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过去七十年,可谓筚路蓝缕,也可谓岁月峥嵘。但一路走来,实赖先辈们代代的拼搏,才有了祖国的今天。现在,腾腾燃烧的薪火传递到了你我手中,或许我们更应该慎重思索,自己这一辈所膺负的使命。
盛逢祖国华诞,知社为读友们梳理了建国以来那些激奋人心的科学成就。挂一漏万自是难免,但还是希望大家在埋头苦行时,能够不忘初心,回首来路。
1952年7月1日
成渝铁路建成通车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完全采用国产材料自行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1953年10月27日
第一根无缝钢管
我国第一根无缝钢管在鞍钢无缝钢管厂压制成功,能够生产无缝钢管,标志着我国向工业化迈进了一大步。
1954年7月
第一架飞机初教-5
在南昌飞机制造厂研制成功,首次试飞也取得圆满成功。
1955年6月1日
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大会召开
经大会讨论,与会人员一致通过了《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大会总决议》,正式成立物理学数学化学部、生物学地学部、技术科学部、哲学社会科学部四个学部。
1956年7月13日
第一辆汽车解放牌
新中国第一辆汽车,“解放牌”卡车,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诞生。
1957年4月
马门溪龙化石被发现
四川省石油勘探队在四川省合川县发现了这具巨大的恐龙化石,它长22米、高约3.5米,是迄今为止我国和亚洲发现的最完整的脚类恐龙化石。
1958年3月17日
第一台电视机
这台14英寸电子管黑白电视机由天津无线电厂生产,被命名为“北京牌”电视机。
1958年8月1日
第一台计算机
由张梓昌领衔研制的103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运行速度每秒1,500次,内存储量为1024字节。
1959年9月26日
大庆油田被发现
中国石油勘探队在地质学家李四光、黄汲清等人的领导下,在东北松辽盆地陆相沉积中找到了工业性油流。时值国庆10周年,所以这个油田以“大庆”命名。
1960年3月
反西格玛负超子
王淦昌所领导的研究组在100亿电子伏质子同步稳相加速器上做实验时,发现了反西格玛负超子,把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1961年5月22日
成功以人工单性繁殖的方法获得母蟾蜍
在生物学家朱洗的领导下,我国在世界上率先培育出了没有外祖父的癞蛤蟆,这是蛙科实验生物学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
1962年6月
1.2万吨自由锻造水压机研制成功
它由机械工程专家沈鸿主持设计。重量轻,工作稳,锻压时摇摆和震动都比较小,在当时属于世界先进水平。
1963年1月2日
世界首例断肢再植
手术进行成功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的陈中伟教授为一位右手完全断离的病人成功实施世界首例前臂完全性创伤性断肢再植手术。
1963年7月
蓝田人被发现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野外考察队,在陕西蓝田县发掘出保存完好的猿人下颌骨化石。为研究人类起源提供了重要科学资料。
1964年10月16日
原子弹试爆成功
在邓稼先、朱光亚等一大批杰出科学家的努力下,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中国一跃进入拥核国家之列。
1965年9月17日
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由钮经义、龚岳亭、邹承鲁、邢其毅、汪猷等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合成了世界上第一个人工蛋白——结晶牛胰岛素。这项研究为人类认识生命、揭开生命奥秘作出了重要贡献,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1966年5月
陈氏定理的证明
中国数学家陈景润证明了“任何一个充分大的偶数都是一个素数与一个自然数之和,而后者仅仅是两个素数的乘积”,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该证明结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陈氏定理”。
1967年6月17日
第一枚氢弹试爆成功
中国第一颗氢弹在新疆罗布泊空爆成功,这次试验是中国继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在核武器发展方面的又一次飞跃,标志着中国核武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图为研究团队重要领导者于敏。
1969年
庆大霉素的研制
在微生物学家王岳的带领下,中国研制成了具有独特疗效的抗菌素,“庆大霉素”。这是我国独立自主研制成功的一种广谱抗生素。
1970年4月24日
首枚地球人造卫星
东方红一号
“东方红一号”,这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它的发射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1970年12月25日
中国葛洲坝一期工程正式开工
1988年底整个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建成。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是举世瞩目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长江三峡的西陵峡出口,能发挥发电、航运、泄洪、灌溉等多种效益。
1972年
发掘马王堆汉墓
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东郊的发掘了马王堆汉墓一号墓。马王堆共有三座汉墓,出土珍贵文物3000多件,绝大多数保存完好,对我国的历史和科学研究均有巨大价值。
屠呦呦发现青蒿素
1967年,屠呦呦负责一个国家防治疟疾项目,在项目过程中,他们开始从中草药材料中提取可能的抗疟疾成分。青蒿素的疗效就这么被发现了。目前青蒿素疗法已经被广泛运用到疟疾治疗当中。
1973年
成功培育杂交水稻
“南优二号”
袁隆平凭借非凡的毅力培育出杂交水稻“南优二号”,在大面积推广后,全国粮食总产量比1965年增长47.2%。杂交水稻让我国用不足世界10%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粮食问题。
1974年3月
兵马俑的发掘
陕西临潼县秦始皇陵东1.5公里处意外发现了许多碎陶人,经考古工作者探测,这是一个长方形的秦代兵马俑坑,为秦始皇陵的陪葬坑。
1975年7月
第一条电气化铁路
该年,我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建成。该铁路北起陕西省宝鸡,南行达四川省成都,与成渝、成昆两线衔接,全长669千米,是沟通西北与西南地区的第一条山岳铁路。
1975年11月26日
尖兵一号卫星
发射并回收成功
该日,搭载了“尖兵一号”卫星的长征二号火箭,从酒泉发射场起飞,并于3天后回收成功。此次发射回收式地球卫星获得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图为总设计师孙家栋。
1977年9月
恢复高考
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10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恢复高考的招生对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
1979年7月
第一张使用激光照排系统输出的报纸
王选等科学家用自己研制的照排系统,第一次成版输出由各种大小字体组成、版面复杂的报纸,这是首张用激光照排机输出的中文报纸。这项成果被誉为中国印刷技术的再次革命。
1980年5月18日
东风五号洲际导弹
飞行试验成功
“东风五号”导弹发射试验的护航行动是新中国海军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远洋军事行动。这也表明我国导弹技术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1981年11月20日
首次人工合成
转移核糖核酸
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王德宝等科学家的带领下,我国人工合成出了完整的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转移核糖核酸(tRNA),在在生命起源的研究上有重大意义。
1983年12月22日
巨型计算机银河
研制成功
中国第一台每秒钟运算一亿次以上的“银河”巨型计算机,1983年由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研究所在长沙研制成功。它填补了国内巨型计算机的空白,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世界研制巨型计算机的行列。
1984年7月1日
发现娜罗虫化石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侯先光研究员在云南澄江县帽天山首次发现了娜罗虫及其他化石,埋藏地下5.7亿年的“澄江动物化石群”出现在人类视野。这为人们揭示寒武纪“生命大暴发”奥秘找到了一把金钥匙。
1986年2月14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
为推动中国科技体制改革,变革科研经费拨款方式,中国科学院89位院士(学部委员)致函党中央、国务院,建议设立面向全国的自然科学基金,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首肯。
1986年3月3日
863计划开始实施
1986年9月14日
第一封电子邮件
在王运丰教授的领导下,1987年9月,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正式建成了我国第一个Internet电子邮件节点,连通了Internet的电子邮件系统,并向德国成功发送了第一封电子邮件。其内容是“越过长城,走向世界”,揭开了中国人使用互联网的序幕。
1988年3月10日
第一个试管婴儿
在北京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妇产科教授张丽珠等科学家的努力下,中国大陆第一个试管婴儿诞生。这个试管婴儿诞生是我国生殖医学和辅助生育技术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的标志,在我国生殖医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1988年10月16日
正负电子对撞机
首次对撞成功
我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正负电子对撞机又称为同步辐射装置,它产生的同步辐射光作为特殊光源,可在生物、医学、化学、材料等领域开展广泛的应用研究工作。
1991年12月15日
第一座核电站
中国大陆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这是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和建造的30万千瓦商用核电站,标志着中国已掌握了核电技术,成为世界上继美英法苏加瑞之后第七个能够独立设计制造核电站的国家。
1993年2月
学部委员改称院士
1993年2月4日,中科院和国家科委联名向国务院呈递了申请,建议将新成立的中国工程院的成员称作院士,还建议将中国科学院的学部委员亦改称院士。同年10月,国务院决定成立中国工程院,并同意将“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改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向院士制的过渡至此终于完成。
1993年10月
曙光一号超级计算机
“曙光一号”是中国研制成功的第一台全对称共享存储多处理机(SMP),是国内首次基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通用微处理器芯片和标准UNIX操作系统设计开发的并行计算机,在国内率先实现了多线程机制和细粒度并行。图为核心负责人李国杰。
1993年
用原子书写“中国”
中国科学院北京真空物理实验室(现为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纳米物理与器件实验室)庞世瑾等科学家操纵原子,成功写出“中国”二字,标志着中国开始在国际纳米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1994年3月
国家杰出青年
科学基金设立
国家批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划拨专款,设立一项支持青年科学家的基金,定名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1994年4月20日
接入国际互联网
通过美国Sprint公司的一条64K国际专线,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NCFC)工程完成了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IP连接。至此,中国打开了通向国际互联网的第一扇大门,正式成为真正拥有全功能Internet的国家。
1994年6月3日
中国工程院成立
中国工程院于1994年6月3日在北京成立,同时设立院士制度。中国工程院院士每两年增选一次。这是中国工程技术界最高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
1994年12月14日
三峡大坝破土动工
三峡工程是世界上工程量最大、难度最大、施工期流量最大的水利工程。大坝全长2309米,设计高程达到海拔185米,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混凝土重力坝。182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和847亿千瓦时的年发电量也居世界第一。
1995年4月13日
超音速无人飞机
中国第一架超音速无人驾驶飞机在空军某试验基地试飞成功。这标志着中国无人驾驶飞机的研制已跨入世界先进行列,为中国新型航空武器的试验检测和部队的实弹打靶训练提供了崭新手段。
1996年
中华鸟龙被发现
辽宁省发现了中华鸟龙的化石。它是辽西热河生物群出土的最早原始鸟类化石。因此被中国地质博物馆和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命名为“中华龙鸟”(后证实为一种小型食肉恐龙,因而更名为鸟龙)。中华鸟龙化石的发现是近100多年来恐龙化石研究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对研究鸟类起源和恐龙的进化都有重要意义。
1997年6月4日
973计划启动
1997年原国家科技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决定要制定和实施《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随后由科技部组织实施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亦称973计划)。该计划旨在解决国家战略需求中的重大科学问题.
1998年3月
国产歼—10型飞机
首次试飞成功
歼10战斗机是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三代战斗机,也是中国最新一代单发动机多用途战斗机,具有很强的超视距空战、近距格斗和空对地攻击能力,还拥有空中对接加油能力。2006年,歼10战斗机正式列装解放军航空兵。
1998年8月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启动
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延揽海内外中青年学界精英,培养造就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带动中国重点建设学科赶超或保持国际先进水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李嘉诚基金会共同启动实施了“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1999年9月
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
中国是第六个参与国,也是参与这一研究计划的唯一发展中国家,负责测定人类基因组全部序列的1%,也就是三号染色体上的三千万个碱基对。2000年6月26日,参与国联合宣布,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绘制完成。
1999年11月20日
神舟一号飞船升空
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顺利升空,经过21小时的飞行后顺利返回地面。这是我国载人航天计划中发射的第一艘无人实验飞船,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获得了新的突破。
2000年
夏商周年表正式公布
作为“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标志性成果,这张年表将我国历史提前了1000多年。夏代开始年约为公元前2070年,夏商分界约在公元前1600年,商周分界为公元前1046年。这解决了我国历史纪年中长期存在的疑难问题,为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打下了基础。
2000年2月
西气东输工程启动
“西气东输”线路全长约4200千米,投资规模1400多亿元,设计压力为10兆帕,年设计输量120亿立方米,是目前我国距离最长、口径最大的输气管道。2004年底,西气东输工程实现全线商业运营。
2000年10月
第一代北斗导航卫星
北斗导航定位系统两颗卫星先后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拥有了自己的第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具有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意义。“北斗系统”的第三颗和第四颗卫星分别于2003年5月25日和2007年2月3日发射成功。
2001年
水稻基因组测序完成
华大基因、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生物信息学中心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科学家成功完成水稻基因组测序,测定水稻基因组数据大小为400M。这一计划在农业生产上的意义,可与人类基因组计划对人类健康的意义相媲美。
2002年
龙芯1号研发成功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成功研制出我国首枚高性能通用微处理芯片——“龙芯1号”CPU,标志着我国已初步掌握当代CPU关键设计制造技术,改变了我国信息产业无“芯”的历史。
2003年10月15日
首次载人航天飞行
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乘“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升空,绕地球飞行14圈后安全着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
2002年12月31日
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磁悬浮列车
2005年
青藏铁路建成
青藏铁路工程技术人员和建设者攻克“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难题,高效地完成了青藏铁路全线铺通任务,这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一次壮举。首列装载着大批援藏物资的列车于2005年10月15日抵达拉萨。
中国数字人男1号
中国数字人男1号是在电脑里合成的三维人体详细结构。它是当时世界上0.2毫米虚拟人切削中分辨率最高的数据集。此外,按60兆一帧释放,该数据集的数据量超过540千兆,为世界之最。“数字人”在医学、航天、航空、影视制作乃至军事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中国植物志》出版
126卷册的《中国植物志》收载植物种类和所含卷册最多,总体编研水平高,是中国近百年来第一部最全面、最系统的全国植物志,它记载了中国3万多种植物(301科3408属31142种),共5000多万字,9000多幅图版。
2007年10月11日
第一张黄种人全基因组标准图谱绘制完成
这张黄种人基因组图谱由我国科学家采用新一代测序技术独立完成,是我国继承担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1%任务、国际人类基因组单体图计划10%任务后,在人体基因测序方面从1%到100%的一次成功跨越。参与研究的主要成员都是曾经代表中国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1%任务的科学家。
2007年10月24日
第一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
“嫦娥”的月球之行担负了四大任务:绘制立体的月球地图;探测月球上元素的分布;评估月球上土壤的厚度和氦-3的资源量以及记录原始太阳风数据。11月26日,国家航天局公布了第一张“嫦娥”拍摄的月球照片。
2008年8月
第29届夏季奥运会
在北京成功举办
2008年9月25日
首次实现太空行走
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准确进入预定轨道。9月27日,航天员翟志刚打开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轨道舱舱门,首度实施空间出舱活动。这是我国航天员首次实现太空行走。
2009年1月27日
中国南极昆仑站建成
昆仑站位于南极冰盖最高点,是进行天文观测的最好场所,该地区独特的自然条件为全球变化科学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观测对象,对我国空间科学研究和空间安全监测有重要意义。
2010年5月1日
上海世博会举行
2010年5月31日
蛟龙号正式下水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是一艘由中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2012年6月,在马里亚纳海沟创造了下潜7062米的中国载人深潜纪录,也是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纪录。
2011年12月11日
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通过验收
我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功能强大,不但广泛应用于气象、气候和雾霾研究,大飞机、航天器研究,还应用于石油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抗震模拟、水文地质、地震预测、生命科学研究等领域。
2012年6月29日
神九与天宫一号
成功对接
在经过近13天太空飞行后,神舟九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神舟九号飞船先后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轨成功进行了两次交会对接。本次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又一重大突破。
2013年
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的实验发现
在清华大学科学家薛其坤的领导下,薛其坤领导的实验团队对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验进行攻关。2012年底,团队从实验上首次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标志着中国拓扑量子物理的实验研究居世界领先地位。
2014年12月18日
钠冷快中子反应堆
中国第一座钠冷快中子反应堆——中国实验快堆首次实现满功率稳定运行72小时,标志着我国全面掌握快堆这一第四代核电技术的设计、建造、调试运行等核心技术。
2015年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正式启动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由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基金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整合而成,旨在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领域提供持续性的支撑和引领。
2015年3月
首次实现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及其同事陆朝阳、刘乃乐等组成的研究小组,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了多自由度量子体系的隐形传态。这是自1997年国际上首次实现单一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以来,科学家经过18年努力在量子信息实验研究领域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
2015年10月5日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
1972年,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为表彰她在治疗疟疾方面所做的杰出贡献,她被授予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屠呦呦也因此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科学家。
2016年8月16日
量子卫星墨子号发射
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的成功发射,让我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通过量子通信的国家。它在建立量子通信网络方面有巨大的价值,在以发展量子通信技术,构建广域乃至全球范围内绝对安全的量子通信网络体系有重要作用。
2016年9月25日
中国天眼落成启用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位于贵州省黔南。它历时22年建成,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主导建设。它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综合性能是著名的射电望远镜阿雷西博的十倍。
2017年4月26日
首艘国产航母
出坞下水
001A型航空母舰是中国首艘自主建造的国产航母,基于对前苏联库兹涅佐夫级航空母舰、中国辽宁号航空母舰的研究,由中国自行改进研发而成,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艘国产航空母舰。
2017年5月18日
南海神狐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
这是我国首次,也是全球首次对资源量占比90%以上、开发难度最大的泥质粉砂型储层可燃冰成功实现试采。对我国未来的能源安全保障、优化能源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2018年1月25日
克隆猴中中、华华
中科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孙强、蒲慕明领导的研究团队,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利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完成了克隆猴。这项技术的成功,彰显了我国科研在非人灵长类研究领域的领跑地位。
2018年10月23日
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
港珠澳大桥跨越伶仃洋,东接香港,西接广东珠海和澳门,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工程。大桥于2009年开工建设,参建人数超过万人,采用最高建设标准,抗震达8度,能抗16级台风,设计使用寿命1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