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细小病毒病的病原为犬细小病毒(CPV),属于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的成员。电镜下CPV病毒粒子外观呈圆形或六边形,无囊膜结构,直径约为20~24nm。该病毒基因组为单股负链DNA病毒,基因组约由5200个核苷酸组成。
CPV对外界的理化刺激具有很强的抵抗力,在室温条件下保存90天,感染性仅轻度下降,在粪便中可存活数月至数年。低温条件下保存,其感染性没有明显变化。该病毒对乙醚、酒精、氯仿等常用消毒剂不敏感,但紫外线、氧化剂、福尔马林等对其作用显著。因此养犬户需选择正确的消毒方法杀灭CPV,以防止CPV传播扩散。
流行病学
犬细小病毒于1978年由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学者首次从患病犬粪便中分离获得,自此病毒很快便在世界各地养犬国家流行爆发。我国于1982年首次报道证实了该病的存在,此后该病在我国东北、华东和西南等地区的良种犬和警犬中陆续发生和传染扩散。总的来看,犬细小病毒四季均可感染,无明显季节性,但冬春两季发病率较高,不同品种的犬感染无明显差异,纯种犬发病率明显高于杂交犬,且病死率更高。
病犬为该病的主要传染源,其呕吐物、粪便中均含有大量的病毒,且病毒在排泄物中长期存在,很难将外界环境中的犬细小病毒消除。病犬康复后还会成为隐性传染源,长期通过粪便向外排毒,污染饲料、饮水、餐具、周围活动环境等。新生幼犬由于母源抗体的存在一般很少感染,但2月龄后易感,在饲养管理条件发生改变时,如长途运输、温度骤变、突然改变饮食等应激因素均可促使该病的发生。在卫生条件差、护理不当、继发感染时均会加重病情。
临床症状
该病潜伏期为7~14天。临床上该病以出血性肠炎和心肌炎为主要症状,因此分为肠炎型和心肌炎型两种。有少数病例表现为二者混合型,目前流行的犬细小病毒感染主要临床表现是出血性肠炎。肠炎型病犬初期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偶有发热,呕吐,排出黄色或灰黄色稀便。随后发展为更频繁的呕吐,排出酱油样、番茄汁样稀便,腹泻物中混有血丝,并伴有特殊的腥臭气味。此时病犬迅速出现眼窝凹陷、黏膜干燥、皮肤无弹性等一系列脱水现象,频繁呕吐腹泻导致电解质紊乱。晚期病犬白细胞会显著减少,出现四肢发凉,休克甚至死亡。心肌炎型常见于8周龄以内的幼犬,通常没有先兆症状,或仅表现轻度腹泻,继而突然表现呻吟,衰弱,呼吸困难,黏膜发绀,听诊心内有杂音等临床症状,一般来不及救治,数小时内死亡。尸体剖检可见心脏扩张,心肌纤维变性、坏死,为心衰体征。二者混合型会同时表现出肠炎型和心肌炎型典型症状,多数病例先出现肠炎型症状,继而出现心肌炎症状,病死率高。
诊断依据
临床症状一般不难作出初步诊断,但想确诊还要通过实验室诊断。过去常用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采集病犬粪便,通过离心机离心取上清液进行检测。病毒学检测一般可通过磷钨酸负染后电镜观察,可见直径为20~24nm的圆形或六边形病毒粒子,免疫电镜检查该病毒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动物医院常采取快速检测方法,采集病犬粪便后使用犬细小病毒快速诊断试剂盒进行检测,如为阳性则可确诊。另一种是使用胶体金检测板进行检测,采取病犬粪便于稀释液中,混匀,静置,取上清液滴于胶体金检测板上,5min后判读结果,如检测线和对照线都为红色即可确诊为犬细小病毒病,此方法检测速度快、简便易操作。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检测该病毒的报道很多,但在实际应用中较少。
治疗
1.对症疗法
治疗该病的关键环节是对症疗法,根据病犬的临床症状进行对症治疗,如出现呕吐,给予相应的止吐药,如胃复安、止吐宁等;一旦胃黏膜受损可口服宠物专用硫糖铝片促进溃疡面愈合;针对出血症状注意钙和维生素K的补充,能有效的缓解;如出血严重,可给予酚磺乙胺注射液(止血敏)。针对该病抗病毒药物一般选用犬细小病毒单克隆抗体、高免血清及广谱抗病毒的重组犬干扰素[7],首次用量加倍。同时要注意防治腹泻,防止继发感染一般可选用广谱抗生素,如氨苄西林钠等。
2.补充体液及维持电解质平衡
3.护理
患病犬要注意监测体温,注意保暖,可选用温箱,如条件不允许也可选用电热毯。通过上述综合治疗3~4天后,若未死亡则一般可恢复,之后病犬就不会出现频繁呕吐、血便现象。若患犬有一定的食欲,可少量给予易消化犬粮,并添加益生菌等促进消化的添加剂,从而使其尽快康复。
预防和控制
小结
富民县科协助力“品出富民”活动
五华区科协举办科学育儿主题讲座
昆明市科学技术协会所属事业单位2024年公开选调工作人员综合成绩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