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鸣生,当代著名作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协报告文学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首席纪实作家。他被文学界称为“中国航天文学第一人,其数百万言的“航天七部曲”在海内外有着广泛影响,拥有众多读者,他还著有《中国863》《全球寻找“北京人》《震中在人心》等作品。
《飞向太空港》是一部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它以作者实地采访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为支撑,全景式地描绘了1990年4月7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场成功用“长征三号”火箭将美国休斯卫星公司设计制造、由总部设在香港的亚洲卫星公司购买和经营的“亚洲一号卫星送入太空的全过程。
这次发射,是西昌卫星发射场第7次发射卫星,也是中国第1次发射国外商业卫星。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发射场的专家和工作人员夜以继日、呕心沥血,攻克了一道又一道科技难关,克服了中外合作中的重重困难与障碍。“亚洲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震撼了世界,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飞向太空港》通过讲述中国“长征三号火箭首次在西昌卫星发射场发射外国卫星——美国“亚洲一号”卫星的故事,描绘了中华民族实现飞天梦想的历史长卷,将中国研制和发射火箭、导弹、卫星、载人飞船的历史铭刻在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中,刻画了一群默默耕耘的科学家的形象,歌颂了他们维护中华民族的荣誉与尊严,歌颂了他们勇于开拓、不畏失败、敢于承担责任的科学精神,歌颂了他们的卓越贡献。
【艺术特色】
这是一部优秀的报告文学,以实地采访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为支撑,以全景式的书写完整再现了中国自主研发的运载火箭首次成功发射外国卫星的全过程。
李鸣生十七岁来到西昌,在那里生活了十七年。他在那里打过山洞,当过计算机技术员和宣传队创作员。他的航天文学之梦和西昌这座中国的航天城一起长大成熟。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陆续发表了很多“航天人系列报告文学。当我国定于1990年4月7日在西昌运用“长征三号”火箭首次为国外发射“亚洲一号卫星的消息一经发布,他就确定了这次采访。他对此次事件的始末进行全方位跟踪采访并叙述出来。作品内容涉及航天方面的历史、现实和未来,以及中美两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作品不刻意于结构,却把一幅长卷的布局处理得自然流畅。
作品以历史的笔法勾勒概貌,烘托背景,也以地球人的眼光和气魄俯仰天地、穿越古今,展现出人类探索宇宙、憧憬未来的博大胸襟。
作品以文学的手法讲述故事、塑造人物、描绘细节、表达情感,可读性强,字里行间洋溢着乐观、自豪的情绪。
作品刻画了任新民、胡世祥、谢光远、江·可达、乌可力、陈寿椿、上官世盘、沈荣骏等优秀的航天人,以及一大批默默耕耘的航天工作者。如对宋健的落泪、对任新民目光的描写,对胡世祥神情的刻画等,都极富个性,极富魅力,令人感动。他们争雄世界的志向、以身许国的豪情、不计得失的品质、外交家般的风度,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几代航天人锐意创新、攻坚克难、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积淀的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激励着我们立志奋进,砥砺前行。“长征三号”升空瞬间惊天动地、惊心动魄的声威,在作品中刻画得同样生动有力。
作品主体结构呈两大板块交叉递进状,一块是“外交斡旋,一块是“科技攻关”。两块交叉成犄角式递进,胜景迭出。
“外交斡旋中的人物是科学家和企业家,但不乏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在他们身上,既能把民族传统、革命传统体现得十分鲜明,又能接受八面来风,将这种传统提升到与当代生活相适应的高度。他们勇于为民族建功立业,却不居功自傲;他们善于自勉,也善于勉励人;他们甘苦备尝,却自奉甚俭;他们羞于内部摩擦,善于化干戈为玉帛。“科技攻关”不像“外交斡旋那样富有戏剧性,报告文学也难于细究科学家属于科技领域的思维过程,可以描写的是科学家们争雄世界的志向和临难不苟的牺牲精神。
【人物分析】
上官世盘
(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副主任)
人物简介:生于福建,毕业于厦门大学物理系,在戈壁酒泉卫星发射基地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