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风险投资;项目评价;评价指标体系
(一)风险企业家因素
1.企业家精神素质
2.企业家知识素质
3.企业家能力素质
(二)高新企业因素
1.高新企业总体特征
3.商业计划书
1.市场规模
2.市场的成长性
3.需求的稳定性
4.进入壁垒
5.市场的竞争性
6.退出渠道
则可计算得到其特征向量矩阵为:
B=(B1,B2,B3)=(0.4434,0.3875,0.1691)
参考文献:
[1]T.T.TyebjeeandA.V.Bruno,AModelofVentureCapitalistInvestmentActivity,ManagementScience,Vol.30No.9,1984.
[2]RichardT.HiseandJohnC.Gorth,AssessingtheRiskandNewproductsFace,research&TechnologyManagement,July-Aug.,1995.
[3]黄宝印,吕克敏,王称意.风险投资――理论与实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申报“国家级、省级SRTP项目”的通知
各学院、各项目成员及指导教师:
2021年校、院级项目已于2021年1月正式立项,现将启动本期项目的中期检查,和2021年省级、国家级SRTP项目的申报工作。
一、“校(院)级SRTP项目”中期检查
2021年立项的1551项校、院级SRTP项目自立项以来经过前期研究,现进入中期检查阶段。
中期检查由各学院组织完成,中期检查结果为良好的项目原则上不超过总项目数的30%,结果为优秀的项目原则上不超过总项目数的20%,中期检查截止日期为2021年4月16日。
二、申报“省级、国家级SRTP项目”
本年度中期检查结果为良好或优秀的项目具有申报2021年省级或国家级SRTP项目的资格。
(一)项目申报注意事项
1、立项原则:按照“兴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的原则,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与实践。
2、项目类型
主要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含思政类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
创新训练项目: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研究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工作。
创业训练项目:本科生团队在导师指导下,完成商业计划书编制、可行性研究、企业模拟运行、创业报告撰写等工作。
创业实践项目:学生团队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下,基于前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成果,开发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性产品或者服务,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3、项目申报:由具有申报资格的项目团队(创新项目团队不得超过5人,创业项目团队不得超过6人)负责人根据前期研究撰写出项目研究目标、内容、技术路线等在系统中完成申报。
4、项目审批:本年度省级、国家级SRTP项目立项评审采用学院推荐和学校二次评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院对本学院学生申报的项目进行排序推荐。学校根据学院推荐结果确定立项等级。评审通过后,项目负责人根据专家意见进一步完善项目方案,填写项目任务书,项目任务书经教务处认定和批准后报教育部备案。
5、经费预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研究经费预算为20000元/项,非理工科专业项目研究经费预算为12000元/项;江苏省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研究经费预算为8000元/项。各学院应指导、教育学生严格按照学校财务管理制度,严格制定项目经费预算。
6、导师配备:每个项目须配备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热爱教育事业、关爱学生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应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并具有丰富的科研经验。
(二)项目申报流程
(如果项目升级为省级或国家级项目,原来的校院级项目仍要完成结题验收)。
联系人:任老师王老师52090233
附表1:东南大学校(院)级SRTP项目中期检查表
东南大学教务处
2021年3月24日
附表1:
东南大学校(院)级SRTP项目中期检查表
院系名称:
项目名称
项目编号
学生负责人
指导教师
一、项目进展情况:
二、存在的问题,及拟采取解决问题的措施
三、指导教师意见:
签字:日期
四、院系中期检查小组结论及意见:
优秀良好通过不通过
推荐申报:省级项目国家级项目
注:表头及第一、第二栏由学生负责人填写。(可附页)
学院章(复印无效)
SRTP指导小组组长签字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CDIO;培养体系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辽宁省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构建‘多元化、开放式、学做研合一’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大连市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3C11CY092)、大连民族学院2013年度教学改革研究招标项目“基于CDIO理念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的建设模式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相继启动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形成了国家、省(区)、校和院四级体系,已经成为在校大学生直接受益、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的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旨在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自主研究、自主实践和自主创新的能力,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
2011年大连民族学院作为中央部委属109所高校之一启动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了保证国家级训练计划的顺利实施,大连民族学院在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下,制定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组织师生积极申报并实施计划项目,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取得了非常较好的成效。本文结合笔者在大连民族学院负责“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实施工作中的经验与体会,探讨如何结合民族院校现有教学资源、工作基础和生源特征,构建适合民族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创新创业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创新创业训练体系构建基础
为了保证创新创业教育实现科学发展,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确立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实践创新”的教育理念,构建了集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课程体系、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及课外综合教育为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出台了《学分奖励与替代管理办法》、《大学生优秀创新团队和个人评比表彰办法》、《大学生优秀创新学术成果奖评奖办法》、《大学生创新基地和创新工作室建设的规定》、《优秀课外活动指导教师奖励办法》、《大学生“太阳鸟”科研计划》、《大学生科技创新之星评选办法》、《大连民族学院关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质量提升工程的实施意见》、《大连民族学院专利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对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保障。
2003年起,大连民族学院实施了以“做中学”、“工作室”、“导师制”、“赛课一体化”和“本科生团队培养”为载体的“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计划”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措施,极大地提升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近年来,每年大连民族学院本科生通过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载体学习性产出成果1000多项,申报专利200余项,200余篇,国际获奖论文100多篇;每年在国际上获得学科竞赛奖励100多人次,在各种国家级学科竞赛中获奖300多人次,在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奖1500多人次。
经过多年的课内外一体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改革实践,大连民族学院在大学生创新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国内外学科竞赛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标志性成果,奠定了进一步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基础。
二、基于CDIO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培养体系的构建
“十二五”期间,大连民族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工作目标是:建立符合民族院校人才培养定位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自主研究、自主实践和自主创新的能力;整合各类平台和资源,构建参与率高、受益面大的四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平台;探索“以创业促就业、以创业带就业”的多元化就业新模式。
1.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内涵
“十二五”期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分为三类,即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项目实施的需求、侧重点各不相同,其中创新训练项目是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工作;创业训练项目是在导师指导下团队每个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一个或多个具体的角色,进行编制商业计划书、开展可行性研究、模拟企业运行、参加企业实践、撰写创业报告等工作;创业实践项目是学生团队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下,采用前期创新训练项目的成果,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性产品或者服务,以此为基础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可见各类项目实施的出发点、培养目标都不同,但是三者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在层次上属于递进深入的。其中,创新训练项目的实施是以“兴趣驱动、自主实验,重在过程,面向需求”为原则,着力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创业训练项目实施是以“商机驱动、自主调研,面向市场,公司模拟”为原则,着力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基本技能;创业实践项目的实施是以“成果转化、公司运作,自主运营,服务社会”为原则,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以上分析的创业类项目是基于技术创新基础之上进行的创业,是将创新项目研发取得的成果向市场转化,通过与市场对接实现“技术商业化”,实现成果的商业价值。可见,训练计划项目中三类项目都经历了“构思一设计一实施一运行”(CDIO)的四个阶段,最终实现了创新产品的市场化和产业化,与目前工程教育中的CDIO教学模式是一致的、吻合的。
2.构建基于CDIO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培养体系
为应对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产业结构升级与调整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瑞典林克平大学、查尔姆斯理工大学以及瑞典皇家理工学院于2001年合作构建了工程教育模式――CDIO,即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的简称。CDIO教育模式包含了产品、生产流程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也就是涵盖了从产品的工程设计到工程制造,最后到工程服务在内的完整的过程链和价值链。
教育部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的三类项目也涵盖了CDIO教育模式的各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任务和培养目标各不相同,但是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C为构思阶段,主要是根据市场需求和市场定位拟定项目研发计划或者可行性论证,相当于项目的选题;D为设计阶段,主要根据选题开展产品的设计与开发,相当于研发;I为实施阶段,是把产品原型设计为能够实际应用和推广的产品,相当于技术商业化;O为运行阶段,是对生产出的产品和系统通过市场销售、运营来实现预期价值,同时还包括对产品和系统的维护、改造、回收和升级,相当于创新创业实践。
从以上分析,构建基于CDIO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是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也符合知识、能力、职业素质培养目标,如图1所示。
3.基于CDIO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特点
(2)实现了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深度融合。基于CDIO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实现了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深度融合,这主要体现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仅要进行简单的专业实践能力训练,而且要充分考虑技术方案最优、成本最低、市场前景广、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生态环境的保护,这就意味着训练的目的不再停留在单纯的技术行为层面,而是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整合训练。通过这种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市场的洞察力和应变力、职业能力以及塑造优良的心理品质,增强学生服务国家和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
(3)实现了学科教育向专业教育的转变。首先,基于CDIO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在学生知识面广度上的要求远远高于对单一学科知识在深度上的要求;其次,训练过程中更强调多学科知识的交叉与融合,所侧重的并不是简单的知识点增减,而是知识结构的重组、优化与整合。因此训练计划实施过程中强调团队作用、团队成员的知识转移、知识共享等学习策略的应用,也是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年级组建团队的原因。
三、基于CDIO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培养模式的实践
1.开设创新创业教育模块,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创新创业意识
基于CDIO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是面向全体学生广泛、系统开展的项目训练,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直接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学生人数不到总人数的三分之一,那么如何解决全体学生受益直接关系到广大学生的切身利益。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是把创新创业训练体系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之中,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通过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基础”、“创业基础”、“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企业管理”、“风险投资”等全校性创新创业模块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创业精神,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素质与能力,引导大学生创新成果向创业实践转化。
2.实施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训练深度融合,提升创新创业综合素质
3.依托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真实体验创新创业实践
主要面向大三、大四获得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资助的团队,根据项目类别的差异,采取不同培养模式、指导方式和评价方式。在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立项评价时,应充分考虑所开展的创新项目的市场前景分析,要求将商业思考和商业规划引入其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开展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时,引入“模拟公司制管理”模式,通过开展市场调研研究、编制商业计划书、虚拟注册、团队组建、角色扮演、企业模拟运行、企业体验实践,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技能;实施创业实践项目时,通过创业孵化基地、学校科技园、校企合作企业进行实践,让创业团队体验风险投资、项目、技术、孵化等环节,积累和检验创业知识、完善创业心理品质,提高创业实战能力。
四、结论
为了全面实现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目标,构建了基于CDIO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培养体系,并将培养体系纳入到培养方案之中,同时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不同阶段的需求和训练目标的培养模式,实现了培养方案和创新创业计划结合、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结合,有利于营造创业氛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形成了民族院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特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Z].2012.
[2]陈兴文等.基于工作室模式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2,(7).
写博客,“说产品,不废话”
这时,美国有一家名为“TechCrunch”博客网站进入他的视野,引起了他的注意。一个叫迈克尔·阿灵顿(MichaelArrington)的年轻人平时比较喜欢写博客,是个专注于科技方面的博客。就是这么一个人,自2005年6月坚持写博客,日益做大做强,影响力越来越大,迄今每个月的访问量达到了920万人次,年吸金量已达1000万美元。
2010年12月8日,刘成城大学毕业后,第一次完成博客升级,创立的专注于互联网创业的科技媒体36kr网站()正式上线。说起“36Kr”的起源,他解释道:“Kr是化学微量元素“氪”的英文名,在元素周期表中排在第36位。因此,“36Kr”又称作为36氪,寓意传说中的“氪星”是超人的故乡。”
转型升级并进
2011年7月,刘成城组建36氪全职运作团队成立。他是36氪创始人,团队成立之初只有4个人,全是理工科专业为背景的80后青年,没有创业包袱,年轻而富有激情。
仅仅过去一个月,刘成城与团队成员共同作战,在36氪原有资源基础上再度升级,推出直面投资人与创业者的在线融资平台“36Tree”。也就是说,这时的36氪不仅以提供最新资讯及创新趋势,担当起创业产品和项目的伯乐,还要在创业者和投资人之间架起一道线上服务的桥梁。
这个看似简单的在线递交商业计划书的平台背后,36氪的一切融资服务均在免费尝试下进行,不仅组织专人对提交项目的要点和亮点进行提炼,按质量进行初步筛选,还对优质的项目资源定向推荐给合适的投资人,让投资人和创业者会面,并从中做出选择。
36Tree线上融资平台无疑给36氪带来了新的成长期。上线后的前5天,就有一百多个创业项目通过平台寻找投资,得到61位包括投资机构及独立个人在内的投资人入驻。至2012年1月,36Tree就收录了超过七百个来自创业者提交的项目,有五十多个项目通过该平台成功获得了投资,融资金额从100万到1000万人民币不等。
随着团队日益扩容,36氪主办的“36氪开放日(ODay)”线下运营活动更具号召力,是为互联网草根创业者提供一个产品的集体会,每月在全国各大城市举办,与36Tree融资平台进行互动推广,并邀请合作伙伴腾讯开放平台和微软的BizSpark投资项目参与其中。
2012年末,36氪共集合了国内外创业项目8079个,已帮助国内创业者参与融资对接483次,报道创业全新资讯1524次。36氪科技博客网站的月度访问量超过了170万人,页面浏览达到400万人次。
2013年1月7日,经一年多的免费尝试,36氪的36Tree改进版再度上线,推出更为强劲和全面的“36Kr+”在线服务平台。打开“36Kr+”平台,你会发现,与原有的36氪网站不同的是,新网站的口号已变成了“服务互联网创业”,各类服务机构在“36Kr+”平台上进行展示,创业者只需轻点鼠标找到自己需要的服务,就能从中达成直面对接、“买卖”和合作。
与此同时,36氪已完成线上垂直媒体36氪、36氪开放日和“36Kr+”融资平台等三线一体模式,集科技博客、产品及项目“孵化器”等线上线下同时运营的业务服务架构。一个月有200多家公司寻求报道,但采访30分钟内必须讲清楚产品和模式。
其中,“36氪开放日”活动肩负“中国互联网早期产品第一平台”,致力为创业者提供最好的服务和倾听属于创业者们自己的故事,先后共举办21期,伴随着创业者的脚步,走过了北京、上海、成都、杭州、深圳、广州、香港以及旧金山全球8个城市。
“意识-精神-能力”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培养创新创业能力首先是培养创新创业的意识。培养创新创业意识的重点是培养创新创业思维,而课堂是新思维培养的主战场。因此,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应充分强调课程体系的改革,课程设置应积极汲取国内外高校的试点经验和国内外创新创业成功的经验,[3]在课程内容、知识学习方式、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实践教学实施方式以及能力培养方式等关键环节进行变革。
1.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由通识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个层次组成,如图1所示。通识课主要由思政类、数理类、外语类、体育类、创新创业理论类等课程组成;专业基础课主要由电气类、编程语言类、软件基础类、软件开发类、创新技术类等课程组成;专业课主要由数据库应用类、网络类、PC平台开发类、移动平台开发类、嵌入式开发类、软件工程类、软件创新基础类课程、反映本专业技术最新动向的创新创业素质拓展类课程、培养工程能力的工程实践类课程、加强创新能力的创新创业综合实践类课程和毕业设计等课程组成。上述课程体系中,创新创业意识培养主要由“计算机创新创业概论”来完成,创新创业思维主要由“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项目管理和企业管理”、“风险管理”等课程和“创新创业拓展课程群”来完成,创新能力培养主要由“创新素质拓展课”、“创业素质拓展课”、“创新创业认识实践”、“创新创业拓展实践”和“工程实践”、“创新创业综合实践”等实验实践课程体系来完成。整个大学四年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2.实践教学设计
对于软件领域创新型工程人才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从一年级开始,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始终。为了实现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目标,建立实践课程体系,将全部实践课程划分为三个层次: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训练、专业能力训练、工程实践和创新实践。层次从低向高逐步过渡,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训练和专业能力训练以学生基础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专业能力训练以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为主,使学生在团队合作的背景下培养合作精神、训练交流和沟通能力、追踪最新技术和创业潮流的能力;工程实践、创新实践等创新训练以创新创业能力、工程应用能力为培养目标,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工程能力、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实践是通过实际创新创业项目使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
3.教学内容更新
创新创业训练体系建设
创新创业训练体系由三个阶段组成,训练体系涵盖大学四年。第一阶段:属于创新创业启蒙和培育层次。本阶段主要与校级创新创业项目、基本技能实践相对应,使学生具备创新创业的基本技能。通过创新创业课程、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模拟项目等活动,使学生了解怎样进行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创新思维。第二阶段:属于创新创业孵化层次。本阶段主要与校级和上海市创新创业项目相对应,通过举办讲座和参加课余创新创业活动使学生跨入创新创业门槛。创新训练项目由学生个人或团队组成,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调研、分析和研究条件准备;创业训练项目由学生团队组成,在教师的指导下编制商业计划书、开展可行性研究;如果项目或课题不合适,允许更换项目或课题。第三阶段:属于创新创业实施阶段。创新训练项目由学生个人或团队组成,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课题研究、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创业训练项目由学生团队组成,在导师的指导下模拟企业运行、参加企业实践、撰写创业报告等工作,并进行创业训练交流;如果课题或项目经试验基地评估有一定的市场前景,则组建创业实践团队,借助于上海电力科技园区实施创业实践活动。
平台建设
基地将建设针对学生创新创业交流的创新创业交流平台、针对教师和国内外学校、研究所及企业进行交流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以及针对创新创业研究和活动具体实施的创新创业实验平台。
1.创新创业实验平台建设
2.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
形成由学校教师、研究所研究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创新创业指导交流机制。通过组建科研团队和教学团队定期组织活动,交流学术问题、教学体会、指导创新创业活动的经验,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技术支持、法律顾问、资金支持等服务。建立学术和教学交流的支持机制、激励机制,支持和激励教师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掌握本学科的前沿知识,能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创新研究;支持和鼓励教师下企业、进研究所,为经济建设服务,并从中挖掘适合创新创业的项目。定期举办国际学术会议,为所有教师提供与国内外同行交流的平台;每年定期进行创新创业课题和项目选拔,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
3.创新创业交流平台建设
南宁市社会科学院
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