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不少市民群众都喜欢养宠物。如果外出远行,有的宠物主人会选择把宠物寄养在宠物店。然而,寄养如果发生意外,怎么办?能要求宠物店赔偿吗?
这不,在广州市增城区,一只阿拉斯加雪橇犬被寄养在宠物店后离奇死亡,养了它三年的主人张某心痛不已,一纸诉状将宠物店告上法庭,要求赔偿五万元精神损害抚慰金。法院会支持吗?记者今日从广州增城法院获悉,该案最终判决宠物店赔偿8000元损失。
基本案情:爱犬寄养宠物店却成永别
2017年4月,家住增城的张某购买了一只阿拉斯加雪橇犬,并为之取名叫“Hugo”。张某系单身人士,平日里与Hugo相依为伴,并对其悉心照顾,将Hugo视为自己的亲人,一人一狗的生活就这样持续了整整三年。
争议焦点:究竟宠物店对Hugo死亡是否要担责?
法院判决:宠物店赔偿8000元损失
增城法院审理后判决宠物店赔偿张某宠物犬损失3000元及精神抚慰金5000元,驳回张某的其他诉讼请求。
经办法官指出,现代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烦恼使得人们愈发依靠宠物作为心灵寄托物或者情感倾诉窗,甚至对于很多尚未拥有自己小孩的年轻人来说,已经把宠物视作自己的“孩子”。宠物遭受侵害而死亡,宠物主人提起精神损害赔偿应当是保护人格尊严的应有之义。
本案中,张某将宠物狗寄养在宠物店内,但该宠物店的经营范围却不包括宠物寄养,其提供寄养服务的行为属于超经营范围经营。另外,宠物店擅自处理宠物狗的尸体,导致无法对死亡原因进行鉴定,虽其主张是经过张某同意才处理尸体的,但遭张某否认,宠物店也未能提供充分的证据加以证明,故不予采信。且宠物店无法证明已尽《宠物寄养协议书》中约定责任免除的护理义务,及宠物狗是由于自发性健康问题导致死亡的。因此,宠物店对宠物狗的死亡存在过错,应承担赔偿责任。
关于精神损害抚慰金,鉴于宠物狗从2017年4月份起就一直陪伴着张某,多年的共同生活让张某对宠物狗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而宠物狗的死亡必然会给张某造成精神上的伤痛,因此法院酌定支持原告关于支付精神抚慰金5000元的请求。
法律知多D:民法典扩大精神损害保护对象范围
在民法典正式生效前,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的主要依据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1]7号(以下简称《旧精神损害赔偿解释》)。为了配合民法典的有效实施,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2020年12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通过)(以下简称《新精神损害赔偿解释》)。
民法典和新精神损害赔偿解释对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作出以下改变:
1、扩大保护对象范围
由原来的“具有人格象征意义的特定纪念物品”调整为“人身权益”和“具有人身意义的特定物”。
《旧精神损害赔偿解释》规定“特定物品”同时满足“象征”意义、“纪念”意义双重要求。《新精神损害赔偿解释》删除了“象征”、“纪念”的字眼,因此,《新精神损害赔偿解释》的“具有人身意义的特定物”概念的外延更广。
在本案审理期间,民法典尚未生效施行,本案只能参照《旧精神损害赔偿解释》的规定适用精神损害赔偿,而在民法典和新精神损害赔偿解释实施后,可以直接适用“具有人身意义的特定物”的概念,从而更好地保护民事主体的权益。
2、限制了主观过错的范围
民法典第1183条将行为人的主观过错限定为“故意或者重大过失”,排除了行为人一般过失情况下适用精神损害赔偿的空间,减少了过度维权的情况发生,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3、放宽了对损害事实的限制
民法典第1183条没有沿用《旧精神损害赔偿解释》关于人身意义的特定物需为“永久性灭失或者毁损”的要求,避免损害事实认定的依据过于机械化、单一化,以更好地适应了社会生活多样性的需求。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章程通讯员黄煦婷资料图片:Veer图库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凤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