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认为,各项单日累计交易额度能满足大部分人使用条码支付付款的需求。
央行表示,条码支付与传统银行卡等支付工具相比在交易安全性上存在一定不足,人民银行坚持条码支付小额、便民的定位,对条码支付风险防范能力进行分级。发行条码的银行、支付机构应根据风险防范能力等级,在确保风险可控和尽量满足用户需求的前提下科学合理设置相匹配的日累计交易限额。
“简单地说,就是用户的风险防范等级越高,每天可以交易的金额就越高,如规范中提到的A级,采用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再加上静态密码、指纹等要素,就可以不受额度限制。”拉卡拉支付股份有限公司资深合规总监唐凌指出,“如果商家放个静态码你就敢扫,支付额度自然就低。”
“尽管监管对静态码有不少要求,如商家定期检查,用玻璃罩盖上等措施,但在扫码支付的风险案件中,静态码占比仍很高,那每天就限额500元,即便是被骗,损失也可控。”唐凌表示,如用动态码付款,风险自然少,限额就会提升。这也是监管政策的一个良好导向。
据记者小范围调查,500元的静态条码限额能够满足多数人的日常支付需求。
“市场统计表明,条码支付业务量的95%是单笔500元以下的小额交易,2017年上半年笔均百元左右。”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支付清算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赵鹞指出。
中国支付清算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蔡洪波认为,总体来看各项单日累计交易额度能够有效满足绝大部分客户使用条码支付进行付款的需求,基本不影响消费者使用的便利性体验,同时也能够显著提高条码支付的安全水平。新京报记者宓迪
2新规对机构有何影响?
腾讯和支付宝方面均表示,正在学习央行通知,会持续收集用户和商户的实际需求。
在第三方移动支付领域“寡头局面”逐渐形成的过程中,市场份额的细微变动背后,机构之间也不惜通过“线下支付返现”、“折扣”等优惠措施吸引用户和流量。
央行有关负责人直言,条码支付在促进移动支付普及发展的同时,出现扰乱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的现象。“部分市场机构在开展条码支付业务时,在定价和市场推广策略中采取倾销、交叉补贴等不正当竞争手段,滥用本机构及关联企业的市场优势地位,排除、限制支付服务竞争,导致支付行业无序发展和不公平竞争,扰乱市场秩序。”
在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薛洪言看来,新规注意到了“部分机构采取烧钱、补贴”等市场行为。“支付本就是微利业务,中小支付机构无力补贴市场,站在监管机构角度,部分机构采取烧钱、补贴等方式拓展市场会加速行业分化,不利于整个支付生态体系的稳定与健康发展。”
■行业
二维码支付正上演“三国杀”
专家指出,二维码的背后,是各个巨头对支付场景的争夺,而支付是金融体系的基础。根据中国支付清算协会此前的一份调研,用户最常见的条码支付场景为超市或便利店,之后为餐饮店、自动售卖机及电影院等。
央行公布的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三季度移动支付业务97.22亿笔,金额49.26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6.65%和39.42%。新京报记者宓迪
■小贴士
欺诈手段多扫码小心这些雷
梳理公开材料可以发现,此前有不少案例利用的就是当下扫码的一些缺陷和漏洞。
1、静态条码被“调包”
2017年3月,江某误扫了共享单车上被掉包的二维码,将99元押金转入不法分子账户,无法追回。目前,部分特约商户(小微商户)用静态条码作为收款码,但静态条码容易被调换,如果扫描不法分子调换的条码支付,资金将付给不法分子,导致商户无法收到钱款。
2、利用收款码伪造交通罚单等
2017年3月,南京的邹先生在车上发现一张违停罚单,并附有二维码“扫码可缴费”。扫描二维码后显示“违章处理,转账200元,点击确认”。核实发现是假罚单。
不法分子利用消费者图省事的心理和有时存在粗心大意的情况,基于日常生活消费、公共事业缴费(水、电、燃气费等)、交通违章发单缴费等应用场景,编造虚假的缴费信息通知或提示,同时放置或印制伪造的条码,误导客户扫描伪码,实施欺诈。
3、嵌入木马,扫码被盗刷或窃取信息
不法分子将木马病毒程序嵌入到其生成的条码当中,一旦误扫了此类条码,手机就可能中毒或被他人控制,导致账户资金被盗刷、个人敏感信息泄露等风险问题发生。近期“清理僵尸粉”骗局也属于这种类型。
4、诱骗消费者发送付款码后盗刷
不法分子以金钱或物质奖励、优惠等诱导消费者向其发送付款码,之后迅速实施盗刷。2016年8月,参加了“集赞送礼品”活动的云南杨小姐联系商家换取奖品,商家不断要求杨小姐发送付款码,最终成功盗取了其账户资金。
5、虚假网店发收款条码实施欺诈
在网购过程中,存在不法商户在消费者支付环节骗取其使用购物平台监控外的扫码方式进行付款。南京的沈小姐在网购选好衣物后,通过店家发来的二维码进行手机付款,但之后被对方拉黑,损失约2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