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本轮疫情发生以来,呼和浩特多个小区被封控管理,为保障居民生活“不停摆”,保障核酸检测应检尽检,社区党员干部、志愿者、物业工作人员多方携手,当起了居民的“摆渡人”。
马辛宇和志愿者们合影
50人VS上万人
“您好!可以下楼做核酸检测了……”3月5日一早,在新城区呼铁佳园C区19号楼,29岁的马辛宇又像往常一样挨家挨户敲门通知业主做核酸检测。马辛宇是呼铁佳园的业主,疫情发生后,她主动报名成为了一名志愿者。19号楼一共两个单元27层,住着319名业主。从2月18日开始,马辛宇每天要往返两趟从27楼走到一楼,两个单元都通知完回到核酸采样点,再协助居民做信息登记。相比往常,马辛宇这天的脚步轻快了很多。当天是最后一轮核酸检测,经过16天的封控管理,小区终于迎来解封。解封不解防,居民出入仍然一律查验健康码、核酸检测证明、出入证明,虽然严格,但居民都十分配合。
在小区里,像马辛宇一样的志愿者一共50人,年龄最小的17岁,最大的59岁,50名志愿者服务着上万名业主,工作强度之大可想而知。为了保证小区防疫物资,志愿者们穿上防护服就只能不吃不喝,直到忙完核酸检测。马辛宇说,让她感动的是,看到志愿者们在楼下挨冷受冻,居民们自发送来暖贴、暖水瓶,还有的做好了饭送到楼下,一些年纪大的爷爷奶奶,不想劳累志愿者,十几天来一直坚持自己下楼做核酸检测。居民们从最初的抵触到逐渐配合到如今完全像一个大家庭一样,非常有爱。
帮隔离居民投喂“毛孩子”
“毛孩子,开饭喽……”3月5日,在赛罕区香格里小区C1号楼,志愿者邢强和刘畅来到邻居家,在宠物食盒中倒入满满的狗粮,又准备了一盆水。这样的工作,他们每隔三天就要做一次。在邢强的手中有一张备忘录,上面记载着需要喂养宠物的信息:C1号楼3楼居民需要喂一猫一狗;C1号楼5楼业主需要喂宠物、换水;C2号楼7楼业主需要喂一只猫……
连续60个小时没有合眼
3月5日23时,赛罕区东万达B区,在小区临时搭建的帐篷门口,志愿者王跃依旧在寒风中站岗值班。夜里的气温零下十几摄氏度,还刮着风,他一边来回跺脚一边拢了拢衣领。这是小区封控管理的第14天。
王跃并非小区的居民,疫情发生后,他主动报名成为了封控区的一名志愿者,连续十几天不能回家,吃住在帐篷里,一张脸早已胡子拉碴。帐篷里一共有6名志愿者24小时轮流值班,两人一岗,两小时一轮,他们管控着东万达B区13栋楼2万多人。因出现确诊病例,7号楼一单元的所有居民在2月20日作为密接者被转移到酒店集中隔离,小区就此实行封控管理。小区住的大多是年轻人,每天不断有外卖员、快递员或者亲属给业主们送来各种各样的东西,包括米、面、蔬菜、水果、鸡蛋等,这些东西不管大小轻重,都是由王跃和其他志愿者一一消毒后再交到居民手中或者放到居民家门口。每天来回奔波运送物资,高负荷的工作,王跃最长的一次连续60个小时没有合眼。
“此前发生疫情的时候我也在封控小区服务过,不管从防护知识还是心理疏导方面,算是比较有经验了。所以此次发生疫情,也没有多想,就直接来了。”王跃说,除了运送物资,他们还要处理各种突发状况,包括突发疾病的,有孕妇要生产协调120的,有需要买心脏病药的。虽然很累,但王跃却累并快乐着。
物业人变身暖心“大白”
“12号楼5楼业主:半斤菠菜、一斤豆芽;12号楼1楼业主:一小袋大米;12号楼2楼业主:一棵白菜、一块豆腐……”自2月25日起,新城区兴松小区12号楼被划分为封控区,除了一个单元的居民被拉到酒店集中隔离外,其余5个单元的居民全部居家隔离。隔离期间,为了保障居民日常生活,小区物业公司负责人许松承担起了“摆渡人”的角色,他每天都会把居民需要采买的信息记录下来,然后让小区外围的员工采购,采购完再由他一一送到业主家楼下。
封控后的前几天,快递比较集中,“为了将物资快速送达到业主手中,我们还借了一个平板车、两个小推车,有的东西太重,往下搬的时候腰都直不起来。”许松说,除了为封控区的居民配送生活物资,他还承担着小区的日常消杀任务,每天背着50多斤的消毒弥雾机为小区8栋楼的院内卫生死角以及楼道进行消杀,还要在每个下水井和化粪池里投放50~100片的消杀专用泡腾片。整个消毒工作做完,已经累到虚脱。工作虽然辛苦,但也经常遇到暖心的事:有的业主给他们送去方便面、罐头、火腿肠等生活物资,有的业主炖了一锅羊肉,悄悄送到了保安室……许松深受感动,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正如一位业主所说:“抗击疫情,我们也是一份子。”文/北方新报正北方网记者张巧珍(图片由受访者提供)