器主要有佤族民间葫芦笙,常用的乐曲有佤族小葫芦笙吹奏曲《小半翻》(见谱例1)。

这首《小半翻》为2/4拍节奏,速度较为轻快,全曲都围绕上述谱例反复吹奏,旋律简洁,和音简单明了,整首曲子音程跳动幅度不大,最大音程跳动不超过5度,运用了打音和颤音,如第2小节就出现打音(如谱例中的“丁”字符号,此为打音),吹奏时根据指法的方便,用某一音或某二音来衬托旋律音,形成和音以加强节奏感。

在第7小节中的“duo”上面出现虚指颤音,吹奏时右手大指在底按音孔上快速连续开闭,这样旋律听起来就更加动听,再次显出轻快地感觉。该旋律音乐形象鲜明而集中,好听、易记。

2.当前使用的佤族音乐及其变异分析

(谱例2)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凤庆茶道文化中的音乐也发生了变异。谱例2小葫芦笙吹奏曲《小半翻2》便是根据谱例1《小半翻》改编而成的,通过改编,两首曲子在节奏上有了明显的区别,谱例2乐谱的节奏型比谱例1乐谱的节奏型更简单,谱例1中出现的颤音,谱例2中并没有出现,这就突出不了佤族小葫芦笙的特色,倚音也少了很多,只是单音进行,没有了和音,在原来的基础上显得更加简单化。

通过上述的比较分析,本文认为,佤族民间器乐的吹奏,现己发生了很大的变异,且与早期的音乐相比,音乐的形态变得更加明了,音符的时值不再丰富多样,节奏型更加简单,在背景音乐中,加入了许多电子音乐。同时,现在,凤庆茶道文化中所使用的音乐也吸收了白族歌舞的音乐成分,至于这白族歌舞是否来自民间是否传统还有待于学术界的进一步研究。虽然,现在凤庆茶道文化中所使用的音乐,吸收了更多民族的表演形式和音乐成分,但是,难以突出各民族的风俗,已没有了“凤庆茶道文化”特色的存在。虽然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文化也在逐渐转型,但在文化转型的过程中也失去了更多地方的传统特色。

佤族民间音乐由保存的音乐形态从中心特征的某些方面加以改变(可能不是完全改变),那么即使这些乐器,演奏的还是原来的乐曲,还是在茶道文化音乐中使用,但无形之中其音乐形态已经变化了,中心特征的变异,导致音乐形态的变迁,在传统的音乐中也产生了变异。20多年以来,佤族的音乐形态从封闭的,不开放的跃迁到社会主义阶段,社会形态的重大变化必然对其音乐产生影响。

结论

看到佤族音乐在凤庆茶道文化中发生的变异,我们不得不想到其他民族的音乐也会随之产生变异,面对现实,对凤庆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应该采取怎样的保护措施呢

本文认为,至少应该从如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加大对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挖掘整理研究的力度,这就要求对音乐工作者进行专门地培训,懂得更好地收集、整理民族民间音乐。

二是加强对民间艺人的保护,政府行为显示出非常的重要性,即由政府部门带头,成立专门的委员会指导对民族民间文化财产的鉴别与选择,就像博物馆一样,择定有保存价值的多种民族民间乐队以及深怀绝技的老艺人进行重点保护,每年给予一定的给经济支持。最好是茶文化艺术团、研究所能够选择一些民族民间的乐种,乐队进行重点地扶持帮助,参与进去,建立自己的基地,更好地对其所保存的音乐传统进行挖掘整理研究,使其摆脱目前自生自灭的状态,并逐渐巩固这些阵地,可以有效地阻止荒漠化现象的进一步加剧,专业音乐工作者在不断汲取民族民间音乐的同时,努力把传统音乐的精髓,富有成效地运用于音乐创作之中,成为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新传人,使凤庆民族民间

乐的传统得以更好地延续。

对于凤庆茶道文化中的民族民间音乐的继承,一是应该保留传统,以此体现凤庆茶道文化音乐的特色;二是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才能有更多、更好的创新。继承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传统,包括利用现代手段对传统民间音乐的记录、凤庆茶道文化中的音乐代表着传统音乐文化的深层积淀,就民族民间音乐的表现来说,则是传统音乐文化中心特征的具体体现。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遗产存在的现实意义,尽可能将其经原生态的方式加以保存。

[1]项阳《论制度于传统音乐文化的关系》,《音乐研究》2004年第1期。

[2]冯文慈《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中的逆向考察》,《音乐研究》1986年第1期。

[3]黄翔鹏《传统是一条河流》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年版。

在我国中部渝湘鄂黔毗邻地区,存在着一个具有独特文化传统的区域文化圈,即与古老的巴、楚文化有着亲缘关系的‘‘巴楚民族文化圈”。从远古时代开始,其地域范围就是属于苗蛮部落集团的主要活动区域;先秦时属巴国和楚国的一部分;秦汉时分属其巴郡、南郡、黔中郡、武陵郡和洞庭郡,主要包括今重庆市主城区以东长江流域,鄂西清江流域,湘西武陵山地区和黔东北地区。这个区域迄今仍是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众多少数民族混居的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在现今行政区划上,分属于重庆市黔江区及石柱、秀山、酉阳、彭水四个自治县,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及长阳、五峰二个自治县,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张家界市、常德市石门县,贵州省铜仁地区(辖有玉屏、印江、沿河、松桃等自治县)。

巴楚民族文化作为一种区域性历史文化,是在这个特别的自然地理条件与生态环境下,经过长时期民族融汇和文化交流生成的。它经历了数千年发展演变的漫长历程,迄今仍在渝湘鄂黔毗邻地区土家族、苗族等民族区域传承。区域文化具有明显的边缘性、多元性和混融性特点。在这~地区,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形成兼容与相融的有机统一。将以武陵山区为中心的巴楚民族文化圈作为一个整体,以传统文化的视角,运用考古学、历史文献学、民族学和社会学的方法,利用其实物遗存、文化事象等资源,探讨巴楚民族文化圈发展的历史轨迹、特点、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等问题,对于当前本区域各民族聚居区经济生产方式的转型及社会文化变迁的进程中,有关传统文化、法律意识、生活习俗、文化认同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以致于整个中西部地区民族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巴楚民族文化圈独特的地域性

(一)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独特性

这就是我国唯一位于中部内陆腹地的巴楚民族文化圈。它与北方游牧文明。中原农耕文明,东南沿海和岭南地区南方百越文明,以及西南边疆民族文化有一定的联系,又有很大的差异。独特的山地地形地貌对巴楚文化的分布区域有着深刻的影响。“北起大巴山,中经巫山,南过武陵山,止于五岭,存在着一条积累深厚的古文化沉积带。这条古文化沉积带上的主体便是巴楚文化。虽然巴、楚文化的影响经常越过这一条古文化沉积带而深入对方的文化腹地,但几近完美的融合却以在这条古文化沉积带上的表现最为典型。”

在巴楚民族文化圈,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形成兼容与相融的有机统一,区域文化的边缘性、多元性和混融性特点非常鲜明。在这里,汉文化、巴文化、楚文化因子并存,“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色彩叠加后融合在一起。文化风格表现为多元、多层面。”

民族文化与周边汉文化的交互浸润和混融,使巴楚民族文化圈及其周边地区的文化呈现为一种独特的地域特性。从文化因子的构成来看,当今渝湘鄂黔毗邻地区的土家族文化、苗族文化和其他各族文化,与巴、楚民族文化有着直接的亲缘关系。巴楚民族文化是一种古老又具有活力的区域性民族文化。其源远流长的发展历程和独特的文化传统,理应跻身于中国区域性民族文化圈之列。

(二)传统文化的地域性

这种文化的地域性,集中表现为该区域的民风民俗,即今人所谓“民俗区”、“民俗圈”,汉时则称为“地分”或“域分”。史称:“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故谓之俗。孔子:‘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言圣王在上,统理人伦,必移其木,而易其末,此混同天下一之乎中和,然后王教成也。汉承百王之末。国土变改.民人迁徙,成帝时刘向略言其地分,丞相张禹使属颍川礁赣条其风俗,犹未宣究,故辑而论之。终其本末著于篇。”对于民风民俗的地域性,西汉人已认识到“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且因其关乎各地区的有效治理而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在巴楚民族文化圈,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形成兼容与相融的有机统一,区域文化的边缘性、多元性和混融性特点非常鲜明。在这里.汉文化、巴文化、楚文化因子并存,“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色彩叠加后融合在一起,文化风格表现为多元、多层面。”民族文化与周边汉文化的交互浸润和混融,使巴楚民族文化圈及其周边地区的文化呈现为一种独特的地域特性。从文化因子的构成来看,当今渝湘鄂黔毗邻地区的土家族文化、苗族文化和其他各族文化,与巴、楚民族文化有着直接的亲缘关系。巴楚民族文化是一种古老又具有活力的区域性民族文化。其源远流长的发展历程和独特的文化传统,理应跻身于中国区域性民族文化圈之列。

二、巴楚民族文化圈各民族文化具有同源性

一个民族共同体的形成,通常都经历了千百年的民族进化过程,由若干个古老部族的分子,基于各种原因先后组合而成。早在远古时代,“巴楚民族文化圈”就是“苗蛮”部落集团的主要活动区域。“苗蛮”部落集团在向民族形态演进过程中,出现多元化的分流运动,一部分融入华夏族,成为汉族的祖源之一;一部分成为后来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的祖先。现散居在“巴楚民族文化圈”的各少数民族作为“苗蛮”的后裔,其民族文化带有鲜明的巴楚文化烙印,都具有共同的文化“遗传基因”。

在巴楚民族文化圈,各民族形成、发展的历程不尽相同,但他们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各民族不断迁徙、分化聚合、相互融合混血的直接后裔。各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呈现出区域性的“一源多流”格局,具有鲜明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点。就区域文化而言,“一源”是指本区域内各民族文化的渊源具有同源性。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中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相互交融;各民族之间存在一种源远流长的血缘相亲的关系。巴楚民族文化圈的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等主要民族,迄今在传统意识、生活习俗、生产方式诸方面,仍保持着许多相似或相近之处,即是明证。“多流”则是指各民族各有其形成、发展的历史。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各自向着单一的民族发展,渐次形成同源异流、各有特色的本民族文化和各自的民族意识,形成现今的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等民族。这与巴楚民族文化圈各民族大混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是相适应的。

(一)“巴楚民族文化圈”各民族的主要族源:巴人

至迟在殷商时,巴人及其建立的国家已见称于世。殷卜辞称之为“巴方”,并有巴方与殷商屡次发生争战的记载。表明巴国已成为具有一定实力方国。此后,巴国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的条件,逐步向南扩张,成为镇抚周朝南土的诸侯国之首。《华阳国志》载:“华阳之壤,梁岷之域,是其一囿;囿中之国,则巴蜀矣。其分野,舆鬼、东井。其君,上世未闻。五帝以来,黄帝、高阳之支庶,世为侯伯。及禹治水命州,巴、蜀以属梁州。……禹会诸侯于会稽,执玉帛者万国,巴蜀往焉。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着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殷人倒戈。故世称之日,‘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古者,远国虽大,爵不过子。故吴楚及巴皆日子。”春秋战国时期,巴国迫于强邻楚国的军事压力,逐步南迁。《华阳国志巴志》称秦举巴以前,巴地“东至鱼复,西到焚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这一区域大致指东至奉节,西至宜宾。北接汉中,南迄渝东南及黔东、湘西等地区。尽管巴地自古以来居住着濮、{、苴、共、奴、犷K夷、蛋等若干部族,广而言之,凡居住于巴国境内的属民均可泛称为巴人。

在此意义上,我们认为,将巴人视为“巴楚民族文化圈”各民族的共同的主要族源,是可以成立的。事实上,迄今为止,民族学、考古学对“巴楚民族文化圈”土家族、苗族、瑶族、侗族等少数民族早期历史及其形成的研究成果显示,在历史文献中被冠以“蛮夷”、“南蛮”、“苗蛮”、“巴郡南郡蛮”、“板J蛮”、“黔中蛮”、“武陵蛮”、“五溪蛮”、“盘瓠蛮”等蔑称的族群,就是这些少数民族的先民,他们中的主要成分正是源于古老的巴人部族。

(二)“巴楚民族文化圈”各民族共同的祖源传说和图腾崇拜:盘瓠

盘瓠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族人民创造的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自古以来,“南蛮”诸族多有盘瓠图腾崇拜及盘瓠神话的广泛流传。在《搜神记》、《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风俗通义》等诸多古籍中有盘瓠神话记载。

《搜神记》:“蛮夷者,外痴内黠,安土重旧,以其受异气于天命,故待以不常之律。田作贾贩,无关缔符传租税之赋。有邑君长皆赐印绶。冠用獭皮,取其游食于水。今即梁、汉、巴、蜀、武陵、长沙、庐江郡夷是也。用糁,杂鱼肉,叩槽而号,以祭盘瓠,其俗至今。故世称‘赤髀,横裙,盘瓠子孙。’”

另《中国神话传说词典》的“盘瓠”条中,引用了一条唐人所记关于盘瓠的神话:“唐樊绰《蛮书》卷十引王通明《广异记》云:‘高辛时,人家生一犬,初如小特。主怪之,弃于道下,七日不死,禽兽乳之。其形继日而大,主人复收之。当初弃道上之时。以盘盛叶覆之,因以为瑞,遂献于帝,以盘瓠为名者。后立功,啮得戎寇吴将军头,帝妻以公主,封盘瓠为定边侯。公主分娩七块肉,割之有七男。长大各认一姓,今巴东七姓田、雷、再(冉)、向、蒙、叔孙氏也。’亦盘瓠神话之异闻。”巴东向为巴人活动的地区。这个神话在无意间透出了这样一个信息:盘瓠蛮部族与巴蛮部族有着同源的关系。

历史文献资料的记载还显示,“巴楚民族文化圈”是盘瓠的始居地,也是盘瓠文化的发祥地。巴楚民族文化与盘瓠文化是同源的。南朝盛宏《荆州记》:“沅陵县居酉口,有上就、武阳二乡,唯此是盘瓠子孙。”唐人张守节《史记苏秦传》注:“楚黔中郡,其故城在辰州西二十里,皆盘瓠之后硬。”《九国志楚志彭师禺传》:五代时湘西地区“其蛮有六种,盘氏为大,即盘瓠之种也。”《太平寰宇记》卷一七八:“长沙、黔中、五溪蛮皆盘瓠。“《舆地记胜》:“蛮则盘瓠之种。”宋人朱辅《溪蛮丛笑》序:“五溪盘瓠之蛮,皆盘瓠种也,聚落区分,名亦随异,沅其故壤。”《宋史》卷四六一《蛮夷一西南溪峒诸蛮上》称:“西南溪峒诸蛮皆盘瓠种。”等等。

有关盘瓠的神话传说故事至今仍在苗族、瑶族、土家族、畲族等少数民族中广泛流传,以盘瓠作为他们的始祖或古老的图腾(犬)崇拜。如苗族神话古歌中有《歌》、《王制天地》、《盘王》等;明李贤等《大明一统志》:“辰州沅陵壤杂苗獠,祖皆尊盘瓠。”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蛮》:“徭本盘瓠之后。其地山溪高深,介于巴、蜀、湖、广间,绵亘数千里。棰髻跣足,衣边斓布褐。名为徭,而实不供征役。”每年农历十月十六至今仍是瑶族盛大的“盘王节”。畲族的神话史诗有《歌》(也叫《高皇歌》、《盘瓠王歌》)。土家族有“跳丧”习俗:“初丧,鼓以道哀。其歌必号,其众必跳.此乃盘瓠、白虎之勇也。”各地有众多盘瓠文化遗迹与事象遗存,如盘瓠洞、盘瓠山、盘瓠墓、盘瓠庙、盘瓠祠等。这些文化遗产,既有反映心理方面的,又有行为方面的;既有反映精神上的,又有物态化的。特别是,因盘瓠神话与盘瓠崇拜而产生的歌谣、舞蹈、绘画、雕刻、服饰、工艺等等,在民间至今仍有所遗存或有所反映。

值得提及的是盘瓠文化对华夏族的影响。华夏族将本为某一民族起源之推原神话,演绎为天地开辟之推原神话。盘瓠也音转为,成为能给人以光明与幸福的王。南朝时,梁人任日方在《述异记》中把盘瓠氏推崇为“天地万物之祖”。

三、巴楚民族文化圈各民族文化的演变具有趋同性

在《辞海》中,“趋同”被列为生物学概念:“亲缘关系较远的异种生物,因所处的生活环境相同,显现相似的形态特征。”其实,世间诸多事物的演化都存在趋同的现象。文化趋同更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任何一种文化都是随着文明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而演进;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这种渗透和影响必然导致文化的趋同。趋同是文化进步的主要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大量的田野调查实例显示,少数民族文化趋同性演变,呈现出文化趋同和文化多元并存的趋势。一方面,民族传统文化在华夏文化的融合和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在潜移默化中已经逐步实现转型,民族观念转人隐性,文化趋同性演变普遍存在,涉及范围广泛,包罗了语言文字、生活方式、祭礼仪式、神话传说、农耕起源、巫术占卜、婚嫁习俗、神像器皿等最重要的文化模式。

如前所述,巴楚民族文化圈具有独特的地域性,其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与我国边疆各民族文化圈有较大的差异。各民族主要经济模式都是以山地农耕为主,兼营林、猎、牧业。他们的分布区界并非整齐划一,而是大分散中有集中,聚居中有散杂居,杂散居住区中又有小集中居住,绝对单一聚居区的构成始终从属于民族大杂居这一总体范畴之内。各民族世世代代始终保持着一定程度和范围内的相互接触、交往和融合的混居格局。这都为各民族文化趋同性演变创造了外在条件。

因此,巴楚民族文化圈各民族虽然经历了不同的发展轨迹,但在文化上却表现出强烈的趋同性。在先秦时,苗蛮部族的分支荆楚部族创造了楚文化,另一分支巴人部族也创造了具有浓厚土著文化色彩的巴文化;巴文化和楚文化后来的走向却是相互混融,成为地域性的巴楚文化,巴楚文化又不断吸纳其它文化因子。新发现的湘西里耶文化,即具有多类型文化交融的特点。现本区域各民族文化皆具有混融型的巴楚文化的“遗传基因”。

与我国边疆地区各民族文化圈相比较,巴楚民族文化圈位于中国腹地的地域特点,使其与周边华夏族紧密相连,交流频繁。经过长期的多向交融,致使该地区民族文化受到汉文化的深重影响,其民族色彩相对淡薄,凸现巴楚民族文化圈各民族文化的趋同性特征。尤其在语言文字、生活方式这种表层结构上的趋同远比在思维方式、思想观念这种深层结构上的趋同要深刻得多。

一、文献回溯与问题提出

1.“文化反哺”的国外研究

青少年的社会化问题是究青少年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社会化过程,人们形成了为其生存环境所认可的社会行为模式,对其生存于其间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各种简单与复杂的刺激能够给予合适、稳定反应。

传统的社会化有明确的方向,即父母、老师和其他教育机构作为施教者,青少年作为受教者,接受父母或老师关于社会认可的价值标准、行为规范。这是因为父母与老师是传统知识与权威的代表,一个新的社会成员若要能够在已有的社会文化环境下生存下去,必须向这些传统权威与传统知识的代表者学习基本的言行思维的标准规范。但当社会出现剧烈的变迁,这种文化规范的自上而下的传递模式就会受到冲击,从而出现“文化反哺”的现象。

2.“文化反哺”的国内研究

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涵盖了六个方面的内容:

(1)研究“文化反哺”的内容与表现。例如:陈正良《“文化反哺”现象及社会意义探析》(《宁波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白显良《青年社会化中的“文化反哺”现象探析》(《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2)研究“文化反哺”的成因。例如:刘浩《青年文化反哺现象及对策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8年第1期);弓丽娜《现代社会青年文化反哺的新趋势》(《道德与文明》2010年第3期)。

(3)研究“文化反哺”的社会意义。例如:王凡《文化反哺:新时期青年文化的社会功能》(《思想理论教育》2005年第7期)。

(4)研究“文化反哺”与学校教育。例如:雷维运《从伦理角度看文化反哺对师生关系的结构与重构》(《大众文艺》2008年第6期);吴小红《从网络时代的“文化反哺”现象谈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教学与管理》2011年第8期)。

(5)研究“文化反哺”与家庭教育。例如:杨立《网络传播时代青少年“文化反哺”现象调查与研究》(《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6)研究“文化反哺”的引导。例如:王凡《文化反哺:新时期青年文化的社会功能》(《思想理论教育》2011年第7期)。

综上所述,许多学者从教育方面的、亲子代际方面的、以及一些概括性研究的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对于我国少数民族青年文化反哺的研究还处于空白阶段。新疆是多元文化共生的环境,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一个部分,对新生事物有较强的接受能力,他们的民社族会心理、语言能力、知识结构有自身的特点,所以文化反哺的内容、效果有特殊之处。对上述因素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能够完善这一邻域的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反哺”是新疆未来的多元文化的前期准备,由于医学生的专业背景、知识结构、认知能力使得他们的“文化反哺”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特点,正逐渐成为一个不可忽略的而又充满魅力的部分。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

2.网络时代中的青少年所面对的社会生活与学习状况

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即使在新疆的边远农村地区电脑与网络的使用也非常普及,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帮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地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思维活跃,有较高的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心理上对采用新技术来改变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有极强的一种渴求感,传统的社会化内容与方式在当今互联网技术普及的今天已经远远无法满足青少年在这个充满活力与变化的新时代的需求。与此相对应的是,大多数成年人包括父母与老师对电脑与网络的知识与应用水平总体上远远落后于青少年。这些使得青少年在与父辈的交往关系中出现了一定的变化,传统的父教子承、师传生受的学习方法在新技术层出不穷的网络时生了极大的变化。

3.研究方法本次调查是以新疆医科大学少数民族学生生为调查对象,从2013年4月开始,本次调查采取问卷收集资料,并辅以个案访谈。实际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88份,有效回收率88%。

二、数据分析

互联网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使用极为普遍,使得他们在现实社会之外有了另一个交往与生活的文化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少数民族大学生处于新技术的领先地位、新观念的引领地位、新规范的制定地位,他们凭借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社会文化环境的技术与心理上的优势,与以成年人为主导地位的现实社会中的种种价值观与行为规范发生着或轻或重的冲突与不协调。

1.互联网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文化反哺”的态度问题

在问卷中,为了了解少数民族学生对于“文化反哺”的态度问题,从而设计这方面的问题,用来调查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网络社会这样的社会文化环境的背景下,由于在技术上拥有优势地位,及对“文化反哺”所拥有的看法及产生的变化。

针对问题“当您的父母或其他长辈不太了解网络等新技术时,您是否建议他们试着学习使用”,88人中,“强烈建议”的占15%,“一般建议”的占52.1%,认为“无所谓”的占25.9%,“从不建议”的占5.6%,“其他”为1.4%。

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以看出当今网络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父母学习使用网络等新技术的建议是相当积极的,这实际上反映出了他们对“文化反哺”的一种积极认同态度。也可以看出,他们对自己在这些方面的领先地位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对父母或其他长辈在电脑网络等新技术上的不足能较为敏锐地察觉到,能够自觉地对父母等长辈进行劝导,并将其视为自己的职责,积极主动地做出反应。

2.“文化反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作用

问卷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可反应现出网络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作用:如果您的父母向您请教电脑方面的知识时,您会觉得怎样?在88人中,30%的回答“觉得自豪,乐于解答”;41.66%“觉得他们基础差,应付一下”;6.9%对此“不屑一顾”,另外2.5%有“其他”答案。通过这一问题的回答,可以看出面对父母长辈关于电脑网络的咨询,青少年很乐于帮助。有人认为,现代社会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交流是比较困难的,更不用说是子女教父辈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了。但是,从从此问题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父母长辈请教自己关于电脑网络的知识十分自豪,很乐意解答,父母与子女在这方面的交流是相对畅通的。这样的交流也让少数民族大学生体会到了成长的喜悦,对于他们掌握新技术的积极性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使得他们更加自信乐观。

3.网络时代“文化反哺”中少数民族家长的表现

为了了解长辈对电脑网络知识的态度的目的,问卷中设计:问题,“当您使用电脑、网络时,您的父母或其他长辈是否表现出兴趣?”,其中选择“很感兴趣”和“一般”回答的分别占32%和50.4%,肯定性的回答占总数的82.4%,而明确回答“父母不感兴趣”的问卷只占16.5%,两者之间具有巨大而明显的差距。

在问卷中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您的父母承认您的理解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超过他们吗?”回答十分一致,回答“承认”和“口头不承认,但心里承认”的人数之和占填答总数的92,其中口头承认的占66.6%。我们可以肯定地得出结论:成年人已经意识到并承认,在电脑网络方面他们的子女已经超越了他们。

从这样的结果来看,少数民族家长对电脑网络等信息技术是比较感兴趣的,他们希望通过学习获得这方面的知识,提高自己这方面的技能,对向子女学习的行为也能认同和接受。这是成年人对青少年技术优势的认可,既体现出是对现代技术的理性认同,也体现出对于现代文化的接受与认同。

三、对于少数民族医学生“文化反哺”行为调查结论

从本次调查看来,网络传播和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对传统的教育模式产生了很大的改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家庭中已经不再是传统的单纯地由父母或长辈等传统教育力量对青少年进行知识文化、价值观及生活方式的教化与指导,出现了很多由子女向父母长辈进行逆向的教育行为,其中电脑互联网知识及技能的传递尤为突出。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网络时代中对“文化反哺”显得十分积极主动。

首先,当今社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一个部分,对新生事物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对于民族文化起到引领的作用,他们在学校学习现代互联网技术,锻炼良好的语言能力,知识较为多元化,他们已经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了自己在现代科学技术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其次,青少年也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父母长辈在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方面的不足;第三,他们对于自己在向父母长辈推广电脑网络知识的过程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有着很明确的认识。

2.“文化反哺”能够帮助少数民族家长提高自己的电脑网络知识及技能,使他们能够更好的适应现代化的工作和生活模式,同时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也有较好的作用。

从调查中可以知道,亲代与子代之间存在沟通良好的“文化反哺”,可以建立良好的代际关系,有助于家长与学生间的沟通与交流,明显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与积极性,有助于他们形成积极向上和乐观主动的心理素质,有助于青少年的人际交流的能力培养。

3.考察网络时代的“文化反哺”中少数民族父母长辈的表现,可以发现,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父母生活在电子信息化的洪流中,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已经深刻体会到现代信息技术给人们带来的益处,也感受到自身在这方面的欠缺和紧迫感,所以他们能比较坦然接受技术上的落后,对子女在掌握科学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表示了认同,同时希望能到帮助。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家庭中“文化反哺”的积极作用,以期提高全社会的电脑网络知识水平。

作者简介:

俄汉两个民族都是勤劳勇敢、富有智慧的民族,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两个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俄汉两种语言分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语言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俄汉两个民族的文化差异,也渗透和反映在翻译之中。原文语言所包含的各种文化信息能否准确地反映在译文中,直接影响着译文能否准确无误地传达原文的意思,是一个译文是否成功的重要评判标准之一。

一、俄汉民族的文化差异

(一)历史文化差异与翻译

由于各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道路不同,因此在其发展历史中所形成的历史文化也不相同。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为历史典故。历史典故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最能体现不同历史文化的特点。要对不同民族的历史典故进行恰当的翻译,就必须了解它们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二)地域文化差异与翻译

地域文化的差异,使得俄汉民族在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上也存在着差异。有些事物在一种文化里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且能引起美好的联想,而在另一种文化中则不具备这种文化意义。这就是文化的差异。比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牛是勤劳的象征,人们常把那些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人比喻为具有老黄牛精神。而俄罗斯古代主要靠马耕,牛则很少干活,因此他们视马为吃苦耐劳和勤勤恳恳的象征,所以,汉语说的“老黄牛”译为“ломоваялощадь”;“他像牛一样干活”译为“Онработаеткаклощадь.”等等。

(三)习俗文化差异与翻译

习俗文化是指贯穿于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形成的文化。不同的民族在打招呼、恭维、称谓、婚丧嫁等方面有着不同的民族文化和习俗。倘若不了解该民族特有的习俗文化,就无法正确地进行翻译传达原文信息。比如,在俄罗斯人喝晚茶的时候,一般同时吃一些点心。这与中国的喝茶方法是不一样的。所以,在翻译“чай”这个词时,就应该考虑到这点,把它和中国的“茶水点心”或“夜宵”联系起来。

禁忌、征兆也是不同民族生活习俗的一个写照,反映在语言中,形成各自带有浓厚文化色彩的习语。如俄罗斯人,认为левый(左边的)表示不好的意义,因此清早起床若左脚先下地,表示一天都不吉利。右脚先下地才是好的兆头。翻译时要考虑到这类的文化习俗因素,并将词所蕴含的民族文化语义传达出来,才能更准确、更巧妙的传达原文的意思。

(四)宗教文化差异与翻译

不同的民族信奉不同的宗教,并将各自的宗教语言、行为反映到作品中,在翻译中应准确地译处这些宗教行为与观念,表现出它们的特殊性,避免张冠李戴。如“龙”在汉文化中具有“神圣、高贵”的象征意义,在中国古代龙作为皇帝的象征又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利”。但是在西方人眼中,“龙”是一种凶恶的怪兽。俄罗斯人对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常常无法理解。所以,大家所熟知的“亚洲四小龙”不能译为“четыредрагона”,而是译为“четыретигравАзии”。

二、翻译中俄汉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

(二)联想意义不相同。即原文中的语言所表达的事物或行为在译语中不具备相似的联想意义。如俄语中гусь(鹅)的联想意义是“滑头”、“不讲信用的人”,这些联想意义在汉语中是不存在的,如果只是简单的直译这类词汇或句子,它的联想意义即文化内涵就不能被传达出来,同时也容易引起读者理解上的偏差。

(三)指称意义不相同。即原语中所指称的事物在译语中不存在。如самовар,这一词在汉语中并没有对应物,这时就要采用“音译”、“直译”、“意译”等方法,尽量的传达原语的指称意义。译为“茶炊”即“烧茶的炊具”基本传达了самовар的内涵。又如,汉语中的“太极拳”、“功夫”等指称意象在俄语中也不存在。

三、翻译俄汉文化差异词汇的原则

特有的文化环境赋予词汇特有的文化意义,认识这种差异对翻译来说十分重要,因为翻译的任务就是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原文的信息。由于文化差异对翻译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原文特有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文化意义,是翻译的一个重要任务。处理俄汉文化差异词汇通常可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是代换法,即在保留原语意义的基础上,用译语中意象相近的词代替原词。当无法在译语中再现原语的文化意象时,可用符合译语表达习惯并为译语读者所熟悉的词汇来替换原语词汇。

其次是直译。词汇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心理习惯,直译能保存词汇的文化内涵,有利于不同文化的交融,并能加强译文语言的表现力。

第三是意译。一些词汇包含着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直译不能准确地传达出这种信息,而更换又容易破坏这种民族气息,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意译,即用译语中文化意象较弱的词汇去传达原语中所传达的信息。

总之,俄汉民族在语言文化上存在很多差异,这些差异给翻译工作带来困难,不了解俄汉民族文化的差异就很难进行准确的翻译,因此在进行俄汉翻译的同时,要翻译出原文特有的民族文化特色,巧妙地传达信息。(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110036)

引言

一、国际通识课程中文化因素在词汇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国际通识课程中,语言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模块。而词汇作为语言的三大基本要素之一,比语音、语法更容易受时代变迁、社会习俗、伦理道德以及思维观念等民族文化因素的影响。事实证明,人类任何语言的词汇都被深深地打上了本民族的文化烙印,是民族语言中最为敏感、内涵最为丰富的部分,也是最能反映民族文化特点的部分。因此,在词汇教学中,我们应将词义与文化关系作为教学重点。认识、挖掘词汇中的民族文化蕴含也是词汇研究和词汇教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

二、词汇文化蕴含意义差异的理论依据

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主要标志,是人类特有的交际工具,这便决定了人类语言在价值功能上具有共性。再者,由于人类语言所反映的客观世界具有同一性,语言也就具有了符号学中所谓的“所指的同一性”。而人类在语言表达手法、修辞方式上亦具有一定的同一性。但是,作为民族文化核心要素的语言,无论在其形式与内容上都必然受到该民族文化的制约,从而呈现出各自不同的鲜明特点。而语言的重要要素――词汇,也必然会表现出不同的文化含义。下面以英汉吃喝类动词为例进行说明。

三、汉英吃喝类动词的文化引申义形成的原因

(一)不同的自然生态环境与汉英词汇不同文化引申义的形成

(二)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与汉英词汇不同文化引申义的形成

语言作为人类思维的直接现实和物化形式,无论是其表层结构还是深层内涵,无论是在词汇语音还是语法修辞上,都必然会深深地打上特定民族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及心理模式等在内的精神文化烙印,这自然也是汉英词汇不同文化引申意义形成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三)不同的民族文化习俗惯制与汉英词汇不同文化引申义的形成

一个民族在特定的自然生态环境中形成的包括思维方式、心理模式和价值观念在内的文化因素,经千年积淀,历代沿袭,便会发展成为群体约定俗成的、具有鲜明个性的民族习俗惯制。具体而言,几乎每个民族的习俗惯制背后,都自有其形成的历史背景、时代风貌以及鲜活的历史人物、生动的历史事件与活动情节,它们都会投影式地保留在各个民族的语言词汇之中。汉英两种语言中都有着大量的这类民俗语言词汇,它们都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及鲜明的文化个性,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最能体现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特征与文化习俗惯制。比如:在汉语中,有“吃小灶”一词,表示享受特殊照顾;而在英语中没有,在其他民族语言中也很少见到。这一词汇广泛使用于中国时期,那时,公共食堂是大锅饭,但是当一些干部来检查工作或其他特殊人物来时,就区别对待,另设“小灶”款待。后来,“吃小灶”的词义泛化为某人享受特殊的待遇。

结语

英汉吃喝类动词词义所具有的民族文化差异,是我们在国际通识课程语言学习模块中的词汇研究与教学中应该特别重视的问题。而归纳、对比其民族文化差异,探寻并解释造成其民族文化内涵差异的原因,便是把文化内涵更好地融入到词汇教学之中,以消除第二语言学习者由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文化差异所造成的理解上的鸿沟。注重词义中的民族文化差异不但能促进语言的有效学习,也能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从而使国际通识课程的目标得到最大实现。

[1]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2]耿龙明,何寅.中国文化与世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THE END
1.技术分析中国宠物市场的蓬勃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追涨操作通常在大盘已大涨后进行。https://www.55188.com/thread-27292932-1-1.html
2.数据分析软件大全APP推荐数据分析软件大全下载数据分析软件推荐大全 对于很多不怎么使用数据分析软件的小伙伴来说,有时候上司下达数据处理任务,自己很难完成。小编今天就针对大家的痛点为大家推荐几款在手机上就可以使用的数据分析软件,大家在这些软件上可以学习使用方法,多加练习,很简单就可以把任务完成了。https://www.wandoujia.com/bangdan/399466/
3.宠物行业市场分析20112015年中国宠物行业市场分析与...博思数据研究中心发布的《2011-2015年中国宠物行业市场分析与行业调查报告》共十三章。首先介绍了宠物行业相关概述、中国宠物产业运行环境等,接着分析了中国宠物行业的现状,然后介绍了中国宠物行业竞争格局。随后,报告对中国宠物行业做了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分析,最后分析了中国宠物产业发展前景与投资预测。您若想对宠物产业有...https://www.bosidata.com/qitaxiuxian1101/9338271T9E.html
4.去吧皮卡丘小电狮宠物数据详细分析小电狮就和它名字一样,外观上看起来是一只萌萌哒小狮子,不过它的脾气可没有那么好,如果你一旦惹怒了它它可是会放电的,不过它的样子更像是一只小老鼠,天真无邪的大眼睛一副人畜无害的样子,只有把它惹生气了你才知道它有多可怕的威力,培养后将变得更厉害。http://www.gamedog.cn/qbpkq/gl678907.html
5.我国宠物食品2023年17月份进出口数据分析中国食品核心提示:距离上次我国宠物食品进出口数据对比分享已经过去3个月的时间,已经有很多宠粮企业急切的想看到最新的海关数据对比分享,那么今天食品伙伴网饲料合规服务中心将总结最新的海关进出口数据来分析2023年1-7月份我国宠粮进出口市场的趋势和动态。 食品伙伴网讯距离上次我国宠物食品进出口数据对比分享已经过去3个月的时...https://news.foodmate.net/2023/09/669960.html
6.2023年流浪宠物行业发展概况分析及未来五年行业数据趋势预测.docx...流浪宠物行业报告/庞文报告 PAGE PAGE 39 流浪宠物行业发展概况分析及未来五年行业数据趋势预测 目录 TOC \o 1-9 申明 3 一、流浪宠物产业未来发展前景 3 (一)、我国流浪宠物行业市场规模前景预测 3 (二)、流浪宠物进入大规模推广应用阶 4 (三)、中国流浪宠物行业的市场增长点 4 (四)、细分流浪宠物产品将...https://m.book118.com/html/2023/0522/6112150030005133.shtm
1.宠物行业深度报告系列二:剖析宠物细分行业智能用品潜力大宠物行业各细分赛道基本定型,涵盖了宠物饲养、交易、食品、用品、医疗、美容、训练、保险以及殡葬等多个领域。宠物上游以饲养和交易为主,由个人经营,规模化企业较少;宠物中游中的食品和用品是刚需,占据宠物行业的主导地位,规模化程度高且竞争激烈。其中,宠物食品最先受益于行业的快速增长,宠物用品未来具有很高的爆发力...https://stock.hexun.com/2024-11-15/215583533.html
2.宠物行业深度报告系列二:剖析宠物细分行业智能用品潜力大2024-11-15 行业数据 打包下载 原图定位 SMR与传统核电技术对比 2024-11-15 行业数据 打包下载 原图定位 Es***e...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关注 私信 相关报告 宠物行业深度报告系列二:宠物行业细分赛道解析-240628(25页).pdf 热门报告 CBNData:2024新健康消费生活趋势报告(39页).pdf 数字100:202...https://www.sgpjbg.com/baogao/181656.html
3.2024年中国宠物行业研究报告行业动态 News notification2024年中国宠物行业研究报告 来源:日期: 2024-11-14 13:27:09点击: 23上一: 没有了 下一: 宠物饲料标签规定附录? 010-65912606 feed@feed-china.cn 北京市朝阳区农展北路55号中欧中心 版权所有 ?北京华认信恒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https://www.feed-china.cn/wap/industrytrends/1768.html
4.崩溃大陆哪个宠物好用崩溃大陆选宠物数据分析打开任务栏,切换到“数据”,可以查看各种类的宠物数据,知道他们的攻击性质(物理、电系、冰系、火系、毒系等),也能知道他们的防御属性,也就是他们抗什么属性的攻击或者怕什么属性的攻击,这样就可以用不同的宠物去刷某种怪,能提高效率。中间靠上有三种宠物形态图,中间的是一级,左边是二级的样子,右边是三级的。还...https://3dmgame.com/mj/201508/3672332.html
5.蚂蚁新村答案最新(持续更新)蚂蚁新村答案今日答题答案10月17日:以下哪个新兴职业体现出了数字经济发展的需要?商务数据分析师 10月16日:猜一猜:我国哪种传统医术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针灸 10月15日:以下哪项是宠物训导员的工作职责?纠正宠物的坏习惯 10月14日:以下哪种民间传统运动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踢花健 ...https://mip.ali213.net/gl/html/757877.html
6.宠物商业数据分析欧芮数据宠物宠物商业数据分析 一、宠物热销品类分布 欧睿国际更有一份数据表明,宠物食品在所有“它经济”中占比是最大,仅仅是猫狗食品就达到了59.1%,增速也远高于其他宠物用品。 2018年,中国就已经有超7700万独居成年人口,国内养宠主力军中90后占比最高为41.4%,80后宠物主占比31.8%,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到来,银发族也开始加入...https://blog.csdn.net/trisyp/article/details/135968285
7.叁伍萌宠抖音直播带货与粉丝数据分析简介:叁伍萌宠唯一官方账号喜欢养宠物,每天分享宠物日常生活,希望带给大家开心带走所有烦恼,喜欢就关注我,不卖鸟。遵纪守法,不非法饲养或买卖保护动物,养殖的面类牡丹鹦鹉在合法家养范围 点击收藏 加关注的抖音号 相似号查询 加抖音号对比 监控下次视频 监控下次直播 数据概览 粉丝数 74.9w 作品数 1382 飞瓜指数...https://dy.feigua.cn/bloggeropen/EDA6D694A8C40D12
8.北京朝阳区宠物公司数据分析工资待遇(招聘趋势,就业前景)说明:北京朝阳区宠物公司数据分析一个月年薪多少钱?数据统计依赖于各平台发布的公开薪酬,仅供参考。 对比本地区 7.0% 数据可信度 低 说明:北京朝阳区宠物公司数据分析一个月多少钱?平均工资 ¥12.3K,对比北京朝阳区宠物公司平均工资 ¥13.2K,低 7.0% ,数据可信度低。数据统计依赖于各平台发布的公开薪酬,仅供...https://www.jobui.com/salary/beijing-shujufenxi/area010105/ind-chongwu/
9.宠物用品市场规模分析疫情及远程办公的普及使得北美宠物主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宠物,促使该地区宠物饲养“拟人化”及宠物消费高端化的趋势得以持续,北美宠物护理市场总额目测将继续保持正增长,预计2022年可达729亿美元,持续领跑全球宠物市场。 二、宠物用品全球市场分析数据 2022年全球宠物护理市场总额预计达1714亿美元,疫情下食品及护理品零售额以...https://m.cifnews.com/article/134440
10.日本宠物产业运行状况与消费行为调查数据统计数据日本宠物产业近年来持续增长,显示出强劲的商业价值和投资机会。以下是概述及趋势分析:。。1. 市场规模与增长:。日本宠物产业规模庞大,随着单身和老龄化社会趋势,宠物需求不断上升。据统计,日本宠物市场规模已超过1.5万亿日元,年增长率保持在5%左右,显示出稳定增长的https://data.iimedia.cn/data-classification/theme/44327492.html
11.隔离太无聊?每天一个数据科学项目,数据集都准备好了!探索性数据分析(EDA)项目 预测建模 一、可视化项目 最容易上手的就是数据可视化, 以下三个数据集可以用于创建一些有意思的的可视化效果并加到你的简历中。 1. 新冠病毒可视化 学习如何使用Plotly构建动态可视化数据,展示冠状病毒是如何在全球范围内传播的。Plotly很好用,它可以做动态可视化,好看且操作简单。 https://netsecurity.51cto.com/art/202004/6149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