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且称之为风险创造工作室吧。我会介绍一下为什么这个模式可能是早期投资+创业公司的未来。
过去十年,大资本对创业公司发展轨道的影响是决定性的,看看软银之于Wework,神州系之于瑞幸咖啡。疫情后时期,在国内我也观察到其实创业价值观开始变得多元,除了“生存到繁荣”这件最重要的事,大多创业者也在思考如何做成一桩适合自己的生意,以及一个企业的社会价值。而资本方变化的速度会慢一点,却是也到了瓶颈。
先来说说为什VC行业现在也需要进化和创新?
今天许多风险投资机构已经转向晚期投资,减少早期投资,资金资源向头部靠拢,采取保守策略,规避创新风险。
如今大多VC基金运作的模式已经不适合“研究和数据驱动的大胆创新”,以及长线打造一个有价值的公司的周期。比方说,6~10年,而不是2~4年。取得极大成功的公司往往是长线思维打造的公司。
除了财务投资,现在大多风险投资机构缺少行业专业性,以及核心壁垒资源。面对日趋复杂的创业环境,能提供给创业者钱之外的价值越来越有限。
作为曾经有一些早期创投经验,后来创业的笔者,在具体介绍venturestudio这个模式前,先来说说我对风险投资的认知。
我在美国刚刚毕业的时候,最梦寐以求的工作就是能加入一家顶尖的风险投资基金。当年无知无畏,只是觉得做投资很酷,而所有的投资行业里,只有风险投资(这里泛指早期阶段股权投资)是能不断地接触新的人,新的技术和新的商业模式,每一天都充满新奇和未知。并且风险投资能直接对这个世界产生影响,而不只是金融的游戏。
那时候最喜欢的风险投资基金是FoundersFund,因为创始人PeterThiel是一位“逆向思考投资人”,还是一名成功的创业者。为了能有机会向FoundersFund的人学习,当年还加入了PeterThiel个人投资的SeaSteadingInstitute(海上家园研究院)作为大使,这是一个探索人类社会在海上生活的实验项目,终极目的是为了探索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
2014年夏天在FoundersFund旧金山办公室。
2014年终于得到FoundersFund的面试机会,虽然最终没有得到这个工作,但当时被提示了一句,“你其实可以做一家来自中国的种子基金”。回到纽约,我认真地研究了这个可能性,当时国内很多人都对YC,TechStars,500Startups这些创业孵化器里的项目很感兴趣,也许我可以作为一名连接者创办一个微型基金。
在研究他们的时候意外发现了纽约一家我认为与众不同的投资基金:Betaworks。
Betaworks
区域:纽约市
成功案例:Giphy(2020年刚刚被Facebook收购),Digg,Bit.ly
Betaworks是纽约的一家“互联网产品实验室+种子基金(startupstudio+venturefund)”,以创始人的行业洞察+数据分析能力驱动。
“Betaworksisastart-upstudiobasedinNewYorkthatmakeessentialproductsthatthoughtfullycombineartandscience.”
Betaworks最早介绍自己的版本:Betaworks是一家位于纽约的创业公司工坊,融合艺术和科技,创造有价值的产品。
Betaworks现在的官方网页介绍:为了更好的创造。
Betaworks与传统上只提供办公空间和资源的孵化器不一样,项目首先是他们内部通过“雇佣黑客”造出来的。
他们的合伙人都是创过业的产品型企业家,又是有经验的投资人,并且这家公司同时拥有黑客文化和设计师文化。公司在纽约曼哈顿很有艺术调性的肉库区(MeatpackingDistrict),里面许多长得像设计师的工程师,和长得像工程师的设计师。
当时认识了Betaworks里唯一一位中国人,HuangKuan,他是一位交互设计师出身的程序员,加入了Betaworks的黑客驻留计划(HackerinResidence,很像是艺术机构的艺术家驻留创作计划)。他一个人做出来了一个天气预报机器人appPoncho,在纽约很受欢迎。当时Betaworks以很低价格收购了曾经很红但是衰落了的社交新闻媒体Digg,并且招募了新的团队来运营改造这个产品。整个Betaworks办公空间里的氛围很好,让我觉得这里都是能上手做产品的人。
过往Betaworks内部创造和改造的公司。
Betaworks是最早尝试把“内部创造公司”和“种子基金”结合在一起这个模式的公司之一。近几年他们也一直在进化这个模式,推出了和企业大公司合作的垂直产业孵化器,还有根据BetaworksVentures感兴趣的技术方向来寻找外部项目的训练营Camps,以及为科技创意者这个群体创造了一个线下会员制俱乐部空间BetaworksStudios:ClubforBuilders,通过内容来聚集可以创造产品的人才。
Expa
区域:硅谷
成功案例:Uber,Haus
再来聊一聊另一家很酷的venturestudio:Expa。
Expa的模式可以总结为:aproductdesignfirm+VCPEfund
首先是一家产品设计公司,然后是一家风险投资基金。
说到Expa必须先提到创始人GarrettCamp,GarrettCamp是一名产品设计师,后来创业成立了网页发现平台StumbleUpon。后来他孵化出的最成功的公司就是Uber。
因为创立Uber的时候,GarrettCamp还是StumbleUpon的CEO,他说服了TravisKalanick成为这家公司的领导者,而自己把这个项目从0到0.1做出来以后,就退居幕后了。后来在2014年GarrettCamp基于创建Uber的经验,成立了一个新的公司就是Expa。Garrett希望Expa首先不同于传统的风险投资基金,因为他喜欢直接参与创造公司的过程。所以他想象Expa应该是一家“擅长创造公司的公司(companythatcreatescompanies)”,并且希望“通过设计提升产品,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内部创造
战略咨询
对外投资
投资好的名字
产品方法论
因为Garret是设计师出身,所以整个公司很注重设计的细节,可以从他们自己造的公司的logo的风格统一性看出来。另外他们主要的合伙人都是非美国籍,当年都是拿着工作签证在美国创业起家的,所以这些移民企业家创造的公司在一开始就很重视全球的市场。
在Uber之后Garret主要的精力放在孵化一个革新房屋所有权的创业项目Haus,进入了“房地产+金融”领域。而TravisKalanick在Uber之后用自己的资金成立了一家VC基金10100(10100的意思是一个创业公司从10人到100人的过程),第一个孵化的项目是云厨房公司CloudKitchens,进军了“房地产+餐饮”行业。其实他们都是在拥有了自己可支配的资金后,用自己过去积累的经验和核心能力尝试打开巨大规模的新市场,而这些市场还没有被互联网深入的改造。
Expa和10100都还没有孵化出与Uber相提并论的新公司,但是很多人相信他们搭建的创投体系是有更高成功概率的。
这个体系就是数字化改造传统行业+系统化创建公司网络。
ScienceInc.
区域:洛杉矶
成功案例:DollarShaveClub
另一家近几年成功的venturestudio公司是洛杉矶的ScienceInc.,创始人MikeJones是曾经Facebook的竞争对手Myspace的CEO。在MikeJones创立Myspace之前,他还在大学里的时候就成立了一家技术咨询公司,帮助洛杉矶附近的客户开发网页,当时还是学生的他赚了很多钱,用他的话来说开第一家公司就是他的商学院。后来经历Myspace的大起大落,让他想开设一间不一样的公司,既可以继续创造酷的公司,也可以帮助别人创造酷的公司。
所以他创办了ScienceInc.,起这个名字的原因是他觉得一个创业公司的成功需要极好的时机和极大的运气,但是是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找到成功的方程式的。
现在ScienceInc.更像是一个技术咨询公司+创业投资孵化器。聚焦在三个方向的产品:
1.subscriptione-commerce订阅制/会员制电商
2.marketplaces交易市场
3.mobileentertainment移动娱乐和内容
ScienceInc.最出名的原因是因为孵化了DollarShaveClub(DSC)这家订阅制男士剃须刀公司,后者在2016年被联合利华集团以10亿美金收购,DSC被收购又催生出一批美国的DTC新消费品牌的热潮。
MikeJones在帮助孵化出DSC之前从来没有涉足过零售和消费品领域的投资,DSC的创始人MichaelDubin在找到MikeJones之前刚刚拍完了后来变成Youtube上病毒传播的宣传视频,还没有拿任何投资。在看完了这部视频之后,MikeJones决定投资,因为他觉得MichaelDubin会是个营销奇才,这个商业模式看起来会对传统厂商带来很大的冲击。
ScienceInc.这两年又涉足到区块链创业项目领域,没有很成功,看起来有一点跑偏,在DollarShaveClub成功后还没有再孵化出“独角兽”级别的公司。大部分的项目还是以帮助孵化或者投资的形式来做,而不是自己团队内部创造。
但是他们给后来新的venrturestudio公司打开了一个思路,这就是互联网公司和消费品公司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新一代的venturestudio公司开始探索互联网产品+消费品结合的商业形态。
AtomicVentures
成功案例:Hims&Hers,Terminal,Bungalow
AtomicVentures这家公司值得重点聊一聊,也是我觉得模式最超前同时执行力最强的一家venturestudio。
用AtomicVentures的合伙人的话说,“Atomicisacompanythatbuildscompanies,Atomic是一家制造公司的公司,为了按照我们的模式制造公司,我们有一个自己的投资基金。”
我觉得Atomic不只代表了早期风险投资的“先进生产力”,也正在尝试打破这个行业的规则。
我画了一张草图总结AtomicVentures的运作逻辑:
提到Atomic也要聊聊创始人JackAbraham,这个想法最早是他提出的。
Atomic的创始人JackAbraham。
JackAbraham在24岁的时候把他的第一家公司Milo.com以7500万美金卖给了eBay,在eBay短暂工作后,JackAbraham开始在硅谷做个人天使投资,后来他邀请了三位朋友作为创始合伙人组成了一个团队,分别是AndrewDudum,之前是Everapp的联合创始人,后来同时担任Hims的CEO,他也是JackAbraham在沃顿读书时候的同学,两个人都是从沃顿休学创业;ChesterNg,之前是app开发公司SweetLabs的创始人,后来在Atomic已经有几家公司后加入,担任类似首席运营官的角色;AndrewSalamon,之前在对冲基金桥水做投资,后来同时担任睡眠监测科技公司Rested的CEO(Hims和Rested都是Atomic内部孵化的公司)。
Atomic的创立,来自于几个创始合伙人对一个问题的思考:今天早期投资和创业的效率是不是越来越低了?
传统上创建一个创业公司,你首先会想一个主意,想一个名字,光注册一个商标可能就花了2个月,然后做用户和市场调研,做产品开发,还要等天时地利人和找到支持你的团队,直到产品上市了以后发现没有人在乎你的产品了。
于是他们最初耐心的积累资源,除了自有资金,与知名的投资机构建立联系,与行业内的合作方建立关系,熟悉硅谷的人脉圈和有潜力的创始人在哪里,分析未来十年值得进入的大市场,研究和分析这些行业,并且建立自己的核心团队。第一期基金他们只募集了2000万美金,这些资金都投资于“自己内部创造的项目”,不接受外部pitch,作为启动资金,快速试验,快速试错,通过原型产品验证市场需求。并且整个公司文化非常相信数据,很多想法到底选择哪个都会做"A/BTesting",用真实的测试决定哪一个主意更好,在数据面前人人平等。
“Wearenotgonnabuildthiscompanyuntilwehavesignal,wegonnatestthatsignal,it’smuchhealthierwaytobuildstartupcompanies,it’sbetterefficiencyforcapital.(在我们看到信号之前我们不会动手创建公司,我们会继续测试这个信号,这是更健康的方式去创造创业公司,也是更有效率的资本利用方式。)”
在发展了两三年后,Atomic的核心团队也只有20~30个人,每年会从他们的“自己的创业想法库里”看20~30个idea,其中一些觉得很有市场潜力的会推向市场,并且fund(投资)和found(创立)这些公司。
Webringtogetherthebestoperators,bestbuilders,withthebestinvestors(我们聚集了最好的运营专家,最好的产品人才,以及最好的投资人).
Buildamuchbettersystemtobringcompaniestomarket,thatismoreefficient,lesscapitalintensive,moremeaningful,canscalequicker,haveahigherchanceofbeingenduringbusiness.(创建一个更好的创业体系,这样做更有效率,需要的外部资本更少,也更有社会价值,以及可以更快的规模化,最终变成更长久可持续的商业。)
在一个访谈里,Atomic的创始人提到他们之所以这样设计公司,本身也是一个有关创新的实验,用创新打破过去的创新系统。
Experimentonyourcompany,experimentonyourbrand.
我很欣赏Atomic把自己的公司和品牌都当作一个人,今天的人也是不断在变化的,在快速变化当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他们选择在尚未被技术和互联网彻底改造的巨大市场深耕,以长线的眼光看到以下三个巨大的市场机会:
未来工作的方式(futureofwork)
健康消费和医疗(healthandwellness)
房地产和居住(realestateandhousing)
其中投入最大资源的精力的是在大健康产业的市场,尤其在疫情后的年代,健康的重要性基本上是大多人最优先的,而这个庞大而陈旧的产业也在加速变革。
在创造产品之前,一定要创造一个消费者十分热爱,愿意传播的品牌。
这种公司文化,深受皮克斯动画工作室(PixarStudio)的影响,一群拥有共同价值观和热情的人,创造人们前所未见的事物。
Atomic的核心团队,包括正在孵化当中的公司的CEO。
Hims&Hers是Atomic创造出来的第一家独角兽公司,在健康消费和在线医药领域是这些年最瞩目的明星公司之一。Atomic也一直进化自己的商业模式,目前他们的公司家族里还有十几家正在“秘密孵化中”的新公司,他们的目标是拥有持续创造独角兽公司的能力,这是一个“无限游戏”,必须有马拉松的长线心态。整个Atomic这家公司就是他们的作品。
4月的时候我通过邮件跟Atomic的投资人之一FounderFund的合伙人交流,问他们觉得Atomic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得到的答案除了超强的资源整合能力和执行力,就是聚集创始人人才的能力。
“我认为工作室的模式可以运作的非常好,你需要有优秀人才的资源。这是Atomic成功的关键。FoundersFund也成功的孵化过两家自己的公司,Palantir以及Anduril,8VC自己做公司的能力也很强(Shogun,Esper等等)。”
Atomic孵化出的Hims主要的竞争对手叫做Roman,也是一家男性健康消费和个人护理品牌,而恰巧Roman是从另一家纽约的venturestudio“PreHype”走出的。
PreHype
区域:纽约
成功案例:BarkBox,Roman&Rory,ManagedbyQ
PreHype按照他们自己的定义,是一家总部在纽约的“venturedevelopmentcompany”,核心的几个合伙人都是成功创立过创业公司的企业家以及天使投资人。
与Atomic的创始人类似,PreHype的创始人HenrikWerdelin创建这家公司的初衷,是希望寻找一个有效的创新模式来创建新的公司,以及用资本支持那些符合他们价值观的公司。
PreHype的一个特点是与大公司联系紧密,他们的客户包括NewsCorp,Coca-Cola,Intel,Mondelez,LEGO等企业客户,PreHype提供Corporatenewventureco-creation的服务,也就是针对大公司的市场创新需求,与企业内部共同投资和孵化对于长远战略有价值的创业公司。
因为自己是一位爱狗人士,HenrikWerdelin在2011年作为CEO创建了宠物领域的明星创业公司BarkBox,同时管理着Bark和PreHype两家公司。
PreHype创始人HenrikWerdelin。
最近几年PreHype孵化出的最成功的一家公司就是男性健康品牌Roman,Roman正是AtomicVentures孵化出的Hims的主要竞争对手,两家公司都获得了美国一线投资机构上亿美金的融资。Roman现在的CEOZachariahReitano之前在PreHype做EntrepreneurInResidence寻找自己的创业方向,而他找到的两位联合创始人,都是HenrikWerdelin的同事。其中Roman的CPO联合创始人SamanRahmanian是PreHype的合伙人,他的上一家公司办公室清洁服务提供商ManagedByQ成功卖给了Wework(Q也是在PreHype孵化的)。而Roman的CRO联合创始人RobSchutz是之前BarkBox的增长负责人。可以说Hims与Roman在健康医疗市场的对决,背后也是Atomic和PreHype两家公司的对决。
Roman的三位男性联合创始人,其中CEOZachariahReitano也是一位爱狗之人。
看到在健康消费领域Roman的成功,Prehype继续探索在这个市场用类似的“运营结构operationalstructure”孵化新的公司。于是他们在2019年又帮助孵化和投资了“新一代有医学背书的中草药营养补充剂”的创业公司Hilma。
Hilma的三位女性联合创始人。
PreHype的合伙人说Hilma的创始团队“对这件事非常有热情,也选择了一个更难走的路线去建立行业标准和专业的品牌形象,这是PreHype愿意投资他们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与他们三位工作非常有趣”。
在丹麦出生长大的PreHype的创始人HenrikWerdelin既有着北欧人淡定自如的生活态度,但是在纽约这个大人才库里,他提到希望创造一个有趣的空间,与有趣的人一起创造有价值的公司。
以上的几家venturestudio公司,都是在2015年之前成立的,可以说是第一代引领这个领域的公司。而最近三四年又出现了几家与众不同的新venturestudio公司,其中已经有一定影响力的几家:
硅谷的:
ObviousVentures
DVxVentures
纽约的:
HumanVentures
Juxtapose
RedesignHealth
InnovationDepartment
而在DTC品牌的大本营纽约市,出现了更多新型的基金,从资本到创业公司都在创新自己的商业模式。而纽约市丰富的互联网行业人才和创意营销行业的人才为新型的公司提供了最重要的基础。
反观国内,一些成功的公司也越来越像一个venturestudio公司,比如饮料领域的元气森林和家居家电领域的小米。上次笔者在杭州,也了解到有几家具备产品能力和行业资源的公司,在采用入股合作孵化的形式,“流水线化”创造新的公司,提供从资金,人才到行业核心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