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研究者:新冠病毒检测能力受到物流和监管的极大限制
据《自然》报道,对多家大学实验室的调查显示,美国新冠病毒检测能力主要受到管理、物流和行政层面的限制。以加州为例,到三月底等待检测的样品已经积压了大约57000份,但一些有资质的高校或研究所实验室却无法参与检测,因为他们没有使用与医院兼容的健康记录软件,或此前没有与医院签订合同。
新冠疫情影响气候研究
由于新冠疫情,科研人员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海洋观测计划”的部分研究设备性能减弱,甚至无法传出数据。由于数据整体质量变差,原本计划长达数十年的数据收集任务也会受到影响。“(疫情)对科研的整体影响前所未有。”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的环境学家弗兰克·戴维斯表示。
哈佛新冠研究:生活在高污染环境下的群体病亡风险更高
据美国《国会山报》12日报道,哈佛大学一项有关新冠病毒的最新研究发现,生活在空气污染程度更高、水资源匮乏等地区的低收入群体与少数族裔(如非洲裔、拉丁裔)群体死于新冠病毒的风险更高。《国会山报》指出,该研究结果与此前为数众多的研究结果相呼应,即生活在高污染环境下的人整体健康水平不佳,环境污染可能加剧了新冠病毒对低收入群体的影响。
有效抑制多种冠状病毒,它会是我们期盼的“万能药”吗
4月6日,顶尖学术期刊《科学》的子刊《科学·转化医学》报道了一款“广谱抗病毒药”。它不仅在人类细胞中显著抑制了新冠病毒的复制,还在小鼠模型中有效抑制了SARS病毒和MERS病毒。更关键的是这种药物有口服的潜力。作者们表示,该研究彰显了这款疗法治疗新冠病毒,以及其他人畜共患冠状病毒的潜在抗病毒效果。这款药物叫做EIDD-1931(也叫做NHC),是一种核苷酸类似物。它的潜在原理是在病毒内引起变异,让病毒无法顺利存活。
剑桥大学最新研究:基因网络分析揭示北美、中国、欧洲的新冠病毒差异
本周五,剑桥大学研究人员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一篇论文。从全球各地采集了并测序得出160份新冠肺炎患者的完整基因组数据(SARS-CoV-2病毒),构建病毒的基因组发育网络。发现该病毒具有三个主要的变异型别,分别为A、B、C,其中A型是该病毒的源于蝙蝠的最初型号,B是A的变异型,C是B的变异型。A、C型相当一部分出现在亚洲以外,即欧美地区。该研究开创性地将系统发生方法(phylogeneticmethod)应用于病毒学研究,有助于理解新冠病毒的演化过程。
NEJM|重大发现,无症状患者比率达到88%,筛选无症状患者至关重要
2020年4月13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欧文医学中心DenaGoffman团队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NEJM在线发表题为“UniversalScreeningforSARS-CoV-2inWomenAdmittedforDelivery”的研究论文,从2020年3月22日至4月4日,共有215名孕妇在纽约长老会艾伦医院和哥伦比亚大学欧文医学中心分娩,该研究在入院时对所有妇女进行Covid-19症状筛查。该研究发现,入院时SARS-CoV-2阳性的33例患者中有29例(87.9%)在就诊时没有Covid-19症状。
MedRxiv预印本丨复旦大学黄竞荷团队取得新冠病毒中和抗体研究新进展
《科学》发表饶子和院士团队新冠病毒研究成果,揭晓瑞德西韦作用靶点的结构
近日,由中国结构生物学家饶子和院士领衔的一支研究团队,应用冷冻电镜(cryo-EM)技术,率先描述出了新冠病毒RdRp与两种辅助蛋白相结合的复合物结构,并且模拟出瑞德西韦与新冠病毒RdRp结合的方式。这项成果在顶尖学术期刊《科学》正式上线发表。
新型“机器人”实现液滴多行为操纵
近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宋延林课题组在《科学—进展》上发表一项新研究成果。研究人员通过磁场控制两个钢珠,首次实现了对液滴切割、移动、释放和旋转等多种动态行为的控制。这一系统被命名为“液滴机器人”,其在化学反应自动化方面的潜力被看好。
8篇NatureGenetics,2篇NatureBiotec,中国学者揭示棉花A基因的起源
2020年4月13日,武汉大学朱玉贤及及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JohnZ.Yu共同通讯在NatureGenetics在线发表题为“GenomesequenceofGossypiumherbaceumandgenomeupdatesofGossypiumarboreumandGossypiumhirsutumprovideinsightsintocottonA-genomeevolu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组装了A1品种africanum,并在PacBio长读的基础上,重新组装了高质量的A2品种Shixiya1和TM-1基因组。在组装和更新棉花基因组后,该研究揭示了棉花A基因组的起源。
Nature拳头综述(IF=33)|浙江大学胡海岚团队系统介绍新兴的大脑领域:外侧缰核的研究进展
MolCancer:中山医院整形外科团队黑色素瘤侵袭转移机制研究取得新突破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整形外科的顾建英教授、亓发芝教授团队在MolecularCancer杂志(IF:10.679)发表题为:CircularRNAcirc_0020710drivestumorprogressionandimmuneevasionbyregulatingthemiR-370-3p/CXCL12axisinmelanoma的研究论文。研究发现一种新型环状RNA-circ_0020710在黑色素瘤中的生物学功能及潜在的分子机制:circ_0020710通过ceRNA调控机制促进CXCL12分泌,从而促进肿瘤细胞增殖侵袭,同时诱导肿瘤微环境免疫抑制。该研究成果有助于加深我们对黑色素瘤发生发展机理的认识。
港大严慧玲与Peiris教授团队在抗新冠病毒的药物研究领域合作取得重要进展
日前,香港大学严慧玲教授团队与Peiris教授团队在筛选对抗新冠病毒的药物研究领域合作取得重要进展。他们在抗病毒药物筛选过程中,发现了伦地西韦(Remdesivir)、洛匹那韦(lopinavir)、高尖杉酯碱(homorringtonine)和吐根碱(emetine)对新冠病毒的复制过程具有抑制作用。该成果以“Remdesivir,lopinavir,emetine,andhomoharringtonineinhibitSARS-CoV-2replicationinvitro”为题在线发表于《AntiviralResearch》杂志上。
周楹等开发在海量数据中快速推断同祖片段推断的新方法:hap-IBD
同时提高强度和塑性!吉林大学提出一种新型铝合金结构
《NatureMaterials》评述:纳米级结晶的动力学途径
NatureGenetics|朱玉贤院士团队在棉花基因组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2020年04月13日,武汉大学高等研究院朱玉贤院士团队在国际期刊NatureGenetics发表了题为GenomesequenceofGossypiumherbaceumandgenomeupdatesofGossypiumarboreumandGossypiumhirsutumprovideinsightsintocottonA-genomeevolution的研究论文。这项工作是该团队继雷蒙德氏棉基因组(Wangetal.,NatureGenetics,2012),亚洲棉基因组和群体(Lietal.,NatureGenetics,2014;Duetal.,NatureGenetics,2018),陆地棉基因组(Lietal.,NatureBiotechnology,2015)和亚洲棉转录组(Wangetal.,NatureCommunications,2019)之后,在棉花基因组领域又一次重要突破。
PlantCell|中科院遗传所李云海组发现种子和器官大小调控途径参与调节侧枝形成的新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云海研究组在ThePlantCell发表了题为ControlofPlantBranchingbytheCUC2/CUC3-DA1-UBP15RegulatoryModul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种子和器官大小调控途径参与调节侧枝形成的新机制。
中科院长春应化所AFM:通过球磨TiO2剥离石墨构建石墨烯修饰的SiOx基负极
胰腺癌治疗新思路!通过干扰细胞的pH微平衡来杀灭胰腺癌细胞
Nature警告:全球气候变暖将造成生物多样性断崖式下降
4月10日的一篇最新Nature论文指出,对于大部分动植物来说,全球变暖带来的急剧变化,会导致其无法快速适应而导致灭绝。模型预测。截至2100年,取决于人类是否达成减排目标,全球生物多样性有可能出现断崖式下降。为保护地球生态多样性,需要建立监控系统,以确定在特定地区,是否越过了临界点。
Nature子刊:早期科研遭遇挫折的人,后期更可能做出重大成果
一篇发表在NatureCommunications的研究发现,早期在科研道路上遇到挫折但不放弃的科学家们,往往能在后期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甚至胜于那些早期发展顺利的科学家!
NatBiotech综述|CRISPR-Cas实验的设计与分析工具
NBT|曹俊越等开发研究大量单细胞基因表达动态分析技术Sci-fate
NatNeurosci|渐冻症和额颞叶痴呆患者中C9ORF72蛋白功能缺失和获得性毒性的协同致病机制
2020年4月13日,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路德维格研究所DonCleveland团队在NatureNeuroscience杂志上发表题为“ReducedC9ORF72functionexacerbatesgain-of-toxicityfromALS/FTD-causingrepeatexpansioninC9orf72”的研究论文,证明了在ALS和FTD中,C9ORF72蛋白功能缺失会进一步加剧C9orf72重复序列的毒性。
Cell|生物绝缘性跨膜分子“电线”——Mtr复合物的晶体结构
2020年研考国家线和复试安排公布
江苏大学服务引江济淮国家重点调水工程
冲压机床自动上下料装置研制成功
扬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表示,针对传统冲压件制造过程中,送料、出料效率低下的问题,该院副教授张善文带领团队,设计了一款结构新颖的冲压机床自动上下料装置,具有移动速度快、结构简单紧凑等优点,可实现产品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降低人工劳动力成本,极大提高生产效率。
四川大学再创新刊:MedComm,魏于全院士任主编,两年内免出版费
MedComm是由美国最大的出版集团Wiley公司发行的全英文生物医学专业期刊。主编是由英国牛津大学JamesHendersonNaismith教授(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爱丁堡科学院院士)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魏于全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担任,副主编与编委由全球10多个国家的著名科学家构成。MedComm是同行评审的在线发表开放获取(OA)期刊,及时出版关于生物医学领域的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方面的工作,力争成为生物医学领域中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质量学术期刊。
李兰娟、王辰等多位院士加盟,温州医科大学成立病毒研究院
4月12日,温州医科大学病毒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中国呼吸病学与危重症医学专家王辰院士、侯云德院士、李兰娟院士发来祝贺信和视频。
清华神经调控实验室研发成功新型脑起搏器
4月11日,第九届清华脑起搏器论坛在线举办。论坛上,由清华大学教授李路明带领的神经调控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团队展示了神经调控最新技术成果——“AI+脑起搏器”。多年来该实验室团队在神经调控技术领域不断探索,并研发成功了国产脑起搏器。国外脑起搏器原技术垄断者已有数十年未曾进行显著技术更新,该实验室团队在成功打破技术垄断后,不断听取临床应用反馈,积极结合先进技术,先后研发了远程程控、变频刺激、高场强核磁兼容等技术。
南开大学刘永胜团队ACSNano:17.25%效率!基于萘、蒽胺的2D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研究进展
近日,南开大学刘永胜教授团队开发了两种多环芳香族胺间隔阳离子,即1-萘甲胺阳离子(NpMA)和9-蒽甲胺阳离子(AnMA),制备了高效率且高稳定性的太阳能电池器件。
视蛋白可帮助果蝇辨别苦味
在人眼部的感光细胞中,存在着名为视蛋白的蛋白质,它帮助我们看见世界。如果没有没有它,人类也会像许多动物一样,陷入黑暗。然而,在某些动物中,视蛋白的功能不止于此,它不仅能感光,还能感受味道。据《科学》报道,近日一项新研究首次揭示,果蝇可以利用位于其鼻尖的感光蛋白质品尝出食物中的有害分子。研究人员推测,人类体内的视蛋白或可起到同样的作用。
尿检可预测婴儿生长
现在可以用尿液或血液样本来预测一个婴儿在未来6个月的成长状况。美国弗吉尼亚大学MargaretKosek及其同事们已经开发出一种预测模型,可以根据几种生物标志物的存在预测婴儿的生长。他们认为,这可以用来改善对长期营养不良的发展中国家儿童的干预。研究小组测量了儿童尿液中8种不同的化合物,发现健康对照组和其他孩子之间某些代谢物的水平存在显著差异。生长受限的儿童在代谢成熟方面落后于健康的同龄人,这在他们3个月大的时候就很明显了。
谷歌大脑新研究:单一任务的强化学习遇瓶颈是“灾难性遗忘”的锅!
自闭症患者自我报告的性别差异
自闭症症状表现中的性别差异可能导致许多患有自闭症的女孩和妇女无法得到诊断。一项新的研究对有关儿童性别差异的文献进行了比较,并诠释了对那些不会持续到成年期的儿童期性别差异的不同解释。
爱思唯尔回应羟氯喹论文质疑:已开展独立外部评审,发表过程合规
FAST科学研究与数据处理中心即将开建,落地贵安新区
即将在贵安新区落地建设的FAST科学研究与数据处理中心,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已经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据悉,FAST科学研究与数据处理中心总投资约1.7亿元,建筑面积28000平方米,分别包含拟在贵安新区大学城建设的科学研究中心约20120平方米,以及位于平塘天文小镇的数据处理中心7880平方米。建成后,“中国天眼”将最终完成观测、科研、数据三大完整科学研究框架,为长期运行产生的海量数据的存储和计算提供支撑条件。
中国首台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基建建设攻克第一个难关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表示,建成后将成为中国第一台、也是世界上亮度最高的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之一的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其工程建设自两个月前全面复工以来,各单体均取得不同程度进展,其中第一阶段的防微振基础换填混凝土浇筑工作已全部完成,计划从4月下旬开始进行后浇带施工,全部完成防微振地基基础。
药明康德第二场新冠论坛将于本周四召开
黄维院士&朱纪欣教授NanoLett.:超高灵敏度和耐久性的柔性应变传感器的制备
Chem.Mater.┃新型光诱导法制备用于超短脉冲激光器光学开关的等离子体纳米晶材料
近年来,开发新型具有可饱和吸收的纳米材料已成为一个研究热点。等离子体半导体纳米晶是一类非常好的可饱和吸收体,但是迄今所报道的等离子体纳米晶存在合成工艺复杂,需要无氧无水高温环境下合成等缺点。浙江大学邱建荣教授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光诱导制备等离子体纳米晶的技术,可在室温环境下快速制备大量等离子体纳米晶。
自矿化光热细菌与线粒体靶向MOFs杂化用于肿瘤光热治疗
近日,武汉大学张先正团队通过将自矿化光热剂的细菌与线粒体靶向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杂化,成功制备了一种可以放大肿瘤光热治疗的杂化材料。研究表明兼性厌氧菌和专性厌氧菌因其低氧趋向性可以很好的靶向乏氧肿瘤区域。此外,一些细菌在逆境中进化出还原金属矿物为金属单质的能力,用于呼吸代谢。许多光热剂都是金属单质,因此可以利用细菌的这种特性开发自矿化光热剂在细菌表面的光热细菌,且具有很好的肿瘤靶向性能。
港中大訾云龙组ACSNano:常态透明的摩擦智能窗户
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以及清华大学开展合作研究,将TENG与PNLC技术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常态下极度透明、环境摩擦作用下高度雾态的一种自供能智能窗户。本研究采用了旋转式独立层滑动TENG(RotationalFreestandingSlidingTENG,RFS-TENG)把环境中的机械能量转换成电能为PNLC供电。为实现高频率的交流输出,在RFS-TENG中引入了6个周期性电极,同时,为了提高系统的寿命和可靠性,在RFS-TENG中,两个摩擦层通过PVC薄膜的弹力实现了柔性接触。
长春应化所在全溶液加工钙钛矿量子点发光二极管的研究中取得新突破
近期,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稀土国家重点实验室程子泳研究员、林君研究员联合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丁军桥研究员采用配体交联的策略,成功实现了基于钙钛矿量子点PeLED器件的全溶液加工。
可应用于高温、酸性以及强氧化性环境的硅基纳米电缆
近日,中山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孙勇研究员、王成新教授研究团队发展了一种Si-Mn-O玻璃态物质中控制Si-Mn形核、生长的动力学策略,实现了毫米级长度的Mn5Si3@SiO2纳米电缆结构(图1)。单个结构中,不论壳层厚度、还是电芯尺寸均表现出令人吃惊的均匀性(尺寸波动<4%),同时展现出极好的柔性与自支撑特性,不同弯曲程度下电阻几乎没有任何变化。
邓子新当选全球工业微生物学会首届主席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院长邓子新当选全球工业微生物学会首届主席。全球工业微生物学会的前身是国际工业微生物遗传学国际委员会(GIM-IC),是由来自全球数十个国家的工业微生物基础和应用领域知名专家组成的一个非官方学术领袖组织。作为该组织国际凝聚力的核心体现,自1970年建立以来,其国际委员会周期性主办的14次全球性国际盛会(GIM)已成为极具影响力的学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