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总结了新时代十年极不平凡的成就和伟大变革,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举旗定向,凝心聚力,在全国高校广大师生中引发广泛热议和反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具体到高等教育领域而言,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不断向着纵深方向发展,迫切需要广大高校进一步结合国家发展和区域发展各项建设实际,结合人才培养和成长成才规律,加快转型发展,从追求数量规模增长向着质量内涵发展转变;优化办学结构、合理控制办学规模,提高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以及科学研究质量水平,推动城乡和区域均衡协调健康持续发展;提升高校教育教学服务、科学研究能力、社会治理参与能力等供给能力和质量水平。
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构建包括“招生考试、人才选拔遴选、培养,评价考核、就业创业、创新创造”在内的高质量发展体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高质量发展要求,需要高校从服务意识与理念、服务定位与领域、服务方式和方法、服务能力和水平、服务质量与品质等维度来深入思考如何有效强化和提升高等教育服务能力,更好赋能高等教育强国战略顺利实现,为顺利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应有贡献。
不断强化服务意识与理念,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
坚持高等教育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始终保持高等教育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支持不支持当作办学的指挥棒和根本价值遵循。“有为才有位”,放眼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无不是在服务所在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过程中获得发展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人民满意的教育,一定是能够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对于优质教育资源需求的高质量发展的教育,也一定是在教育教学服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能够提供高质量服务供给的教育。因此,教育高质量发展要尽快走出当前对高质量发展概念、定义的“泛泛解读模式”,要紧密结合教育发展以及国家各项建设事业要求实际,紧密结合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深入思考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精准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和着力点,寻找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和创新点。
当前国内外形势不断变化,迫切需要包括广大高等教育研究工作者深入回答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规模与结构问题、速度与质量问题、公平与效益问题、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问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与技术理性问题”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要深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在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新境界。
精准聚焦服务定位与领域,重新思考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基本职能
结合高校人力智力以及学科资源优势实际,自觉融入社会发展与改革的洪流,用高质量的人才培养、高精尖的科学研究、高站位的理论水平、高水平的治理能力积极投入到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与改革各项实践中。对于高校教育研究工作者而言,更要扎根学校和区域发展,做好高等教育研究工作,积极投身到学校发展与改革实践中去,在学校各项事业发展与改革过程中去汲取营养。学科的发展、学者的研究、人才的培养,这一切都要深深扎根于学校这片沃土,扎根于学校发展与改革实践过程中。从服务学校层面而言,教育科研工作者们要着眼于学校发展未来规划总体方向,着眼于凝练学校办学特色,着眼于提升学校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着眼于解决学校发展与改革过程中的学科建设、师资队伍、评价考核等难点、重点、焦点等问题,改变研究工作思路和研究范式,要强化院校自身研究,强化对于学校教师和学生以及管理者群体的研究,从原来研究中“目中无人”的状态向着“人本导向、问题导向、实践导向、发展导向、服务导向”这些方面尽快转型。始终牢记高等教育学科发展的根基在于学校的发展,学校的发展与改革实践是高等教育研究源源不断的活水。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全面迈入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到来和纵深发展,带来了包括高等教育的入学人口特征、教育供给与需求的关系、质量与公平、数量规模发展与高质量发展、学科发展与教育服务能力等一系列关系的深刻变化。这些变化对我们新时代的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高等教育研究工作者积极思考如何妥善处理好这些变化,更好服务于国家和区域发展,服务于创新型人才培养,服务于学校及学科发展的战略需求,科学理性地看待包括学校及学科评估排名、学科方向凝练、学科建设与调整、学科点的撤并与归属等问题。
优化服务方式与方法,成为国家各条建设战线的领队者、领军者
着力提高服务能力与水平,深入推动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深入推动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回应国家和地区社会以及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提出的高质量教育服务供给要求。今年是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之年,作为“十四五”建设的重要任务,国家推出了新一轮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这为我们高等教育研究工作提供了大量研究主题,譬如,学校的学科建设和学科布局调整、学校各项中心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教育评价综合改革、学校和学院内部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提升学校服务国家建设能力、高校劳动教育、课程思政与立德树人、释放并激发高校教师创新活力等一系列重大主题,都值得理论研究工作者深入思考,拿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
要紧紧抓住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问题,用人民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认同不认同作为检验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试金石”,着力在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上下功夫,研究提出解决当前和未来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积极转换发展思路,抓住学科建设和发展机遇,在国家大力提倡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发挥学科自身优势,积极融入到学校发展和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局中来,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出谋划策,贡献学科思维和学术研究成果。只有这样,才能在推进大学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道路上,实现学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获得自身价值的最大实现。牢牢抓住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把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推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高等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战略顺利实现,用教育现代化赋能国家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国教育系统要紧密围绕这一中心任务,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加强党对高等教育的领导,进一步强化和深化高校内部综合改革,着力思考和加快谋划教育治理现代化,进而有效赋能国家现代化建设。党的二十大已经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描绘了奋斗蓝图,需要包括高校广大师生携手并肩、勠力同心,和衷共济、众志成城,共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本文系吉林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