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十四是欧洲绝对君主制的楷模,他的名号代表了一个王朝、一个时代、一种制度。对于路易十四来说:在昙花一现般的明智的政府间隙,总有愚蠢行径大行其道。在法国波旁王朝时期,这种愚蠢行径更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路易十四是法国波旁王朝国王和纳瓦拉国王,在1643年至1715年期间在位,是有确切记录的世界历史上在位最久的主权国家君主。路易十四是法王路易十三的长子,登基之初由他的母亲奥地利的安娜摄政,1661年法国宰相红衣主教马萨林死后才开始亲政。
幼年苦难(投石党运动(1648年——1653年)与法西战争(1635年——1659年))
路易十四登基初期正逢欧洲宗教战争最为激烈的时候(新教国家与天主教国家),三十年战争更是波及整个欧洲。三十年战争后法国又发生了针对首相马萨林政策的大规模暴乱(投石党运动),年幼的路易十四在暴乱中两次逃出巴黎,这对他造成深远的影响。投石党运动爆发之时,法国仍与西班牙作战,因此法国在内忧外患中被严重削弱。
就像历史学者保罗·肯尼迪所形容的:“在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以后的法、西11年战争中,两个对手就像被打得昏头昏脑的拳击手一样,在几乎耗尽体力的情况下,互相紧紧地抓住对方,而不能将另一方打倒。双方都遭受国内叛乱、普遍贫困化和厌战情绪的折磨,也都处于财政崩溃的边缘。”
亲政与绝对王权
1661年马萨林病逝,死前密瞩路易十四亲自掌权、不再任命宰相,路易十四正式亲政。路易十四以无比的热诚与精神治理国家,他创立了欧洲有史以来无与伦比的绝对君主制。借天才宣教士博旭哀主教宣传君权神授与绝对君主制,他彻底驯服法国贵族与教会从而将权力集中于宫廷。而三级会议在1614后至1789年间从未召开,最高法院也屈服于国王的意志,各省的总督和军队的司令官变得绝对服从。
路易·迪厄多内·波旁
路易十四亲政时期,法国参加了五次重要战争:1667年至1668年的遗产战争,1672年至1678年的法荷战争,1683年至1684年的重盟战争,1688年至1697年的大同盟战争,以及1702年至1713年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法荷战争胜利后,路易十四于1680年接受巴黎市政会献上的“大帝”(LeGrand)尊号,获得“路易大帝”的头衔,成为欧洲霸主。路易十四生前扩大了法国的疆域,使其成为当时欧洲最强大的国家和文化中心。在17和18世纪里,法语是欧洲外交和上流社会的通用语言。
经济发展与重商主义
从1660年代开始,法国财政大臣柯尔贝尔进行的经济改革获得巨大的成效,他让政府介入民间生产,督促产业技术的进步与制定细则,使得民间工商业配合国家军事的扩张而蓬勃发展、利润激增。重商主义的推行使得法国的东、西印度公司得以重设,法国的殖民与商贸大幅扩展并使得国内经济快速发展,这提供了路易十四建立霸业的根基。
柯尔贝尔死后,路易十四推翻了他所维持的宗教与外交政策,于1685年迫害法国的胡格诺教徒,这使法国的工商业蒙受重大损失,柯尔贝尔的心血丧失近半;1688年后,法国又与西欧各国两度大战(大同盟战争与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飙升的军费与海上劫掠使法国的工商业毁于一旦,柯尔贝尔努力化为乌有。
路易十四统治晚期大肆挥霍,法国税收的一半用于凡尔赛宫的开支,柯尔贝尔建立的官僚机构也变得贪污横行。同时沉重的税务负担使农民和中产阶级(市民)与国王离心,这是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原因之一。
伟大国王的历史性错误——枫丹白露敕令
路易十四认为宗教自由使他无法获得至高无上的权力,所以他对新教徒施加压力,1685年的枫丹白露敕令为甚。路易十四在天主教徒(战争部长卢福瓦侯爵与大主教博旭哀等人)的鼓动下,推翻了亨利四世于1598年对新教宽容的南特敕令。
腓特烈·威廉·冯·霍亨索伦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错误,敕令的颁布和实施导致法兰西王国遭受大量的人才外流,因为这些新教信徒大多是手工业者,他们的技术和知识随着他们一起流亡国外,例如勃兰登堡的“大选侯”腓特烈·威廉在同年10月底就颁布了《波茨坦敕令》以吸引新教徒的迁入。
成也战争,败也战争
大同盟战争(1688年——1697年)
路易十四在遗产战争(1667年至1668年)以及法荷战争(1672年至1678年)中获得辉煌胜利,“太阳王”的名号响彻欧陆,但路易十四决定继续对外征服,以完成在欧洲彻底称霸的梦想。但废除南特诏令、迫害胡格诺教徒的政策却激起了欧洲新教国家的敌意,原来的盟友普鲁士与瑞典等与举戈相向。
同时荷兰执政威廉三世在外交上合纵连横,酝酿打击路易十四的霸权。1686年7月9日,哈布斯堡王朝的皇帝利奥波德一世在荷兰执政威廉三世的号召与牵线下,组成奥格斯堡同盟(1689年英国加入后改称“大同盟”),意能阻止法国在德意志地区的扩张。大同盟的结使法国速战取胜的计划遇到阻碍,并且被迫在未作持久作战准备的情况下打了一场长达九年的大型战争。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年——1714年)
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在查理二世死后绝嗣,查理二世死前遗嘱外甥安茹公爵(法王路易十四的次孙腓力即位)即位,这引起了奥地利哈布斯堡王室的不满,他们认为西班牙的王位应该由同是哈布斯堡王室的奥地利大公查理(神罗皇帝查理六世)继承,因此他们积极寻找同盟以夺回西班牙的王位。神圣罗马帝国与英国、荷兰、勃兰登堡、汉诺威以及多数德意志小邦国及大部分意大利城邦组成新的反法“大同盟”,1702年5月大同盟正式对法国宣战。
法国最终成了西班牙王位继承的最大赢家,西班牙王位被波旁王朝的腓力五世继承,但《乌得勒支和约》规定奥、萨瓜分西班牙帝国的欧陆飞地,同时法国与西班牙名义上不可合并。法国在这场战争中损兵折将:海军几乎全灭,海洋上已经被英国所压倒;陆军只剩全盛时的三分之一,不能再像30年前那样傲视欧陆。
同时,寒冷的天灾与巨额军战费垮了法国经济,饥民大量死亡更使得造成社会濒临崩溃,法国人口从1670年代的2100万左右下降到1712年的不足1900万。路易十四晚年丧失了其伟大形象与超高民气,人民不再把国王比作太阳,“路易大帝”的称号更从此消失在法国人的言论与记忆中。
如果不是继承了法国王位和黎塞留建立的官僚机构,他或许只是一个平庸的君主。他在位期间勤勉于政务、建立了现代军官制度、极力削弱法国贵族、营建奢华的凡尔赛宫、妄图统一欧洲、对平民阶级横征暴敛、迫害新教徒……这使法国成为当时欧洲最有影响力的国家。
文学家歌德这样称赞路易十四:“他是自然造就的帝王中的完美样本,但是这样做,却使他自身耗竭,且毁掉了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