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罢《海族列传:华夏海洋生物随笔》(鹭江出版社2021年8月版)一书,我感觉仿佛“游览”了作者萧春雷用文字建构的一座琳琅满目的“海族馆”。
他在本书后记中透露,这差不多是一本“赌气”写的书。原因是妻子是厦门人,而他则是闽西北山里人。在日常的生活中,骄傲的山里人大受刺激,意识到生活在厦门,不“懂”海鲜,一上桌就会感觉到某种心理劣势,“因此发愤图强,求知若渴”,终于写成这本融知识与趣味于一体的科普集。
“懂”海鲜,不仅是要懂得吃,更要明白其来龙去脉、前世今生。如厦门传统风味小吃土笋冻,晶莹透明、鲜嫩脆滑,老厦门人几乎把它当零食吃。但若有较真的书呆子向他们讨教土笋的学名,最友好的回答也就两个字:“沙虫!”
天下万物,以海产的名字最为混乱,不是同物异名,就是同名异物,稍不留神就张冠李戴。作者在书里告诉读者,土笋又称泥笋,学名为可口革囊星虫,俗称涂笋、海蛆、沙虫、海丁、海蚯蚓、海蒜等,主要分布于福建、浙江、广东、广西和海南岛的滩涂上。明黄仲昭《八闽通志》记载:“泥笋,其形如笋而小,生泥沙中。”稍后的《闽中海错疏》亦云:“泥笋,其形如笋而小,生江中。形丑,味甘。一名土笋。”
据考证,福建人利用土笋富含胶质的特点做成土笋冻,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清初学者周亮工在《闽小纪》中说:“予在闽常食土笋冻,味甚鲜异,但闻其生在海滨,形似蚯蚓,终不识作何状。后阅《宁波志》:‘沙噀,块然一物,如牛马肠脏头,长可五六寸许,胖软如水虫,无首,无目,无皮骨,但能蠕动,触之则缩小如桃栗,徐复臃肿,去涎腥,杂五辣煮之,脆美为上味。’乃知余所食者,即沙噀也。闽人误呼为笋云。”
由上可知,挖掘梳理古代典籍中有关海洋生物的片段记载是本书的一个鲜明特点,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下苦功夫对得来不易的早期史料进行甄别鉴定、比较判断、谨慎纠错。《闽小纪》是一部有名的文人笔记,作者很推崇,但他认为周亮工把土笋当成沙噀却是搞错了。实际上宁波人不吃土笋,他们提到的沙噀指海参。周亮工之所以错把沙噀当土笋,就是因为他从未见过活体土笋。作者同时在书中指出,把土笋与沙虫混为一谈也是不对的,虽然二者同属于星虫门,但学名为可口革囊星虫的土笋只埋头在滩涂上吃土,肚子里多泥;而学名为方格星虫的沙虫则埋头在沙滩上吃沙,肚子里全是沙子。“吃土的命名为土笋,吃沙的命名为沙虫,生动形象。”
书中尤其重视实地调查。作者通过走访调查,也对现代的多种渔业方式进行了反思,呼吁对海洋生物进行保护。因此,《海族列传》作为“厦门海洋文化丛书”的一种,编辑出版适逢其时。我读后也得到这样的重要启示:认识海洋,首先要认识海洋生物;保护海洋,首先要从保护海洋生物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