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政府自1989年以来一直在实施一项名为“禁猫令”的法律——禁止在公共住房里饲养宠物猫。然而大约一半的新加坡人都住在公共住房里,因此几十年来,新加坡的爱猫人士一直在悄悄违反这项法律。虽然当局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养猫人士仍生活在被揭穿的恐惧之中。自从今年9月以来,新加坡放宽“禁猫令”——居住在公共住房中的居民终于可以合法养猫。但在《纽约时报》看来,新规定在细节上“语焉不详”,比如如何管理寄养猫,如何处罚违反规定的猫主人,都没有详细说明。“这个城市与猫有关的部分问题还不能得到迅速解决。”
“这让人松了一口气”
新加坡作为一座富裕的现代化城市,600万人口中约有一半居住在政府建造的优质高层公寓中。这些受到补贴的公寓也被称为“组屋”,通常光线明亮、通风良好,而且由居住者拥有。1989年,新加坡国会颁布“禁猫令”,禁止在公共住房中饲养宠物猫。违反者将被处以最高4000新加坡元(约合21559元人民币)的罚款。今年5月,新加坡动物与兽医服务局(AVS)颁布了《猫只管理框架》,规定居住在组屋的每户家庭最多可以养两只猫和一条狗(犬只不得为禁养品种,比如金毛犬)。按照规定,主人需要为它们办理养宠许可证,并配备追踪用的芯片。初次养宠的居民还需要在线参与“养宠培训课程”,学习宠物护理的基础知识和责任义务,方可获得养宠许可。
解除禁令必然会带来好处——首先就是偷偷养猫的新加坡居民不用再提心吊胆了。不愿透露真名的艾丽莎说道:“某种程度上不会有太大变化,但我终于不用担心邻居会抱怨或者政府突然执行一些过时规定,这让我松了一口气。”她表示一些新加坡居民通常会用人们偷偷养的猫咪当作敲诈勒索的工具——只有付“封口费”,他们才不会举报。还有一些新加坡居民表示,政府早该允许在公共住房养猫了。“为什么政府允许养狗,但不允许养猫?”对此新加坡建屋发展局(简称HDB)称:“如果让猫随意游荡,它们往往会掉毛、在公共场所排便,还会发出猫叫声,给邻居带来不便。”新加坡猫福利协会主席(CatWelfareSociety)特努加·维贾库马尔(ThenugaVijakumar)告诉《电讯报》记者:“如果猫主人遵守饲养条件和规定,他们就应该与狗主人享有同等地位。”
规定放开也无法迅速解决问题
《纽约时报》认为新规定在细节上模棱两可,比如如何规范执行新的养猫规定、如何惩罚违反规定的猫主人、寄养猫是否属于规定(每户家庭最多养两只猫)范畴内等,都没有详细说明。一些新加坡的动物福利倡导者认为,即便规定放开,也无法快速解决几个与猫有关的问题,比如遗弃行为导致公共住房区流浪猫数量激增等。根据新加坡政府统计,公共区域大约有1.3万只流浪猫,但实际数字恐怕会高得多。照顾流浪猫的重担通常落在公共住宅区的低收入志愿者身上。志愿者诺菲扎·卡西姆(NorfizahKassim)表示,大约三年来,她每晚都要喂养大约数十只流浪猫,每月要额外花费约700新加坡元(约合3773元人民币)。志愿者谢尔比·多西(ShelbyDoshi)将生病的流浪猫都带回自己家中,“我们都是一群心地善良的人,看到它们(流浪猫)实在太可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