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我市斥资2.58亿实施“四路四口”绿色通道、丘陵岗地植被恢复、天目湖水源地保护退耕还林等六大工程;
■2008年,我市斥资2亿实施芜申运河生态景观绿化,湾溪公园、燕山公园增绿,集镇、村庄绿化等八大工程;
■2009年,我市还将斥资1.79亿实施燕山公园和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绿色通道、防护林建设等六大工程;
■三年内,溧阳“增绿”8.6万亩。截止2008年底,我市拥有林地总面积达59.4万亩;森林覆盖率25.8%,居全省第三位;建成区绿地总面积771.2公顷,城市绿地率37.96%,绿化覆盖率43.2%,人均公共绿地9.35平方米。
不知不觉中,我们发现,溧阳道路绿起来了,道口靓起来了,绿地多起来了,镇村动起来了,环境美起来了……生机勃勃的溧阳城,处处充盈着赏心悦目的绿韵。
车在绿色长廊行
【现场】●作为天目湖镇三胜村村支书,每天钱保国都要骑着摩托车几次往返于镇村之间,对于出行通道的变化感受颇深,用他的话说:从前开车一路颠簸一路灰,飞起的灰尘直朝鼻孔里钻;自从2008年修了东园路,现在开车一马平川一路绿,路两边全是赏心悦目的树木。
●仿佛一夜之间,竹箦的百姓都觉得竹箦变美了。为什么?竹箦节点建起了小花园。绿草、灌木、曲径、方亭……美丽的小花园不仅让驾驶员和乘客在等待中有了良好的享受,更大大改善了乡镇面貌,提升了乡镇绿化水平。
【全景扫描】2007年,我市重点实施了“四路四口”绿化建设工程,使全市初步形成带、网、片、点相结合,层次多样,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绿色溧阳生态网络。四路:扬溧高速溧阳段、宁杭高速上兴—溧城镇、G104国道溧阳雷塘桥至丰台、S241省道溧阳泓口—小陈庄;四口:宁杭高速溧阳南道口、宁杭高速溧阳西道口、宁杭高速溧阳上兴道口和扬溧高速后周道口。新增公路绿色通道92公里,增加绿地830.9公顷,达到了“空间大起来、道口绿起来、灯光亮起来、景观美起来”的整体效果。
2008年,投资650万元芜申运河溧阳段生态景观河道整治修复工程完工,水域宽广清洁、驳岸整修一新、两侧树木葱茏的景致令人赏心悦目,修葺一新的河道新增绿地28.7公顷,成为我市溧阳首条“绿色水廊”。同时投资810万元,建起了小陈庄、石街头、上兴、竹箦四个节点绿化,绿化面积6万多平方米,乡镇环境得以提升。
荒山披上新绿装
【现场】初春,乍暖还寒,但天目湖农业生态园已是满山的绿色,山上种满了梨树、桃树、枣树、茶树……这片总规划面积达20000亩的土地,将陆续种上各式的水果,栽上挺拔的树木,给原本的荒山披上“绿色的盛装”。而在这块绿色的版图里,最浓的“一抹”是6000亩经济林和花卉苗木基地,里面种植着紫薇、五加皮等名贵树种,有成年大树,也有幼苗,一片生机盎然。
【全景扫描】从2007年开始,我市狠抓矿山宕口整治复绿和丘陵岗地植被恢复工程,至2008年底,已累计完成废弃矿山整治面积1666亩,预期恢复农用地1290亩、养殖水面123亩、生态复绿253亩;完成丘陵岗地植被恢复1.6万亩,成片造林7.6万亩,兴建农田林网3.8万亩,完善提高林网5.2万亩,四旁植树380万株。
通过全方位的整治复绿,使原本荒废、未利用的山坡地披上绿装,变废地为宝地,同时带动了丘陵山区农业资源的开发,复绿形成的高规格生态园慢慢多了,白茶、特种水果、优质种苗等高科技含量的项目不断上马。
大家都来添抹绿
公园绿地好休闲
人民广场桂花香
村村都建小绿地
【现场】南渡镇钱家圩村,每天早晨和傍晚村民都会三五成群来到村活动中心前的广场上健身。广场的前身是个臭水塘,2007年村里搞“三清一绿”时把它改建成一块绿地,并在上面装上了健身器材。像这样的绿地,钱家圩大大小小有十几处。村中8000米的水泥路边也都栽上了广玉兰、香樟等观赏花木,总计植树17100株,绿化180亩,现在钱家圩村的绿化覆盖率超过了28%。
【全景扫描】2007年以来,我市全力推进农村“三清一绿”和“五化三有”,至2008年,我市确定了戴埠李家园村、天目湖桂林村等172个行政村的绿化达标工程,植树209万株,新增绿地577公顷。同时溧城、埭头、上黄、戴埠、天目湖等5个镇全面开展集镇绿化达标工程,完成植树11万株,新增绿地31公顷。2008年,天目湖、上兴、戴埠、社渚、竹箦等5镇顺利通过环境优美镇省级考核。
城区尽飘花草香
【现场】湾溪公园,坐落在城市西大门,依河而建。远远望去,湾溪河象一条弯弯的玉带,湾溪公园则如同镶嵌在玉带边上的翠绿宝石。置身园中,碧绿的草坪,满眼的翠绿,淡淡的荷花,美人蕉、广玉兰在微风中点头摇曳,煞是养眼。
【全景扫描】2007年,我市完成凤凰公园、燕山转盘北小游园、104国道城区段等10个城市绿化精品工程,城市增绿80万平方米;2008年,我市实施湾溪公园二期,燕山公园一期,五亭园、鑫盛滨水绿地等5个街头小游园,嘉丰三期、龙亭苑等5个居民区绿化等多项城市公共绿地建设工程,城市增绿44公顷。同时本着节约用地原则,市区还实施了垂直绿化、围墙绿化、驳岸绿化等工程。
水源地域建“屏障”
【现场】从位于天目湖源头的吴村一眼望去,种在湖边耕地里的连片树木显得蔚为壮观,近1000亩的香樟、广玉兰等树木为保护天目湖构建了绿色“屏障”。阳春三月,步行环湖小路,极目之处,蓝天白云,群山竞翠,簇拥着一面似镜的湖水,波光粼粼,湖边千亩林中,间或可见三、五只伫立枝头的白鹭,好不和谐。
【全景扫描】为进一步保护天目湖的生态环境,从2007年3月份起,我市正式启动天目湖沿湖面生态环境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沙河、大溪两大水库汛限水位以上300米范围内,前100米范围内为退耕还草区,后200米范围内为退耕还林和封山育林区。该工程涉及天目湖镇13个行政村以及新昌、周城两镇的6个行政村,涉及土地总面积约3.8万亩,截止2008底,已退耕还林563.3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