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水桶粗细般的老菠萝蜜树旁,一挂在树下锈迹斑斑的老吊钟,拿起放置在树杈处的小铁锤,轻轻敲击几下,顿时“咚……咚……”响彻在水库旁边的墟镇上,这钟声仿佛又把人们带到那在生产队挣工分的文革岁月。近日,55岁的东源县锡场镇杨梅村护林员詹王添告诉记者,这老吊钟挂在这里有些年代了,他孩童时就敲过此钟玩耍。今年,正值新丰江水库建库60周年,又恰逢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这老吊钟可谓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库区的喜人变化,更是一种库区移民精神的见证。
钟声悠悠五十载
詹王添说,在当年,一般生产队上工都需要敲钟。所谓“钟”,一些村庄或用一小节道轨,在轨的孔里穿上铁丝挂在树上当钟;或用过去牛车轱辘的一小节,系上铁丝挂到树上也当钟;当然也有极少数村庄用村里祖辈传下来的大铁钟当钟。像锡场这个老吊钟就是用牛车的铁轱辘当钟。过去这个钟是用来召唤人的,其作用类似于部队的号角,上工用它、开会用它、有紧急事情也用它。
他记得以前这老吊钟上有一根绳子系着钟锤,需要的时候,在下面拉绳子,钟就会发出“咚……咚……”的声响,绳子不能太长,长了小孩子够得着,会无故拉钟。后来嫌用绳子麻烦,就直接用铁锤击打,铁锤就放在树杈上。击打时,车轱辘都会发出悠扬、绵长、清脆的声音,能传遍整个墟集。钟声一落,有人会放开嗓子吆喝:“上……工……了……”,或是“开……会……了……”,往往几分钟内人就可以到齐。
詹王添说,后来责任田承包到户后,没有了生产队,这钟也就不再敲了,由于常年风吹日晒,早已锈迹斑斑了。他说,后来有一天半夜里,人们又听到了久违的钟声。大伙披衣起床跑出来,方知是有人家失火了。男女老少纷纷提水救火的场面,让他见证了集体的力量,至今让他记忆犹新。
见证库区变化
据万绿湖发展史志记载,1987年,广东电视台在《文化长廊》栏目中播出《寻古觅趣新丰江》,首次从旅游的视角介绍库区风光,原河源县新华书店老干部童子栋在片中担任主角。
记者有幸从童子栋的家人处收集了几张拍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老照片,其中有两幅图片中就有这老吊钟,跟现在放在同一个位置,都挂在菠萝蜜树下。在其中一幅照片上,拍摄者童子栋特别注明:新丰江水库建成后,气候有所好转,过去不能种植的香蕉、菠萝蜜等热带作物生长得很好,图为果树工程师柯礼誉,科委副主任、农艺师彭富标在区公所内院观察菠萝树的长势情况。这张照片上明显可以看到有这个吊钟。而另一张照片也是在菠萝蜜树下的老吊钟旁边拍摄的,上面特别注明:图是锡场公社内院种植的菠萝蜜。该公社文化站站长谢同志陪同候伟波同志在视察。
这些都得到了“两纵”市区联谊会部分曾经在库区工作过的老战士的证实。2013年9月,不少在库区工作的“两纵”老战士故地重游锡场镇,还专程来到菠萝蜜树处老吊钟下留影,对老吊钟更是感慨万千。不少老战士说,当年在锡场工作以敲钟为号上工吃饭,风雨无阻。
树钟成一景
近日,记者到锡场镇杨梅村采访,专程到镇政府院内看了老吊钟,钟身有些锈迹斑斑,然从钟身被击打痕迹来看,如今依然在用,镇政府食堂开饭有时也会敲。记者尝试敲打了几下,果然,声质依然绵长清脆,在烟波浩渺的万绿湖边听到这样的钟声,别有一番韵味。
像这种用牛车的铁轱辘做的吊钟,在当年应该比较常见。前年,记者在和平彭寨马塘小学采访就见到这一样式的吊钟,挂在一玉兰树下,该小学还在使用它来敲钟上课。去年8月,在紫金南岭中学校园里,记者也见到这一老式吊钟,从钟身痕迹来看,好久没有使用了,呆在校园的醒目位置。时代变迁,这土得掉渣儿的老吊钟也许无用武之地而被人们所遗忘,然而作为一个年代的见证,老吊钟应该要很好地保存下来,供人纪念。
万绿湖水库边,锡场镇政府院内的老菠萝蜜树依然年年开花,年年结果,这老态龙钟的老吊钟声质依然清脆悠长,这默默守候的一树一钟应该为人们很好地保护,不该被人们所遗忘。(河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