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哈尔滨6月2日消息(记者马俊玮实习生周雪敏)近期,电影《忠犬八公》的热映,使其流浪狗的话题在网络上引发热议。动物救助这个特殊的行业也再次进入公众的视野。
在哈尔滨,就有这样一个救助站——刘丽小动物救助站。救助站成立于2006年,致力于救助哈尔滨及其周边地区的流浪小动物。救助站成立以来累计救助流浪小动物超一万只。
救助站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救助这条路如何长久地走下去?记者深入救助站,了解刘丽和“毛孩子”的故事。
救助站内的小动物们(央广网发周雪敏摄)
卖掉房子,只为给流浪小动物一个家
刘丽今年53岁,哈尔滨人,坚持救助流浪小动物已有17年。目前,救助站内的小动物超过4000只。
刘丽正要给刚救过来的小猫换笼子,一群小狗围了过来(央广网发周雪敏摄)
刘丽救助的第一只小动物是路边瘫痪的狗。当时,这条狗的周围站满了人,狗往人身上靠,但是并没有人救它。刘丽看到后,把它抱起来送到宠物医院。治疗台上,狗狗的眼泪滚落下来。从那以后,刘丽便决定要救助流浪小动物,2006年也成为刘丽救助流浪小动物的起点。
随着小动物数量的增多,刘丽的生活开始受到影响。救助小动物之前,刘丽在一家商场做了三个档口,有时候一个月的收入能达到近五万元。“原来的生活很幸福,住的是高楼大厦,不缺钱。”后来,钱都用在救助流浪动物上了。
救助动物,生命变得有意义
刘丽把小动物们看作自己的孩子,常常以妈妈自称。在她的身后,总有一群小狗跟着,有时,她还会将体弱的毛孩子抱在怀里,轻轻地安抚着它。在刘丽的床上,总能看到几只小狗,晚上,她会搂着小狗们睡觉。因为担心体弱的小狗会被其他的狗欺负,就让狗狗和她一起睡。如果有大狗欺负某只小狗或小猫,刘丽会立刻将它们分开,不舍得毛孩子受委屈。
一群小狗跟在刘丽的身后(央广网发周雪敏摄)
姜阿姨已经有七十岁了,来到救助站9年。一开始,家里人不同意她过来,觉得救助站很脏,环境不好。但姜阿姨不这么认为,“是一些人心里觉得脏,其实没啥,自己并不觉得脏。”
救助站有20多位义工,姜阿姨负责的工作是给狗打针。走进院内,她不需要思考,就能立刻找到需要打针的狗。她说,哪只狗有病一眼就看出来了,每天都有狗需要打针。遇到会咬人的狗,需要两个人合作才能完成,一个人把狗的脖子套住按在墙上,另一个人打针。“大部分狗都很乖,你拿着针过去,它就躺下了。”除了打针,义工们的工作还包括给小动物们喂食、清理垃圾。
让“毛孩子”不再流浪,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姜阿姨正在给狗打针(央广网发周雪敏摄)
一对夫妻原本打算去买一只猫,了解到附近有个救助站,于是导航过来,打算领养一只小猫。刘丽告诉他们,目前救助站没有合适的猫,刚救回来的小猫还生着病。虽然刘丽一直希望给小动物们找一个家,但她必须先保证被领养的小动物是健康的,这样才不会被再次抛弃。救助站内有许多柯基犬,这些都是繁殖犬,没有价值了就会被卖去屠宰场。刘丽把它们救下后,希望能给这些“毛孩子”找一个家。
“要有稳定住房和稳定工作,这样才能给‘毛孩子’安稳的生活,以免被再次抛弃。”刘丽说,这是领养者需要具备的条件。
在没来救助站之前,她一直不能理解为什么把食物直接扔地上而不是全部倒在盆里。亲眼看到眼前的一切,才知道原因。“不扔不行,因为狗一下全围过来,食物在盆里可能只有一两只狗能吃到,其他的狗吃不到。而如果用手喂,又有被大狗咬伤的风险。这里的狗和家里养的狗不一样,它们习惯了这种方式,肠胃也不容易出问题。”目睹了毛孩子们的生活现状,她表示很震撼,没看过这种情景,并感慨刘丽和义工们太不容易了!
哈尔滨刘丽小动物救助站的故事还在继续。“小动物们虽然不会说话,但是什么都懂,我会用我的生命来救助它们。我死了之后,可能会把这些小动物交给志愿者会,不会让小动物们再流浪。”刘丽下定决心要一直救助流浪小动物,呼吁更多的人救助流浪小动物。
“我们可以通过领养、捐赠、志愿者工作等方式帮助流浪动物,让更多流浪小动物不再流浪!”刘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