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并报表,实际上是为了解决一家集团公司全部账套简单加总后产生的两个问题,一是“分家”,二是“减肥”。分家分的是净资产,要把合并范围内的各子公司的净资产分为“我”的还是“少数股东”的。“减肥”则是减掉虚增的财务记录。第一点“分家”好理解,那什么是“减肥”呢?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母公司把自己的存货,账面成本100万元,以200万元卖给了子公司,母公司就有了200万元的主营业务收入、100万元的主营业务成本以及100万元的利润。合并报表是以合并口径作为一个会计主体的,也就是母公司与子公司就是一个公司,母公司的仓库与子公司的仓库就是同一家公司的仓库。如果同一家公司的甲仓库货物倒到了乙仓库,就能赚钱,那人人都去开公司了!所以“减肥”就是为了减少这些合并范围内的内部交易。做合并抵消分录,如果按上述两个思路去做,就会很清晰明了。
一般地,我建议是先做“分家”分录,再做“减肥”分录。“亲兄弟,明算账”,这个“家”一定要分对,“家”分好了,合并的60%至少就做好了。而“减肥”,则相对次要,长得太肥了当然得减,但小小的微胖,有些时候就算了,不减了。比如母公司把账面净值1万元的固定资产卖给了子公司,子公司则按母公司原固定资产卡片上的原值及累计折旧入账了。那么,这个固定资产仅仅是从母公司资产负债表上搬到了子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对合并报表而言,并没有什么区别。但这只是指资产负债表没什么影响,其实合并报表中还是增加了一块小小的“肥肉”,在哪里呢?是在现金流量表上。母公司现金流量表中有一笔“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收回的现金净额”1万元。子公司现金流量表中则有一笔:“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1万元。那这笔现金流抵消分录要不要抵呢?你抵了当然没问题,但不抵,其实对报表使用者而言也构不成什么大的影响。所以说“分家”是没有重要性水平的,哪怕子公司本年净利润是1块钱,你也得按比例计算少数股东损益,但“减肥”则是有重要性水平的,小小的肥肉,不减也就算了。
三
盈余公积与未分配利润
案例005:A公司2014年3月1日出资700万元设立B公司,持有B公司70%股权,与A非关联方的自然人张三出资300万元持有B公司另外30%股权。B公司2014年末净利润88万元,提取法定盈余公积8.8万元。B公司2015年末净利润188万元,提取法定盈余公积18.8万元。B公司2016年末净利润288万元,提取法定盈余公积28.8万元。那么三年的抵消分录分别为:
01
2014年
(1)实收资本
借:实收资本10,000,0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7,000,000.00
贷:少数股东权益3,000,000.00
(2)盈余公积
借:盈余公积88,000.00
贷:提取法定盈余公积88,000.00
(3)归属少数股东的净利润进行结转
借:少数股东损益264,000.00
贷:少数股东权益264,000.00
(4)现金流量表
借: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取得子公司及其他营业单位支付的现金净额700万元
贷: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吸收投资收到的现金700万元
借: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子公司吸收少数股东投资收到的现金300万元
贷: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吸收投资收到的现金300万元
经上述调整后,合并报表中少数股东权益为3,264,000.00元,而B公司期末净资产为10,880,000.00元,并且没有不按出资比例分摊的净资产,所以少数股东权益=期末净资产*30%=3,264,000.00元。
做合并报表,做完抵消分录后一定要对少数股东权益进行逐一验证。
02
2015年
借:盈余公积276,000.00
贷:年初未分配利润88,000.00
贷:提取法定盈余公积188,000.00
借:少数股东损益564,000.00
借:年初未分配利润264,000.00
贷:少数股东权益828,000.00
无抵消分录。
经上述调整后,合并报表中少数股东权益为3,828,000.00元,而B公司期末净资产为12,760,000.00元,并且没有不按出资比例分摊的净资产,所以少数股东权益=期末净资产*30%=3,828,000.00元。
03
2016年
借:盈余公积564,000.00
贷:年初未分配利润276,000.00
贷:提取法定盈余公积288,000.00
借:少数股东损益864,000.00
借:年初未分配利润828,000.00
贷:少数股东权益1,692,000.00
综上,对盈余公积的冲销,我们可以这么理解:
为什么企业要计提盈余公积,是因为公司法的规定。而公司法是针对一个法律主体而言,要求其计提当年净利润的10%作为法定盈余公积。我们合并报表,是把合并范围内全部的企业作为一个主体的。因此盈余公积的计提应该只需要计提一次就行了,所以本质上,盈余公积的合并抵消,只是把子公司的计提分录冲销而已。借方永远是子公司的盈余公积期末余额。而贷方则要分三期,期初之期初计提的,上期计提的以及当年计提的,当年计提的,贷方抵消科目是“提取法定盈余公积”,上年计提的抵消科目是“年初未分配利润”,期初之期初计提的,抵消科目也是“年初未分配利润”。之所以分成了三期,主要是起了一个前后核对的作用。上年计提的金额,本期抵消分录与上期抵消分录对应下。上期抵消分录中的贷方“提取法定盈余公积”及其金额在照秒到本期,然后把“提取法定盈余公积”变更为“年初未分配利润”科目,这其实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滚调”。
至于净利润的抵消分录,实质是在利润表中,对净利润进行了切分,属于少数股东的净利润,我们把它们结转至少数股东权益中去。
至此,净资产中最常见的4个科目的本期抵消分录已讲完,之所以要分不同科目进行抵消,而不是以净资产合计一并与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抵消,就在于我想强调各净资产科目抵消的内在逻辑,同时在报表各期抵消分录中一一对应,这样,抵消后报表才是平的。净资产抵消完成,可以说合并报表的60%工作已完成。总之,净资产的抵消,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及未分配利润基本是一个“分家”的过程,而盈余公积实质上则是冲回原计提分录。我们对未分配利润的“分家”是基于净利润的,也就是盈余公积计提之前的,所以在盈余公积这一科目上,我们是不用“分家”的。
总之我们要把合并范围内的长期股权投资抵平。那就意味着你一定要分清楚母公司账面的长期股权投资余额对应子公司的什么东西?可能是合并日的公允净值的份额,可能是商誉,也可能是子公司的某个资本公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