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10月4日,是“世界动物日”,国际社会对这一日子的设立宗旨在于让公众意识到动物对人类社会的贡献,推动人们以负责任的态度饲养伴侣动物。虽然现在养宠的人群在不断扩大,但有个不可忽视的现象是,有些人养宠是一时兴起,后因种种原因抛弃了宠物,使之变成流浪动物。“流一代”在夹缝中生存,又生出“流二代”、“流三代”……这些小生命的悲惨遭遇让人心生怜悯,另一方面,流浪猫狗数量的增加也会给城市的卫生管理、人们出行安全造成隐患。
三年前,一次机缘巧合,印青成为镇江天使之家的一名志愿者。她加入的这个流浪猫狗救助站是由镇江一群爱心人士自发组成的,于2015年8月成立,地点在丹徒。目前,天使之家有300多名志愿者,他们分成宣传组、领养组、医疗组和财务组四个团队,分工协作,为收留的280只流浪猫狗倾注着心血。每月的第一个周六或周日,救助站会对外开放,有不少志愿者来这里帮忙,打扫卫生,为猫狗洗澡、做体检等;每季度救助站会组织义卖、领养、向公众宣传文明养宠等活动。
作为领养组的志愿者之一,印青对审核工作格外严格、仔细。她为一个个流浪的毛孩子找到新家感到开心,但有时遇到的“失信领养”也让她和其他志愿者倍感伤心。
印青曾有一个朋友的朋友要来救助站领养狗,听闻其有养狗的经历,也做了一番审核后,出于信任,印青通过了这位朋友的领养申请,让她把一只小奶狗带回了家。志愿者们没想到的是,狗狗被领走后,半个多月音讯全无,领养者拒绝志愿者回访。在多次沟通后,领养者才发来一条“它可能要死了”的信息。这下把志愿者们都吓坏了,担心狗狗究竟是什么情况。好不容易领养人同意上门回访后,印青看到那只小奶狗倒在领养人家里,奄奄一息。急忙送去宠物医院,医生说是低血糖缺水型休克,即是说主人对狗放任不管,由它不吃不喝,饿出病了,病情还很严重。“对朋友的信任,反而让我成了一个不负责任的人。我宁愿那只小狗找不到主人,在救助站好好地活着,也不愿看到它受这种苦。”印青说。
救助站还有一只小比熊,曾遭遇了严重的车祸,经过手术抢救回来好不容易康复的这个小生命,它的治疗与领养牵动着天使之家每个人的心。可让志愿者们心寒的是,领养者有一天突然退了领养狗狗的家长群,拉黑了与之对接的志愿者。大家发觉情况不对,猜测狗狗是不是病了?还是走丢了?经过多方的联系与上门沟通,志愿者得知狗狗真的丢了。他们没有放弃,果断组成搜寻小组,根据网友提供的线索,在狗狗可能出现的地点寻找、张贴寻狗启事。好心终有好报,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志愿者在一个煎饼摊上发现了走失大半个月的小比熊。一时心血来潮的领养决定,也许会暂时让流浪猫狗免于苦难,但缺乏责任心,最终可能将它们推入另一个流浪的恶性循环。
印青说:“民间救助非常不易,我们所有的救助资金都依赖爱心人士和志愿者的捐助。”每个月志愿者会采取自愿捐助的形式,或多或少地捐钱,用于支付收留的流浪猫狗的医疗费用、猫舍狗舍的房租以及猫粮狗粮等方面的开销。做志愿者才三年的印青,就自掏腰包投入了上万元。由于动物的救治花费昂贵,依靠志愿者的捐赠也是杯水车薪,目前,救助站的猫狗已“爆棚”,不堪重负,不再收留新的流浪猫狗了。
虽然经历了许多困难与质疑,但印青这些志愿者仍在坚持着救助,让他们一如既往努力至今的动力,也许是看到那一个个小生命得到挽救,重新站起来的感动。救助站有只叫“湾豆”的狗让印青印象深刻,被发现时它浑身烫伤,皮肤溃烂,模样惨不忍睹。经过志愿者们的救治,它现在毛都已长出,恢复良好。还有一只叫“小轮椅”的狗,两条后腿瘫痪,志愿者给它治疗,并为其装上了辅助轮,现在“小轮椅”靠着辅助装置,能自己行走……不只是坚强的生命让志愿者感动,好人好事也带给他们很多触动。印青说,这个群体里有位“天使阿姨”,家住市区,平时带孙就很忙很累了,却还坚持每天到丹徒的救助站照料小动物们。她的坚持与付出让志愿者们感动,印青笑说:“她是我们的灵魂人物。”
在坚持付出的志愿者们也有着共识:对于流浪动物的管理与救助,单靠个人单枪匹马的努力,总是有限,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与配合。而且,国内目前没有专门针对流浪动物保护的法律,流浪动物的救助依旧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