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李文刚李滟摄像:叶京冬记者:李文刚李一林
这里的蔬菜,既能观赏也能食用。
李一林:“这个沙沙的,花蛤蟆。”
李文刚:“它粘嘴呀。”
消费者:“当个小饰物,送给朋友挺好看的。”
这里的蔬菜,卖出了和平常不一样的价格。
北京市通州区番茄园经营部门负责人郭爱萍:“大概180元左右。”
采摘蔬菜能赚钱的秘密到底在哪里?
(1)五彩缤纷的番茄
在北京市通州区这个以番茄为主题的采摘园里采摘,恐怕不用多久,您就要看花了眼,因为这里番茄的品种、花色实在是太多了,要不您瞧瞧这个,能说出它的名字吗?
消费者:“这个番茄形状比较奇怪,长得像柠檬。”
消费者:“颜色挺漂亮的,我就光挑颜色,我也不知道它是什么品种。”
您不知道,我来告诉您,这个品种有金曼和红曼两种,长椭圆的外形上突出一个小小的尖顶,远远看去既像杏儿,又像是个诱人的柠檬,比一般的小番茄大了许多,它果肉较硬,不容易裂果,还比较耐储运。
李一林:“不好意思,这金曼太诱人了,我没忍住。但是,我今天发现了一样新东西,您看这是什么呀?”
李文刚:“这个,这不是小仓鼠嘛?”
李一林:“仓鼠?不是。刚才有一个掉在地上了,我这冷不丁一看,好像一只小蛤蟆。”
李文刚:“太有眼力了,刚才管理员还跟我说呢,说它还真有一个别名。”
李一林:“叫什么?”
李文刚:“就叫花蛤蟆,您瞧,多形象!”
这种番茄的学名是彩玉三号,紫色的底上有浅浅的绿色条纹,如果不考虑条纹,还真有点像黑番茄呢。它的采收期可以达到半年以上,最长可以达到9个月。
李一林:“文刚,你快过来看看,这有葡萄!”
李文刚:“葡萄?这番茄园里还有葡萄?您瞧,她还蒙我呢,不过,刚开始我也以为这是葡萄呢,就跟没熟似的,可是你要尝一尝,那番茄的味道甭提多浓了!可就是这么优秀的一个品种,还有一个绰号,叫贼不偷。”
这里的“偷”虽然是开玩笑,但“贼不偷”的别名还真是形象,其实它的学名叫绿宝石,模样倒是漂亮,可是藏在藤蔓之中找起来有些费眼神儿,即便找到了,也不是所有的消费者都识货。
消费者:“看着挺稀奇的,没见过这样颜色的。”
消费者:“这番茄熟了吗?能吃吗?”
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高级农艺师曹华:“绿宝石到成熟之后仍然不变色,但是可以食用,它的口感比较甜,含糖量比其它品种相对说要高一点。”
李文刚:“来,一林,过来,过来。”
李一林:“这带我去哪儿?”
李文刚:“咱哪都不去,我主要是想让你蒙着眼睛看还能不能辨别番茄的品种。”
李一林:“来吧,没问题。”
李文刚:“没问题?”
李一林:“没问题。”
李文刚:“挺自信。那你摸摸看。”
李一林:“摸一摸,这个头儿不用尝,不是金曼就是红曼。”
李文刚:“算你蒙对了。”
李一林:“又脆又甜,绿宝石。”
李文刚:“绿宝石。”
李一林:“这么沙,花蛤蟆。”
李文刚:“花……我说行了,甭摸了,这次怎么这么厉害?”
李一林:“这不充分印证了那句话嘛,吃过就忘不了!”
李一林还真是没说错,尽管在这个采摘园里,番茄的品种达到了十多种,但是它们从颜色到形状再到口味上,都有各自的特色,要不,蒙上眼的记者哪能够一猜就一个准呢。
北京市通州区番茄园孙锐博士:“体型较大的这种番茄,它的口感就是软硬适中,酸甜也比较适中。绿色的番茄,它的口感就是甜脆。彩色的番茄,比较面沙,番茄味道特别纯正。”
这些特色番茄都是育种专家定向培育出来的,游客在采摘中既增长见识,还获得了意想不到的乐趣呢。这不,给采摘回来的番茄来个创意搭配,也会让人耳目一新呢。
李一林:“这么好的创意,一会儿就吃了太可惜了,咱们赶紧给它们起个名字吧。”
李文刚:“好啊。”
李一林:“我觉得这个就叫它‘柠檬开会’。”
李文刚:“柠檬开会?那这个就叫‘坐井观天’。”
李一林:“为什么?”
李文刚:“你看,这么多的红曼和红太阳垒得高高的,就像一口深井一样,中间再摆一个花蛤蟆,这不是坐井观天吗?”
李一林:“这些都是别人摆的,你也弄一个。”
李文刚:“没问题,你看呢,瞧这个,走。”
李一林:“这算什么啊?”
李文刚:“不是算什么,你看,这些番茄是不是颜色都很鲜艳?所以怎么搭配都非常协调,别具特色。”
李一林:“那它又叫什么名字?”
李文刚:“要不就叫‘五彩缤纷’?”
北京市通州区番茄园经营部门负责人郭爱萍:“各种颜色放在一起,品种比较多,这一箱有6斤,每斤30元,这样一来,我们一箱大概在180元左右。”
普通番茄一般每公斤卖2元左右,而这些番茄一公斤能卖60元;普通番茄亩效益大概万元左右,而这些特色番茄亩效益能达到四五万元,提高了好几倍呢!
北京市通州区番茄园经营部门负责人郭爱萍:“好多的品种大家没有见过。以前我们的品种单一,采摘价格是10元到20元,现在我们多品种的话,每斤达到30元,这样我们的收益就大大提高了。”
即使来这儿采摘的价格比较高,还是有不少喜欢这种采摘乐趣的消费者愿意前来,这其中的制胜法宝靠的就是特色加创意,能做到这一点,想不赚钱都比较难了。能够像这个番茄主题园一样赚钱的采摘项目,文刚和一林在通州还会不会有新的发现呢?
(2)从春天采到秋天的秋葵
李文刚:“一林,我看你都看了半天了,这一片儿什么东西你知道吗?”
李一林:“我上看下看,左看右看,嗯,辣椒。”
李文刚:“你歌儿唱得是不错,东西没说对,这是秋葵。”
李一林:“秋葵?难道它就是传说中风流倜傥,玉树临风,被英国人称作‘美人指’的秋葵吗?”
李文刚:“行了,你就别端这姿势了,说得是头头是道,可刚才吧,一个她都没对上号。”
李一林:“秋葵,秋葵,这大夏天的,它跟着凑什么热闹?”
秋葵,虽然它名字里有一个“秋”字,但是它不仅仅是秋天采收的作物,每年的3月到11月都是采收期。它分为绿色、红色和黄色秋葵三种,果实呈长条状,尾端尖细,表皮有一些细小的绒毛。
李文刚:“一林,你说,面对一个你不太熟悉的菜的时候,你最大的疑惑是什么?”
李一林:“这菜怎么下嘴呀。”
李文刚:“对,我也考虑这个呢。”
李一林:“要不您尝一尝?”
李文刚:“这时候她就想起我来了。咱们找一个啊,不就是尝尝吗!”
李一林:“什么味儿啊?急死我了,这是什么味儿啊?是苦的还是甜的?您说话呀!”
李文刚:“不是,它难以启齿,因为,它粘嘴啊!”
北京市通州区番茄园孙锐博士:“这些粘液,它的物质就是一些可溶性纤维,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果糖,这种纤维它对人体的肠胃起到一个保护的作用。它还有很多的棱,我们给它切开,它是一个多棱形的。那么,还有一种,它这个棱比较少,我们再切开看一看,像个五角星,秋葵又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别名叫‘五福椒’。”
李文刚:“这个东西你以前见过吗?”
消费者:“没见过,它是瓜吗?”
消费者:“从颜色上,还有外形上,都蛮特殊的。”
消费者:“给人一瞅,有点像辣椒。”
初来乍到的人都愿意尽量采摘个头大一点的秋葵,这样划算,可您看看这位,怎么专拣小的采呢?
北京市通州区番茄园农业部门负责人姚金友:“这个是生吃的东西,像这么大或者比这个偏大一点儿的才合适,像这样的秋葵就偏大了,不好吃了。采收不宜过老,也不宜过嫩,就是在十公分或者十多公分,看着别太老了,用手指一掐,比较嫩的。”
原来如此。
采摘的秋葵并不仅仅局限于生食,熟食也是很好的菜肴,更有消费者采摘了当礼品相送。凭借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特殊的味道,秋葵赢得了一定的市场。目前市场上采摘的秋葵大致均价10元一斤,它最高亩产五六千斤,这样计算下来,亩效益能达到五六万元。看来,这种消费者可以入园采摘的秋葵也着实是一个不错的赚钱项目。
李文刚:“你也采了不少呢?”
李一林:“是啊,你这儿还有个红颜色的。”
李文刚:“这要是带回去,隔三差五,咱们就能吃到新鲜的秋葵了。”
李一林:“你还想放个十天半月呀?”
李文刚:“怎么了?”
李一林:“这番茄和秋葵好是好,但是不容易保鲜,不放冰箱里,保存十天八天的,我告诉你,不可能!”
(3)以形取胜的南瓜
这里是北京市通州区的南瓜观光园,在这里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近三百个南瓜品种。
李一林:“你看,这多像一个棒槌呀。”
李文刚:“这哪像棒槌,这不是流星雨嘛!”
北京市通州区南瓜观光园导游彭凌晨:“你们两位都说错了,这个瓜在我们南瓜园里它叫做‘鹤首’,就是有点儿像丹顶鹤的头在低头饮水的那个感觉。”
李文刚:“这个个头儿可不小。”
李文刚:“最起码得两个月。”
北京市通州区南瓜观光园导游彭凌晨:“你说错了,这个瓜只长了十几天。像这种瓜它是美洲的一个巨型的南瓜,可以叫做‘大灯笼瓜’,这种瓜平均每天长两三斤。”
南瓜源自于墨西哥,很早就传入我国,它的果实、种子和花都可以食用。在我国,南瓜既可以当菜又能当粮食,它不光在农村地区,就连城里都很有人缘。就是这个采摘园里,各种形状的南瓜早已登上了大雅之堂。
李文刚:“这个瓜叫什么名字?”
北京市通州区南瓜观光园导游彭凌晨:“这个瓜叫‘多彩油葫芦’,是南瓜科的一个品种。”
李文刚:“这个多少钱?”
北京市通州区南瓜观光园导游彭凌晨:“这个瓜卖七八十元。”
李一林:“这叫什么瓜?”
北京市通州区南瓜观光园导游彭凌晨:“这个瓜叫‘香炉瓜’,当然也可以叫‘飞碟瓜’,卖四五十元。”
李文刚:“其实,我最喜欢这种小的。”
北京市通州区南瓜观光园导游彭凌晨:“这种瓜叫做‘迷你话筒瓜’。”
李一林:“我觉得它像个小手雷。”
北京市通州区南瓜观光园导游彭凌晨:“这个瓜卖一二十元吧。”
李一林:“这么漂亮的瓜,我可舍不得吃。”
李文刚:“你还准备把它买回去当艺术品不成?”
北京市通州区南瓜观光园导游彭凌晨:“当然可以作为艺术品了,这种瓜在常温下可以保存两三个月。当然,我们看到前面那个鹤首瓜,它能保存一年左右。”
李文刚:“这东西好是好,可就是有点儿贵,你想,刚才咱们那三个品种,加起来差不多两百元了。”
李一林:“有点儿贵。”
北京市通州区南瓜观光园导游彭凌晨:“我们也有便宜的瓜,而且又好吃又耐看,又可以作为工艺品,也可以采摘。”
这个南瓜园里种植的南瓜形状各异,映入眼帘,真是一种令人心旷神怡的视觉享受,就靠这个,它们不仅赚足了消费者的眼球,而且还让消费者心甘情愿地为它们掏腰包。
消费者:“这可以在家摆着当个小饰物,或者送给朋友,挺好玩儿的。”
消费者:“南瓜的功效很多,营养价值也很丰富,采摘回去给老人吃。”
北京市通州区南瓜观赏园技术员黄伟:“我们这儿一共种了20个棚的桔瓜,每一个棚大概产量是3000-4000个,总体产量就是6-8万个。这一个棚的桔瓜主要用于客人的采摘还有我们的南瓜园餐厅,客人采摘的价格是5元一个,除去成本费,我们算了一下,净收入4元一个,20个棚大概收入8万元。”
北京市通州区种植服务中心蔬菜科科长毛爱平:“如果农民要进行自己生产的情况下,番茄的品种每棚的收入只是在1万元左右,每斤卖0.8元到1元;如果要是进行观光采摘,像番茄、南瓜这些蔬菜的销售价格每斤是10元到30元不等,增长的幅度在50%-70%左右。”
看来,这包括小桔瓜在内的各种形状的南瓜都是赚钱的好手。如此一来,在北京通州区,不论是番茄、秋葵还是南瓜,它们依仗着各自的采摘优势,不仅改变了种植户的生产思路,而且也丰富了消费者的消费模式,由此实现了这些特色品种自身的经济价值。
李文刚:“发愁啊!”
李一林:“你说咱今天收获不小,你愁什么呀?”
李文刚:“你看啊,刚开始看见那小番茄的时候,漂亮!后来又发现了秋葵,新鲜!现在我又迷上小桔瓜了,你说,这叫什么呀?”
李一林:“见一个爱一个。”
李文刚:“这可不能乱说。”
李一林:“那你说这三样同时摆在你面前,选一样,你选哪个?”
李文刚:“选哪个?按理说,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可话又说回来,还有一句话,叫‘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要不,这三样咱们都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