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远走他乡打工的父亲和孩子依依惜别
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童年时期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他说,你们太忙了,我怕你们不回来,我不想麻烦别人……
父母陪伴太少,孩子就会缺少安全感。这样的孩子会慢慢变得自卑胆小,不敢说出真实想法,不敢寻求别人的帮助。生病了,他硬撑着,受委屈了,他也不主动说……
陪伴的缺失让孩子越来越自卑,而我们与孩子也会在这些时刻日渐远疏。
许多家长抱怨,青春期的孩子颓废叛逆。但这也许是孩子向父母发出的一种信号:多陪陪我吧。
至今仍记得变形计里的那个大男孩,杨桐。因父母工作太忙,甚少回家,没人陪伴的他,把厌学逃课,打架斗殴变成了生活日常。
杨桐喝酒、打架、上网、彻夜不归……甚至在节目里放出“一命换一命算什么”这样的狠话。连父母都觉得他没救了。
可是后来,杨桐通过与新家中身患残疾的“妈妈”的朝夕相处,渐渐变得温情懂事,懂得体谅父母。
世界上没有坏孩子,只是缺少父母的关爱和陪伴。
青春期的孩子最叛逆,却也最需要父母的理解和陪伴。当我们一次次忽视孩子的时候,他或许正在变得叛逆、情绪暴躁,甚至走向歪路,自我堕落。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隔阂不是一天形成的,而是长期缺失陪伴积累的,不要等到孩子关上心房,走上歪路,才后悔发现自己没有及时纠正孩子的问题。
1、幼儿期
幼儿期孩子除了生理需要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游戏,孩子喜欢找自己“中意”的伙伴,除了单独游戏之外,更喜欢各种同伴游戏。陪伴就是与孩子一起捉迷藏,一起玩积木,一起运动,一起唱歌,一起扮演,一起阅读。
2、童年期
6岁以后,孩子越来越需要各种真实的体验,有的是通过观摩父母的表现而获得的间接经验,有的是在父母的支持下获得的直接体验,喜怒哀乐与酸甜苦辣之中,孩子获得了真正的成长。
3、青春期
青春期以后,随着孩子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父母陪伴的重要性会不断下降,因为孩子已经具备了“自主行动”的意识和能力。
再其次,陪伴过程中父母要注重精神引领。“陪伴是最好的教育”,这句话应该理解为:最好的教育体现在对孩子的陪伴之中,尤其是早期阶段。陪伴是与孩子时空上的同在,但是并非所有的“同在”都是陪伴。
有的父母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是分心的,一边玩着手机,一边看着孩子。网上有个视频,一个母亲给不到一岁的孩子套上游泳圈,放在水中让孩子游泳,而自己待在一边玩手机,结果不大一会儿游泳圈从孩子身上脱落,导致孩子差点儿溺亡。陪伴在孩子早期更多体现为照料、抚爱等养育行为,后来越来越多变成了伙伴之间的互动,再后来,陪伴中精神启迪与行为的规范越来越多。
从人的成长意义上看,陪伴不是目的,只是手段,陪伴不是让孩子永远离不开父母,而是该放手时能放手,以便让孩子更好地走向社会,成为他自己。
这似乎与陪伴的含义相悖,其实不然。通过父母高质量的陪伴,孩子获得了足够的能力、信心和爱,建立起安全性依恋关系,有足够的力量慢慢鼓起风帆走向自己人生的旅途。高质量的陪伴,意味着父母不替代孩子的自主行为,不干预孩子的同伴行为,不强迫孩子的思维活动。
似乎可以这样想象——幼儿阶段,父母抱着孩子向前走;到了儿童早期阶段,父母拉着孩子向前走;到了儿童中后期阶段,父母和孩子并肩走;到了青春期阶段,父母则必须学会放手让孩子向前走。陪伴,是为了有一天不再陪伴,这可能就是陪伴教育的哲学。
唯如此,我们才能真正理解龙应台《目送》里的那段打动人心的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